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

——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班级:工商(2)班

姓名:林小兰

学号:070803216

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本学期我们开始学习《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看似理论性强而缺乏实际的应用,但其实学起来并非枯燥乏味,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上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述加大了我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课程中,学习与研究“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学科要求掌握的知识,同时它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表现为在双本位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必然会被人储藏,融化,或是输出从而退出流通界,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劣币)反而会充斥占据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的具体表现为:当金银法定比例为1:15时(政府定价),若银价跌落,比例变为1:16(市场价),这时把金币铸造成金块,在市场上用市场价换成白银后再把白银铸造成银币,然后按法定比例换成金币,这样就可以得到1份银的利润,不断循环反复之后其结果是金币越来越少慢慢退出了流通市场,而银币充斥市场;反之,若是银价上涨,比例变为1:14(市场价),这时把金块铸造成金币,用法定比例兑换成银币后再铸造成银块在市场上流通,得到1份银的利润,不断循环反复之后其结果与上述结果刚好相反,是银币慢慢退出流通市场,而金币充斥市场。

下面举例进一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1792年,美国铸币法规定,背面有鹰徽的10元金币(现已不流通)应含有247.5格令(grain,又译“喱”)的纯金,同时,1元银币应含有371.25格令的纯银。这一法案意味着,10元银币所包含的3712.5格令白银与10元金币所包含的247.5格令的黄金应该等值,亦即,1格令黄金等于15格令白银。而由黄金和白银的供求所决定的市场价格与此不同,为1格令黄金等于15.5格令白银。显然,黄金的内在价值更高,人们于是只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而将黄金窖藏,或者熔化后出售,换回更多的银币。(10元金币可以换回10.33元银币)。1834年,美国政府矫枉过正,重新规定了铸币比率为1格令黄金等于16格令白银,而市场价格仍是15.5格令,这导致10元金币进入流通,而银币则被窖藏起来了。

上述事例便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的具体表现,当市场上黄金与白银的价格与政府颁布的法定比例不相符合时,就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1792年美国政府刚刚发布规定时,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与法定比例不符而造成了黄金的内在价值升高时,即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例高于法定比例时,市场上的消费者更愿意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同时有意识地储藏黄金。这种行为日益加剧,不断循环之后便会造成白银(劣币)充斥市场,而黄金(良币)退出流通市场;到了1834年,美国政府为了改善现状,重新颁布了新的法定比例,将其提高,而市场的兑换比例不变,这便使得白银的内在价值升高,从而使黄金流入并充斥市场,白银慢慢退出流通市场。

由此可以得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而转移且不能被人为的政策所改变或消除。政府只能遵循此规

律,并根据市场上金银价值的变动来制定相对应的法定兑换比例,从而不断调节市场上金银的流通量,使之能够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于此同时,政府还能通过增加纸币或其他可替代的信用型货币的发行量,减少金属货币的发行量来调控金银的储备量,淡化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保证市场运行及流通稳健有序。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都反映了该规律。例如,某工厂为了精简员工,提高效率,就让双职工中必须有一个下岗,工厂的本意自然希望能力强的留下,但事实上往往是比较弱势的留在工厂,而有能力的人离开,因为他找到新工作的几率更大。这样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都知道,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公司希望最大程度的开发职工的工作绩效,以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即利润),但是为了体现公司的管理经营具有人性化,公司会选择对能力不同的人给予相同的工资,其实是将实际价值不同的职工冠以相同的名义价值,其结果必定是能力高的离开,而能力低的留下。继而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