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造力的研究途径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创造力的研究途径综述

作者:许长安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第10期

〔摘要〕近年来关于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日益增多,并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趋势。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外在创造力方面的几种主要研究途径的介绍,让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能有一个较好的借鉴作用,以期对学生的创造力研究和培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创造力;研究途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25-03

许多关于创造力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单纯从创造性人格、创造的过程、创造的产品等方面去研究,而是从各个具体的领域去研究。下面将分别从行为主义领域、生物学领域、临床学领域、认知领域、发展学领域、教育领域等各个领域对创造力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行为主义研究

由于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很难产生,所以将行为主义观点应用于创造力方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确实存在着与创造力相关联的行为,如洞察力。Epstein曾做过许多洞察力方面的研究,表明洞察力是由先前学习到的各种反映在头脑中经无意识融合而引起的一种思维能力。Epstein利用强化物使研究对象学会一系列不连续的行为,然后将他们安排到一个特定的困境中,结果他们能够通过融合这些行为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个研究并没有告诉我们“融合”在哪里发生,也不能说明自然环境中的洞察力是否是对这类无意识融合的反应,但是该研究论证了洞察力可通过经验获得提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基因近似人类的生物包括海豚和鸽子经过训练后能学会富有洞察力的行为,这也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

二、创造力的生物学研究

创造力的复杂性看起来似乎限制了生物学领域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然而,该领域并没有直接研究创造力而是研究与其相关的行为与才能。1964年Sperry关于大脑半球的著名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研究常常应用于艺术和创造力这两个方面。但是事实上,认为创造力来自右脑的各种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视左脑半球对创造力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创造力不完全是直观的,也不是极端独特的,而是在既有独特性又有直观逻辑性,它需要在左右两个半球的共同作用下发挥作用。正如Katz所指出的:“创造行为不能局限于某一大脑半球的独一无二的特殊机能,而是在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将各种想法和行为进行相互融和和协调的过程中产生的。”

1991年Hoppe和Kyle研究了Sperry的“割裂脑”病人,表明这类病人缺乏感情和兴趣爱好,这在病人的言语表达上能找到明显的证据,他们描述事物非常死板空洞而且没有加入任何个人的观点。当病人正在听富有激情的音乐或看具有很强情绪感染力的电影时,左半球却处于不活跃状态,对上述现象的一种解释是病人缺乏“内部言语”,与此同时P3区域,即左顶骨区有较高水平的活动。与上面谈到的有关情绪的概述一致的是,Hoppe和Kyle也报告说大脑的F4区即右前额区与P3区域即左顶骨区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在F4区与P3区之间存在着一个控制源,它能将经过大脑半球有效理解的话转化到左半球并表达出来。

1978年Martindnle和Hasenfus提出,在创造过程的不同阶段脑电图有不同的变化。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Wallas的阶段论基础上,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年的研究都证明了阶段论的合理性。Martindnle和Hasenfus在大脑右后部的颞区测量脑电图的变化,发现灵感阶段比思考阶段有更多的a波,至少在显著的创造性个人身上是这样的。此外,Martindnle和Hasenfus还提出了分散注意的最小刺激量,而分散注意将会促进独特性联想的产生。

1985年Diamond等人就指出可以通过研究杰出人物来研究创造力。这种方法提出了许多假设,包括可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来推及其他人,这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Diamond等人曾经分析过爱因斯坦的大脑,发现在其左半球的39区的神经胶质细胞所占的比例比其他科学家要少,而在大脑的其他三个区域和右脑都没有什么差异。Diamond等人认为这意味着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可能有非比寻常的新陈代谢需要,他们讨论了皮质对联想和智力所发挥的作用。至于联想过程是怎样促进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这点Mednick和后来的许多其他专家比如Mendelsonhn对此都进行过描述。

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呼吁要对前额叶及其对创造力的作用进行研究。1976年Arieti曾在他的创造力理论中提到过前额叶,他认为它起到了一种神奇的综合作用,他也是最早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之一,随后Elliott和Norlander的研究也涉及到前额叶。再后来引用的证据是来自大脑区域的血液循环理论。基于前额叶假设的理论相信不久将会用更新的方法来验证。

三、临床学研究

自1981年以来,对创造力的临床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了许多临床观点,一度还涌

现了“疯狂天赋之争”。大多数关于这项课题的研究包括情感失调,特别是双极失调(Andreasen 1997,Hershman和Lieb1998,Jamison1997,Richards1990),但是最近许多调查研究都集中于“精神分裂症与创造力”研究(Sass和Schuldberg2001),1999年Eysenck也指出创造力与精神失常有关,但是这种关系仅仅与创造力过程的构成要素有关,而与创造性人格无关,换句话说就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没必要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却有着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的认知倾向,Eysenck认为这种认知倾向包括妄想。

与创造力相关的其他失调还包括酗酒、自杀行为和压力。比如1990年Rothenberg曾采访过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cheerer,他就是一位酗酒的作家。

创造力与自我实现和长寿也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行业,寿命的长短有差异,比如在写作和诗歌行业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平均寿命似乎比较短。

另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明显的凭侍就是强调客观与主观经验的差异。在某些研究方面客观经验均等地应用于每个人身上,而忽视了主观解释。如在压力的早期研究上就犯了这个错误(Holmes和Rahe 1967),早期研究都把压力与客观经验相联系并通过客观事件维度来评价。现在压力则倾向于用主观经验来解释并通过可觉察到的压力而不是整个客观事件来评价。确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前提就是承认客观世界和主观经验的不一致,这种潜在的不一致对创造力研究富有启发意义:可以通过人的主观经验来理解创造力,从而促进创造力的研究。

四、认知取向研究

创造力的认知研究比较多。基本的认知过程研究包括研究记忆、注意力和知识,此外,认知研究也研究策略、战略、元认知和理解力。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相似性研究,而后者倾向于个别性研究。

1.创造力与注意力发散

注意力发散看起来对创造性思维特别重要。比如,1970年Wallach提出注意力发散会使人产生独特的想法。他认为有广阔发散注意的人将会有更大范围的刺激信息、更大范围的记忆痕迹,对可利用的线索会更加敏感,在接受和补充信息方面会有更普及和较宽广的发散注意。

2.创造力与注意力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