铜陵大通和悦洲“三街十三巷”的往事与故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ld Streets
of Heyuezhou.longling 铜陵施和悦洲
"三苗十三劄命任事与故人
文+图+
100GEOGRAPHY
GEOGRAPHY 101
冇些老街旧巷,适合饮酒作乐,而有些
则适合遥望历史、冋忆往事、探访故人。


疑,安徽大通镇和悦洲的“三街十三巷”就
属于后者。

滚滚长江,经由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进入安徽境
内,流至大通镇时,被江心那个状若荷叶的和悦洲一
分为二,左侧为其干流,右侧为本地人口中的鹊江,
又称"南夹江”。

正所谓"一条鹊江,两岸镇池,同
属一地”一一以鹊江为界,东边是大通主城,西边是
和悦洲,而此处的"一地",指的是“两岸一江”
之统称,即大通镇,不过,本地人则更习惯将其称为
"大通和悦洲”。

20世纪初,和悦洲曾盛极一时,其常住人口多
达10万,仅约两平方公里的陆地上,建有全长2560米
的"三街十三巷”,街巷两侧是密密麻麻的钱庄、银
楼、澡堂、旅社、报馆、学校、洋行……"鹊江之上
帆檣林立,街巷之间人声鼎沸”就是对它最好的写
照。

左右页圉:坐落于铜陵大通和悦洲上的"三街+三巷”.兴起于明
清时期,鼎盛于20«纪30年代,后于1996年被安徽省政府列入第二
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大通和悦洲的“三街十三巷”
大通镇,作为长江流域著名的航运重镇、明清时期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其建镇史可追溯至宋开宝八年(975年),其航运史则始于唐朝,发展于明朝。

明洪武年间,池州府奉朝廷之命,在大通镇设立巡检司和递运所,并扩建了始建于唐朝的大通水驿。

扩建后的水驿,共有木船13艘、水夫130名。

至此,大通水驿不仅承担起了当时池州府所属六县的驿运任务,还增进了大通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及至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认为大通和悦洲不失为一处天然良港,便派其亲信彭玉麟镇守于此,并设立了盐务局。

此后,这片浮于长江之上的沙洲,就成了长江中下游一带最大的盐务中心。

俗话说,"一业带来百业旺”,自盐业兴起后,和悦洲就成了各路冒险家的乐园,各地的商人纷纷把目光投向这片弹丸之地,他们在这里设立商会、建立帮派、扩建商号,短短几年间,和悦洲就已形成了八大商会帮派和九大商业体系。

而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门户被进一步打开,沿海、沿江一带的水运重镇,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西方列强的重点"关照”对象。

1876年,英国借由“马嘉里事件”迫使清政府签下了《中英烟台条约》,大通港随即就被辟为了"寄航港"。

虽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寄航港的设立,确实加速了本地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和悦洲的"三街十三巷”,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其中,“三街"为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十三巷”,则均以水字旁打头,分别为江、汉、清、澄、浩、泳、潔、泪、汇、洙、河、洛、沧。

之所以水为名,一是为了表达对鹊江的恭敬,二是取"以水克火”之意。

那时的"三街十三巷”上,分布有八大钱庄、八大银楼、三家报社、五座宗教场所,其繁华之盛,前所未有,故也有着"小上海”之称。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和悦洲就随着日军的狂轰乱炸和国民党的"焦土抗战”政策,倾为废墟,以"三街十三巷”为首的闹市区就此没落。

没想到的是,近年来,随着"末日美学”的兴起,已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的和悦洲竟又热闹了起来,人们来到这片已成"废墟”的沙洲上,一边触摸着“三街十三巷"的断壁残垣,一边定格下一幅幅颇具沧桑之美的影像。

如今的"三街十三巷",总长度约为1790米,两侧的民居已基本空置,显得十分破败。

不过,街区的总体规模、格局和风貌,都还保持着和悦洲鼎盛时期的样子:每条巷子皆自成一体,同时又将三条大街串连在了一起,巷子间还有不少弯弯绕绕的支巷;街巷两侧的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传统的马头墙和吊脚楼比比皆是;其间,不乏报馆、银楼、银行等建筑遗址,有的老建筑上,还残存着一些老商号和祠堂的字号……然而,在
102
GEOORAPHY
我眼中,和悦洲的老街巷无关于什么"末日美学”,因为它是我儿时的乐园,那些斑驳的青石板砖上写满了我的童年记忆。

清字巷的往事
虽说旧时的和悦洲,共有十三条巷子,但自我记事起,似乎就只剩下清字巷、浩字巷和泪字巷了。

其实,再仔细想想,在我懵懂的童年记忆中,除了清字巷,那两条巷子也几近荒灭,所剩的只有那条连接江滩的石板路和路上的挑水人。

他们挑着水桶摇摇晃晃地往来于巷间,每走三五步就会洒出些水来,把长着些绿毛的路面滴得湿滑而晶亮。

清字巷,是过去大通和悦洲•带的主要渡口之左右页图:鼎盛时期的"三街十三巷”,商业兴隆,商号林立,一度呈现岀媲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如今,"三街十三巷”呈基本空置的状态,部分建筑单体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街区的总体规模仍一如往昔,其建筑风格也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特色。

一。

自渡口向内延伸,巷子两侧散布着大通警察局、新大通报社、舒复兴大布店、姚记茶馆、同乐酒楼等等。

不过,最热闹的地方还是巷口的门楼,这座门楼不算高大,楼上镶着一块刻有"清字巷”字样的石匾,楼前还搭了一个朴素的棚子。

夏日时分,棚子里总是挤满了人,有的是即将乘渡船去江对岸的旅客,有的则是借着巷子里的穿堂风在此消夏纳凉的居民;即使是冬天,这个棚子的人气依然不减,人们坐在里面下棋、烤火、谈古论今,有时还能听说书的瞎子,用他那极具辨识力的沙哑嗓音说《杨家将》《七侠五义》和《粉妆楼》。

不过,之于我,附近的那个露天影院,才是我撒欢的场所。

据说,这里曾是当地某个旺族的后花园,新中国成立后,这家人便不知去向,而这座废弃的花园,就被改成了露天影院。

我曾在这里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秋翁遇仙记》,其故事取材于明清小说《醒世恒言》,讲的是一个老翁与一群花仙子的故事。

清字巷上有一条通往三道街的小巷子,巷口有两个巨大的石涵(即石砌的蓄水池),这是为了应付那些说来就来的火灾而准备的。

确实,那时的和悦洲虽然繁华而热闹,但其街面极为狭窄,因此若是一家失火,必将祸及数家。

我还记得,每当大火燃起时,鹊江对岸的老天主教堂里的铜钟就会发出震人魂魄的声音,以催促人们前去救火。

我远亲的豆腐店,也在这条小巷子里,父亲经常会来这里喝酒或是打麻将,偶尔也会捎带上我。

那时的我,玩艮大,总是趁父亲忙活的时候,偷偷溜到清字巷,站在巷子尽头的沙滩上,看过往的轮船在鹊江里打一个旋,再缓缓停靠在江对岸的大通码头上,接着,就会有一群人像蚂蚁一样地从船上涌出来,另一群人又像蚂蚁一样地从岸上涌进去。

不过,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站在松软的沙滩上,看耸立在长龙山头的老天主堂、鹊江对岸沿江而立的吊脚楼以及一路逶迤而去的街道和房屋。

有时候,习习的江风会把对岸街道上的喧嚣带到这里,时不时地还会夹杂着京剧的腔调和音乐的旋律,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

二道街的故人
如果说清字巷是我的游乐场,那么二道街就是我的家。

那时的二道街,是码头工人和手艺人的居所。

码头工人总是早出晚归,早上,他们乘着板划子(即木帆船)过江,在大通码头上装货、卸货,虽隔着一道江水,但他们在对岸"嘿哟嘿哟"的码头号子,总会随着江风飘回和悦洲;晚上,他们回到和悦洲,并不急着回家,而是要先找个小铺子,吃份小菜,饮壶浊酒,待到酒酣之时,他们杯中的酒香也一同飘散开来,似乎和悦洲的老街巷也一同醉了。

相比之下,手艺人就轻松得多了。

他们都有自己的店铺或商坊:木匠店、漆匠店、石匠店、蜡烛坊等等,虽谈不上富裕,但也大都衣食无忧,属于二道街上的中产阶级。

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他算是这条街上的"后来者”,虽然没能"居上",但这些老手艺人们还是友好地接纳了他,并迅速与他成了朋友。

他们常在一起喝酒,喝到兴处还会猜拳行令:"拳哪,五星魁首!拳哪,八马!"逢年过节时,他们则会聚在一起打打牌、吹吹生意经,彼此来往十分频繁。

我们的新居也在二道街上,父亲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自老家的亲戚,这是极让父亲高兴的事情,因为这些亲戚会把父亲事业有成的消息带回老家去。

父亲是个真性情的人,所以每次都会诚心诚意地招待这些亲戚:先带着他们逛逛我们的房间,再引着他们看看房前房后的院子,-会儿指指院子里那些堆积如山的木材,一会儿又大声地使唤一番家里的伙计和学徒……那一刻,父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成功者的自信和满足。

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二道街已渐渐成了一条空
街,只住着三户人家。

除了-个银匠,另两户是随渔船迁居而来的湖北人。

前年冬天,在摄影家陈鹰的陪同下,我重回了二道街。

伴着清晨凛冽的空气,我们兜兜转转地走到了我曾居住过八年的旧居门前,隔壁正在打理菜地的银匠一眼就认出了我,他停下了手里的农活,隔着一道用碎砖头垒起来的院墙,和我聊起了闲话。

银匠的妻子得了大骨节病,这几年一直躺在病床上,听到我与她丈夫的说话声,就把我喊了进去。

印象中,我们上一次见面大约是在五六年前,我带着母亲回和悦洲那次。

当时,她正在屋子里腌制霉干菜,满屋子都弥漫着一股老芥菜的香味。

当我走进了那间阴暗潮湿的屋子时,眼前的银匠妻子脸色惨白,不带一点血色。

我在她的病榻前坐了下来,她伸出那只完全变形的手拉着我的胳膊,比划着说道:“那时候,你才这么一点大,现在也老了,时光不饶人啊。

"也许是久不见人的缘故,她显得有些激动,断断续续地说着我小时候的趣事、我父亲的火爆脾气、我夭折的妹妹和病故的姐姐。

我们说话的时候,银匠家的小花狗就一直在我面前蹿来蹿去,不时地还会用它那湿答答的鼻子嗅嗅我的衣服,再伸出湿漉漉的舌头在我的手上舔来舔去。

106
左右页图:如今的和悦洲古镇,就像是一片漂浮在茫茫江流之中的
悠悠荷叶,温柔地演绎着痴山醉水的静谧和小桥流水的灵动,动静
相宜间,构筑了一幅水墨画般的绝世美景.而古镇上的居民也乐于
独享这一份朴素与宁静。

CWG品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