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大伾山导游词(附照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浚县大伾山导游词(附照片)

各位游客:

大伾山景区所在的浚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景区是国家 4A级景区,河南省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项。大伾山海拔135米,相对高度70米,面积1.66平方公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不是崇山中的峻岭,却是平地突起的孤峰。它函盖了天时,占尽了地利,在中原大地上孤峰独秀,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向往和梦寐登临的一座圣山,刘秀在山上设坛祭天,李世民登山拜佛,王维、王阳明等数位文人雅士作诗赞颂。走进这座山,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文化宝库,触目所及尽是历史碎片,漫步之中,不小心就会踢到国宝。在这座山上,有历史悠久的天宁寺,清静幽雅的吕祖祠,气势巍峨的大佛楼等等。大石佛身高八丈,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

此外还有460多处历代名人的摩崖题记。这些都将为您今天的游览增加无限的内涵和乐趣。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百猴路,路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的全是猴子。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猴利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刻画的活灵活现。在这边可以看到“猴子娶亲”、“赛马情话”、“父子情深”等等。有人数过是 1986只,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数一数,验证一下这个数字是否准确?

耸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牌坊叫“恩荣坊”,牌坊是国家表彰的典范、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勋章。这座恩荣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是当时的皇帝为了奖励孟楠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

牌坊共分为七层,第一层刻的是“二龙戏珠”,第二层刻着四个大字“龙章宠锡”,就是圣旨恩赐的意思,第三层刻的是“八仙庆寿”,第四层刻有一行字:“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孟含霓就是孟楠的父亲。第五层是“竹林七贤”图,说的是在魏晋时期七个有名的文人:稽康、阮籍等人,在山林中饮酒作诗的场面,第六层刻一行字:“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孟楠的爷爷孟继,因孟楠也被皇上敕封为同进士出身,孟家正好是一门三进士。最下面一层坊上,左边是三个人骑着高头大马,右边的城门中有一个人探出头来张望,城门外还有仙人护佑,刻的就是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

走完了 163阶百猴路,现在所站的位置是大伾山广场,站在这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伾山是一座青石构成的山,在山崖的石壁上,题有“大伾山”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在2000年的时候,由素称“军中第一笔”的书法家李铎题写,次年春季摹刻的,每字大3.5米,气势磅礴,引人注目,大伾山也称禹贡名山,早年大禹治水曾到过大伾山,《尚书禹贡》篇中记载的非常

详细。

天齐庙,始建于北宋,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我们看到的中间这两根滚龙飞云石柱就是整个庙宇的灵魂了,它是原殿之物,雕刻的相当精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石柱大多都是圆形的,而这两根龙柱却是方形的,十分少见。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太平兴国寺,创建于五代,寺号是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用自己的年号敕封的。院内有一通立于太平兴国二年(997)的石碑,为《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详细记载了当时有寺无号,众僧人呈报朝廷,皇帝赐封的过程。

寺里的朝阳洞因洞口向阳而得名,开凿于明代,洞中端坐着文殊、普贤、观世音,出了这个洞再来看一下这棵奇树千眼柏,在树身布满了无数的小孔,看起来就像许多小眼睛一样。

这是大伾山上最早的一方题记,题于唐建中元年(公元 780年),距今有一千多年了,当时唐代的谏议大夫叫洪经纶,奉旨到河北魏博调查田悦私养兵马之事,回洛阳路经大伾山,刻下了这一方摩崖题记:登于大伾,禹所经过,顶凸坤仪,根压洪河,天生忠良,济物洪多,山灵河神,卑环海戢戈。最后一句表达了这位谏议大夫愿刀枪入库,四海安定的心情。

现在我们到了天宁寺,也就是大伾山王牌景点——伾山大佛所在地。这通《准敕不停废记碑》与伾山大佛的命运密切相关。在历史上,有籍可查的废佛事件,大的就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废佛,其中后周周世宗柴荣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所以对天下寺院进行了整顿,当时废掉了佛寺 30336处,仅留下了2694处,天宁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柴荣规定,天下寺院有敕额者可以保留,没有敕额的全部停废,当时天宁寺没有敕额理当停废,因由伾山大佛,柴荣就下发了一道圣旨,准许黎阳大伾山寺不停废。天宁寺才得以保存下来,而这通石碑是历史上记载柴荣下令灭佛事件的唯一一通保存下

来的石碑,所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藏经阁内原藏明代大藏经书 6053卷,建国初运到新乡(即当时的平原省)博物馆保存,是不可多得的明代佛教文献。

伾山大佛,是一尊善跏趺座式的弥勒造像,距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比乐山大佛早450多年。它依山而凿,高与崖齐,通高是22.29米,比洛阳龙门的卢舍那佛

高5.15米还多,所以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

如此浩大的工程,特别是在生产条件较差的 1600多年前,它的雕凿是很艰难的,这就决定它必然是宗教与皇权相结合的产物。据明代《浚县志》记载,后赵皇帝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铲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十六国后赵时期,北方的皇帝叫石勒,他习惯用武力去征服一切,这时从西方天竺国来了一位高僧佛图澄,他本来是来中原宣扬佛法的,但却看到了生灵涂炭的场面,于是,就用幻术取得了石勒的信任,石勒封他为国师,并大建佛寺,还听从佛图澄的建议,开凿了这尊佛像,在这时,宗教与皇权很好的结合起来,佛法也终于第一次在中国得以大力推广。

大佛又称“镇河大将军”,当时黄河水从山脚下流过,频频的泛滥成灾,百姓们苦于水患,又无力抗灾,就把希望寄托在天神身上,佛图澄建大佛,不仅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还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因此,当地人也称它“镇河大将军”。

我们再来看他的手势,是左手扶膝,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称为无畏印,可四川乐山大佛所做的无畏印,却是双手扶膝,为什么同样的印势却是不同的动作呢?这其中有一个很形象的含义,乐山大佛是三条江的汇合处,双手扶膝表示使江面平稳就可以了,我们这尊大佛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要把黄河水给推走。

大佛承载了 1600多年来的沧桑,历代以来,佛事的兴废,风雨侵蚀,兵火损毁,都会给大佛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今天我们看到的大佛比较沧桑,比较简单,但是却是丝毫不能降低他的艺术价值。和其他许多真正的艺术一样,他的生命价值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立体的,从历史、宗教、艺术角度来说,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它的服饰,纹彩雕刻的特别粗眶,简单。特别是看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之后,觉得那种雍容华贵、精工细凿的美是很吸引人的,而这尊大佛集中体现了早期造像古朴雄健的艺术风格。

大伾山有三大特点,一是文物古迹多,二是古树名木多,第三就是摩崖石刻多。从唐代到民国保存了 460余处摩崖题记。可见大伾山的文化是多么的丰厚。人们只要提到大伾山都是这样形容的:“一座县级小城因为一座山而成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小山因为有了千年以来的文化积淀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山”。可以这样说:这座文化名山的文化精髓就是摩崖石刻了。用“一字一境界,一书一人生”来形容大伾山的石刻文字一点不为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具体感受这第三多——石刻文字。

在伟观亭的旁边有元代题记“大伾伟观”,还可以看到一处以回鹘文字译写的佛教的六字真言,回鹘文是以北方突厥民族所使用的一种文字,后来回鹘人改信了伊斯兰教,回鹘文也被阿拉伯字母所取代, 16世纪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山上很多诗句都是描写大伾山秀丽壮美的山色的,明朝爱国将领卢象升的《大伾山诗》就是代表,卢象升是常州宜兴人,明天启进士,历任大名广平顺德兵备按察使、兵部侍郎等职。崇祯年间任大名知府,十一年清军大举南侵,他奉命督师,号称督天下兵,后来在与清军的激战中战亡。这首诗是他任大名知府时所题。诗文为;“伾山矻如此,绝巘引薪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