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然后通过我国“汶川地震”与“温州动车事故”应急处置分析应急平台建设现状,提出了立足既有资源整合、推进标准规范、注重内容建设及技术支撑的应急平台建设对策。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对策
突发事件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类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对财产、生命的直接损害,还表现在由于处置不当带来的带来的二次伤害,以致引发危机。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旨在通过立法
的形式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有个总体规划,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顺利实施。
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指出“加快国务
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那么,应急平台有何内涵,能起到什么作用?由哪些部分构成,其核心要素是哪些?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何在统一的全国标准下开展适合各地实际的应急平台建设?目前的一些建设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一、应急平台内涵与核心要素
通常提到的“应急联动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信息系统”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应急平台”进行了描述。四个不同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应急管理范围和深度等认识的变化,一个完备而健全的应急平台包扩了预警平台、信息平台、指挥平台、应急联动平台等。它是一个对重大突发事件预测、应急指挥、调动物资、灾后重建等多方面功能的复杂系统。应急平台又可分为硬件支撑系统和和核心应用。硬件支
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预警系统、风险评估系统、数字预案系统等。
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建立起来一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应急平台,总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1多警合一
的接处警模式(2多种通讯方式相结合的应急指挥通讯模式(3结合了图像监控的视频会议模式。(4信息管理系统模式(5应急联动指挥模式。但随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以及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求的提高,我们认为以上模式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应急平台”。
应急平台应该是与应急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系统,应该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性进行功能设计,接警速度的提高、缺乏依据的指挥调度、流于表面的现场监控、各类信息的简单堆砌、先进装备的蛮力上阵,都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应急处置的得法与正确。信息技术只是手段,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最大的效能,还需要公共安全科技的支撑。可以说,在应急平台中信息技术是筋骨,公共安全内涵是灵肉。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应急平台体系主要包括省级应急平台、区市应急平台及移动应急平台三部分组成。其结构图如下:
省应急平台体系结构图
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
以下将针对我国应急平台结构图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及温州动车事故应急处置作出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1.“5.12”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的应急处置显现出我国应急反应迅速,抢救及时、到位。灾情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各级政府、民间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地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互救、自救。一切救援行动都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但是,另一方面,汶川地震也反映出我国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面对突发的灾难,民众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日本是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同样是地震,为什么日本8.8
级地震死亡人数1千,四川7级地震死亡人数十万?因为日本有很好的危机意识,他们在预防危机,他们的房子的设计、建设都需要达到很够的抗震能力,不易倒塌,这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未雨绸缪。反观我国,很多地区的房子的强度不到日本的一半,甚至是我们会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地的房子因为连降暴雨,倒塌了。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危机管理框架中,危机预警机制还不健全,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由于我国综合性的功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危机状态下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披露制度缺乏统一的规划,资源亟待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在建立检测和预防体系中,相互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重复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温州动车事件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左右,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截至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40名遇难者身份确认,其中有3名外籍人士。D301次列车司机当场死亡,胸口被车闸刺穿,可以推论司机通过肉眼看到前面的列车时,做过刹车的处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事故发生后,死亡人数是人们一直纠结的一个话题,对于死亡人数的不明确反映了我国对于信息管理的落后和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强。突发事件处置信息不透明将直接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战机,而且影响了我国国际声誉。与此同时,“7.23温州动车事故”使目前我国铁路法律体系的落后性暴露无遗,尤其是善后赔偿处理折射出严重的法律问题。同命不同价,赔偿限额低为这起惨绝人寰的事故更添了几分沉重。没有合理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使得在危机之后的各种善后事宜寸步难行,给原本就悲痛欲绝的遇难者家属蒙上了一层阴影。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切合以上案例,我
们可以发现已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