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该文简述大学扩招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针对扩招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分析框架,并以就业指导问题的探讨为核心,结合相关问题针对就业指导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工作创新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扩招: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一、大学扩招后就业现状简述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种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2003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在经历加入WTO及大学扩招一周年、遭遇“非典”、签署CEPA等重大事件之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关注。9月13日,“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在京举行;11月7日,2004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2月1日,“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正式开始并启动网络招聘;12月22日开始,教育部举行“全国大中型企业与应届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周”大型公益活动。12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重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路,将“人才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这无疑也为高校人才就业提供了正确的政策指引。

1.1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大学扩招即意味着学生人数的绝对增加,这也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根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20.5万人。截止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5%,历史性地跨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规模的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着重关注一下1999年到2002年的招生情况。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更加上现有大学学科设置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就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而就业形势也显越来越严峻。

1.2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鉴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国家、教育部和部分高校也高度重视此问题,组织专家学者从理论做出探讨,并从实践上积极解决。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厦门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等单位分别承担了国家和教育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承担了扩招后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广西等省相关部门也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纳人十五规划课题之列。但是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却不多。而现有的公开发表的文献多半只是单纯的从就业指导或就业工作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其观点不无道理,但多偏于零散、不成体系。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探讨

2.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与相关主体

一般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它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工程。我们认为该问题的研究需要置于社会转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中加以讨论,应该提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大视角,并就研究的框架做出一定的界定,要密切关注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诸种表现。

这里,我们可以从问题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我们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而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等四种不同的行为主体(当然,不单只这四种),故此我们可以从这几种主要的相关行为主体展开讨论。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做出调整:一是用人单位相关研究涉及到其它的问题大类,在实践中不易纳入变量调控的范畴,相较而言,较有成效的反倒是有关部门针对用人单位行为做出的规定,因此我们只在就业政策问题中涉及它;二是就高校而言,对起后台支撑作用的培养机制和起前台管理服务作用的就业指导做出细分,并分别讨论。

2.2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体系框架

基于上面的简述,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体系框架做出以下模型一、充分就业问题研究。这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该问题的目标。要通过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来最终完成国家投资教育、培养人才、形成人力资本、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流程,同时也实现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充分就业问题主要涉及到就业现状、成因,对策等的总体研究。最终解决的途径常常会具体到以下的某些方面。

二、就业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是指从宏观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集中探讨就业政策的调控作用,并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开展就业政策研究,国家和省部有关部门制订科学的、前瞻性的就业政策。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仍需与时俱进、不断改进。

三、培养机制问题研究。就是以就业情况为参照,结合各高校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设置情况、学生能力要求以及相应的培养机制做出微调,建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以及相应的调节应对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四、就业指导问题研究。这里的就业指导是泛指。就业指导对解决充分就业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策和机制大致确定的条件下,解决充分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就业指导、尤其是高校职能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该问题涉及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如何做出工作创新,实现管理和服务功能,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途径。

五、就业心理问题研究。主要探讨毕业生在竞争环境下择业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注意就某些有负面影响的就业心理针对毕业生开展教育咨询活动。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作完成,需要促成多个变量的均衡发展。诸种变量交叉作用,最终都会向就业指导工作施加压力,或者说最终结果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就业指导问题在实践上的突破,是需要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故此,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广义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为主体对象,兼顾就业政策、培养机制的讨论,不失为一种较合理的分析路径。?????

三、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情况及解决途径探讨

3.1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校方的工作压力增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常教学的压力:由于学生投身就业活动、末尾一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部分难以落实,这就产生了教学与就业的博弈;应该结合学校总体战略全盘考虑就业工作。二是就业指导的压力:大批量毕业生就业手续程序化运作的管理控制难度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配备不到位,毕业生就业需求、咨询服务方面的要求增加,社会各界对高校就业越来越关注、期望也越来越高;三是毕业生就业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加大。毕业生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有待加强。四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还有待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需要系统化。

3.2关于解决途径的探讨

3.2.1系统的解决方案

就业思路与人才培养类型匹配毕业生就业问题虽然重要,但它是服从和服务于高校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