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方言的分区_李荣
华北官话的分布及其内部差异性研究
华北官话的分布及其内部差异性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的方法对华北官话的地区分布和内部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为胶辽官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东北官话,具体表现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语言。
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地区的地方语言进行比较和研究,并分析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华北官话([英]The official languange in Northern China)分布差异性背景官话,或称官话方言、北方话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江苏大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西北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南方东部,以扬州话为江淮话的代表。
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
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
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
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华北官话是过去官话分区方式中分出的官话的一个分支。
它不是从语音特点,而是从地域分布进行划分的。
也谈河南方言及其对河南筝流派艺术风格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周青青最早就河南方言对河南筝曲风格的影响发表文章[1],该文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运用杨荫浏先生的语言音乐学理论讨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献之一,也是较早运用音乐形态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文从方言音韵与音调发生的关系入手讨论了河南方言音韵对于河南地方音乐、河南筝曲曲调进而对河南筝曲风格的影响,是河南筝曲风格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对河南筝曲的演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河南筝曲演奏多年的学习者,也从周青青的论文中获得很多教益。
今结合笔者的演奏实践及其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谈点体会,以就教方家。
一、河南方言与河南筝派概述(一)河南方言区间的选取及音韵特点杨雄在汉代著作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首次提出“方言”一词[2],该词在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定义。
通常,我们所说的“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际上是指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也称为“地方语言”“白话”“土话”或“土音”。
在中国现今的方言中,“河南方言”这一术语在学术上比较宽泛,通常指的是在河南省行政区域内通行的各种方言。
河南方言的正确分类应该归于“中原官话”的一部分,1985年,李荣在他的论文《官话方言的分区》中将此前在方言学界常被称为“北方方言”的官话划分为七个区域: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北方官话、兰银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和江淮官话。
他指出“中原官话的特性是古次浊入声今读阴平,与其他六区别开来”。
[3]自此以后,中原官话才被看做一个整体,并得到了更多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中原官话的范围涵盖非常之广,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甚至新疆南部的部分地区都属中原官话的一部分。
因此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往往把河南方言放到中原官话的大背景下去做研究。
河南位于中原地带,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语言历史悠久,地位显赫。
周祖谟在《宋代汴洛音与〈广韵〉》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汴梁即今之开封,与洛阳居天下之中区。
山东方言简介:归属、分区、特点
山东方言简介一、山东方言的归属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等主编)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
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该省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近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其中该省有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二、山东方言的分区山东方言内部存在不少差异,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
钱增怡、高文达等学者根据各地方言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西区69个县市。
其中西齐小区4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平阴、济阳、沾化、利津、广饶、博兴、桓台、淄博、邹平、高青、滨州、无棣、乐陵、阳信、惠民、商河、泰安、莱芜、新泰、新汶、肥城、临邑、德州、陵县、平原、禹城、武城、齐河、夏津、临清、高塘、茌平、东阿、聊城、阳谷、梁山、莘县、冠县。
西鲁小区27个县市:临沂、郯城、苍山、费县、平邑、枣庄、滕州、微山、泗水、曲阜、邹城、宁阳、兖州、济宁、东平、汶上、郓城、巨野、嘉祥、金乡、成武、单县、鄄城、东明、菏泽、定陶、曹县。
东区40个县市。
其中东莱小区15个县市:威海、荣城、文登、乳山、烟台、牟平、海阳、长岛、蓬莱、龙口、福山、招远、栖霞、莱阳、莱西。
东潍小区25个县市:莱州、平度、即墨、青岛、崂山、胶州、高密、昌邑、寒亭、寿光、潍坊、青州、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胶南、五莲、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南、蒙阴、沂源。
以上大致是西齐区归冀鲁官话,西鲁区归中原官话,东莱和东潍归胶辽官话。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晋语简介晋语指⼭西及毗邻地区有⼊声的⽅⾔,分布于⼭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治区等五省区的174个县市,使⽤总⼈数达到5000多万⼈。
其中⼭西78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中原官话汾河⽚)、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
1996年世界107种主要语⾔排名,晋语位列第22位。
晋语列为中国第⼗⼤汉语⽅⾔,源于1986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利亚共同主编的《汉语⽅⾔地图集》⾥⾸次把中国著名语⾔学家李荣先⽣提出的中国第⼗⼤汉语⽅⾔“晋语”列⼊,从此晋语脱离了“官话”(俗称“北⽅话”),成为与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徽语、客家话、平话相并列的⼗⼤汉语⽅⾔之⼀。
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北京话的语⾔特点古⽼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话中的⼭⾥话”。
按李荣先⽣的分类,晋语可以进⼀步分为下⾯⼋⽀∶并州⽅⾔∶分布在⼭西中部,包括太原。
吕梁⽅⾔∶分布在⼭西西部与西北部。
上党⽅⾔∶分布在⼭西南部。
五台⽅⾔∶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同-包头⽅⾔∶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张家⼝-呼和浩特⽅⾔∶分布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
邯郸-新乡⽅⾔∶分布在⼭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
志丹-延川⽅⾔⼆、对晋语分⽚的质疑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晋语作了深⼊研究。
⽐较突出的是利⽤⽹络论坛开办的研究,最为好的是“潇涂轩晋语论坛”,⽹址为/。
现将对晋语分⽚的⼀些不同意见作⼀说明:⽬前学术界根据调类将晋语划分为以上⼋⽚。
这样的划分简洁明了,看似也很有规律性。
但是⼀通过具体的⽅⾔⽐较,这种划分⽅案就问题较多。
1.按照这种划分,原本相近的⽅⾔被划为两⽚,⽽差别很⼤⽅⾔反⽽被归到⼀起。
最为明显的就是⼤包⽚这个⽅⾔分区,与⼤同话最为相近的阳原、丰镇话都被划到了张呼⽚,⽽与⼤同话差异甚⼤的河套⽅⾔反倒和⼤同话放到了⼀起。
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
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任课教师张春泉完成时间2011年8月30日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年级2010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游子老来回到故里,唯有不变的就是那口乡音。
其实,这里的乡音也就是方言。
说到方言,必然涉入方言分区的问题。
汉语方言分区从章太炎开始,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了。
章氏在其书《訄书》中把汉语方言划分十种。
继章氏之后,黎锦熙把汉语方言划分为十二系: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
他的分区方法显然主要是依据山川河流的自然因素。
再往后,一些语言学家及方言学家,通过方言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
这一时期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是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
尔后有赵元任的七区划分,李方桂的八区划分。
王力先生提出了五大支系理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音系。
每个大系又分为若干小系。
丁声、李荣德在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所做的发言《汉语方言调查》对所分的八大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分别作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描述。
50年代中期以后,“八大方言”说占据主导地位。
后来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闽南、闽北宜合并为一区,于是袁家骅的“七大方言”说越来越被广泛采纳,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汉语方言概要》)。
随着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和《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等文章的发表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出版,汉语方言的分区有了新的飞跃,汉语方言分区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第一,提出了汉语方言分区层次的新框架,“大区---小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代替传统的“方言---次方言---土语”,体现了新的方言观,即汉语方言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无主次雅俗之分:明确提出划分汉语方言的分区的基本标准;第二,汉语方言分为了十个区:官话区,晋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和客家话区。
现代汉语习题集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提要1.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体系。
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2.现代汉语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
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
3.汉语发展的历史阶段汉语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文字记录的“史前时期”;第二阶段,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先秦时代;第三阶段,中古时期,两汉到隋唐时代,文字的应用十分广泛;第四阶段,晚唐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时期的汉语的与口语结合的书面语言发展十分繁荣。
第五阶段,“五四运动”至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成熟时期。
4.汉语发展的基本特征(1)地区性的分化特征;(2)超地区性(通用)的整合特征。
5.现代汉语的地位(1)从使用人口看,是全世界的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2)在国内,现代汉语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3)在国际上,现代汉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是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6.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7.方言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方言分化主要是移民带来了语言的分化,其次是交通的闭塞,语言的区域性发展的分化,逐渐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出现了差异,于是就形成了方言现象。
8.汉语方言分区汉语方言一般分为7大方言区: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
二、强化练习(一)名词解释1、语言2、现代汉语3、普通话4、方言(二)判断改错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书面语和口语的发展是同步的。
3、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通常说的现代汉语指的是普通话。
4、汉语和汉字是同时产生的。
5、普通话是我国的标准语。
6、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
7、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
8、英语和汉语都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9、现代汉语语音在音节上没有复辅音。
10、现代汉语语汇在音节上以单音节为主。
方言综述
关于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越来越得到方言界的重视。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又提出了不少自己的新看法。
2002年,李蓝在《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一文中通过比较都导源于无秦时期反语的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这种特殊而古老的语言现象,得出晋语应当划成全国一级大方言区,客赣则就合并的结论,在文中他认为“不宜过于强调某一条件在分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宜过于强调条件同分区必同”,他还认为“从全国汉语方言分布的大格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方言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分区条件,在实际进行方言分区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但文中并没有谈到怎样才是合适的条件。
也在2002年,詹伯慧先生《方言分区再认识》一文中再次强调了他本人在1984年提出来的“从方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观点。
同时还指出方言分区的目的不是为分区而分区,“而是要通过方言分区显示不同类型的方言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及其通行范围,使方言工作者在方言的调查研究中遇到任何一种方言时,稍作了解便可以心中有数,在已有的方言区中找到…对号入座‟的位置”,所以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必然是在全面剖析比较方言的特征基础上归纳出的语言特征。
李如龙在《汉语方言学》一书中认为“方言区划分对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都应重视”,刘新中、杨蔚、崔淑慧在《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条件》中也持此观点,“分区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特征,即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评议的整体诸要素出发来综合考虑”。
李小凡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则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汉语方言分区,当然要遵循事物分类的一般逻辑”。
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出“方言区的划分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并把汉语方言的分区分解为“划类和鉴别两件相关而并不等同的工作”,这就是“首先是从汉语方言的整体出发,划分出几类特征鲜明的方言区;划类完成后,再从个体出发,将方言一一归入既定的方言区中”,文中最后还指出在划类标准的选择中应选择处于语言结构中更深层次的为标准,在词汇(词汇、发音)、音系(语音、音位)、语法(形态、句法)这三类标准六项因素中最深层的是句法,“不过,就汉语而言,目前对方言句法的研究水平显然还不足以提出有效的划类标准,汉语又缺乏形态标志,因此可以用来划类的抽象程度最高的结构特征就是音位了。
汉语言方言学笔记资料
汉语言方言学笔记资料第一篇:汉语言方言学笔记资料《汉语方言区分的几个问题》李荣壹、汉语方言分区的层次:1948年《中国分省新图》里头的一幅全国图把汉语分为“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闽南语、闽北语、徽州方言”等十一区。
----参考以前的方言图,本图集的方言区画最多分为下列五个层次:大区-----区-----片------小片------点以吴语为例:区之上是大区。
官话区是个大区,包括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等七个区。
贰、汉语方言分区的命名2.1通名部分方言分区需要有一套合适的名目。
(见上)语言、方言的名称。
“文”字专用作有文字的语言的名称。
中文华文、华语、中国话。
英文、英语、英国话。
“方言、语、话”都用作方言的名称、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苏州方言温岭方言语-----吴语粤语闽语闽南语客家语苏州语话----闽南话客家话苏州话温岭话官话白话平话“方言土语”常常连用。
“腔”字用来指语言的的腔调和方言的派别。
“音”字用来指语音或口音。
有的旧小说用“乡谈、乡语”指方言。
2.2专名部分方言的名目有专名和通名部分之别。
比方说,“吴语区、吴语、苏州话”,“区”字是指分布范围的通名部分,“语”字和“话”字是指语言、方言的通名部分,“吴”字是专名部分,“苏州”也是专名部分。
跟通名部分一样,专名部分尽可能使用现成的字眼,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力求做到意思明确,避免含混。
最重要的是“区、片、小片、点”各层次的专名要有分别。
“粤语(方言)”指区“广府话(方言)”指片“广州话(方言)”指点县或县以下调查点的方言,一般是用地名加“话”字,例如;“温岭话、沁水城关话、沁水端氏话”。
“吴语区、粤语区”等可沿用传统名目。
《方言》1985.2-5《官话方言的分区》提出“晋语”和三个新的官话名目。
“晋语”和“山西方言”的区别。
(注:有学者持不同观点------)1)现在内蒙古西部很多汉民原来是从山西迁出去的。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七大分区介绍
方言指的是在语言的地域上分化出来的各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特点的总称,而在中国,方言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七大区域,它们分别是:
一、官话区
官话指的是北京话或者北方话。
它是中国官场里的官方语言,所以在官方场合使用非常频繁,被誉为中国国语。
二、南方片区
南方片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南方片区方言种类繁多,每个方言又包含了很多的地方方言,但是这些方言之间互相有很大差别。
三、闽南片区
闽南片区指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方言,属于南方片区方言的一种,但是闽南方言受到闽南地区海上贸易及移民的影响,吸收了不少外来的词汇和语言特点。
四、粤语片区
粤语片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粤语是中国方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言之一,而且有丰富的音乐和电影文化。
五、吴越片区
吴越片区位于本东南沿海地带,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这些地区的方言在南方方言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吴语和越语在此
地区非常普遍。
六、湘赣片区
湘赣片区多指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地区的方言,这些方言和南方片区
的方言不同,它们使用的词汇和语法都和北方语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七、川黔片区
川黔片区指的是四川省、贵州省的方言,这个地区的方言使用很广泛,特别是川菜中使用的川渝方言更是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总体来说,中国的方言种类繁多,七大分区只是其中的概括,每个方
言又有着很多的变化和特点,具体的区分还需在学习方言的过程中慢
慢了解。
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
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1985年,李荣先生第一次提出晋语,1986年,侯精一先生划分出晋语五台片。
晋语五台片涉及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旗)、市,29个县市的方言,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文章发表。
30多年来,五台片方言研究一直处零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理和归纳。
本文初步对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市方言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方言晋语五台片内蒙古西部陕北晋北一、晋语五台片方言发展脉络西汉末年,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前18年)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对汉语方言首次进行了调查。
1915年,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最先以太原、大同等地为方言点做了研究[1]。
20世纪50年代,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普查为语言调查研究打开了新局面,至80年代汉语方言得到长足发展;1983年,温端政主持的重点项目“山西省各县(市)方言志”以《山西省方言志丛书》为主要成果,到1991年总共出版了40种单点方言著作[2],至此,忻州、大同、朔县等地方言均有了系统研究成果。
1985年,《官话方言的分区》中,李荣最早提出晋语一词——“山西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3]。
1986年,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中对晋语各片做了详细划分,晋语五台片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
“晋语五台片包括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后套地区共三十个市县旗(山西省:忻州、定襄、五台、原平、岢岚、五寨、神池、宁武、代县、繁峙、灵丘、保德、河曲、偏关、平鲁、朔县、应县、浑源、阳曲;山西省:府谷、神木、靖边、米脂、子洲、绥德、子长;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磴口、乌海)。
”[4]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5]晋语五台片与上述划分一致。
1991年,晋语五台片部分方言点引发学术界的讨论。
孟庆海在《阳曲方言志》中认为,阳曲处并州片与五台片之间形成自己的特殊方言,就语言来看应将其划属并州片的晋阳小片[6]。
1999年,阳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阳曲县志》,也将其划作并州片[7]。
汉语音韵讲义习题解答
《汉语音韵讲义》习题解答说明①《汉语音韵讲义》是1956年初至1957年中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合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汉语音韵课的讲义,由丁声树先生撰文,李荣先生制表。
後来登在1981年第四期《方言》季刊上,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据1981年第四期《方言》季刊影印出版。
②《汉语音韵讲义》由九部分和一个附录组成。
第壹部分是《广韵》声母表、第陆部分是《广韵》韵母表,这两个部分既有表又有文字说明;第伍部分是古今声母比较表、第玖部分是古今韵母比较表,这两个部分只有表,没有说明;第贰部分是古声母清浊与今声调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古声母清浊与今声母送气不送气、第肆部分是洪细与尖团、第柒部分是一二三四等的特点、第捌部分是古开合口与今开齐合撮四呼的关系。
附录是《广韵》反切上字表。
③《汉语音韵讲义》每部分後都有一个习题,包括的习题共计133道。
习题玖是总复习,有些题目和前面一些部分的有重复。
④《汉语音韵讲义》及习题中有些概念和说法这里先总的做一交待。
首先是“古音”和“今音”。
所谓古音是指《切韵》、《广韵》所代表的音系,也就是《方言调查字表》的语音系统。
对古音而言,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都是今音。
不过今天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所以,所谓今音有时也就专指普通话的标准音了。
其次,古来的“三十六字母”中的“并”不能写作“幷”,“幷”是帮母字;“云”不能写作“云”;“溪”(母)读qī( )音,“禅”(母)读shàn( )音。
写“并”、“云”也是专名的问题,“溪”读qī( )和“禅”读shàn( )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出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
⑤习题中涉及到从《方言调查字表》举例字的问题。
我们所依据的《方言调查字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出版的新1版。
⑥习题中还涉及从方言里举例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方言(主要是我的自然母语甘肃省靖远方言)作答。
结合方言作答目的是能够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梳理清楚,了解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
现代汉语 答案
四、参考答案[强化练习](一)名词解释1、(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黄本)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胡裕树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胡本)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黄本)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
(胡本)现代汉语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邢福义先生主编《现代汉语》,以下简称邢本)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
3、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二)判断改错1、√2、×书面语和口语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前者往往慢于后者。
3、√4、×汉语比汉字产生的早。
5、√6、×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
7、√8、√9、√10、×现代汉语语汇在音节上以双音节为主。
11、×现代汉语的修饰语用在中心语前面,英语的修饰语有的用在中心语前面,有的用在中心语的后面。
12、×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而是消除方言隔阂。
13、√14、√15、×白话是在唐宋产生的。
16、√17、×方言与共同语都有完整的系统。
18、√19、×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0、√21、√22、×现代汉语的新造词以双音节为多。
23、√24、√(三)单项选择1、B2、A3、B4、D5、B6、D7、A8、B9、D 10、C11、B 12、A 13、B 14、C 15、B(四)多项选择1、ABC2、CD3、ABCD4、ABCD5、AB6、ABC7、BD8、ABC9、ABCD 10、ABC 11、BCD 12、AD 13、ABCD 14、ABCD(五)简要回答1、“现代汉语”这一术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_兼论晋语的归属
·3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系统的划分是这样, 小系统的划分同样也存在再分层级的问题。 比如官话内部, 照李荣先生的分 析 (1985, 1989) 可以分出八区, 但按刘勋宁 (1995) 的理解, 还可以分出“北方官话, 中原官话和南方官话” 这一层级。
造成这种事实上的划分与逻辑上的分析出入, 当然有其复杂的原因 (比如: 是先有“类”的认识, 再找 标准加以印证, 还是先提出标准再以此定“类”就大有讲究; 其次, 用什么标准定类也大有文章可做)。 其 结果, 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明明处于不同平面上的方言, 因为迁就常识, 迁就语感, 划分时归于同一类系 统 (比如同为大区或同为小区) , 因而一旦随着深入研究发现一些独特之处, 便呼唤“升格”, 呼唤“独立”。 其实, 它们不见得到了与另一大类系统的方言平行的地步。 说到底, 这种“独特”有的不过是同一系统内 部下一个层级性不同的“独特”, 而不一定是不同系统相互区别的“独特”。因此, 我们认为, 对现行方言分 区的大小系统内部的层级性作出一番梳理, 是当务之急。
官 话
汉语方言
湘方言 吴方言
客家话 赣方言 东南诸方言
粤方言
闽方言 罗杰瑞先生 (1995) 的看法与此不同, 他认为“客家和赣语的相似是表面现象”, 并认为“客家话和闽 语很接近”。他根据自己确定的十条标准, 将汉语方言分作三大区, 即: 北方话区 (即通常说的官话区)、南 方方言区 (包括客家话、粤语和闽语) 和处于过渡地带的中部方言区 (含吴语、赣语和湘语)。分法虽不同, 但大方言区内部仍有层级差别的看法与我们却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 丁邦新先生 (1982) 提出的:“以 汉语语音史为根据, 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 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 用现在平面性 的条件区别小方言”的处理原则确有其独到之处。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
《方言》1979.1—2003.3篇目索引本《索引》里有重出篇目,这些文章的作者均是两人以上,为了便于从作者角度查找,每位作者都单独出一次。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叶祥苓苏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1陈承融平阳方言记略1979.1陈汉清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朱建颂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方言的差别1979.1本刊使用的音标1979.1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79.2范继淹重庆方言“下”字的分化1979.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贺巍获嘉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2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上)1979.2方言工作者调查表1979.1稿约1979.2廖綸璣《拍掌知音》影印本1979.2黄典诚《拍掌知音》说明1979.2施文涛宁波方言本字考1979.3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1979.3罗杰瑞闽语里的“治”字1979.3第一届吴语研究联络会议1979.3司马侃欧美之吴语研究1979.3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1979.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子尾1979.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1979.3王辅世广西龙胜伶话记略(下)1979.3关于英文稿1979.3稿约1979.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1979.4罗杰瑞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1979.4熊正辉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1979.4张惠英崇明方言的连读变调1979.4朱德熙篙屈栾解1979.4张家茂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叶祥苓再论苏州方言上声和阴去的连读变调1979.4编者按1979.4杨乾明评《汉语方言词汇》温州部分1979.4国际音标(修改至1979年)1979.4侯精一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1980.1张惠英崇明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0.1游顺钊香港粤语的语助词1980.1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1980.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的难字1980.1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上) 1980.1稿约1980.1赵元任一套标调的字母1980.2国际音标(修改至1951年)1980.2吕叔湘丹阳方言的声调系统1980.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0.2李荣吴语本字举例1980.2陈慧英广州方言熟语举例1980.2朱建颂武汉方言单音词汇释(下) 1980.2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上) 1980.2稿约1980.2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1980.3林茂灿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1980.3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一)[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3 叶祥芩苏州方言中[ts ts‘s z]和[t§t§‘§½]的分合1980.3白宛如广州话本字考1980.3高葆泰兰州音系略说1980.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下) 1980.3《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一篇至第九篇总目录1980.3稿约1980.3吕叔湘丹阳方言的指代词1980.4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1980.4傅佐之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语的腭化现象1980.4黄敬旺温州方言端透定三母的腭化现象1980.4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二)[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0.4 张成材西宁方言记略1980.4谢自立苏州方言的五个合音字1980.4高玉振深县方言本字考1980.4黄典诚闽语人字的本字1980.4朱文献江苏海门话的“交关”1980.4田懋勤四川话的“安逸”1980.4梁洁英广州话的“亲”字1980.4方言编辑部《方言》两年1981.1贺巍济源方言记略1981.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1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二)1981.1Peter Ladefoged 声学语音学纲要(三)[吴伯泽译,熊正辉校] 1981.1 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1981.1颜逸明平阳县和泰顺县方言情况1981.1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一)1981.1白宛如广州方言的ABB式主谓结构1981.2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1981.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汪平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1981.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1981.2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二)1981.2语言所方言组方言调查词汇表1981.3甄尚灵遂宁方言里的“有”和“没有”1981.3陈蒲清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1981.3梅祖麟古代楚方言中“夕()”字的词义和语源1981.3 张家茂《三言》中苏州方言词语汇释1981.3朱建颂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三)1981.3丁声树撰文汉语音韵讲义1981.4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1981.4沈同上海话老派新派的差别1981.4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1981.4小川环树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1981.4李熙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1981.4温端政太原方言词汇1981.4稿约1981.4李荣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1982.1汉语方言学会章程1982.1汉语方言学会成立大会1982.1侯精一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1熊正辉南昌方言里语助词的读音1982.1白宛如广州方言连读音变举例1982.1李熙泰厦门方言的“熊”字1982.1贺巍获嘉方言韵母的分类1982.1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脚词”1982.1叶国泉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1982.1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一)1982.1 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一)1982.1方言编辑部赵元任1982.2侯精一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2沈同老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二)1982.2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二)1982.2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二)1982.2杨焕典桂林方言词汇1982.2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二)1982.2李荣论北京话“荣”字的音1982.3熊正辉南昌方言里曾摄三等读如一等的字1982.3易家乐论潮州方言古去声浊声母字今调类的分化1982.3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1982.3张盛裕潮阳方言的声象字重叠式1982.3叶祥芩苏州方言形容词的“级”1982.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子尾1982.3张盛裕潮阳声母与《广韵》声母的比较(三)1982.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汇1982.3涂光禄对《贵州方言的语音系统》一文的几点意见1982.3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三)1982.3李荣论“入”字的音1982.4谢自立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2.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1982.4平田昌司休宁音系简介1982.4岩田礼连云港市方言的连读变调1982.4郝凝安庆方言词汇1982.4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一)1982.4李荣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1983.1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1983.1 叶祥芩吴江方言声调再调查1983.1甄尚灵四川方言代词初探1983.1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记略1983.1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二)1983.1李荣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83.2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的声韵调1983.2王太庆铜陵方言记略1983.2李熙泰厦门方言阴平和阳平的变调1983.2易家乐南雄方言记略1983.2王玲玲《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的补充1983.2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一)1983.2李荣《切韵》与方言1983.3梁玉璋福州方言连读音变与语义分别1983.3张盛裕太平(仙源)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3.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连读变调1983.3许宝华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汤珍珠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钱乃荣新派上海方言的连续变调(三)1983.3罗杰瑞闽语里的古方言字1983.3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1983.3颜森新干方言本字考1983.3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二)1983.3甄尚灵四川方言的鼻尾韵1983.4沈同祁门方言的人称代词1983.4陈昌仪都昌(土塘)方言的两个特点1983.4侯精一长治方言记略1983.4钱乃荣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石汝杰关于苏州方言连续变调的意见1983.4汪平苏州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格式1983.4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三)1983.4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3.4颜逸明江苏境内吴语的北部边界1984.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的吴语边界1984.1许宝华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游汝杰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1蔡勇飞吴语的边界和南北分区1984.1方松熹舟山群岛的方言1984.1叶祥芩关于苏州方言的调类1984.1张盛裕银川方言的声调1984.1甄尚灵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1984.1贺巍获嘉方言形容词的后置成分1984.1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节的鼻音1984.1张惠英“何”与“何物”1984.1林茂灿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颜景助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1984.1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4.1 颜逸明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敖小平南通金沙话的归类1984.2叶祥芩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4.2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1984.2曹剑芬沙洲县的方言1984.2周维勋沙洲县的方言1984.2鲍士杰浙江东南沿海的吴语与闽语1984.2傅佐之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郑张尚芳平阳蛮话的性质1984.2熊正辉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1984.2傅国通武义方言的连读变调变调1984.2白宛如广州话元音变化举例1984.2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训读字1984.2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1984.2张成材商县(张家塬)方言单音词汇释(三)1984.2黄典诚闽语的特征1984.3张振兴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1984.3台湾省语言地图八幅1984.3张成材青海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4.3俞敏哥儿、哥儿俩、哥儿们1984.3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考1984.3梁猷刚琼州方言的训读字(二)1984.3李申徐州方言词汇续稿1984.3叶祥芩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方言1984.4许宝华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汤珍珠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游汝杰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1984.4方松熹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国通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傅佐之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颜逸明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严振洲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钱文俊吴语在江西省境内的分布1984.4翁寿元读《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1984.4梁猷刚广东省海南岛汉语方言的分类1984.4梁猷刚海南岛琼文话与闽语的关系1984.4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1984.4贺巍洛阳方言记略1984.4陈洁雯上古音复声母:粤方言一个半音节的字所提供的佐证1984.4 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一)1984.4庆祝吕叔湘先生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六十年1985.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1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1985.1陈宁萍宁波方言的变调现象1985.1李行德广州话元音的音值及长短对立1985.1郑张尚芳蒲城方言的南北分区1985.1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1985.1许宝华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汤珍珠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游汝杰吴语在溧水县境内的分布1985.1梁猷刚语言复杂的海南岛儋县那大镇1985.1张喆生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苏晓青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吕永卫徐州方言单音词汇释(二)1985.1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一)1985.2梁猷刚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1985.2鲍明炜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1985.2贺巍河南省西南部方言的语音异同1985.2翁寿元无锡方言的归属1985.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1985.2张盛裕敦煌音系记略1985.2白宛如南宁白话[Âai33]与广州话的比较1985.2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一)1985.2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二)1985.3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1985.3张振兴闽语的分区(稿)1985.3杨焕典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梁振仕广西的汉语方言(稿) 1985.3李谱英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刘村汉广西的汉语方言(稿)1985.3张洪年镇江方言的连续变调1985.3熊正辉南昌方言的文白读1985.3钱曾怡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曹志耘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罗福腾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别1985.3黄雪贞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1985.3 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二)1985.3李荣三个单字调的方言的调类1985.4钱曾怡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高文达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张志静山东方言的分区1985.4周振鹤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985.4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1985.4汉语方言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1985.4刘村汉广西蒙山语言图说1985.4闭克朝桂南平话的入声1985.4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1985.4陈慧英广州话的“噉”[kŒm35]和“咁”[kŒm33] 1985.4 潘家戆山西闻喜方言古帮组声母字的读音1985.4郑戆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1985.4许宝华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汤珍珠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钱乃荣上海方言的熟语(三)1985.4傅国通吴语的分区(稿)1986.1蔡勇飞吴语的分区(稿)1986.1鲍士杰吴语的分区(稿)1986.1方松熹吴语的分区(稿)1986.1傅佐之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吴语的分区(稿)1986.1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1986.1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1孙维张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路野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1986.1贺巍冀鲁豫三省毗连地区的方言分界1986.1董绍克山东阳谷梁山两县方言的归属1986.1卢今元吕四方言记略1986.1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一)1986.1侯精一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温端政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1986.2张盛裕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2 李荣温岭话“鹹淡”倒过来听还是“鹹淡”1986.2 叶祥芩赣东北方言的特点1986.2陈淑静河北保定地区方言的语音特点1986.2黄雪贞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1986.2梁猷刚海南岛文昌方言音系1986.2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音系1986.2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城关)方言的连读变调1986.2 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二)1986.2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周磊新疆汉语方言的分区(稿)1986.3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1986.3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略说1986.3崔荣昌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1986.3崔荣昌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1986.3刘光亚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1986.3张振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方言分布1986.3梁猷刚广西钦州地区的语言分布1986.3李崇兴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1986.3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三)1986.3贺巍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钱曾怡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陈淑静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方言的分区(稿)1986.4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1986.4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1986.4鲍厚星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1986.4李大业兴和音系略说1986.4巢宗祺苏州方言中“勒笃”等的构成1986.4张宁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1986.4李行健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四)1986.4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1987.1俞敏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1987.1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1987.1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1987.1汪平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1987.1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1987.1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1987.1张振兴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闽语1987.1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的变调1987.1蔡权广西廉州方言音系1987.1周祖瑶广西容县方言的小称变量1987.1汪平苏州方言的特殊词汇1987.1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1987.2罗杰瑞邵武方言的归属1987.2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刘自力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1987.2张惠泉贵阳方言动词和重叠式1987.2方松熹舟山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1987.2张盛裕银川方言三字组的连调1987.2贺巍获嘉方言的轻声1987.2杨顺安五度字调模型在合成汉语语音中的应用1987.2 万幼斌鄂州方言词语举例1987.2《国际语音学会关于国际音标的说明》补正1987.2熊正辉广东方言的分区1987.3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1987.3钱曾怡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曹志耘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罗福腾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1987.3石明远山东省莒县方言音系1987.3周庆生郑州方言的声韵调1987.3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涂光禄贵阳方言的名词重叠式1987.3杨发兴湖北长阳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1987.3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1987.3锺隆林湖南省来阳方言记略1987.3周日健广东省惠阳客家话音系1987.3日本国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教授逝世1987.3张均如记南宁心圩平话1987.4李未广西灵川平话的特点1987.4黄雪贞惠州化的归属1987.4张振兴广东海康方言记略1987.4汉语方言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1987.4储诚志安徽岳西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李济源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的同音字汇1987.4谢伯端嘉禾土话“一二两”的读音及用法1987.4黄继林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1987.4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一)1987.4方言编辑部李方桂1988.1李荣渡江书十五音序1988.1平田昌司闽北方言“第九调”的性质1988.1鲍士杰浙江西北部吴语与官话的分界1988.1刘俐李焉耆音系记略1988.1崔荣昌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1988.1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记略1988.1黎纬杰广州话量词举例1988.1林连通福建永春方言词汇(二)1988.1《中国语言地图集》出版1988.2梁敏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张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1988.2 朱建颂武汉方言的演变1988.2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1988.2陈淑静河北满城方言的特点1988.2吴英俊海南省儋州方言单字音表1988.2高福生安义方言同音字汇1988.2傅国通武义方言数词和量词的变调1988.2刘村汉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肖伟良广西平南白话形容词的重叠式1988.2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1988.2俞敏北京话本字劄记1988.2张华文《昆明方言单音词汇释》补正1988.2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音系1988.3汪平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1988.3俞光中嘉兴方言同音字汇1988.3甄尚灵《西蜀方言》与成都语音1988.3Peter Ladefoged 国际音标的修订1988.3李荣“捐”字的音1988.3颜景助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1988.3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1988.4俞敏北京话口语“看不见、找不着”一类词1988.4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1988.4张盛裕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汪平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沈同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1988.4冯爱珍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语音系统1988.4郑戆德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1988.4俞光中嘉兴方言本字考1988.4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相当于北京话“的”字的语法成分1989.1 徐丹北京口语中非指人的“他(它)”1989.1郭建荣孝义方言降升调韵母中的间歇1989.1翟英谊山西娄烦方言同音字汇1989.1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1989.1沈同祁门方言的语音特点1989.1张光宇海口方言的声母1989.1冯成豹海南省板桥话的语音特点1989.1张振兴闽语的分布和人口1989.1颜森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1989.1翁寿元无锡方言本字续考1989.1周一民《北京方言词典》订正1989.1丁声树河南省遂平方言记略1989.2丁声树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89.2李荣丁声树1989.2熊正辉跟丁声树先生在昌黎调查方言1989.2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1989.2白宛如广州话中的省略性变音1989.2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1989.2赵日新安徽绩溪方言音系特点1989.2胡士云涟水方言同音字汇1989.2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本字考1989.2吴建生永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李改样水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2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2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1989.3海外华人人口资料三份1989.3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一)1989.3 史瑞明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1989.3熊正辉南昌方言同音字汇1989.3鲍厚星湖南邵阳方言音系1989.3张成材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续变调1989.3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囝”字1989.3谢自立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丹青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石汝杰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汪平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张家茂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1989.3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1989.3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形容词汇释1989.3稿约.音标及其他记音符号1989.3方言1979——1988年英文总目录1989.3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1989.4《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1989.4詹伯慧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日昇珠江三角洲粤方言的常用词1989.4张盛裕潮阳方言形容词的程度状语补语与宾语1989.4 李如龙闽南方言的“相”和“厮”1989.4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二)1989.4 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1989.4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1989.4翟英谊娄烦方言的声韵调1989.4凌培《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钱嘉猷《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1989.4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的类型1990.1刘斌赣榆(刘沟)方言同音字汇1990.1彭小川广东南海(沙头)方言音系1990.1陈忠敏鄞县方言同音字汇1990.1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帮母端母的读音1990.1张振兴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三)1990.1 应雨田湖南安乡方言的儿化1990.1李锡梅江津方言词尾“头”和方位词“高”1990.1 朱永锴香港粤语词语汇释1990.1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一)1990.1石明远古庄章知三组声母在莒县方言的演变1990.2苏晓青海州方言同音字汇1990.2乔全生山西汾西方言的归属1990.2万幼斌鄂州方言儿化1990.2冯爱珍福清方言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1990.2 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1990.2项梦冰连城(新泉)话反复问句1990.2张惠英广州方言词考释(一)1990.2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1990.2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二)1990.2蒋希文黔东南汉语方言1990.3董正谊湖南省攸县方言记略1990.2陈昌仪余干方言同音字汇1990.3梁玉璋武平县中山镇的“军家话”1990.3张树铮山东省寿光方言的形容词1990.3陈有恒湖北蒲圻话的人称代词1990.3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1990.3肖黎明贵州省沿河白话的“些”字1990.3黄佩文《北京话单音词典》再补1990.3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三)1990.3李荣颱风的本字(上)1990.4罗杰瑞江山方言中类似闽语的成份1990.4冯爱珍福清方言韵母与《广韵》韵母的比较1990.4 卢今元吕四方言里的阳上字1990.4詹伯慧广东境内三大方言的相互影响1990.4何伟棠广东增城方言同音字汇1990.4顾黔泰兴方言同音字汇1990.4蔡权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1990.4 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1990.4颜清徽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刘丽华湖南娄底方言词汇(四)1990.4汪国怀淮安方言单音动词汇释1990.4李荣颱风的本字(中)1991.1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述略1991.1邱尚仁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1991.1周磊吉木萨尔方言同音字汇1991.1孟庆海阳区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1991.1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语1991.1 林彬吴川方言新属称谓词1991.1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一)1991.1李荣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李荣山东省方言志丛书序1991.2。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及论著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现代汉语部分:著作类:理论语言学:《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Semant ics,An introd uctio n to the scienc e of Meanin 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Princi pleso f semant 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Wordsand their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 ge and Mind, Chomsk y,N., New york : Harcou rt BraceJovano vi ch, 1972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 r etat ion, Chomsk y,N. , London Fontan a ,1977 .Rulesand Repres entat ion, Chomsk y,N, Oxford: BasilBlackwell ,1980.Langua ge as Social Semiot ic,Hallid 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 riesReveal about t he Mind. Lakoff,G.Chicag o: The Universi tyof Chicag o Press.1987Histori cal Lingui 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汉语音韵讲义习题解答
《汉语音韵讲义》习题解答说明①《汉语音韵讲义》是1956年初至1957年中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合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汉语音韵课的讲义,由丁声树先生撰文,李荣先生制表。
後来登在1981年第四期《方言》季刊上,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据1981年第四期《方言》季刊影印出版。
韵》所以,所“幷,“禅”(母)读shàn( )音。
写“并”、“云”也是专名的问题,“溪”读qī( )和“禅”读shàn( )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出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
⑤习题中涉及到从《方言调查字表》举例字的问题。
我们所依据的《方言调查字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出版的新1版。
⑥习题中还涉及从方言里举例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方言(主要是我的自然母语甘肃省靖远方言)作答。
结合方言作答目的是能够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梳理清楚,了解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
⑦做本解答的目的,主要是想对初步接触音韵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培养一点学习兴趣。
尽量从活的比较熟悉的方言(语言)出发,对音韵学的一些术语进行浅近说解。
具体先按照所问作答,其中要求举例的数量有所增加,然後对本题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链结,帮助并加深理解。
相关链结的一些问题,涉及内容主要来自《汉语音韵讲义》本身和李荣先生的一些文章、着作,间或有一组。
30个。
根据敦煌发现的唐写本《守温韵学残卷》所载,守温创制的字母及其排列顺序如下: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娘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这30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的启发对当时的声母的归类。
到了宋初,了36半齿音日我们今天常见的拉丁字母和中文汉语拼音字母的“字母”指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书写单位。
跟我们这里的“字母”意思不同。
“声类”指声母的类别。
这个名称来源於对反切上字的归类。
声类所指的内容有时与声母一致,有时则不一致。
方言分区的历史与方法平议
方言分区的历史与方法平议*李 蓝(1.南方科技大学 人文科学中心 深圳 518055;2.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732)提 要本文从7个方面来讨论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
第一部分区别方言分区和分区讨论,界定一些常见术语。
第二部分指出,汉语是一种非常复杂、很难分区的语言。
第三部分介绍民国时期的方言分区。
第四部分介绍20世纪50—60年代的分区。
第五部分介绍1987版《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
第六部分比较湖南方言的6种分区,指出,湖南方言的6种分区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材料,分区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分区结果却大同小异,这说明,目前使用的各种分区方法都具备一定的有效性。
第七部分“余论”简要讨论数学统计、单一分区标准、斯瓦迪什207词表等在方言分区中的作用。
关键词 汉语方言;方言分区;分区方法;分区原则;分区标准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18)02-0038-12DOI 10.19689/10-1361/h.20180204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ialect Partition & Its MethodsLi Lan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Chinese dialect partition from seven aspects. Section One presents some common terminologies regarding Chinese dialect partition and its debate. Section Two then identifi es the complexity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in dialect partition. Section Three summarizes the work of Chinese dialect partition between 1912 and 1949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an China, whereas Section Four presents the partition work in 1950s and Section Five the partition work in the 1987 ver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tlas. In Section Six, a comparison of six means of dialect partition in Hunan province is made. It indicates that the six methods have encompassed all the methods being used today and that the results are quite similar though the sources of data collection are different. It is thus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t methods all bear a large degree of valid-ity. In the last section, the author further presents the views regarding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of uniform standard of partition, and of Swadesh 207 method of classifi cation for Chinese dialect partition.Key words Chinese dialects; dialect partition; partition methods; partition principles; partition criteria作者简介:李蓝,男,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讲座教授,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第五章 汉语方言的分区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第一节汉语方言分区概说一、分区的目的为方言分区是为了如实地反映方言差异的状况。
二、分区的标准(一)语音是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划分方言,是根据语言特点给方言分类,因此,要划分方言,需要根据语言特点制定分类的标准。
汉语方言情况复杂,划分方言时要使用种种标准。
在众多的标准中,首先要分别主次,即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指方言口语中出现频率高、覆盖面大的语言特点,次要标准则出现频率相对要低一些,覆盖面也小一些。
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语音特点往往明显,容易被感觉到。
人们对汉语方言特点的感受主要就来自语音。
而且语音特点具有对应性、系统性,容易掌握,用来区分方言的功效比较高。
相比之下,词汇、语法特点的功效就比较地不明显,不够系统,掌握起来也不如语音容易。
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说来,语音应该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
以语音作为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有一种不同的看法认为:目前人们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比较多,了解自然比较多,自然倾向于把语音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标准;如果今后词汇、语法的研究取得进展,选择语音作为主要标准的情况就有可能改变。
这一看法如果是指今后方言分区中词汇、语法的比重会有所增加,大概是合理的。
但如果是认为以语音为主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则可能性不大。
因为汉语方言的差异以语音为最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人们历来也是这样看的。
这一事实相信将来也不会改变。
(二)语音标准中的历史标准和非历史标准汉语经历长期演化,分化成了不同的方言。
从语音方面为汉语方言分区,就要观察汉语从古至今分化过程中的语音变化。
上古时期汉语方言的情况难以确知。
但隋唐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东晋以后的社会变迁使目前汉语方言分布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
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一观察以中古时期作为起点是适宜的。
通常可以就现代方言和中古语音特点以及地区分布、居民来源等进行比较研究。
官话方言的分区
作者: 李荣
出版物刊名: 方言
页码: 2-5页
主题词: 汉语方言;西南官话;北京官话;汉藏语族;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区域图;海南方言;
入声
摘要: <正> 一九三四年上海申报馆发行的《中华民国新地图》,第五图乙《语言区域图》的图例《语言分类》分为“汉藏语族、乌拉阿尔泰语族、南亚语族、南岛语族”四个语族。
“汉藏语族”又分为“中国语系、藏缅语系、汉台语系、苗瑶语系”四个语系。
图中“中国语系”分为“华北官话区、华南官话区、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海南方言”七个单位。
图里海南方言的颜色和线条跟粤方言相同。
台湾西部和广东东部都画到闽方言。
一九三九年上海申报馆发行的《中国分省新图》第四版,十四页《语言区域图》的图例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