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在中国古代伦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们大加赞扬的。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组成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地君亲师,古老的祖训与名言,代代传承,直至今天。

古人怀着对天地对自然的敬仰,在今天,似乎已经被渐渐地忽视,由于人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之心日盛,这些暂且抛开不提。

君,今天看来,国,似乎更加切合实际。

再往下,就是亲,此处的“亲”,自然指的就是双亲,是父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道?古老的时代,孝道是“父为子纲”的强权,孝也是“卧冰求鲤”的感人诗篇,孝道也还是杀子救母的荒诞,那么今天呢?今天的世界,需要怎么样的孝,才是真正契合时代的孝呢?即使圣贤如孔子,在不同的人问及孝时,给的都是不同的答案,与其说是后人所解释的,孔圣人因材施教,倒不如说是,因为孝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初识世事的孩童,孝就是乖乖听话,不让父母生气;对于开始读书的学子,孝就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对于奔波在外的青年,孝就是照顾自己,经常打电话或回家问候一下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现状,不叫他们过分牵挂;对于知命之年的中年人,孝顺就是无违了,这个时候父母老了,可能会变得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让人担心,要人照顾,这个时候,做儿女的就应该好好地尊重父母的意思。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1. 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孝顺父母是延续家族志向的好习惯。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注重根本,根据正确的立场来做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孝顺父母和兄长也是做人的基础。

3. 君子内外正,外正则举事,内正则人服。

故曰:至诚而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德行至大,德行至大则天下之君子皆服。

——《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无论内外都端正,外在举止上体现出自己的品行,内在品德上让人们佩服。

所以说,只有真正地坚持内心的正直才能保持长久的品德,并且得到天下的人尊敬。

4. 孝子务终,孝孙务始。

——《论语·雍也》
翻译:孝顺父母的子女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而对于孝顺祖父母的孙子,也要用同样的心思去行动。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
翻译:一个人自己的品行如果端正,就不需要让别人教育,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品行不正,就算别人叫他做正确的事情,他也不会从心底去做。

论语中孝的要点

论语中孝的要点

《论语》中孝的要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情谨慎诚信,爱护众人,亲近有才德的人。

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赏析: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轻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这一点和现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观恰好相反。

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

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对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赏析: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尽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诚。

现在虽然没有君主,但可以以国比君,对待自己的祖国,也要有必要时献身祖国的觉悟。

在父母没有过分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他们,这是孝的基本原则。

如果父母做错了,还需要完全响应和满足么?下面一条回答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

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

赏析: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是可以劝解的,不规劝是陷父母于不义。

即使没有听从,也要等待机会再次规劝,中间不要发脾气,更不能心生怨恨。

如果我们的子女都能做到这一点,家庭应该会和谐幸福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怎样做才叫孝。

孔子说:现在的人,是说能奉养父母就算孝。

你想想那些狗和马之类的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待父母不尊敬,那和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赏析:所谓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来孝?养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与养牛马无异。

见过不少只给饭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问的子女,能够想想自己如何长大的么?这几碗饭真的能“报答三春晖”么?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孝敬。

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孝的内涵包括有尊重、关爱、孝顺和感恩四个方面。

首先,孝就是要尊重父母。

孩子在尊重父母时,不仅仅是要言听计从,还应该要从心底尊敬父母。

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强调的就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即便他们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他们,不要背离他们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尊重父母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我们孝敬父母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孝要关爱。

孝顺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关爱父母。

在孔子的《论语》中,子如聚教授弟子说:“有父母则孝,有兄则友,有子则敬。

”这说明我们孝敬父母不只要言语上尊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得好,细心关怀他们。

孝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常规。

我们应该经常问询他们身体和感受,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同样重要的是,孝也包括孝顺。

孝顺意味着尊敬父母的想法和要求。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上说道:“善居室,勿善其私;能居室,勿好其小;尊爱人,勿贵其货。

”孝顺是学习尊重父母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人所推乱。

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尤其是他们在年老体弱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遵从他们的意愿。

最后,感恩是孝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感恩是表现孝心最纯正的态度,应该始终为孝心的内容与目的。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了这个观点:“既受其恩,又弗能艰,乃敬之。

”孝道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感恩,一言以蔽之,即感恩之心。

总之,《论语》中的孝道,就是要尊老爱幼,诚挚关怀,顺从尊重,诚恳感恩,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奉献和忠诚,强调亲情的平衡和和谐。

这种孝道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孝子共同实践和传承的家庭责任。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一、孝道的重要性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被视为人伦关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孝道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孝道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明确指出孝弟是仁道的根本,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基石。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人的仁心和道德修养。

二、孝道的内涵《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孔子强调孝道的核心在于“悌”,即尊敬兄长。

他认为,兄长是家庭中的长辈,是孝道的重要对象。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中的“出则悌”明确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兄长。

只有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孝道精神。

此外,《论语》还强调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孝道的核心内容。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中的“以喜以惧”表达了孝顺父母的双重情感。

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感到喜悦,更要让他们感到担忧,以此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实践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通过言行来体现。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中的“不远游”指的是不离开父母长时间的旅游,而“游必有方”则强调了在外游玩时要有规划和目的。

这种言行一致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孝道的实践要求。

此外,《论语》还提出了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师长是孝道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不违仁,亦勿施于人;不违义,亦勿施于人。

”这句话中的“勿施于人”表达了对待他人要像对待师长一样尊敬的意思。

通过尊敬师长,可以培养出真正的孝道情怀。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下面着重阐述以下对论语中“孝”这一思想看法和感悟。

孔子的孝道表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施行“仁”道德基础,从国家建设来说明孝的重要性。

一.孝不违礼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无违”,也就是说不论父母是在世或是已经往生,都要用礼的要求来对待他们。

我们要做到“晨昏定省”,才能称之为孝。

孝顺父母不仅是父母在世时要孝顺父母,还要谨遵父母的遗志,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的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尽孝!
二.孝是让父母少忧
孔子认为,孝就是不让父母为我们身体之外的事担心,否则就是大不孝。

父母年事已高,无法再承担我们远离他们的担忧与顾虑。

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若远游,必有去向。

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儿行千里母担忧!”
三.敬是真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让父母不为衣食担忧,而是能够敬顺,否则与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色难”,意为能够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最难,孝不是谦让,不是效劳,而是长期的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否则,就算能让父母衣食无忧,父母也不会真正觉得开心。

四.善谏父母为孝
孝不是一味的去听从,如果父母犯错,我们要做的是对父母的过错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
劝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顺,依旧担忧父母而不是怨恨。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顺父母,而不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就太迟了。

孝顺父母要讲究方法,而不是愚孝,我们应认真研读孔子关于孝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父母尽孝!。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强调。

孝道即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是一种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孝道的核心要义。

孝道首先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

孔子强调孝子入则孝,即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外面,孝子都要以孝行为准则,尊敬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

同时,孝子出则弟,也要尊重兄长,遵守家庭的规矩和秩序,不做任何有损家族声誉的事情。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孝悌之至于斯也,其可以宗庙之事。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将孝道与宗庙之事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中国,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家族的象征。

孔子认为,孝悌是至高无上的美德,只有具备了这种美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宗庙之事,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除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外,孝道还包括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事鬼神而远之,善人之勇也;事鬼神而近之,民之朝也。

”这句话强调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祭祀祖先是一种尊崇神灵,纪念历史的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孝道不仅仅是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敬,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了孝道与政治的关系。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在对待天下人民时要以孝道为准则,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人。

君子要有义气和情感,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强调对祖先的纪念和敬仰,同时也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出门能够尊敬师长,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仁人的基本条件。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包括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并且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
句话教导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
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必须离家远行,也应该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计划。

总之,《论语》中强调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
边。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内容摘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孝道是儒家伦理的中坚,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所以孝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其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个方面。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这些孝行实施的基础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即发自内心对长辈的敬爱。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二.关键词:论语,孝道三.正文“古语云:“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然者,何为孝也?其不为轻衣美食之养,其不为华屋广厦之居,故虽贫无立锥之地亦不乏孝者之徒;其在颜色之和,其在内心之敬,故其在存没之间能不易其志行者,可谓孝矣。

”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而且“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象征年轻人扶着老人。

“孝之本宜,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②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的孝道思想比较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而且是一个人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和判断准则,更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

1.春秋时期的“孝”在生活在春秋时代的人们的心目中,父母和君王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强调要尊重父母。

他认为父母是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存在于世上的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敬爱他们。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中的“主忠信”即是孝的表现,孔子告诫人们要以忠诚和诚信对待父母,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和养育之恩。

孔子强调要孝顺父母。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顺父母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孝顺父母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和关心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孔子提出了以孝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孝道的传承和实践。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不学,非所宜也。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给予他人以榜样和引领。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即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强调要尊重和敬爱父母,孝顺父母,并将孝道应用于国家治理。

这些观点不仅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到孝的话题。

孝是儒家伦理学中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论语》中的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孝于父母、孝于长辈,以及孝于社会。

《论语》非常强调孝于父母。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基本的道德义务。

他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爱人,取诸身以事亲;爱人者,达人也。

亲亲者,莫近于父母。

”这意味着孝顺父母是成为君子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尊敬和孝顺父母,才能达到高尚的境界。

这种尊敬和孝顺父母的行为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心和意识的改变,即要愿意为父母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

孔子还告诫子弟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触犯父母的意愿和感受。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谈到了自己孝顺父母的事情,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说明孔子自己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以孝敬父母为根本的。

孝还表现在尊敬长辈和师长。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醒子弟要恭敬尊重长者和师长,要以他们为榜样并听从他们的教导。

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颜渊喟然叹曰:‘弗学‘’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学‘’诗云:‘不学诗,无以言‘’。

”这说明孔子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必须要受到学识、文化和道德的熏陶和磨练。

孝还涉及到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孝顺父母的也应该关心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或需要帮助的人。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为善者,其从善之;为不善者,其以事不善之。

”这意味着孝不仅仅是对自己亲人的关怀和帮助,也包括对社会的参与和奉献。

只有通过奉献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孝的内涵。

《论语》中的孝在儒家伦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师长,以及关心社会,都是实践孝道的重要方面。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对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论述,是孝道的重要经典之一。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人格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对孝道的阐述与论述展开,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语》中的孝道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孝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切德行和美德的根本。

孔子强调,“孝顺天,不使独立”,意思是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其他美德。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孝道对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孝道要求子女不要轻易离开父母,除非事有大故。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言行的出发点,是修养品德的第一步。

他指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孝道。

礼以和为贵,和就包括了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大而且重要的,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不可行也。

二、孝的实践在《论语》中,孔子自己对孝的实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他在书中多次谈及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学习的榜样。

例如在《论语.雍也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不仅尊敬父母,还能勇于谏言,对父母的错误也会进行指出。

在古代,能够对父母尊崇,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勇于表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论语》中还有很多提及孔子对母亲的孝道之举。

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由,诲尔,父之道也。

箫使御,纳诸杞,官事不堕杞,由也。

殷人视我以杞,吾起由阕’”,在这一段言论中,我们看到孔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之深。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和谐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进行浅谈。

一、孝道的定义和内涵《论语》中多次提到“孝”,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是对父母、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关心和侍奉。

孝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父母。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要供养父母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2.继承先祖。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还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继承。

在孔子看来,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应该通过祭祀、祭拜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和文化。

3.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既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又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道,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二、孝道的重要性1.家庭和谐。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如果子女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就会形成一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社会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孝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个人成长。

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如何实践孝道1.听从父母教诲。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期望。

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家庭规矩和传统价值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2.关心父母健康。

子女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他学说的集成,其中孝道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道德,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本文将总结论语中关于孝道思想的要点。

首先,孔子强调孝顺父母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孝,以敬爱为仁”。

他认为要做到孝顺,首先要自我约束,遵守礼仪,才能以尊敬和爱护的态度对待父母。

这种孝顺并不仅仅是一种孝敬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心态度的转变。

其次,孔子强调孝道要体现在行动上。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为吾徒者,吾如不得已也。

”这表明孔子对于弟子的教育是全心全意的。

他不仅要求学生们在学问上努力追求,还要求他们尽己所能去奉养自己的父母。

孝道不仅是言传身教,更是一种具体的行为。

第三,孔子对于孝道的要求不仅仅是尊敬和孝顺父母,还包括对于祖先的崇敬。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他认为人们在祭祀神灵的时候应该表现得如同神灵确实在场一样,这样才能真正尊敬祖先。

最后,孔子把孝道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教诲有体,知礼治也。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礼仪的引导,孩子们能够学到如何孝敬父母。

同时,他也提出了家教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之自强也,其行察乎?自正其身也,而后人正其家。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自己行为端正,才能正化自己的家庭。

总之,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要求贯穿于整个论语中。

他认为孝道是社会伦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他通过言传身教和实际行动来教导学生们如何尊敬父母,崇敬祖先,并将孝道与教育、礼仪相结合。

这些思想和要求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尊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伦理的发展,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涉及伦理、政治、宗教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其中,孝道是《论语》中重要的思想之一,被孔子视为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的基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一、孝道的重要性孝道在《论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孔子多次论及孝道,并把它作为人伦道德关系的核心原则之一。

例如,在《学而》一篇中,他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言意味着悼念父母的同时,也要承认他们的离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需要尽己之力去孝敬父母,以弥补离去的遗憾。

二、孝道的内涵孝道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孝心、孝敬、孝顺等多个方面。

最为核心的是孝心,指的是儿女对父母的心理态度和孝顺情感。

孝敬是以行动实现孝心,具体包括悉心照顾、照顾生活起居、照顾身体健康等。

孝顺则是指儿女要尊重父母、维护家庭纯洁、弘扬家风。

这些方面虽然各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孝道的基本内涵。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通过故事和言行来阐述孝道的实践方法。

父母、兄弟、师长这些亲人和长者的关系,是实践孝道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为政》一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他通过“适”和“莫”这两个语气助词,说明君子对天下百姓和父母亲人之间的关系,要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犯其忌,不辜负其期望。

四、孝道的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高度。

它强调家族、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强调个人在长大成人后对父母的孝敬,既是一种职责和责任,也是一种感情和道德观念。

它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孝道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其内涵、方法和意义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文化传统,对后代子孙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的忠孝观

论语中的忠孝观

《论语》中的忠孝观《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忠孝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忠孝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孝道观念《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忠孝观的基础,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孔子认为,孝是仁爱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才能做到仁爱。

在《论语》中,孝道被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尊敬父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该远离家乡,如果必须外出,也要告知父母自己去向。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

2.照顾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子女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为父母的健康长寿而高兴,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

3.听从父母:孔子说:“父命之,子不敢辞。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父亲命令儿子做事,儿子应该毫不犹豫地遵从。

这体现了孝道中的顺从精神。

二、忠诚观念在《论语》中,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忠孝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于国家: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孔子愿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尽自己的力量。

这体现了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2.忠诚于君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待臣子以礼,臣子则应该忠诚地侍奉君主。

这体现了忠诚于君主的精神。

3.忠诚于朋友:孔子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做到言行一致。

这体现了忠诚于朋友的精神。

三、忠孝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忠孝观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忠孝观,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下来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

其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孝道思想是其核心之一。

以下是对《论语》中孝道思想的总结。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

《论语》对于孝道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包括对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孝行的具体内容、孝道义理的内涵等方面。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价值和重要性。

他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美德,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成为君子。

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孝敬父母,也包括对其他人的孝顺和仁爱。

孔子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强调了孝道的实践。

他自身就是一个孝子的榜样。

他的母亲过世后,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守孝三年。

他还告诫学生要“三年不为仕,以学其道”。

这体现了孔子崇尚孝道并将其放在至高的位置。

《论语》还详细描述了孝道的具体内容和行为规范。

孔子在回答学生关于孝道的提问时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意味着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需求。

此外,孔子还教导学生要恭敬地对待父母,不随便阻挠他们的行动,并对他们坦诚以待。

他说:“小子不可教也,使我才至于斯也!犁牛之子骍角,呜呼!幸哉!”这句话强调了孝子感恩父母之恩,以及孝道的传承和发展。

孝道在《论语》中不仅体现在家庭关系中,还包括社会关系。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道应该成为君子品质的基础,只有在孝道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更广泛的道德行为。

此外,对于年长者孔子也主张“不违宿,违之必复违之”,即对长辈虽有不同意见,也要恭敬地表达出来,以示尊重。

总体而言,《论语》中对于孝道的论述体现了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和价值,详细描述了孝行的具体内容和行为规范,并将孝道与其他道德规范和社会关系相结合。

其中,孝道被认为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论语》是儒家文献中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孝道的思想,尤以孔子的精神为中心,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渊源,也给学者提供了滋养灵魂的食粮。

首先,孔子提出“孝悌忠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强调家庭成员应遵循孝顺父母,慎重言行,把家庭缩小,有序管理。

他提到“克己复礼,安身立命,以德服人”,认为人们应当养成良好习惯:坚持道德而孝顺父母,做到良好的表现力,这样才能让自己受到尊敬和尊重。

此外,孔子深刻地指出了孝心的重要性,强调一个人的孝顺行为不仅会受到他人的赞赏,而且会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安慰。

他认为,孝道是一种共享的情感,有助于促进人在同一层面上互相支持和关心。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指我们如果要“养身孝悌”,就必须每天早晨细心地思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什么,从而不断的改正自己的行为来继续孝顺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在儒定着的《论语》中,孔子着重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既要敬重、尊重父母,又要把父母的殷俭持家的道德教育积极传承下去。

孝道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它对维护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家庭民主营造有义务,所以有“孝友人,友人於有孝也”的历史性共识。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孝道文化日渐式微,社会现实尚且把它直视。

处处体现,家庭教化丛上层凋零,过度依赖媒体教育更强调功利,催生孝仁言行萎缩,活力不足,中华传统文化珍贵的人文宝藏正勒令荒废淡出。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先人的孝道思想,发扬孔子的神圣理念,真正从根本上理解孝道的重要性,积极把孝道思想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育实践中。

让孝道思想在当代被重视,在当今社会中被发挥,使孝顺父母和尊敬父母成为受到礼仪新潮流的导向,成为中国人传承发展孝道文化的基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关于这一点,孔子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 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 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 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 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里,子 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 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 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 毁。”所以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 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 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 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 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 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由此可见,孝在当 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孔子怎样处理“忠孝不能两全”

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 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 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 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 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 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 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 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 荣 亲 已 殁 犹 念 旧 劬 劳 遥
回目录
供 旨 甘 宁 辞 百 里
里负米
仁 莫 庭 事 贤 母 巍 汤 药 必 亲 尝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 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 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 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 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回目录
孝 临 天 下 巍 冠 百 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 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 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 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竹生笋
寒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 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 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 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 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 给。
回目录
舍 子 能 甘 事 其 母 一 妇 更 孝 于 姑 鱼 鲤 双 朝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 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 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 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 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 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 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侧 泉 出
泉跃鲤
回目录
泪 滴 朔 须 风 臾 冬 笋 出 竹 天 意
开篇·序言
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 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 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 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在此,仅献上七篇故事,与大家一起感动。
目录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孝感动天 百里负米 亲尝汤药 卖身葬父 涌泉跃鲤 哭竹生笋 行佣供母
负 哀 求 俱 得 免 佣 力 以 供 亲 频
回目录
母 逃 危 难 穷 途 贼 犯

感动天
嗣 尧 登 宝 位
队 春 耕 象 纷 纷 孝 感 动 天 心 禽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 孝。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 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 女,遂以天下让焉。
回目录
耘 草
负 身
周仲由,字子路。家 贫,常食藜藿之食,为 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 南游于楚,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乃叹曰: “虽欲食藜藿,为亲负 米,不可得也。”
国学小讲座之
《论语》中的“孝” 论语》中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 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 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 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 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 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 有一定的方向。
孔子怎样处理“忠孝不能两全”
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 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 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 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 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 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 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 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关于这一点,孔子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关于这一点 孔子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孔子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 是谓能养。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子夏问 子曰:“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认为 就是家 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 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 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 里豢养的动物 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 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 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 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 要做到面对父母的 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 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 时候 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 父 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在父母眼里,子 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 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里 子 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惟其疾之忧。 是的,既然是孝子 子曰:“ 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 所以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 既然是孝子 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 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 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 唯有疾病,是天灾 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 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 唯有疾病 是天灾 很难由人力控制 是父母和孝子都没 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 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 受之父母,不可损 有办法的。这种疾病 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可损 所以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 毁。”所以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 另外,孔子还说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 孔子还说:“ 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 另外 孔子还说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 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 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 看法 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 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 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 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 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 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 如果是公认的 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 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 孝子 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 就连 父母家人也变成了“ 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 由此可见,孝在当 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 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 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由此可见 孝在当 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 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 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 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 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孔子孝道产生思想的背景
春秋时期是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制度 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 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 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 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 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 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 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 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 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 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 体健康。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 “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 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 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 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 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 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 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 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 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 他是孝子了。孔子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 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 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 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 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 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 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尝汤药
葬 织 缣 偿 债 主 孝 感 动 苍 穹 父 贷 孔 兄 仙 姬 陌 上 逢
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 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 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 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 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 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中国从古至今的“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 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 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 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 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 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 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 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孝”也由对族中老 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 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 受到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