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的分区_稿_

合集下载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

概述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唯有宝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

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

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

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洪巢片的语音特点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⑴、声母方面: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

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的语音特点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江苏方言分布详图与方言分布综述

江苏方言分布详图与方言分布综述

江苏方言分布详图与方言分布综述江苏方言分布概述江苏方言就本省而论,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把本省方言分为四区,与本书对照,第一区江淮方言区,第二区吴方言区,第三区通泰片,第四区北方方言区,本书依《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第三区并入第一区,作为一个方言片,是符合方言性质的。

本省方言的分布,三大区在地域上是集中的,但都不是完整的,而是大方言区的一部分,分属官话大区和吴方言区,而且都偏在一方,因此方言间的边界交错,有很长的边界线。

边界线上的方言交互影响,语言现象多种多样,这就增加了本省方言的复杂性。

溧水、金坛两县原本都在吴方言区,但是半个世纪以来,江淮方言逐步渗入,现今县城已普遍说江淮方言,公共交际已不再说吴方言,老年人之间和农村还有吴方言的存在,但已日见衰微了。

不管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有双语现象,其间有各种过渡词语和说法,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类此情况,一县之内在语音上有等级差别,泗洪具的入声字,自南向北逐步减少,最南部入声基本齐全,最北部入声已不存在,中部则相当混乱,老年人和青年人大不相同;通州市的浊辅音,自西向东逐步增多,“通东活”是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过渡区。

此外,省内许多地方有外来移民,他们聚居成片,说着原籍的方言,形成大小不等的方言岛,这种方言岛和周边方言同样是处于边界线上,所不同的是方言岛人数少,在被包围之中,岛内的人不得不实行双语制,岛内外的话都会说。

全省有方言岛数十处,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响水、滨海、大丰地区和苏南丘岭地带宜兴、溧阳、丹阳、句容地区。

目前关于江苏方言边界上和方言岛的方言调查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25个在本地区是中心城市,语言影响较大的重点方言是:苏州、吴江、常熟、无锡、常州、海门、丹阳、高淳、南通、如皋、泰州、盐城、阜宁、镇江、扬州、宝应、盱眙、淮阴、泗洪、连云港、东海、南京、赣榆、邳州、徐州。

明清以来湖北方志中的江淮官话语音成分

明清以来湖北方志中的江淮官话语音成分

明清以来湖北方志中的江淮官话语音成分作者:卢芯怡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08期摘要:明清以来湖北方志中有关方音的记载较少,而且多以汉字注音。

从这些记载来看,明清时期湖北江淮官话区在声母、韵母、声调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没有完全受到通语的影响,同时尚留有古音,如部分轻唇音仍读重唇音、入声字的存留等。

从语音演变规律来看,方志中记载的黄孝片语音演变现象与通语不大一致,总体上较为滞后,如全浊声母的清化现象、见系字与匣母字混淆、匣母字分化混淆等。

声母的腭化等现象则与通语一致。

关键词:明清;湖北方志;江淮官话;语音成分江淮官话,又称为下江官话、江淮话、淮语等。

一般认为,江淮官话是五胡乱华后,中原雅音与江淮一带古吴语相融合的产物。

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里面的一大次方言,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一带,以扬州话为代表音。

湖北也有一小部分地区即黄孝片被划为江淮官话方言区。

不过,对这一地区的方言归属历来颇具争议,赵元任等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书中将其归为“古楚语”,而《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归为江淮官话。

本文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归类,主要对明清以来黄冈和孝感方志中的语音材料进行分析。

一、声母方面(一)唇音江淮官话黄孝片的方言语音特点之一是,古全浊塞音、塞擦音仄声字,今多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

例字如下:1.荸[p‘u](1)葡萄,俗名荸桃。

(1935年《麻城县志续编》卷三《食货志·物产》)按:据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葡萄”一词来自于大宛语,最早的书写形式是“蒲桃”[but‘au],后来才写作“葡萄”[1](P49)。

宋代陈彭年《广韵》中“蒲”为並母;明代《篇海类编·艸部》云:“荸,蒲没切,属並母。

”[2](P155)可知,明代“荸”为浊音並母合口入声字。

据清代《分韵撮要》卷十二,“葡”从“蒲”分化出来,变为清音滂母字。

《麻城县志续编》云“葡萄”俗名“荸桃”,说明最迟在民国时期,“荸”在麻城方言里也已经清化,读作送气音。

聚类分析在方言分区上的应用——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例

聚类分析在方言分区上的应用——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例

聚类分析在方言分区上的应用——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例聚类分析在方言分区上的应用——以江淮官话洪巢片为例王荣波贾桂云*(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北京 100871;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兰州 730000)摘要:传统方言分区多采用同言线束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办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一条标准难以贯彻到底的问题。

聚类分析可以在多条标准的基础上,尽量按照方言或语言的客观事实分类,能较大程度地排除人的主观经验的干扰。

在对江淮官话洪巢片进行聚类分析分区工作之后,得到的结果较为符合地理分块和历史传统,也较为符合语言事实和民间认同。

因此本文认为聚类分析可以在方言分区问题上得到一定的推广,并可以确认现有方言分区的合理之处,以及纠正有所偏颇的地方。

关键词:聚类分析方言分区江淮官话洪巢片DOI: 10.14095/ki.jics.2017.01.003一、传统方言分类方法语言学上关于方言分类的传统办法,通常采用所谓的同言线法。

同言线法就是选取特定的语言标准,然后将这些标准的符合与否或者不同类型在地图上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区域。

这些区域之间的界限,就是同言线,同言线密集的地方,称之为同言线束,再根据这些同言线束,划分不同的方言或者语言。

这样的做法在19世纪已经奠定,德国青年语法学派的学者们提出“音变规律无例外”的假说,语言地理学者则根据这一假说,在地图上绘制一条条的同言线,从而成为划分语言或者方言的基础。

但是早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学者温克(G. Wenker)就发现了著名的“莱茵扇”现象,也就是说语音演变的规律不是绝对的,他在不同的地* 王荣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方言学。

邮箱:bohemond@。

贾桂云,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

邮箱:44073400@。

国际汉语学报第8卷第1辑区可能有不同的呈现程度。

也就是说,有些地方的语言演变规律可能进行的比较彻底,而有些地方则不那么彻底。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

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

历史演变
• 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 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 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 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 话。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 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 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 “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 合。
2011年,《刘顺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朱晓丹《南京方言语气词研究》 马栋才《南京方言浅析》 张志凌《言语社区的层次性和可变性—— 南京方言鼻尾韵研究》 张薇《南京方言程度副词“蛮”》 李梅平《南京方言词汇三本著述比较分析》 汪婷婷《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研究》 李玲洁《南京方言中的“连V是V”结构》 黄灵燕《开口呼字的声母在清末官话和现 代方言中的分化》
南京方言
• 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南京官话特指曾 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 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 11区、溧水县北部和句容市。南京话在历 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 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 话。
• 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 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 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 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 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 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 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 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 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 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 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 宋为元灭, 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 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 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 系确立标准国语

鄂西北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及归属

鄂西北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及归属

鄂西北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及归属李旭;郭沈青【摘要】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Jianghuai Mandarin in northwestern Hubei province. Its falling tone has been divided into a upper tone and a lower one. And the Zhi-group (知系) have merged with the Jian-group (见系) in the ancient Hekou (合口) characters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degrees of the Yu-group (遇摄), Shan-group (山摄), and Zhen-group (臻摄). Both of them made it similar to Huangxiao cluster of Jianghuai Mandarin in east Hu-bei province, but different from other dialects in northwestern Hubei province. They are variant of Huangxiao cluster of Jianghuai Mandarin due to the great emigration from the east of Hubei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鄂西北地区存在江淮官话,它以去声分阴阳,遇山臻摄合口三四等知见系字合流等特征,有别于鄂西北地区的其他方言,其方言特征与江淮官话黄孝片非常相似.其形成与清朝中后期鄂东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有关,可以看作江淮官话黄孝片在鄂西北地区的一种变体.【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06【总页数】6页(P103-107,126)【关键词】鄂西北;江淮官话;语音特点;归属【作者】李旭;郭沈青【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7鄂西北地区的江淮官话一直以来颇受学术界的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赵元任就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竹山、竹溪的方言和黄冈、孝感的方言合为一区,叫第二区,并称“这第二区可算作典型的楚语——如果要独立一种楚语的名目的话。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少数民族以北京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430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
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后来由于燕国的建
立和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关中周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与黄
帝炎帝语言类似)。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
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辽金元时代,大量
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
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
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
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时 间: Thu Jul 8 21:26:45 2004
点 击: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eography 讨论区 】
【 原文由 buzhang 所发表 】
(1)北方方言(即官话)
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3/4,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
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
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
京官话分布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

官话分区

官话分区

a. 宋孝才编著。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语词汇释》1987年9月初版。

g.李贡著《陇右方言发微》1988.1g.毋效智《扶风方言》2005(加)J.K.Chambers,(加)PeterTrudgil著《方言学》(美)弗罗姆金(Fromkin,Victorira),(美)罗德曼(Rodman,Robert)著;沈家煊等译《语言导论》 1994(民国)向楚《巴县志选注》1989(英)赫德森(Hudson,R.A.)著;卢德平译《社会语言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04 g.:安忠义著《陇右方言词语疏证》出版社:北京市: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11《告成镇志》编纂办公室《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志》2007c.《合肥方言初探葛钧陶编纂》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m史皓元著《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与实践以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区别为例》(美)出版社: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日期:2011.01z鲍士杰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8.1z崔荣昌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1986.3z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z史皓元,石汝杰,顾黔著《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2006z叶祥芩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k.安德才,兴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城县志》1990k.安徽省青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青阳县志》1992.k.办编纂《黄河三峡移民志永靖县县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11k.编纂委员会编《即墨市金口镇志》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01c.蔡华祥《盐城方言研究》著出版社: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日期:2011.10a.曹金刚主编《延庆方言》北京:北京市延庆县广播电视局x.曾培仁著《计划计划陕南方言喜》1983c.陈管侯著《广新方言》天山出版社e.陈立正著《永登及周边方言词语汇释》2013.04e.陈立中,余颂辉著《太白方言会话语料集萃》2010.05b.陈淑静,许建中著《定兴方言》1997k.大吕庄村村志编纂委员会编;齐华林,赵相臣主编;史昭贤,王丁锁副主编《大吕庄村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8邓玉荣著《钟山方言研究》2005.12(粤语)x.丁德科,茹钢著《渭北(铜川地区)方言研究》出版社:北京市: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2012.07g.丁全,田小枫《南阳方言》2001g.董绍克著《阳谷方言研究》2005.06b.董文斌编著《济南方言俗语》2013.09b.董文斌编著《俗说济南话》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09d.董晓葵,李皓著《韵味大连方言》出版社:大连市:大连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01k.繁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繁昌县志》1993k.高葆泰/贺兰县志·方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e.高葆泰/兰州方言音系/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黄孝片综述

黄孝片综述

黄孝片江淮官话的语音研究综述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是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中的一支次方言,袁家骅等(1983)的定义是“江淮官话,即下江官话,分布于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北方方言区除外)和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

1987年由李荣等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划分的江淮官话区域相对于之前的“下江官话”来说,范围有所扩大,除了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中部及南部外,还包括了湖北省东部、江西省最北端以及浙江省个别市县。

自东向西可分为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单位系列图(湖北省地图、江西省地图)可知,今江淮官话黄孝片的县市行政区域与《中国语言地图集》稍有些改动,现整理今江淮官话的黄孝片的各代表点。

黄孝片,即黄冈孝感片,主要分布于孝感的孝感市区、安陆市、应城市、孝昌市、云梦县、大悟县六个市县,黄冈的黄州区、武穴市、麻城市、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团风县,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鄂州市的鄂城区,以及江西省的九江、瑞昌,总共21个县市。

相对于江淮官话其他两片而言,黄孝片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一)专著类赵元任等主编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于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目前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湖北方言的专著,至今仍是对这一片方言最为详实的调查报告,每份报告内容包括:发音人履历、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会话七个部分。

每个点调查单字有1000多个。

调查对象多为20岁左右在外求学的青年学生,调查区域涉及湖北省的64个市县,因调查的年限较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奠定了湖北方言研究的基础。

但并未深入到各市县当地调查,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全省划分为四个区,黄孝片属于第二区(楚语区)。

根据古鱼虞韵知章组字、见系字韵母今读ʯ、声调一般有六个且有入声、去声分阴阳等特征,将孝感、安陆、竹山、竹溪等19个县归为“楚语区”。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中国方言地理分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方言地理分区时间: Thu Jul 8 21:26:45 2004点击: 3【以下文字转载自Geography 讨论区】【原文由buzhang 所发表】(1)北方方言(即官话)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3/4,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

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

后来由于燕国的建立和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关中周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与黄帝炎帝语言类似)。

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 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

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430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话的源头。

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130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_朱蕾

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_朱蕾
县志》1996:100),皖南其他区域情况也多与此同,仅8年时间的
居住可能难以形成如此强势的江淮官话。202 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三辑)
2.2 本地人对待江淮官话与其他移民方言的心理不同
仅从泾县来看,“近代移民说”也与本地人心理上对江淮官话
和其他客籍方言地位的区分不相符。
现代泾县方言除了客籍方言岛通行单方言,其余基本都是双方
赣语是皖南的土著方言,河南话、湖北话和零星分布的方言小块是
来源于各地的移民方言。这几类都是比较明确的,而江淮官话的情
况则比较复杂。
皖南的江淮官话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移民方言岛形式分布,
和河南话等一样从北方移植而来的客籍话,如安徽南陵江北移民的
江淮官话方言岛;另一类则是指在皖南通行地域很广、口音较为一
* 本文是本人博士学位论文《皖南泾县方言音韵研究》的一部分,感谢
《语言学论丛》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本文得以修改和提高。198 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三辑)
大城镇呈单方言分布,而在近江地区较为偏远的乡村则和宣州吴语
共存,呈双方言分布。
本文以泾县方言为代表讨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一
因就明确的多,它们都是清同治年间移民带来,从其名称即可知其
大致的来源地,有的使用者自己还可说出其祖先具体来自某乡某
村。由于移民时间不长,移民原因是土著居民因战争和瘟疫死亡殆
尽后的填充,多以方言岛形式存在,还保留鲜明的来源地方言的特
征。且地方志、民间谣谚、口头传说、家谱等也相当丰富,都可作
为验证。而在泾县通行地域最广、势力最大的江淮官话的形成原因
这一观点也认为皖南江淮官话和其他客籍话一样都是移民影响
或带来的,具体来说是永嘉之后的移民、清末的安徽江北移民、抗

湖北方言七大分区

湖北方言七大分区

一.江汉平原方言区(北方方言--西南官话)1.天仙潜方言(西南官话--武天片)主要通行于湖北省内广阔的江汉平原以及周边地区,主要有:天仙潜三市、汉川、云梦、沙洋、武汉蔡甸、洪湖,大部分在长江北部。

如果非要拿出一种方言来代表湖北特色的话,我个人的看法那就是江汉平原的“天仙潜方言”了,它不但分布广,而且荆楚特色很浓厚,不过说道这个“荆楚特色”,我也不知道哪个年代的的湖北特色才是“荆楚特色”,不过好像很多的湖北老乡也是这么认为的,可能是古代的“湖广熟,天下足”美称吧,江汉平原一带在古代如此之富庶,难免就被代表了湖北特色了,就好比《洪湖水浪打浪一样》也被代表湖北了。

不过说道听感,这一地区的方言还是可以的,蛮舒服,软中带硬。

不过该方言正逐渐向武汉话靠拢。

2.荆沙话(西南官话--常鹤片)主要是荆州地区的方言,这里的方言大体上还是属于江汉平原方言吧,只是有一点略微的差别,和南边湖南的常德方言几乎差不多,划分为西南官话常鹤片。

不过沙市清代就被强开为通商口岸,有“小汉口”之称,有大量的武汉移民,但是如今过了一百多年,虽然口音上略有武汉话的味道,但是差别还是有的,现在的武汉话也并不是清代的那种武汉话了。

不过现在逐渐有向武汉口音靠拢的趋势。

3.鄂中颤舌方言(西南官话—鄂北片大部、武天片部分地区)虽然是江汉平原一带的方言,但是又和其他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该地区有汉语所没有颤舌音,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弹舌头”,跟那些俄罗斯人,蒙古人一样弹舌头。

主要分布鄂中和鄂北的部分地区:荆门、京山、钟祥、宜城、当阳、房县等地区。

我在荆门也呆过三年,大体的也了解了一下这个荆门的“弹舌头”,其实大部分的颤舌音都是“子”字发出来的。

“鸡子”,“杯子”等后面的“子”就是弹舌头了,说来也怪,荆门话中什么东西都要带“子”,因此我们外地人听起来几乎是句句话都在弹舌头,比如说“狗”,我们这的方言一般都一个“狗”字就代替,荆门话非要“狗子”,还有“钱包”,它是“钱夹子”,“子”这个字在荆门话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吧,因此有时候我经常调侃我的那些荆门朋友,听你们说话就感觉在开摩托车。

淮安简介及淮安方言ppt课件

淮安简介及淮安方言ppt课件
“淮语”。淮安方言以明清时期淮安府城淮 城(今楚州区城区)口音为核心淮安口音。 今使用口音以今淮安市政府驻地清河区为基 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就曾在其书中大量使用淮安方言。明朝时期, “淮语”曾被定为官方用语。
3
淮安
4
淮安话六级词汇
1. 形容词:胶干的(很干),紧西的(很稀),清冷的 (很冷), 业燥燥的(很热),西业的(很热),酷含 的(很咸),胶酸的(很酸),雪甜的(很甜), 沃苦 的(很苦),聘香的(很香),西辣的(很辣),水 汲汲的(很泥泞),温臭的(很臭),筋拽拽的(很 有嚼劲),甜不掉掉的(很甜),辣抽抽的(很辣)
2.动词:拍(PAI,用脚踢),撂(扔掉),惯(摔), 倦(踢),优(甩动),火(兴奋),次刚(训斥), 直刺(一直走), K(第二声,打的意思),拾当 (收拾)
5
3.常用器具:帖测子(铁锹),足沟,茶吊子,把子 (刷锅用的),溜列子,刚狼锅,小批椅子,接达欺,条
素,袜子,孩子(鞋子)
4.贬义词二衣子(变态),次子(白痴),挖头日脑 的,椅风做骑,骑皮郭掉的,神气六国的,死不烂俺的, 哇呜国机的,渗不拉机的,死头眯眼的,眉次目瞪,鬼大

试●分区 与

题 析别 标

A
●● 准




2
淮安及淮安方言简介
❖ 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江苏省中 部偏北,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
❖ 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河。淮安是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 多年的历史 。
❖ 方言:江淮(北方)方言(淮东方言区扬淮片) ❖ 淮安是江苏江淮官话音系主要发源地,又称
1、在淮安方言中z、zh,c、ch,s、sh不分, 也就是没有平翘舌之分。 2、n、l不分,绝大多数都发n吧。 3、有些字的声母保留了古音的读法,例如 “下”声母是【h】,“鞋”的声母也是【h】, “吓”的声母是【h】,“家”的声母是【g】, “热”的声母是【y】,“孩”的声母是【x】。 4、一些是声母省略的,例如鸭、压、押,因 为是 入声,声母省略,颜、眼等也存在声母省 略 ,这里的声母省略并不等同于普通话里的零 声母现象 。 5、在淮安方言中声母一直很硬,调子并不高。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11-06摘要摘要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是安徽境内分布最广的两种主要方言,两大方言在皖北淮河流域的接触密切、相互影响深远,方言特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复杂局面。

两官话在皖北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与淮河在我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都有关联。

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本区域有所涉及,但大多数集中在江淮官话区,皖北中原官话语音调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

江淮官话与相邻官话与非官话的关系比较、特别是皖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关系比较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更缺乏以淮河为观察点、对沿淮分布的两大官话共时和历时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

本文以淮河为视点,在清楚描写沿淮各方言点当代语音面貌的基础上,对本区域江淮、中原两大官话语音的区别性特征进行共时比较,并力图理清其历时演变的过程;结合本区方言的发展与江淮地区社会发展、政区沿革、人口变迁以及淮河的共存、共变关系,找寻制约皖北沿淮方言格局的形成、变迁的因素。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

介绍淮河流域自然与人文背景、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材料来源。

第二章是音系描写。

根据我们最新的调查,描写本区域的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主要方言点的声韵调系统;简要介绍了淮南话、怀远话的音系及内部差异。

第三章是两大官话的语音区别特征项的读音及地理分布类型比较。

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皖北中原官话内部比较,根据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认为中原官话郑曹片接近济南型、信蚌片的凤阳等地是南京型、萧县等地属昌徐型。

统计了古入声字的分派规律和入声舒化后的韵母归向,并据此认为淮南话应划归中原官话信蚌片、怀远北片话应划归中原官话郑曹片。

根据x-f分混情况的不同,认为中原官话信蚌片可以分为东西两小片。

二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与皖中小片语音特征比较,重点是入声韵归并过程的描写,认为入声韵的简化不仅体现在韵尾上,主要元音的合流简化是入声韵归并最后阶段的主要途径;从声韵特征上看,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除保留入声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不同外,其他特点基本一致。

江苏省东海县方言片区的划分和比较

江苏省东海县方言片区的划分和比较

江苏省东海县方言片区的划分和比较地方方言的片区划分一直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东海县是江苏省北部靠近山东省的一个县,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从该县穿过,东海县方言具有鲜明的过渡方言的地方特色。

文章阐述了东海县东南和西北两个方言片区划分的语音和词汇标准,并通过列举两个片区的典型语音和特色词汇,详细比较了东海县境内江淮方言和中原官话的地方方言特征。

标签:东海县方言片区东海县位于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市,东面与连云港市的行政中心新浦区接壤,南面与沭阳相邻,西面和北面与山东郯城和临沭地区临近,东北、东南和西北分别与连云港赣榆县、灌云县和徐州新沂市相连。

东海县在明清时期为海州地,民国时期改称东海县,解放初期划归徐州地区管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东海县地理位置处于北方方言(官话)区,东海县方言处于官话分支江淮官话与北方官话的过渡地带。

鲍明炜等(1985)认为江淮官话与北方官话的分界线从东海县的中部穿过。

因此,东海方言的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江淮方言和中原官话的过渡性的特点。

一、东海县的方言片区根据地域、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一般将东海县方言分成以江淮官话为主的东南片区和以中原官话为主的西北片区。

两个方言片区间的方言语音差别很大,而且都与普通话有比较大的差异。

东海县境内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大致如下:临洪河口—浦南镇—黄川镇—白塔埠和堂—平明—房山—安峰。

张湾、平明、房山、安峰、曲阳、种畜场、岗埠农场、白塔埠以及驼峰等乡镇属东南片区,石湖、洪庄、石埠、桃林、山左口、双店、石榴、横沟、青湖、南辰、石梁河、黄川、李埝、温泉等乡镇属西北片区。

东南片区保留入声,属江淮方言;西北片没有入声,属北方方言。

牛山镇是东海县政治文化中心,处于中间交界地带,方言呈现两种方言过渡现象,兼有两个片区方言的特点。

牛山镇南部的方言和江淮官话接近,北部靠近石榴镇的方言则和西北片区的中原官话更相似。

就具体语音而言,过渡乡镇经常两种方言通用。

安徽江淮官话轻声调查及语音性质研究

安徽江淮官话轻声调查及语音性质研究

表 1 带后缀野子冶合肥方言的轻声实例
构词方式
实例渊两字组冤
实例渊三字组冤
阴平+ 轻声
丝子
桑果子
阳平+ 轻声
梨子
红尾子
上声+ 轻声
嘴子
顶针子
去声+ 轻声
盖子
菜薹子
入声+ 轻声
勺子
雪子子
表 2 不带后缀野子冶合肥方言轻声实例
构词方式
实例渊两字组冤
实例渊三字组冤
阴平+ 轻声
男人
凉熨熨
一尧前人研究回顾
叶中国大百科全书窑语言文字曳对轻声定义如下院 野有些字连读时读得很短袁 并且失去了原来的声调遥 这种字调叫轻声咱2暂渊P80冤遥 冶国内外公认的工作定义是院某 些词里的音节袁念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袁叫轻声咱3暂渊P195冤遥
目前袁 学者们主要从江淮官话轻声的作用尧音 高特点尧发生的机制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袁取得了一 定进展曰如李金陵运用传统方言学办法袁通过田野 调查获得材料袁对于合肥方言中的轻声现象进行了 音系描写咱4暂渊P15冤遥 孟庆惠则在安徽省方言志的研究 中对合肥方言中的轻声现象进行了描述袁使用的是 传统的口耳听辨法咱5暂渊P134冤遥 孔慧芳则运用声学实验 的方法袁使用音系学理论要要要优选论对合肥话中的 轻声现象进行了音系分析袁发现合肥方言的轻声与 北京话的轻声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袁这种差异体现 于轻声的时长规律尧音高的曲线变化尧类型架构等咱6暂遥 贡桂训对怀远方言中轻声词汇的语音特征进行了 描写咱7暂遥 孙宜志对安徽江淮官话部分方言点的轻声 词的音高进行了五度值记录咱8暂渊P105冤遥 岳秀文对定远 方言的轻声词汇子后缀进行了重点分析袁 研究表 明院轻声词汇子后缀的能产型最高咱9暂遥 宋艾乔对定 远方言的轻声词汇构成进行了初步探讨咱10暂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