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县沙化残次蚕场改造综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岫岩县沙化残次蚕场改造综述

摘要:从岫岩县沙化蚕场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岫岩县沙化蚕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科学规划、改善林分质量、实施造林工程等方面推进岫岩县林业与蚕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沙化蚕场现状问题方法

实施残次蚕场改造工程就是将沙化残次蚕场和目的树种稀疏、担蚕量低的二、三类柞蚕场清场整地后进行改换树种,营造以日本落叶松、红松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板栗经济林,或清除非目的树种后进行补植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扩大林地生产力,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沙化残次蚕场的大面积存在成为制约岫岩林业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这一“瓶颈”,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上规模、上档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岫岩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1 岫岩县沙化蚕场的现状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全省九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总面积676万亩,其中山岭面积530万亩,耕地面积67万亩,自然构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94万亩,其中柞蚕场面积达到21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近一半,这其中的70余万亩为沙化残次蚕场,占柞蚕场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全县的柞蚕场大多分布在公路沿线、村屯周围、河流两侧等交通方便、人烟稠密、人为活动频繁的迎面山。放养柞蚕需

要割场、倒茬、移场、食叶,这些生产活动逐步使林地退化、沙化,导致林木稀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多年来,蚕民广放薄收,掠夺经营,加剧了柞蚕场退化、稀疏,区域沙化严重,水土保持作用急剧下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逐步扩大。根据二oo五年遥感数据,岫岩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约300.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44.4%;其中柞蚕场水土流失面积110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36.6%。岫岩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1500吨/年/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量在720

万吨以上,相当于全县总面积上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厘米。林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全县生态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到岫岩林业持续发展、县域经济进步和人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岫岩曾一度被省林业厅列为全省生态环境脆弱带而给予黄牌警告。因此,实施沙化残次蚕场退蚕还林、封山育林,扩大和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模和档次,是岫岩林业建设事业的突破口和主要任务,这成为省、市领导和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

而放养柞蚕是岫岩农民的传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放养在岫岩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由山东半岛引进到辽东半岛。柞蚕场的培育是天然次生的柞树林分,人工采伐作业后未及时更新造林,经封育而改造成可放养柞蚕的矮林、稀林以及人工营造的麻栎林分。岫岩农民柞蚕放养有一整套的成熟技术,全县有2万把柞蚕场,放养柞蚕一般不影响其它农活,蚕民常说“种地带放蚕,一年顶两年”。柞蚕茧三个半月左右即可下山,平均每把场子年收入在3000元-5000元。因此,全面禁止农民放养柞蚕在

短时间内很不现实,也不适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 实施沙化蚕场改造的必要性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柞蚕放养面积,在保证农民眼前利益的同时,实现全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质、提速,达到科学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这是我县以及全省现阶段林业工作面临的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人们提高生存质量的共同需求。在岫岩县委、县政府和鞍山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辽宁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把退蚕还林暨残次蚕场改造工程列入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当中,并给予大量的资金扶持,这在主观上为我县实施退蚕还林,加速残次蚕场改造造林和林业建设事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客观方面,我县大面积实施退蚕还林,加速推进残次蚕场改造工程也有很多有利因素。一是,多年经验说明,蚕民放养柞蚕增产不增收,减产不减收,农民把退下来的沙化残次蚕场进行改造造林和封山育林,保留下来的优质蚕场实施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即可提高农民收入又可降低经营成本,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成为可能。二是,岫岩正在加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全国的蘑菇大县,对锯沫需求量大,农民急需利用大面积蚕场倒荐下来的木材加工食用菌原材料,为残次蚕场改造造林和扩大造林面积提供了空间。实际上,退蚕还林暨沙化残次蚕场改造造林本身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方式。三是,放养柞蚕收入与农民

外出务工相比收入低,大量农民愿意一次性实施退蚕还林而营造速生丰产林,建起“绿色银行”,不愿意因外出务工而使蚕场变成打柴场,降低林地有效利用价值。四是,近年来农药对柞蚕影响很大,导致一定范围内的柞蚕减产、减收,影响了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五是,近年来大部分乡镇土鳖虫(步行甲:一种噬食柞蚕的昆虫。)泛滥,柞蚕减产,导致蚕民收入降低,也影响了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

因此,在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推动下,岫岩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以完成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规划建设任务为契机,认真谋划,真抓实干,合力推动实施退蚕还林暨残次蚕场改造工程,实现了造林绿化工作新突破、新跨越。

3 主要措施

3.1 抓规划根据《辽宁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鞍山市城乡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岫岩满族自治县大规模造林绿化暨退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采取封、造、改、补四种模式,实施全县残次蚕场改造工程。①荒山造林。采取全面清场整地和适地适树原则,营造人工纯林或混交林,造林树种以日本落叶松、红松、刺槐、板栗、杨树等为主。②封山育林。对岩石裸露、沙化严重、立地条件差的三类蚕场、沙化蚕场封山育林,逐步恢复森林植被。③造林改造。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但目的树种稀少、植被稀疏的二类、三类蚕场,采取全面清场整地后进行更新造林,营造人工纯林或针阔混交林、阔阔混交林。适地适

树确定造林树种,以营造日本落叶松、红松、板栗、麻栎、云杉、冷杉、华山松等树种为主。④疏林灌丛和残次蚕场补植。对立地条件好、目的树种较多的二类蚕场和疏林灌丛,采取清除灌条、灌丛和非目的树种后,补植麻栎、日本落叶松、红松等树种,增加目的树种密度,提高蚕场质量,提高林地利用率。

3.2 抓试点根据制定的残次蚕场改造工程建设模式,县林业局、县蚕业总站要召开群众座谈会,开展调研,选择哨子河、石灰窑、哈达碑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乡镇开展退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试点工作主要是解决群众意愿、清场整地政策、苗木和资金落实、承包造林方式、林改配套措施以及相关的补助补偿条件等。要在试点乡镇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在广大蚕民的广泛参与下,争取得到积极的效果,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退蚕还林工程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对于那些徘徊犹豫,认识不够的蚕民,我们简单地给他们算了三笔帐:放养柞蚕平均一把场子按100亩计算,每年平均纯收入按5000-10000元计算,年每亩收入为50-100元;退蚕还林栽植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20年后平均每亩地生产木材按10立方米计算,每立方米按现价1000元计算,总收入将达到100万元,年均收入每亩地500元,也就是栽植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的效益是放养柞蚕的5—10倍左右。并且,放养柞蚕是年年都有投入,而退蚕还林的投入主要是在前三年,以后就是“绿色银行”,不投入也有收益。相同的算法,对于退蚕还林后栽植红松、板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