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书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书籍
关于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书籍01《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豆瓣评分:8.3 (3712人评价)
为何家会伤人?
这个标题近乎残忍。

作者武志红老师一语中的地抛出了一个事实:
家不一定是天生的幸福港湾,它有时让你苦不堪言。

只有突破这种互相伤害的家庭模式,才能获得家庭的真正自由。

因为这种痛苦是会遗传的。

或许有人会把它称为“命运”,但武志红老师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叫做“强迫性重复”的心理学概念。

比如,某女小时用惹事的方式来吸引那个忽视自己的父亲的注意,而长大后,她也不断用惹事、争吵地方式与男友相处。

书里这样犀利与深刻的事例俯拾皆是。

但是读完这本书,却有一种清醒、震撼到窒息的感觉,会令人情不自禁地反思自身。

02《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维吉尼亚·萨提亚
豆瓣评分:8.6 (522人评价)
如果让书单狗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家人之间的关系,那应该是
冰山。

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却很难觉察到海面下的的部分。

在家庭中也是这样,只能注意到彼此的言语,而会忽略对方的感受。

萨提亚女士作为家庭治疗的创始人,她从亲眼所见的无数个家庭中,总结出了四种必须避免的沟通方式: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读这本书的时候,书单狗简直忍不住地想点头:“没错,就是这样的!”
萨提亚还告诉了一件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事情,那就是家庭关系也是可以学习和优化的!
当你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一词一句的温柔,可以让你很快就脱下自我保护的外壳,沉浸在生活的美好之中。

03《斯波克育儿经》
本杰明·斯波克
豆瓣评分:8.2 (487人评价)
这本书是全球销量最大、被公认为最可信赖的育儿书。

每个家长,都应该像准备感冒药一样,放一本《斯波克育儿经》在家里。

无论你是即将成为家长,或者已经有了孩子,你最关心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

从如何选购婴儿车、怎样给孩子准备合理的食物这些生活细节的小问题,到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释二胎、如何让孩子拥有安全感这些心理成长的大问题……
而且这本书提供的建议都非常好操作!就像一本速查手册,你只需要翻一翻目录,很快就可以找到可靠的解答方案。

书单狗虽然还有没有找到对象,但已经认真考虑过教育孩子的问题了!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有了这本面面俱到的科学育儿经作为陪伴,确实可以安心不少。

04《pet父母效能训练》
戈登
豆瓣评分:9.0 (457人评价)
pet就是父母效能训练的英语缩写,是一种亲子沟通的训练方法。

书单狗敢打赌,几乎所有父母都有过两个困惑: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才能懂孩子?
而经过了pet训练的父母,就可以成为高效能的父母,同时解决这两大世界性难题。

这本书对于亲子之间产生的矛盾,给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划分问题区”原则。

如果一个问题是因为孩子的需求受到了影响,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反之则问题属于父母。

对于不同的问题区的矛盾,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而对于孩子自己的问题,那么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自己解决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介入。

初看之下,这个原则甚至有点违反人之常情。

但书单狗觉得,这是因为现在仍有不少父母的育儿理念没有更新,把孩子当作了
自己的附属品。

其实,亲子关系完全可以像成人世界一样简单明了。

只要放下你的父母权威,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来一场平等的对话。

05《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尹建莉
豆瓣评分:8.6 (632人评价)
有没有妈妈没听说过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单狗猜很少。

时隔7年,尹建莉出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又引发父母圈震动。

《好妈妈1》着重讲教育理念,而《好妈妈2》则聚焦具体问题。

堪称是有史以来“实操性”最强的家教书。

这本书是尹建莉老师从22万个案例中,提炼出的98个典型家庭教育问题,涉及叛逆、厌学、早熟、二胎、坏朋友、性教育……总之所有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尹老师又用三句话讲透了一个好妈妈应有的角色——
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很多母亲可以主动积极地完成第一个任务,却在第二个问题上产生了疑惑,徘徊不前。

但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孩子会摔跤,而不让孩子学会走路。

同理,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孩子才能获得成长必须的经验。

单亲家庭教育方法 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

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

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

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

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

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

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

毕竟双方都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无法抹去。

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

所以,你需要以理性和宽容来对待曾经伤害你的人。

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

3.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

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
的选择。

单亲家庭教育注意事项一、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

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对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

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

所以单亲家单亲家庭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二、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不可不慎,必须注意科学的教养方式。

首先,注意不要过度保护。

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

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

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切忌期望值太高。

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

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

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

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希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

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
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

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糟。

三、由于社会的宽容度及个人的修养尚未达到相当的水平,使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

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

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

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

为此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

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娱乐一下,或者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难题。

此外,还可帮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让孩子把朋友一起请到家中来玩,以弥补亲情的不足,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四、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

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

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说的偏阴人
格。

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

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

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