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浅析 2019年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浅析
一、对汉字文化内涵的割裂、漠视,忽视汉字的人文性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忽视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将汉字简单地结构化,把汉字看作脱离文化内涵的一串声音或符号的组合,重视汉字外在字形,忽视其内在的文化构成,重视多媒体课件、情境创设等辅助手段、方法的应用,而忽视汉字造字方式的特点。
其一,简单“加”“减”,机械记忆。
有些教师仅仅关注独体字笔画、合体字结构,把汉字看作是由单独的部件(偏旁)组合而成的。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虽然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但这种缺乏逻辑的生搬硬套反而使汉字学习缺乏系统性。比如“矢”字,有教师机械地讲解为:“失”不出头就是“矢”,“矢”字生“病”(病字旁)就是“疾”,“矢”字加框(医字框)就是“医”,“矢”上加“厶”(厶字旁)就是“矣”。然后一味地反复范读、跟读、用口诀强化记忆,让学生掌握字的读音笔画、结构和意义。当汉字成为干瘪的符号系统,汉字教学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技能之学,这不得不说是母语教育的悲哀。其实,在甲骨文中,“矢”表示箭头,《广雅》曰:“矢,箭也。”“疾”字最早用来表示一个人伸着双手、腰部中箭的样子。甲骨文中的“匚”表示盛箭的箩筐。《国语》:“随时备战,弓弩矢不离盛器。”“厶”表示已经发生,在“矣”这.
个字中表示已经射出的箭,现在引申为助词,表示动作完成。联
系字源,能够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矢”这一族字。将汉字教学与汉字丰富的文化?群?相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向汉字宝库的大门。
其二,生编硬造,歪曲本义。
生编硬造、牵强附会的现象在教师们津津乐道的“猜字谜”或“编口诀”等识字环节中普遍存在。不顾本义而随意解形,把汉字教学当成拆字游戏,虽然短时间内达到了识记目的,但是对学生深入理解这个字是极不利的。以“碧”字为例,经常听到教师将其拆分为“小王和小白,坐在石头上”。这种解析字“形”虽然简单形象,押韵易记,但与“碧”的字义并无关联。学生记“形”而不明“义”,不能算学好汉字。“碧”是个会意形声字,从“石”从“珀”,意思是像琥珀般的玉石,“白”表声,本义是青玉,引申泛指青绿色。当学生理解了“碧”的形义关系,不但容易记“形”,而且还能因“义”记“形”。有学生为“春”字创编出“三人一起晒太阳”的口诀。其实,“春”是从“艹”,从日屯声,上面是“艹”和“屯”的变形,取春天太阳温暖、草木复苏之意,跟人无关。
二、考试评价制度的简单、功利,过于强调汉字教学的工具性
目前,仍然主要根据书面考试来检查识字教学效果。以本地区为例,苏教版一、二学段的语文试卷上出现的题型主要有: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区分形近字形再组词,拆分汉字的声母、韵母、偏旁、部首分别填空等。上述题型考查学生能否区分汉字字形,
组成词语,并把汉字进行分割、剥离、拆解,据此判断学生的汉字学习是否扎实。在这样的评价方式指挥下,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以“会读、会写、会认、会用”的“四会”目标为主,鲜有深层的汉字文化渗透的教学时间。课堂上教师花大力气在笔画的拆解、分析上,将学生看作盛放汉字符号的容器,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理解,只求写出正确答案,以应对现有的评价考试体系。
三、教科书编写的文化意识淡薄,缺乏科学性
识字教材是学习汉字最主要的依据,学生对汉字信息进行的加工都来源于识字教材,而教师同样也要借助于识字教材开展教学,完成评价考核。因此,识字教材的编写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该体现出汉字自身的内在特点,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
20世纪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不少版本的低年级
识字教材都基本顺应了当代汉字教学和儿童发展的需求,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在编制理念、体例等方面都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苏教版为例,识字教材编排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注重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整合,编排形式新鲜有趣。例如,苏教版二上《识字1》: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分开来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是一首音韵和谐的小诗。12个词语勾勒出金秋九月间江南
水乡的迷人风光,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采用“词串”形式,展现出一个个场面或一幅幅美景,有些词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它们与生活紧密相连,生动有趣;还有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可以通过图文对照来进行理解和感悟,再现一幅幅画面。在归类识字中培养想象能力,在口头造句中训练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吟诵、想象、表达中感受汉语之美。可惜这类主动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编写的韵语识字教材,没有形成科学有序的系统,也很少能将这些汉字的古文字演变过程及其文化蕴含呈现出来。
四、教师自身的汉字文化底蕴不足,缺乏主动性
首先,师范院校缺乏相应的汉字文化课程。近年来,师范学校逐渐转变为师范学院,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更明确,教学课程更丰富。然而,很少有专门指向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课程,更多的是古典文学、文艺理论方面的学习,即使有古代汉语言,也是作为专业课孤立地学习,没有与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例研究。
其次,中小学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继续教育院校等官方培训机构也缺少相关课程。不管是面对面的授课讲座,还是点对点的网络培训,即使是汉语言专业的语文教师培训,也很少开设指向语文教学的汉字应用类课程。
认识世界的用优美的线条保留了远古先民认识自我、汉字,
方式,记录了先民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它是活着的中国文化。只有经过科学考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识字教学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丰厚语文素养打下
坚实的基础,使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