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摘要河曲民歌中衬字、衬词、衬句构成的衬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与民歌中的优美曲调融为一体,千姿百态,令人叫绝,且运用相当频繁,几乎是没有衬词不成歌。
衬词衬腔既是一种声音符号,也是一种感情符号。
衬词衬腔的大量使用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河曲民歌的表现力。
本文主要分析了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的河曲民歌,对其中所出现的衬词衬腔进行了分类,概括了衬词衬腔在河曲民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从衬词衬腔这一切入点初步探讨河曲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演唱、继承和发展河曲民歌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河曲民歌;衬词;衬腔;特色
引言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中,衬词衬腔是十分独特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花样极多,而且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使人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仅根据衬词衬腔就能大致分辨出它是哪个地区的“特产”。
近年来,许多音乐家和理论家开始研究起了民歌的衬词衬腔,如《论中国民间歌曲中衬腔的运用》对民间歌曲中衬腔的分类以及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如《陕北民歌衬词衬腔论析》从结构、情感、演唱三方面分析了陕北民歌的衬词衬腔;如《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浅析》对重庆民歌中衬词衬腔的分类、作用及意义予以论述与分析,为研究、探索重庆民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以上这些文献主要是对民歌衬词衬腔的类别、结构功能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概括。
近年来,有不少对民歌衬词衬腔文化内涵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研究者对自己非常熟悉的民歌种类,还无人对某个民族甚至全国民歌的衬词衬腔作出系统的研究。
在阅读相关文献后,我决定按照河曲民歌的体裁对本地区民歌的衬词衬腔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挖掘河曲民歌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会意义,使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更好的演绎地方韵味,使河曲民歌的衬词衬腔研究在我国民歌研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河曲民歌简况
(一)河曲地理简况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流入晋陕峡谷,越过偏关县寺沟,就到了位于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
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黄土高原,南北长56公里,东西
宽35公里,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整个地形东高西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黄河由东、西、南三面绕县境流过,蜿蜒曲折,故称河曲县。
河曲县城是历代镇守边疆的“古塞雄关”,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经济、文化重镇。
①因河曲地处晋、陕、绥、三省交界处,素有”河曲金鸡鸣三省“之称。
(二)河曲民歌的种类及特征
1、河曲民歌的种类
(1)山曲
通常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
“山曲”的乐曲形式是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山曲”的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基础,延伸成九字、十字或者更多字的句子。
河曲的“山曲”大多采用不引起结构扩充的“镶嵌式”衬词,即衬词插在正词空隙之中,不造成腔词结构的扩充,包括语气衬词和称谓衬词两种。
(2)小调
小调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
小调在河曲数量较少,大多成为“二人台”(二人台是综合性艺术,近年大多被归入戏曲或歌舞类中,本论文不作专门介绍)和小戏的演唱曲调。
如:《绣荷包》、《送情郎》。
(3)劳动号子
河曲的劳动号子有两种,一种是作坊号子,一种是船工号子。
作坊号子是河曲县一种特有的劳动号子,主要是指“打蓝调”,又名打蓝靛,根据劳动过程被分为三个曲调:①搅陷调②打蓝调③提水调或直调。
打蓝调的内容比较随意,他们往往是手、眼、心、口并用,边打、边看、边想、边唱。
打蓝调不仅起到协调劳动节奏的作用,而且也能够消除疲劳,鼓舞精神。
2、河曲民歌的特征
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唱词
①即兴性
河曲民歌无需提前编曲,无需后期加工,往往都是有感而发、直抒心意,有很大的即兴性。
①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第36页.
②叠字叠词多
河曲民歌中叠字叠词其显得更加亲切、质朴,更富艺术感染力。
如圪梁梁、泪蛋蛋、马驹驹等。
③衬字衬词多
河曲民歌中的衬字、衬词使用量相当大,如那、呀、个、哎呀、呣哪、亲亲、的那等等。
例如:
a.千里(那个)雷声(呀)(哎呀亲亲)万里的闪,远路(的那)亲亲(呀)(哎
呀亲亲)难捞(呦)探。
①(《山高路远见不上》)
b.青(啦)菜(哪)芫荽②(慢慢吗)半畦(个呀)畦,父(啦)母(哪)主婚(妹
妹吗)不愿意。
(《父母主婚不愿意》)
④方言俚语多
河曲民歌中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如《摊下枕头短下一个人》中“盖底”是被子的意思。
⑤比兴手法的运用
河曲民歌中大量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其音乐形象更加逼真生动、亲切感人。
例如:
想亲亲想的见不上面,白脸脸想成(个)生黄片。
(《心病种在你身上》)
⑥上下句押韵。
例如:
十月的沙蓬③(咱那)无根(呦)草,哪里(呦)挂住(呣哪)那里(呦)好。
(《无根沙蓬那里落》)
(2) 内容
①反映生产劳动。
扳船、种田、背炭、打蓝时要唱,可以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例如:
财主(哪)吃的油嘴(来)嘴,穷人(哪)喝不上汤水(呦来)水。
(《穷人揽工当牛马》)
②反映情爱相思。
分别、相送、思念、等待时也要唱,以宣泄情感、表达思念。
例如:
风尘尘不(啦)动树叶叶落,真魂魂跟(啦)上你走了。
(《真魂魂跟上你走了》)
①“捞探”,探望。
②“芫荽”,香菜。
③“沙蓬”,平铺地生长在沙地上的一种野草。
(3) 音乐特点
河曲民歌是山西民歌的典型代表,它体现了山西传统民歌的显著特点。
具体体现在曲式结构、音阶调式、旋律进行、节奏节拍等几方面。
①曲式结构
河曲民歌的曲式结构较为规整,曲调相对简单,上下乐句一般为对称结构,旋律变化不大,第二乐句多为第一乐句的重复,仅在最后一个音或两个音上有所变化。
如谱例1-1:
谱例1-1
②音阶调式
河曲民歌的调式以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为主,宫调式其次,构成河曲民歌的独特地方特色。
③旋律进行
河曲民歌旋律进行最大的特点就是: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以六、七、八度居多,甚至有十度、十一度的大跳。
④节奏节拍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河曲民歌都是2/4拍,《想亲亲》等极少数为3/4拍,也有个别为2/4、3/4或2/8、3/8组成的混合拍子。
二、河曲民歌中衬词的分类及特点
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还常常穿插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
它们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
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仅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顿失光彩,而且还常常会破坏歌曲
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
为了区别正词,就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统称为“衬词”,写谱时常常用括弧把它们括起来。
衬词的曲调,就称之为“衬腔”。
河曲民歌中大量地使用了衬词和衬腔,且衬词衬腔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河曲民歌的表现力。
在本文中,对衬词、衬腔的分类是按照民歌体裁种类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研究的。
河曲民歌在衬词运用上很有特点。
它大多采用不引起结构扩充的“镶嵌式”衬词。
即衬词插在正词空隙之中,不造成腔词结构的扩充。
河曲民歌曲中的衬词又可分为二类:语气衬词:是用一、二个或三、四个字组成的没有独立词意的连接词或语气词组成的衬词,象“呀”、“哪”、“啦”、“呦”、“嗨”、“嗨呢”、“呀个”、“了那”、“的那”、“把那”、“呣哪”、“哪都哪”、“啊来呀那”等。
这些衬词的使用使歌曲语气流畅自然和口语化。
语气衬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在每一首河曲民歌中都可以看到。
称谓衬词:是在歌词中插入与句意没有直接关系的称谓词,象“亲亲”、“亲人”、“哥哥”、“妹妹”等。
这是河曲民歌中最有特点的衬词。
这种衬词虽与正词没有关系,但是像《山高路远见不上》中的衬词“哎呀亲亲”(是把语气衬词与称谓衬词连用)却象是歌者心中对亲人的呼唤。
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对亲人思念的迫切心情。
若将这个衬词去掉,那么这首“山曲”的风格与艺术感染力就大为减色了。
衬词的时值有长有短,但经常出现较自由的长音拖腔;衬词出现的位置也很灵活,曲间、曲尾随处可见,但在曲间正词之后尾随出现的形式在河曲民歌中更为常见。
(一)山曲中的衬词
河曲民歌的主体和精华是山曲儿,山曲儿是一种随性而唱、直抒胸臆的山歌,它的名称多样,在陕北称“信天游”,在内蒙一带叫“爬山调”,在定边、靖边叫“顺天游”。
山曲语言通俗上口,形象生动朴实。
普遍运用了音韵的巧合,声调的和谐,节奏的对称,词字的重叠和衬字衬词,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词曲无固定的结合,以哼曲触景想事而自然编词。
山曲中衬词的特点:
①大多数山曲的歌词以正词为主,衬词只起补充音节等辅助作用;
②所使用的衬词种类较多,基本归为两类,语气词、称谓词;
③衬词以零声母以及开口呼、齐齿呼韵母为主;
衬词的这些特点从侧面说明了山曲这种体裁的河曲民歌的特点:在野外劳动之时或闲暇时的歌唱以表情达意、解除劳动疲劳为主,不受劳动形式和强度的束缚,节奏自由,
直抒胸臆;其衬词的发音方式大多是开口呼韵母,主要表现为较为明亮的声音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明朗、乐观的心态。
(二)小调中的衬词
小调中衬词的特点:
①小调中也较多运用衬词,但尤为注重歌词内容;
②衬词种类齐全,但多为语气词,补充音节、补足语气;较有特色的是青年男女之
间的称谓词以及一些点明主题的托物词;
③补充音节性衬词的选择多与前面歌词的末尾字的发音相关,而其他衬词(包括一
些衬词群)的选择则多与日常生活、方言的说话习惯、对语言的审美倾向有关;
④小调中多采用结构固定的节奏型予以重复、展开旋律,因此其中的衬词的时值、
节奏也较规整。
由以上可知,河曲地区的小调音乐形式较规范、精致,注重深刻的内容,表达方式纯朴、真挚、生动。
(三)劳动号子中的衬词
河曲民歌中号子的衬词具有以下特点:
①唱词以正词为主,出现的少量的衬词主要是动词和号召性的语句;
②衬词基本都是感叹词和语气助词。
在号子中出现的“呀”的衬词属于拟声性;
③衬词的韵母发音多为元音〔ε〕、〔a〕;
衬词的这些特点从侧面说明了号子这种体裁河曲民歌的特点:配合劳动节奏而唱,弱化歌曲的旋律意义和歌词的文学意义,发音方式有利于呼吸的吐纳和延音助力,有利于驱散疲乏,提高劳动效率。
三、河曲民歌中衬腔的分类及特点
衬词的展开和衬句的运用,会产生许多形态各异的衬腔。
衬腔是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河曲民歌的正词以叙述为主,衬腔以抒咏为主。
衬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感叹词歌腔化发展、提炼而成;二是由音乐抒咏的需要直接产生的。
本文中对河曲民歌衬腔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来进行的,同时分析各体裁民歌中不同种类衬腔的特点和功能。
(一)山曲中的衬腔
河曲地区山曲中的衬腔根据其出现的位置不同分为两类:曲间衬腔、曲尾衬腔。
①曲间衬腔
曲间衬腔在河曲山曲中最为常见。
有时表现为尾随正词的衬字,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时衬字在曲间表现为装饰性拖腔;有时表现为完整的衬句,使上下乐句的结构得到很大的扩充和发展;有时可见称谓性衬词构成的衬腔,使山曲具有鲜明的情歌特色。
②曲尾衬腔
曲尾衬腔主要起补充、收拢的作用。
以时值较短的衬字衬腔结尾的山曲较为普遍;也有以时值较长拖腔结尾的衬腔和以衬句结尾的衬腔。
总的来说,山曲的衬腔主要集中在音乐抒情、咏叹的部位,其旋律集中体现了山曲宽长、自由、上扬的特征。
(二)小调中的衬腔
河曲地区小调中也无曲首衬腔。
其衬腔分为两种类型:曲间衬腔(正词后尾随的衬词、穿插性的衬句)和曲尾衬腔。
正词后尾随的衬词衬腔较为常见,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穿插性的衬句衬腔在小调中也较为常见,由含有一定意义的称谓性衬词群构成的穿插性衬句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生动逼真地刻画艺术形象。
这类衬腔能够表情达意,也起扩展音乐结构、增加生动性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河曲民歌的地方性特色。
以衬字结尾的衬腔较多见,以衬词群结尾的衬腔在小调中最为常见,以衬句结尾的衬腔较少。
这类衬腔有扩充结构、延伸意境和想象空间的作用,地方色彩表现明显。
(三)劳动号子中的衬腔
劳动号子根据演唱内容可以分为作坊号子和船工号子。
作坊号子中搅陷调词曲简单,相比较其它两个调(打蓝调、直调)更容易上口。
由于打蓝劳动的消亡,打蓝调这种即兴编唱的特点也随之消亡。
因为没有了实际的劳动场景,演唱者即使有兴致编唱,也没有了这些促使他们产生灵感的周边环境,只能局限于过去流传下来的固定调(老调子)了。
船工号子和打蓝调的共通之处是现编现唱,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和随意性。
由于现在实际环境的变化,人们不需要再去跑河路。
没有了行船时在惊涛骇浪中与风暴搏斗发出的呐喊,也没有了在拉纤搬运时,如火如茶的激烈劳动。
在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演唱号子,少了激烈和悲壮,体现不出船工号子丰富多变的特点。
老船工们现在所传唱的几首号子也只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调式和歌词,且多表现平稳。
关于过去在河路上所吼唱的曲调高亢,节奏紧张的激烈号子已难听到。
另外,在对船工们的演唱录音记录中,演唱较多、流传较广的是掀船调。
民歌中的号子以使用衬词为主,因此主要是演唱衬腔。
号子中的衬腔在结构上有时表现为衬句,有时表现为衬段,有时则以衬字或衬词的形式穿插在正词中间。
民歌中的号子多为一领众和的劳动歌曲。
领唱者常即兴编唱歌词,有时使用有意义的实词,有时直接用衬词领唱;而众人和唱则常常用衬词或衬句演唱的衬腔。
号子中的衬腔节奏性强,坚实有力。
衬腔的节奏与旋律随着劳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当劳动强度较轻时,所唱出的号子的节奏就舒缓些,旋律性就强些;反之,劳动强度较大时,号子的节奏就随之紧凑起来,而旋律性则被弱化了。
劳动号子里,普遍地出现劳动呼声的衬词,对统一劳动节奏,渲染劳动气氛,调节人们精神,减轻疲劳,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河曲民歌中衬词与衬腔在民歌中的作用
河曲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发挥着民歌中的正词难以比拟的作用,它广泛运用河曲民间的叠字语言,如泪蛋蛋、毛眼眼、白牙牙、黑靛靛等词句,增强了唱词韵律的美感和可唱性。
而衬腔运用了老艺人所说的“楼上楼”、“三翻月”即重复模进等手法增强了曲式结构的发展和可唱性。
它们广泛运用延伸式的手法,大大地增强了河曲民歌的艺术魅力,表现了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感情,使人充分体会到河曲地区民歌的地方色彩和风味。
(一)河曲民歌中衬词的作用
衬词是日常生活语言在民歌中的运用,也是民歌的传统表现手段之一。
①语言
从语言学角度看,衬词大都属于插入性词语,不是组成歌词的语法成份,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语调,使歌词口语化、生活化。
歌词句中,句尾的一些语气词不属独立语结构,但在加强或改变语气、语调方面,其作用与日常口语也有相通之处。
在歌词中的插入性独立语式的衬词里,称呼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用法和生活中对话时称呼语的用法基本相同,它使歌曲更加生动、亲切。
②曲调
民歌是歌词与曲调的有机结合体,衬词与音乐曲调密不可分。
它对于音乐的结构形态来说,主要具有补充功能、扩充功能以及多声部功能。
在一个基本曲调不改变外部结构的情况下加入衬词,其艺术效果是以补足音节、适应曲调、活跃节奏、渲染气氛等为主,并保持了原曲调的方整性和对称性。
劳动号子多
取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
领者即兴编词,和者以衬词作呼应,衬词仅是填补了和者应有的音节,它在音乐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强力度、强调节奏、烘托气氛。
一些类似号子或由号子演变而来的歌曲即兴填词演唱时,衬词的读音变得丰富多彩,曲调和节奏也更趋活泼。
(二)河曲民歌中衬腔的作用
河曲民歌创作中,除准确把握衬腔的民族风格与地域色彩外,恰当地运用衬腔渲染气氛,表现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
音乐情感的表达主要靠的是旋律,衬腔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也在起着积极的作用。
恰到好处地应用衬腔,不但能深刻表现歌曲内涵,而且能增添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①情感
任何艺术作品,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
河曲民歌也不例外,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艺术场面的再现上,除旋律、节奏等因素外,性格生动情感准确的衬腔语言,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获得生动的音乐性格真实的艺术场面虽然不取决于衬腔的表现,然而形象生动的衬腔语言,确实能给歌曲注入新的生命,使歌中人物的性格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起到实义歌词所不及的作用。
②生活
音乐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那么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舞台表演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重现。
人们在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好像直接接触到实际生活一样,甚至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因为音乐艺术反映社会生活有它的特殊性,它是用形象的视听效果来反映生活的。
其实,在河曲声乐中,衬腔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它本身就具有其鲜明而深刻的形象性,这种鲜明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歌曲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对歌曲意境的描述上。
综上所述,衬腔的运用形式丰富多样,风格各异,它的结构也灵活多变,这一点在民族音乐作品衬腔(衬词、衬字)的应用上得到了尤为集中的体现。
衬腔的运用是推动民族音乐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们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民族声乐作品本身的结构形式,给歌唱者新鲜感,更可以给听众带去千变万化的听觉享受,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
歌唱者在歌唱时运用把握好衬腔,才能毫无保留、淋漓尽致地演唱出感奋人心的歌声,才能表现出歌曲完美的音乐形象。
衬腔在表情达意、情感抒发、意境描述、形象刻画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表现力,它是劳动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结语河曲民歌的衬词与衬腔与河曲民歌传唱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劳动形式、风俗习惯、语言特征、民族心理、性格气质、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
河曲民歌在长期的演唱中,受河曲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与河曲民歌的歌词正词相互依存的衬字、衬词、衬句,这些衬字、衬词、衬句又构成了河曲民歌的衬腔。
衬词衬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音调的艺术再现。
民歌的衬词衬腔在民歌中发挥着与正词同等重要的作用。
衬词与衬腔是河曲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歌唱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能够传达喜、怒、哀、乐、悲、愁、怨等各种各样感情的表达方式,显现了劳动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情趣,充分体现了河曲民歌的地方味和人情味。
衬词、衬腔与曲调融为一体,使曲调更为婉转生动、更富感情色彩;使河曲民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大加强了河曲民歌正词的表现力。
如果说河曲民歌是一个王冠,那么河曲民歌的衬词衬腔就是那冠冕上璀璨夺目的明珠。
不管是河曲民歌的创作者还是河曲民歌的演唱者都不能对她侧目而视,更不能对其任意删减和妄加改动,否则只会让河曲民歌变味甚至失去生命力。
可以这么说,要想唱好河曲民歌,先要唱好河曲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
因此,学习、研究河曲地区的民间歌曲,继承其优秀传统,借鉴其丰富的艺术经验,对我们生活在河曲的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工作者来说,是有必要而且有益的。
在经济高度发达和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乡土文化逐渐消亡,对河曲民歌进一步的搜集、保护和研究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了,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M:
[1]晓星,河曲民间歌曲[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4月第一版。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2月,294。
[3]吕仲起,河曲“山曲”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月,118-119。
[4]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7月第二版。
[5]山西音乐舞蹈研究所,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6]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7]贾德义,大河西口古渡—河曲民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D:
[1]马云芬,民歌语体特征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周玉娟,黄冈民歌的衬词衬腔探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6月。
J:
[1]秦露,重庆民歌衬词韵母的音色与音乐的关系[J],黄钟,2000年第3期。
[2]张淑萍,从湘西民歌看衬词在音乐中的表现性[J],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贾万尚,“河曲民歌”艺术魅力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期。
[4]任俊文,浅析河曲民歌的历史与现状[J],天津音乐学报,2004年第2期。
[5]邹渊,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浅析[J],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6]王新惠,陕北民歌衬词衬腔论析[J],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7]姜玥,浅谈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J],音乐生活,2008年第4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