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政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为政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从事文献整理、著述立说和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孔子又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书屋里的人,他非常关心时政,曾试图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后来因仕途不顺,才转向教育实践。但这些并未使他远离政治,孔子在充分借鉴西周初期“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以德治国。用道德手段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对后世封建统治阶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把实行德治放到了治国的核心地位,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种思想在当时虽未被认同,但却为西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提供了一条治国良策。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的。春秋后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为争夺权力,各诸侯国内经常发生流血政变,子弑父、臣弑君如同儿戏;一些诸侯王上台为了满足自己荒淫腐朽的生活,变本加厉地剥削百姓,结果搞得民怨沸腾。为了维护自己的残暴统治,许多诸侯国的国君更是依靠暴力手段“折民惟刑”,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从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治国策略。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对西周初年“明德慎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所说的德治,大体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统治者推行德政,宽惠使民,轻徭薄赋。在孔子的著述和言论中,我们多处见到其要求统治阶级“使民以时”、“敛从其薄”、对民众必须“宽”“惠”等词语。孔子认为,实行宽惠政策的最大好处就是“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其二,强调对民众的教化,反对统治者“不教而杀”。孔子认为道德教化的力量大于刑杀,在《论语· 为政》篇中,孔子提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把“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其三,提倡宽猛相济,以刑辅德。

孔子重教化、轻刑罚,但并不否认刑罚的作用,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讲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对于君子和小人必须用德和刑两种不同的手段进行统治。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郑国子产死后,“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兴兵讨伐“萑符之盗”,尽杀之。孔子听后,连加称赞:“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的这种宽猛相济的思想被后世儒学家总结为“德主刑辅”的思想。

孔子并未把自己“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停留在理论上,他还从实践的角度积极地摸索实现德治的途径。首先,孔子站在“仁者爱人”的高度,提出要想实现德治,先要“为政得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其政息”,政事的兴废与最高统治者是否贤明息息相关。孔子提倡“举贤才”(《礼记·子路》),主张贤人治国。孔子尤其看重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他多次重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次,孔子在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的同时,并未忽视对广大庶民百姓的道德教育。他希望通过学习和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孝悌、忠信、恭敬、智勇,成为真正的君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想通过学习教育来提高全社会民众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国家的大治,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