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而产生的势能也不同,有此而产生 的水势称为重力势。
❖ 重力势可正可负,它是与参照面相对而言 的。参照面以上的土壤水重力势为正值, 参照面以下的为负值。
❖ 通常选择剖面内部或底面边界。
由于土壤中不存在半透膜,溶质势可认 为是零,在恒温条件下温度势也为零, 因此总土水势一般为基质势、压力势、 重力势三者之和,通常称为水力势。
饱气带非饱和渗流的微分方程
总土水势
总土水势(土壤水分势能)是指土水系 统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总势 能。
❖ 总土水势由基质势、溶质势、压力势、重 力势和温度势五部分组成。
m s p g T
1、基质势 m
基质势:土壤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力所产生的 土壤水分自由能变化。
❖ 以纯自由水的势能为0作为参比,土壤基质势是负 值
❖ 当相对浓度c/c0=0.01时,要经过5~25年; ❖ c/c0=0.001时,也要经过4~14年
❖ (c0为防护幕上面液体中某溶质的浓度;c为防 护幕渗出的水中同一溶质的浓度)。
由此可见,元素在地下水中,由于分子扩散作用 使溶质迁移的速度是很缓慢的,迁移的距离 也是有限的。
因此,如果研究近期的元素迁移问题时,分子扩 散所起的作用是不大的,甚至可以忽略。
但当研究的过程延续的时间以地质历史时期来衡 量时,则分子扩散对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 将起到重要作用。
2.机械弥散迁移
由于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速度很不 均匀,流速大的将溶质迁移得远,流速 小的则迁移得近,这种由于实际流速(u) 和平均流速( u )的差异而引起的溶质扩 散迁移现象称为机械弥散。
由图可见,由于机械弥散作用,使示踪剂 质点群不断向周围扩展,超出达西定律 所表达的按平均流速预计的扩散范围。
内增加较快,一定时间以后变化很小,而渐 趋于饱和,达到平衡吸附量。
3.2.2当达到平衡时的吸附模式
S k C 亨利吸附模式
d

kd—分配系数
境 岩

SkC 费洛因德利希模式
m 1
工 程 学
CC k 朗缪尔模式
S Sm Sm
Sm--最大吸附量
武汉水利电力源自文库院的吸附模式
吸附量随浓度的变化率与吸 附饱和差(Sm-S)成正比,而与 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一带一路”
4.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3
水循环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
降水入渗、土壤蒸发、地下水蒸发入渗、作 物生长、污水灌溉、垃圾淋滤、污水土地处 理系统等等都与饱和非饱和水流运动有关。
准确地描述及预测饱和—非饱和水流运动规 律,求出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此 来预测地下水污染的瞬时动态与扩展范围, 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选 择最佳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上述两个模型说明,在多孔介质中,两 种不同成分的可以混溶的液体之间,存 在一个不断加宽、浓度由高至低的过渡 混合带,这种现象称为(水动力)弥散。
这是一个非稳定不可逆过程。
由弥散作用引起的地下水中元素(组份) 的迁移,称为弥散迁移。
弥散迁移主要是分子扩散迁移和机械弥 散迁移。
1.分子扩散迁移
k1—吸附系数(速度); k2—解吸速度; C—污染物质液相浓度。
(2)费洛因德利希(Freundlich) 吸附模式
幂函数吸附模式
式中 m——常量因子。
(3)朗缪尔(Langmuir)吸附模式
渐近线吸附模式
式中 Se——极限平衡时的固相浓度。
一级反应模式
(4)一级反应模式—Langmuir 吸附模式
3、压力势
p
由于受到压力作用而产生的自由能变化。
压力势是土水系统中任一点承受超过基 准压力的静水压力, p = gwh,为水容 重w和地下水面以下的深度h之积,在 包气带(非饱和土壤)中, p =0。
4、重力势( g )
重力势是由重力对土壤水作用的结果 土壤水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因重力
3.2饱和—非饱和土层溶质迁移 模型
一、弥散迁移
两个实验模型
模型1:在一口井中瞬时注入某浓度的示踪剂, 在附近观测孔中,可以观察到示踪物质不 仅随地下水一起运移,而且逐渐扩散开来, 超出了仅按平均实际流速预计到达的范围。
示踪剂不仅沿水流方向纵向扩散,还有垂
直于水流方向的横向扩展,不同时刻示
踪剂的浓度分布,不存在陡峻的突变界 面。
b.由于空隙体积的大小不同,造成不同孔隙沿孔轴 的最大流速各不相同,使溶质迁移的距离发生差 异[图3—7(b)]。
c.由于空隙本身的弯曲,使质点的流线在沿水流方 向上弯曲起伏的情况不同,从而造成溶质在流向 上速度和迁移距离的差异[图3—7(c)1。
环 境 岩 土 工 程 学
实际上这三种情况是同时发生的,综合
通过对多孔介质中溶质迁移的理想模型研究证实, 机械弥散也服从斐克(Fick)线性
定律:
If C(uu)Df •gra cd
式中:If——溶质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弥 散量;
c——溶质在地下水中的浓度; u、u ——实际流速和平均实际流速; Df——机械弥散系数,表征该溶质在运动介质
中弥散迁移的能力;
力。据C.P. 表3-l。

拉依诺
夫的资

,Dm

取值如
物 态 与 扩 散 系 数 的 关 系
物 态 扩 散 系 数
液 体
D m (cm 2/s)
n× 10-6~ n× 10-5
孔 隙 介 质 中 的 饱 和 水 固 体 物 质
n× 10-6
n× 10-8~ n× 10-5
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在于随温度增高,扩散系数增 大。
二价阳离子的吸附亲合力比一价强。
3.吸附能力的大小还决定于吸附物在迁 移过程中存在的形式。
❖ 常量组份的吸附主要呈自由阳离子的形式, 如Ca2+、Mg2+,Na+、K+、NH4+等
❖ 重金属离子常呈络合物的形式,如MeOH+、 MeCl+、MeF+、Me-Org+
➢ (Me--Cu2+、Pb2+、Zn2+、Na+、Hg+、Mn2+; Org+--有机物)。
分子扩散不仅在液体静止时有,在液体运动状态 下也有。不但有沿运动方向的纵向扩散,还 有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横向扩散(见图3—5)。
分子扩散迁移在地层中进行得很缓慢, 特别在粘性土层或浓度梯度很小的情况 下更为缓慢。
❖ 据鲍切维尔等的资料,在粘土或捣实的亚 粘土组成的防护幕上做试验,其分子扩散 引起的溶质迁移(防护幕的厚度为1~2m):
❖ 以纯水的势能为0作为参比,渗透势是负值,大小 主要取决于溶质的浓度,浓度越低,渗透势越大, 也就是越接近标准状态水的自由能,浓度越高, 渗透势越小。
❖ 渗透势在土壤水分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很微小,但 是它对植物吸收水分有重要影响,如果土壤溶液 浓度过高,土水势低于植物根细胞的水势,植物 根系就不能吸收水分,甚至引起植物反渗透而导 致植物萎蔫。
❖ 土壤含水量越低,基质势越低,土壤含水量越高, 基质势越高。
❖ 土壤水分完全饱和时,基质势最大,接近0。 ❖ 对基质吸力而言,土颗粒越小,吸力越大。 ❖ 包气带中各处基质势不同,是造成水势能差的原因。
基质势对非饱和土壤的水运动有极重要的作 用。
2、渗透势(溶质势) s
由于溶解在土壤水分中的溶质所引起的土壤 水分自由能变化。
模型2:装满均质砂的圆柱形管,用水饱和,在 某时刻(t=0)开始注入含有示踪剂浓度为c0的 水去驱替砂柱中不含示踪剂的水(原状水), 在砂柱末端测量示踪剂的浓度变化。
这是一维稳定流动。
绘制示踪剂相对浓度 线或传播曲线),
c (t)
曲c 0
对时间t的曲线(称穿透曲 线呈S形而不是图中虚线
所示形状。
以上事实也说明弥散现象 的存在。因为如果没 有弥散,示踪剂应该 按水流的平均流速移 动,含示踪剂的水和 原状水的接触界面应 该是陡峻的、突变的, 即有一个以平均实际 流速移动的直立峰面, 曲线呈图中虚线所示 形状。实际上,由于 水动力弥散的结果, 曲线呈“S”形。
S C
b C
(Sm
S)
S |c0 0
b为与土壤 和溶液性质
SSm(1e2b c) 有关的常数。
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增加的趋势在低浓度 时较快,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缓,到一定浓度以后, 吸附量实际上不再增加而趋于最大值(Sm)。
该公式能够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反映土壤吸附的基 本规律,且不受浓度大小范围的限制。
的能力,其值相当于gradc=l时的扩散数量。 式中右边的负号,说明溶质向浓度减少的方向扩散。


分子扩散方向
岩 土


grad C

200
150 100
50
分子扩散方向
ImDm•gracd
不同溶质的扩散系数各不相同,其值取决于扩散
介质的物理状态和性质、扩散溶质及存在于
系统中的其它溶质的性质和浓度、温度和压
4.各组份的浓度(浓度大的离子比浓度小 的离子易被吸附)、水溶液的pH值、温 度等。
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以及物理化 学吸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污染物质与固 相介质一定的情况下,污染物质的吸附和解 吸主要是与污染物在土层中的液相浓度和污 染物质被吸附在固相介质上的固相浓度有关。
液相浓度和固相浓度关系的数学表示式称为 吸附模式,其相应的图示表达称为吸附等温 线。
解吸作用可使被吸附的元素从固相表面转移 到地下水中继续迁移。
吸附和解吸的相间转移的实质是固~液界面上 发生的化学平衡问题。
粘土(大多数是由胶粒组成的)、有机物, 因其单位体积内有较大的表面积,有较 强的吸附能力。
土壤胶体可以分成三大类:无机胶体、 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离子交换(替)吸附作用可使某些元素发 生相的交换。吸附作用对下列物质迁移 影响较大:
3.2 吸附作用
吸附是土壤中固、液相之间物理化学作 用的外在表现。它参与了溶质在土壤中 的运移过程,对溶质运移有着重要的影 响。
吸附是指固体从水溶液中吸附某一离子(分子) 的作用
❖ 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 之为吸附物。
❖ 吸附作用可使地下水中的某些元素向固相表面转 移,因而阻止元素的迁移。
式中
(5)指数型吸附模式 (6)抛物线型吸附模式
(7)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吸附模式
式中
S e ——平衡吸附量;
S
0 j
——初始吸附量;
a ——经验常数,与介质、离子成分有关。
该模式比较符合土壤吸附的基本特性,吸附 量的增加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少,而随着
吸附饱和差的增大而增大;吸附量在短时间
mgp
张力计结构示意图
以基质势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
定义
C(m)
m
比水容量
若研究一维垂直方向流动,方程可简化为
3.1.1.2以含水量为因变量的基 本方程
定义非饱和土壤水的扩散率D( )
垂直一维流动,方程简化为
模型1
以基质势—测压水头为=因0变量模型。
=0
以土体含水量~测压水头为因变量模型
分子扩散是由于液体中所含溶质的浓度不 均一,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引起的溶 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定向扩散,以求 浓度趋于均一的现象。
分子扩散也可由温度差或压力差而产生。
当温度、压力一定时,由浓度梯度引起的纯分子 扩散,可用斐克(Fiek)线性定律描述:
Im= - Dm·grad c
式中:
Im--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扩散量; grad c--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梯度; Dm --分子扩散系数,表征该溶质在静止介质中扩散迁移
❖ 重金属离子中的Ca、Pb、Zn、Hg、Ni、 Cd、Co、Mn、Fe2+
❖ 有机物中的NH4+,C6H5OH(甲酚)、氧化苯、 石油等。
影响离子吸附的因素
1.吸附体的种类、被吸附物的种类。 2.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是离子半
径和离子价,对大多数粘土来说,一些 一价和二价主要阳离子的选择吸附次序 为:
吸附模式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 其相应的吸附等温线为直线或曲线。在不同 的吸附过程中,又表现为动态吸附、平衡吸 附等形式。
3.2.1 可逆非平衡过程的动态吸附
(1)亨利(Henry)吸附模式 环

线性吸附模式
岩 土


式中:

S—单位介质体积上被吸附的污染物质的质量或称固 相浓度;
机械弥散迁移可分为微观机械弥散迁移和 宏观机械弥散迁移。
(1)微观机械弥散迁移
从微观上看,机械弥散的机制可有以下三种情况:
a.在多孔介质的单个孔管中,由于水溶液具有粘性, 受介质孔壁的摩擦阻力的影响,使得靠近孔隙壁 部分的水流速度趋近于零,向轴部流速逐渐增大, 形成抛物面的实际流速分布[图3—7(a)]。管的中 轴线处流速最大,溶质迁移得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