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

摘要:两会期间,京津冀再次遭受雾霾肆虐,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公众关注话题,更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切的焦点,甚至连杭州市长在京病逝也被网民嫁接到了雾霾的危害身上。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意识层面的转变这一角度,探讨我国政府和公众应如何携手进行低碳经济的建设,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均衡点。

关键词:环保意识;低碳经济;绿色消费

一、引言

近期污染事件频发提升了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进入2013年,环保事件频频发生。从1月14日开始,北京雾霾持续近三个礼拜,且扩散到小半个中国,拉开了2013年公众对于环境污染关注的序幕;年初,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此外,春节后媒体披露,“有企业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1000多米的水层,将地下水彻底污染”,全国城市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恶性的环保事件频发,也显示出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在“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下,对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转变我国原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西方国家的“高碳”式发展之路早已为人们所诟病,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和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我们该怎么办?面对越来越反常的气候,靠天吃饭的9亿农民怎么办?面对越来越拥挤的都市生活,城市居民该怎么办?

正如全球气候变暖一样不仅仅是令政府单方头疼的问题一样,作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低碳发展,也同样不是单纯依靠政府一方之力就能达成的目标。共同的难题注定需要共同的解决、相互的配合,低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必要指导,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这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尤其重要。在建设低碳经济,寻求低碳发展这条道路上,值得我们尤为关注的笔者认为是环保意识的觉醒。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在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意识的转变应放在重要位置。

二、意识的转变——有你有我有政府

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从各级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对于企业、公民低碳发展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向社会自发转变的条件,为彻底改变经济增

长方式做好内与外、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准备。

这种准备也将涉及政府意识的转变。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我们的政府习惯于自上而下、直接干预的硬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具有其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公众意识的培养,也会带来一定负面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改变以往的硬性强制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以间接干预、政府引导为主,已成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转变是个过程,转变需要时间。但我们必须克服习惯性的硬性管理,真正将公共服务作为内在执政理念,重视对于社会意识的培养,并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监管领域,这才能够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自发。

我们需要抓紧时间,因为这是与气候变化的赛跑!

三、意识的转变——我们应该怎么办

那么,作为社会公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离开种种表象观其本质,我们不难达成这样的共识:作为公民,我们应对自己的国家、自身所居住的地球承担我们应负的责任。建设低碳社会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唤醒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是我们急需迈出的第一步。

也许以上观点有人无法苟同:中国人的环境责任意识哪有那么差?如果大家真的普遍缺乏环境责任意识,又怎会响应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加节能减排活动,换掉家里的白炽灯,夜间拔掉电源插头?

换上节能灯、睡前拔掉插头的确是事实,但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些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恐怕只是个小数目。

在低碳宣传中有一个误区,各地政府无一例外的都在宣传低碳生活时打出“省钱”牌。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参加者的确不在乎能省多少钱,他们更在乎能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些什么。可更多的人呢?对其他人而言,“省钱”是否会比“环保”更有吸引力?

实例就在眼前,像垃圾分类、废电池集中处理,这种“费时费力不省钱”,却能为我们生存环境带来莫大好处的益事,至今仍旧“难产”。

仅仅依靠“节俭”支持渗透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确实有些微薄。作为我们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是让更多人接受绿色消费、环保生活理念的良好切入口。但是,节俭终究难以摆脱经济利益的束缚,不可能成为人们用绿色、低碳理念引导自身生活的源动力。唤醒自己的环境责任意识,正确认识自身及人类对于环境、对于自

然的影响,并努力去避免某些不利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才是阻止气候恶化、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造福的最大动力。

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渺小,人数少或许也做不了什么,可如果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环境责任的人越来越多,环保优先、低碳生活最终会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那么这难以计数的微薄力量就将形成一种合力,超越原有的不良消费习惯,超越消费对于生产的简单影响,成为决定人类未来的巨大力量。

现如今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是排除普通民众对于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理念的潜在抵触。这种潜在抵触来源于我们所生活的文化、地理环境,比如说国人的铺张浪费。我们前人的节约大多是迫于生活的窘困。即使是古人,一旦富有了也难免铺张浪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在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穷人”摆脱了饥饿与贫困,铺张浪费也随之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姑且不论一些“暴发户”与“富二代”的消费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连不少经济状况一般的居民,也习惯于把用旧货不喜欢的东西直接扔进垃圾箱里;冰箱里的食品即使买多了也不记得赶紧吃掉,放过期了直接就扔;原本只是想买件衣服,可一去商场就大包小包买了很多可有可无的物件。

这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浪费资源的同时掏空了我们的腰包,更为严重的是,还随之伴生了环境污染和高碳排放。

这种基于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潜在的抵触不止于此,国人的面子消费问题同样严重。以打包为例,以前大家几乎全部没有打包的习惯,原因在于依照我们的传统文化,打包太小气有损面子。北方地区更是有“请人吃饭,点菜决不能刚好够吃,一定要多点两个,盘子见底,有损面子”的讲究。在我国不少地区,这种观念仍旧影响着人们。

这与总是和面包过不去的德国总理们刚好形成鲜明对比。

德国前总理科尔有次宴请朋友快吃完时,发现盘子里还有些汤水,便用面包在盘子里擦了一下。他吃完面包后,发现盘子里还有点汤水,就毫不犹豫的拿起盘子,用舌头舔了舔。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则更加厉害,她在访问南京时不仅谢绝入住总统套房而选择普通套房,还坚持要和其他客人一样,与随行的德国工作人员一起在普通餐厅的大厅享用自助餐。用餐时她也谢绝了工作人员的服务,坚持自己去自助餐台取食物。就在默克尔选取食物时,她不小心把自己餐盘中的两片面包掉在了地上。她不让赶过来的餐饮经理帮忙,而是自己将面包捡起,重新放回自己的盘中。默克尔的早餐很简单,煎鸡蛋卷、奶酪饼、西瓜、面包,也包括掉地上的那两片面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