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

包含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庸俗成分的外来文化,则可能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巨大风险和灾难。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控股与技术垄断,对我国企业安全、升级甚至国家总体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使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二是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如洗涤用品、手机、饮料等;三是合资合作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尽管外债规模总体尚未达到警戒水平,但其增长速度及结构问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为:一是外头对外债招致规模失控;二是外债使用效益不理想造成偿债风险;三是债务消费化倾向;四是“三资”企业外债缺乏有效监测,特别是“隐形外债”问题严重。

第三、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外贸结构和外资结构不尽合理,繁育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不强。

这次的金融海啸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企业倒闭就是个有力证明。

所以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下的经济治理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应对措施,确立好自己的角色。

因此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需要参与,不能也无法回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需要参与经济全球化来发展和提高自己,但是,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应该与发达国家对立、对抗。

应该承认事实: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是跨国公司的。

但是,它也是人类的,是所有国家需要和不能回避的,中国也不例外。

否则,中国只能落后。

第二、以平常心对待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不要盲从和急于求成。

全球化的时间过程是长期的,不是现在有今后就没有了的。

而其内容基本是随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是什么都全球化。

现在条件不成熟的产业、部门或内容,也不是永远不成熟。

现在获得全球化的好处,不一定永远得到好处。

全球化有成功,也有失败。

因此,不要因为加入WTO就盲目跟从和高呼全球化。

中国这样大,人口如此多,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也要考虑自己的控制力,特别是区域差异太大。

发达国家也并不都赞成目前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种种全球化要求,经济全球化仅仅是从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和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考虑了人的需要,这是很不全面的,也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我们要谨慎对待,不断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矛盾。

同时,不能把中国近代与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差距,不应该期望压缩在1-2代人之内去完成,急于全面、彻底开放并获得成功的想法和要求已经被亚洲经验证明很危险,所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第三、把握自己,引导全球化方向。

承认现状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认同外部秩序和规则。

参与全球化的目标是提高中国的地位和国力、竞争力,而不是要通过这些来谋取霸权、争夺控制权,也不是要与发达国家比高低,而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保持国家的独立、尊严和应有的地位。

我们的目的始终是为了解决13亿人或更多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资源配置,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进化而贡献中国的全部力量。

中国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参与全球化,需要世界的市场和资源,对世界的
未来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停留于所谓的"潮流和趋势不可逆转,都需要参与"这样的认识,而是要把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目标结合(所谓长治久安、国富民殷)和国情结合起来。

努力改变那些不合理、不符合大多数国家需要和要求的经济全球化特征和趋向,创造新的符合各国和人类社会共同需要、和谐、协调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或经济新秩序,引导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有节制、可控制、可调节的公平、合理发展、对世界都有利、有益的进程。

要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消除、避免、减少经济全球化过程的风险与危机。

参与全球化的深度与广度既要与管理、监督、驾御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竞争需要和能力相适应,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

国家主席江泽民在9月7日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提出,"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这应该成为我们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针。

第四、根据国情和国际合作状况,确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

全球化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性,也具有许多曲折。

因此必然有进有退,有扩张、有整改。

如果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是高潮与低潮交替、起伏的时间过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决定什么时候参与及参与的程度,以及在参与的时间过程中避免危机。

特别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自己弱小的时候就不能加入很深,除非依赖外部,因此而加入对方同盟。

如果没有,就要谨慎。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如果不是自己去组织人家,自己加入同盟的可能性不大。

加入以后,别人的戒心和疑心也很大。

只有在自己强大以后,成为别人的依赖和依靠,才具有组织力。

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不是什么都参与,而是要选择,有区别地进入。

进入的程度也分部门和情况,根据条件成熟程度和外界的压力程度以及自己的需要,考虑时间进程和部门、产业的参与次序、开放程度、市场准入条件、对外承诺水平等。

今后5年,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贸易、投资和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和自由化,适当参与金融全球化,但不适合参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和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如果要参与后者,必须获得美国政府的承诺,或发达国家的联合支持、同盟,能够保持汇率稳定和对金融交易、投机的国际监管。

以后,随本国经济、金融竞争力状况而确定开放时间表和开放项目、内容。

第五、明晰全球化高潮和低潮时期差别,确立不同对策。

低潮和调整时期,在国际上着重呼吁改变和修改、完善游戏规则,改变某些不合理的国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或出台自己的规则,避免、减少危机和漏洞。

引导国际规则和制度向公平、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当然,对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也没有损害。

在国内,重在引导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相对降低贸易依存度,提高和完善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增加这些方面的投资,提高避免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堵塞漏洞,加强和完善各种制度建设。

利用低潮时期,解决自己国内的环境、生态、健康、安全、卫生以及技术标准等非市场性问题,引导经济全球化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高潮时期到来之前,不仅要进行国内市场和制度开放方面的准备,还要与有关国家谈判,要求开放市场,扩大市场准入,减少进入壁垒和障碍,签定有关投资、市场发展以及相互开放市场的协议等。

对于跨国公司在本国的行为,不完全是推进,也要考虑国民和企业的要求,加强立法、监督和管理,使其向对双方都有利的方向发展。

高潮时期,在国际上,加强政府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联合解决市场扩张过程
中的问题和矛盾,谈判和制定新的行业游戏规则,用实力说话。

扩大与外部的经济、金融、科技融合程度,以自己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制度、新秩序、新特征的建设和发展。

必要的时候,联合进行国际合作或干预。

在国内,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修改和完善已有的制度和行为规则,保持市场扩大的稳定,发展新技术和新经济,保证资金和人才、资源能够向特别需要的产业和部门流动。

同时,要居安思危,注意防范风险,不要被发展和高潮迷惑而忘记可能潜伏着危机。

无论是高潮和低潮时期,都要注意本国的市场特征和发展状况,不能忘记自己的市场是世界最具有前途和潜力的市场,也是跨国公司关注的市场。

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保持友好合作,而不是对立或恶意,这也是避免经济全球化反面影响的重要前提条件。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如今,我们的角色依然是运筹帷幄,把持有度的。

既要积极的参与,又不能脱离本身的资源和条件限制而过度的参与。

既要引领某些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制度导向,又不能盲目的夸大和急于求成。

鉴于此,真正的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还是需要我们今后的几代人共同的坚持努力才能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