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全市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
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境内有“碧水丹山”、“奇秀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历史悠久,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更是闽越文化的摇篮。
古越人特有的葬俗“架壑船棺”、“虹桥板”等古物,历经3800多年的风风雨雨,留存至今。
武夷山的城村汉城遗址,距今2000多年,面积48万平方米,是江南保存最完整和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城市遗址。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武夷山生活40余年,期间广收门徒,著书讲学,使武夷山一度成为东南文化学术中心,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之雅称。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二、武夷山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现状
(一)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存
武夷山所属的南平自古是闽地与中原交流的通道,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一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面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自具特色。
全市现有文化系统管理的博物馆12所,馆藏文物19433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
浦城县猫儿弄山商代窑址和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相继获得2005年度、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全市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邵武和平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武夷山市下梅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建瓯市、邵武市、武夷山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2处:武夷山五夫镇和延平区峡阳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4处:浦城观前村、延平南山大垻村、武夷山市兴田村、光泽县崇仁村。
(二)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古道、古关隘
闽北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尤其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北方遗民南迁,给闽北留下了一些著名的古道和古关隘,而其中跨越武夷山脉的三大古道尤为著名,是中原文化南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古闽越人南征北战的重要隘口。
“衣冠南渡”、王审之入闽、理学南移、霞客壮游等经这三大古道留下诸多文化遗存赋予它们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三大古道是:以武夷山分水关为标志的崇安古道、以杉关为标志的光泽古道、以仙霞关为标志的浦城古道。
崇安分水关与崇安古道。
分水关又名大关,是当年闽赣交通的要冲,距武夷山市区西34公里,海拔1400多米,在武夷山通往中原的九大关隘中的地位首屈一指。
《读史方舆纪要》介绍:“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
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
嘉定间,郡守史弥坚增修,后废。
开庆元年修复,并置大安驿,元废。
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亦曰大关。
”[1]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隘口上公路旁的一块写着“武夷山-江西”的分界路标。
杉关与光泽古道。
杉关地处武夷山脉,在光泽县止马镇以西6公里,为闽、赣边界要塞,故称“瓯闽西户”,“其冲要推闽陆道第一”。
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光绪四年(1878年)复建。
据载,此关隘“岭峻道狭,仅容单骑。
”
[2]自古为闽北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凭据杉关或路过杉关的农民起义军就有十多次。
历代封建朝廷频繁调兵遣将,派强兵
把守,如宋代的韩世忠、元朝的王溥、明朝的张楷、清朝的许贞等将领,均曾率所部在此守关。
杉关同时也是闽、赣两省重要的商贸陆行通道。
仙霞关与浦城古道。
仙霞岭共有六岭,跨闽浙两省,包括浙江省境内的有窑岭、茶岭、小竿岭和福建境内浦城的大竿岭、枫岭、梨岭。
贞元二十年,日本俯角真言宗开山祖师空海和尚在霞浦登陆,北上长安即走此道。
唐以降至民国各朝士子、官员、商旅、教徒、军队进出福建大都经此道。
仙霞关为此路要冲,位于浙江江山县保安乡距浦城县界10公里处。
仙阳古道系仙霞古道中最为重要的一段。
仙阳镇的渔梁村则是仙霞古道繁盛时期的重要缩影,自唐代设驿延自明清,为中原入闽第一驿。
无数文人学者在此投宿,意兴所至,留下不少佳作美文,如陆游的《宿渔梁驿五鼓起行有感》、日本琉球国使者程顺则的《夜宿渔梁》等。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入闽,亦投宿于渔梁。
渔梁村现存的遗址有驿馆、马坪、养马和伙房场所。
三、武夷山及周边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对闽北的影响
闽北地灵人杰,名流辈出。
政界名流李纲、真德秀、杨荣,世界法医鼻祖宋慈,历史学家衰枢,文学家严羽、诗人杨亿、词人柳永等,均由闽北丰厚土壤孕育而出。
历史文化名人黄巢、江淹、李商隐、陆游、文天样、辛弃疾、徐霞客、马可波罗、海瑞、成继光、郑成功等,也都在闽北留下踪迹及诗文。
两宋时期,闽北“冠带诗书,翕然大肄,人才之望、遂甲天下”,曾出现100多位诗人,16位宰相,浦城一县就出了122位进士,4个状元,8个宰相。
(一)朱熹及其理学思想对闽北的影
朱熹是闽北文化的杰出代表。
台湾国学家钱穆教授生前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最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3]
朱熹长期生活在闽北,不仅在闽北成就其理学思想,而且对当地的文风教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在闽北各县市仍能处处感觉到朱熹在此生活的种种印记:在武夷山有记载着朱熹成长过程的故居——五夫紫阳楼;有其传道授业的武夷书院(武夷精舍);有他留下的赞美武夷风光的九曲棹歌和无数的磨崖石刻。
在建阳,有他亲自创办的寒泉、同文、云谷、考亭等书院,他还将自己和其亲人的墓地也留在建阳的青山绿树间。
在政和,有他父亲朱松在此为官时创办的云耕书院。
此外,虽非朱熹及其家人亲自创办,但与他有关的包括他曾亲临讲学过或是其门人为祭祀他而创办的书院曾遍布闽北各县、市。
如今,这些书院由于岁月沧桑,完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有的甚至难寻遗迹,但它们曾经是闽北乃至八闽学子求学成才的庄严圣地,曾为闽北历史文化的繁荣培育了无数先贤名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熹在闽北四十年里,广招门徒,教授讲学,深受其理学思想影响和教化的历史文化名人曾遍布闽北各地,对整个闽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在闽北历史上颇具名望的“乌洲李氏七贤”中的李郁、李方子就是朱熹的学生;还有浦城“八宰相”之一的真德秀(1178—1235) 是朱熹的私淑弟子;顺昌备受尊崇的廖德明也曾师从朱熹;特别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建阳蔡氏四世九儒中,较重要的人物蔡元定和蔡沈,都与朱熹关系密切。
为了更好地传承、研究朱子理学思想,挖掘其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思想内核,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共同创办的“宋明理学中心”于2005年10在武夷山武夷学院挂牌成立。
该中心至成立以来,已举办了两届国际学术研究讨会,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国内外研究朱子学的专家近200人次。
近期南平市政府决定今后该中心将每年举办一次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以推动海内外朱子理学的研究。
(二)三大文学名人与武夷山
除了诸多理学家外,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位文学名人柳永、辛弃疾、陆游都曾与武夷山有不解之缘,被敬称为“武夷山三大文学名人”。
柳永(约971-1053),是武夷山当地妇孺皆知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
为纪念这位武夷山籍伟大词人,武夷山创建了柳永纪念馆,2002年4月12日,在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期间正式对外开放,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辛弃疾(1140-1207),先后四次任武夷山冲佑观提举,在此创作了《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30多首诗词,成为福建文化、武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4月12日至15日,辛弃疾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市举行。
陆游(1125-1210),在66岁告老还乡之前,曾经三次坐过武夷山冲佑观提举这条冷板凳。
风光秀丽的武夷山让他“未到名山梦已新”,暂时搁下心中的金戈铁马,而纵情于山水之间,开始了素食和品茶的晚年心境。
2007年12月,陆游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市举行。
四、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北目前挖掘并已确定为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9项。
其中,国家级3项,分别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南平南词戏、政和四平戏。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大红袍乃岩茶之王,是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和代表。
岩茶与历史上的绿茶、红茶制作工艺一脉相承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工艺和高超的技能。
与这些工艺相伴而生的长达三百年的民间习俗有其丰富的内涵,如祭茶喊山、斗茶(品质比赛)、品饮艺术等,为提高岩茶制作工艺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经过几百年来茶农的实践中摸索出来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它的工艺复杂,许多环节都有绝技。
政和四平戏。
四平戏是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明末清初,随商人、官员等传入福建。
清中叶后,作为一个曾经独立的剧种,四平戏渐渐消失了,戏曲史的专家们也都认为它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人们却意外在政和等地的大山深处,听到了四平戏的那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戏台上,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代代相传的剧目,甚是惊喜,把它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活文物”。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戏曲,杨源专门成立了四平戏剧团。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在当地的英杰庙,亲耳听到了几位老艺人为我们演唱的四平戏。
南平南词曲艺。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
南词在18世纪后期传入南平,刚刚传入时即出现过著名的活动班社“静逸轩”,至今已历二百多年,传人有9代之多,艺术传统相当深厚,艺术生命力十分顽强。
但是,南平南词在今天的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后继乏人,困难重重,亟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河曲,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曲率达1.9公里。
九曲溪两岸是典型的单斜丹霞地貌,分布着36奇峰、99 岩,所有峰岩顶斜、身陡、麓缓,昂首向东,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千姿百态。
优越的气候和生境,又为群峰披上一层绿装,山麓峰巅、岩隙壑嶂都生长着翠绿的植被,造就了“石头上长树”的奇景,构成了罕风的自然山水景观。
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36峰、99岩连为一体。
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峰岩高低、河床宽窄、曲率大小、水流急缓、视域大小、视角仰俯等都达到绝妙的程度,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的独特美景,溪光山色中溶注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
登山可览碧水清溪,涉水能看奇峰异石,乘一叶古朴竹筏顺溪而下,可赏奇拔秀伟、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形象美;可品泉歌鸟鸣、浪击轻舟、篙点褐石、绿树红花的色彩美;可看流水游鱼、浮云飞鸟、艄公游人的动态美;可睹云绕山嶂、雾锁峰腰、雨罩群峰的朦胧美,身临秀色美景,犹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画廊,聆听丰富有变奏的交响乐章,欣赏韵味独特的瑶池歌舞,品味韵律有致的美丽诗篇,如痴如醉,飘飘欲仙。
这是武夷山自然景观的精华,堪称世界一绝。
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
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
这在我国的诸多景观中是极为罕见的。
1982年,武夷山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7年5月8日,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闽越”
闽越族”文化遗存是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武夷山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
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
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悬棺。
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占地48万m2的汉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筑材料、文字瓦当、铁器青铜器等,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道教洞天
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
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
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
水帘洞
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
位于章堂涧之北。
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
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
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
水帘洞
1990年,桃源道观获批准为对外开放宫观。
福建省宗教局对道教重振十分重视,并介绍三名从中国道教学院毕业的福建省籍道士到武夷山桃源道观开展教务工作,把桃源道观列为该省重点宫观之一。
1991年,住观道士对大殿内部进行整修,并用闽北珍贵木杉---红豆杉雕刻了三清道祖圣像,像高二米一五,雕刻精细;装配红豆杉供桌、铜香炉、烛台和宗教用品,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1993年,道观根据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暂行规定》,经核准给予登记发证,道教文化活动全面开展。
1995年7月,桃源道观和武夷山景区筹集资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并于1996年3月4日举行盛大开光大典,中国道协、省、地、市领导主持了开光仪式,海内外信众三千多人参加了开光盛典。
老君圣像高十六米,宽十一米,厚十米;造像逼真庄严,神态和蔼可亲,线条畅然,洒脱自在,超然物外。
桃源洞道观重修面积占地约为六千多平方米,主殿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山门(中轴部份)组成,左右配殿有三皇元君殿、真武殿、三官殿、藏经阁等殿堂组成。
有道教徒开展道务和修真之殿房,也有培养道教人才和宣传道教文化之场所。
1995年桃源道观和武夷山景区筹集资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
国家森林公园
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峡谷并存,形成三条旅游线:龙凤谷、翡翠谷、神秘谷。
森林公园山奇、瀑美、水秀、林幽,集多种自然景观于一体。
龙凤谷是一个奇特的瀑布群景观。
奔腾强势似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玉龙瀑布,雍容高洁、蹁跹优雅的孔雀瀑布,黄如缎锦、富贵奔放的黄龙瀑布,彤红热烈、执着豪迈的丹凤瀑布,其间夹杂着许多小瀑和跌水,身处其中,目光所及之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水声或激越或柔和,总会在有意无意叩击着你的心扉。
翡翠谷集中了森林公园的主要景色。
翡翠溪绿如翡翠,长约12公里上有大小36个翡翠潭、中有18个绚丽多姿的五彩池、下有9级珍珠滩,溪中有莹绿深沉的翡翠潭、神奇罕见的鸳鸯瀑布、活灵活现的鳄鱼潭,水中都蓄满灵秀,晶莹剔透,翠绿诱人。
这里奇峰高耸,海拔1630米的九重天,气势磅礴、红艳绵延的太阳山大赤壁,猕猴之乡的花果山,威严壮观、直插云霄的圣旨峰,蓊郁挺拔的蟠龙山,山山相连,峰峰叠翠。
翡翠谷的森林原始而深幽,枯藤老树之间,一片原始气息。
当朝曦初露,霞光万道,在蟠龙山、圣旨峰、九重天观日出是一种最美的享受,云蒸霞蔚之中,山不转水转,云不转山转,如蓬莱仙境。
翡翠谷的象形石头也是一道独到的景观,龟背石、鳄鱼石、母子情深、猪首石、青蛙石等,把原始森林公园装扮成了一个天然的动物园。
这里是五彩的世界,富贵的金银池,缤纷的五彩池,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当秋天来临,漫山红遍,别有一番韵味。
中山草甸、日出和云海是黄岗山的一大旅游特色。
武夷山的野生动物现在已经知道的有5000多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
武夷宫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1]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
据《
武夷宫
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
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
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
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
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
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
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
即为现在的武夷宫。
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
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
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
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
门票:含在一票制内。
武夷大峡谷
武夷大峡谷拥有青龙大瀑布景区及大峡谷漂流两大游览项目,青龙大瀑布位于武夷山大峡谷公园西侧,瀑布周围森木茂密,水源十分丰富,深谷绝壁上;堪称“华东第一漂”的大峡谷漂流河床属桐木溪的一段,该溪为九曲溪的源头之一,是武夷山最清澈最纯净的水源。
期待刺激!期待惊险!期待与自然的搏斗!期待“有惊无险”后的轻松!期待回归自然的感受!即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激动、一种区别于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
门票:40元
武夷龙井山
武夷龙井山位于武夷山自然风景区东南面8公里,北距武夷山市区12公里处。
龙井山健身休闲自然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域面积2000多亩,平均海拔300多米,气候冬暖夏凉。
区内有一条在白垩纪地质年代形成的断裂带峡谷,长5000余米,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纲20目33科55种,其中:哺乳纲6目9科9种;鸟纲10目16科23种;爬行纲3目6科15种;两栖纲1目2科8种。
其中:国家I级保护1种,国家II级保护8种,省级重点保护2种。
种子植物有68科118种。
其中:国家I级保护1种,国家II级保护5种,省级重点保护2种。
原始阔叶林覆盖率达100%,蕨类、菌类、苔藓类植物丰富,峡谷内一年四季花木繁茂,鸟类繁多,加上奇峰怪石嶙峋,峡谷内自然生态均衡,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因此龙井山被一些科考人员称为“绿色之肺”。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龙井山祈雨堂就是当地百姓求神祈雨、求福的地方,已成为武夷山东部最热闹、最有影响力的祈雨场所,只要是遇上旱灾年头,四村八邻的村野之民就会到龙井山求雨,其场面十分壮观。
至今还留有祈雨的起水方井遗存。
龙井山是近年来武夷山新开发景点之一,它拥有生态完好的自然景观,峡谷里冬暖夏晾。
主要景点有:龙井瀑布、龙王岩、深山大湖、观景台、祈雨堂。
健身项目有:麻雀攀岩、空中飞索、拓展训练营和有氧健身区,组成了这里独特的生态旅游健身休闲区。
天游峰
天游峰位于九曲溪六曲溪北,景区中心。
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近方,是为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
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
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故有“武夷第一峰”之称。
下天游的南端建有天游观、仙凡客馆、妙高山庄等旅馆、小卖部、茶室,可为游人提供食宿方便。
天游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
蜿蜒南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泻而下,落差100多米,飘逸潇洒,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
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30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下天游的南端有明嘉靖五年重建的天游观。
有殿宇式的楼阁,名“遨游霄汉”,成为游客饮茶、赏景的场所。
观后的妙高台上,有一株罕见的红豆树。
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拂,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殷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
由山南蜿蜒来的胡麻涧,在妙高台西面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