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合集下载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孝道思想

“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父母。他强调,孝顺父母是儒家道德的第一要义。在孔子眼中,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孝道的实践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利益,不得违背他们的意愿。其次,要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要尊重父母的威严和尊严,不仅要在言语上尊重他们,更要在行动上表现出尊重。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一种长久的实践和实践。孝道的实践需要从幼年时期开始,一直贯穿到成年和晚年。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不仅要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还要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传承,才能保证孝道的永久存在。

总之,孔子眼中的孝道观是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孔子的孝道观,让孝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1 -

浅析《论语》中孝道思想

浅析《论语》中孝道思想

浅析《论语》中孝道思想

浅析《论语》中孝道思想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界,失去了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AnanalysisoffilialpietyintheAnalectsofConfuciusAbst ract:Filialpiety,filialpietyisthetraditionalvirtueo ftheChinesenation,itisthenationalhistoryofthestory. Tobeagoodman,agoodman,asuccessfulperson,firstofallt obefilialpiety.Thelossoffilialpiety,likethelossofth eheart,onlyabodyintheworld,lostthevalueoflife.Abstr act:filialTheAnalectsofConfuciusConfucius引言孝是中

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孔子把孝悌当作是维护家庭关系和睦、安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在不同的时代有不着不同的意义,“孝”与“敬”、“顺”、“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孝”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道思想至今仍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中国从古至今的“孝”8856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于孔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在西周的铜器铭文内“孝”指从老从子,代表老人扶子之行,

儒家对孝道内涵的解释

儒家对孝道内涵的解释

儒家对孝道内涵的解释

儒家对孝道内涵的解释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是向善的起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天下的老人,这个世界真的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而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精神上敬爱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物质上奉养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父母身体不好时要照顾好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后,子女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并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饮食起居,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事业有成可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后要安排好后事

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

孔子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孝道观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孔子的孝道观具有精华与糟粕共存的质的规定性;千百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孔子的孝道观遭遇了令人堪忧的困境;批判地挖掘、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孝道观;现代困境;现代价值

孔子的孝道观博大精深,对其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养老问题极大关注的当今中国,孔子的孝道观又遭遇了令人堪忧的现代境遇。如何批判地挖掘、继承孔子传统孝道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孔子的孝道观做一简单剖析,并试图挖掘其合理部分,对当今中国老龄化国情下的养老问题作以探讨。

一、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主要散见于《论语》之中,他继承了前人的孝道伦理观念并加以发挥,从而将孝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孝,要养亲,即赡养父母。要在父母活着时尽心尽力地赡养他们。尽量陪伴在父母身边,使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即使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不可使他们担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关怀要无微不至,甚至小到他们的年岁也应该明晓,一方面因其高寿而高兴,同时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担心。

第二,孝,要不仅贯穿父母生前,还要延伸到父母去世以后。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答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前死后都要遵守一定的礼制以尽孝道。而且,子女还应继承父辈的遗志,使之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所以盂庄子因不改动父亲的遗志而得到了孔子“是难能也”的盛赞。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在孔子的《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孝道的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这是孔子对于孝道的深刻思考和教导,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今天,我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探究这一主题,带你一起深入理解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一、孝道的内涵和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其中蕴含着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在古代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而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深化。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如何理解和践行孝道,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二、孝心与孝行

“色难”是孔子对孝道的诠释,意味着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一件不易的

事情。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

的尊敬和表达,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和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如何

用心和行动来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从尊敬父母、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到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都是体现孝

道的具体实践。

三、孝道与社会责任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这句话告诉我们,孝子

不仅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更需要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合格的孝子,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奋斗,为社会、为家庭

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需

要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传播孝道的精神。

读《论语》浅析孔子的修身观点---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

读《论语》浅析孔子的修身观点---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

读《论语》浅析孔子的修身观点---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读《论语》以及众学者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可知,孔子---中国春秋时期“克己复礼”的呼吁者、践行者,是人类历史上更早的“堂吉诃德”;中国春秋时期仁政思想的创造者、推广者。

总结孔子思想可将其简单概括为政治与道德两方面,而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又是以道德治国为导向阐发而来,故可以总结孔子所有思想为“道德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大时代隶属东周,处于礼崩乐坏的周王朝的后一阶段,而孔子却是周礼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和恢复者。因此孔子思想因循周礼而来者众多,或者说孔子思想的基石就是周礼体制,一切以维护周朝礼制为核心。孔子的修身思想概述为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等,十个概念总结出了孔子修身的精髓。

孔子修身思想,首推“仁”。对于仁,其弟子曾多次请教孔子,而孔子每次所答均不相同,但总结可知,仁是爱人,是修己,是安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爱护别人,修炼自我。孔子对于仁的解释多涉及其他方面内容,他是将仁扩充到其他概念之中,充实仁本身的含义。这是为了丰富仁的涵义,也是为了体现仁的重要性和领导性,仁是其他思想的总方针。修养身心,教人向善,仁爱是首要标准,也是最基本之标准。

义,古人解释为宜,是教人应该怎么做,是讲求道德上的自律,与礼相对。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概念来区分义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当今社会不同,孔子教人修身以君子为典范,取义舍利。中国对于义利的区别对待以及侠义之风受到孔子“义”说的影响深远,并且对我国国民性的塑造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孔子讲义与勇有很大关系,勇受到义的制约,有勇无义容易导致乱盗之事。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勇是出于义,今日的成语见义勇为应当是最好的浓缩,义勇相帮,是为真义。

孔子论孝读后感

孔子论孝读后感

在阅读了孔子论孝的文章后,我深感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孔子认为,孝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孔子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和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和传统,同时也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孝道。这种对孝道的坚持和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延续至今。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孝道的实践性。他认为,孝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例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生活起居,以及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际上都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容易忽略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孝道的重要性,将孝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这份美好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

孝而不愚:孔子教我们如何孝顺父母

孝而不愚:孔子教我们如何孝顺父母

孝而不愚:孔子教我们如何孝顺父母

孝悌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观,对社会稳定和个人道德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提起孝道,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尝粪忧心……这些极端的道德宣教故事的精神其实同孔子所主张的孝有很大的出入。

下面是鲍鹏山教授讲解孔子的孝。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曾皙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击打曾参的背。

曾参默默承受着,不躲不闪,曾皙却越打越气,下手越来越狠,直到曾参倒在地上,昏死过去。

曾参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后,他马上高高兴兴地站起来,上前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害得父亲大人不得不用大棒来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亲您没累着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子后,还拿起琴边弹边大声唱歌,以此让他父亲知道:他身体没事,好让父亲宽心放心。

这个曾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据说《孝经》就是他写的。

这个来源于《韩诗外传》和《说苑·建本》中的故事,真是非常典

型。

但是,孔子听到这事后,是什么态度呢?

孔老夫子发怒了。

他告诉弟子们说:曾参来时,不准他进来见我!

曾参糊涂了。他很委屈:您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么?为什么我这样孝顺,您还生气呢?

他求人向孔子请求接见。他要问问老师。

孔子告诉他说:

从前有个瞽叟,他的儿子叫舜,瞽叟要使唤舜时,舜总是就在身旁;瞽叟发怒要杀掉舜时,却总也找不到这个孝顺儿子了。

平时,瞽叟用小棍子打他,他就忍受着;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来揍他,他马上逃走。

你以为舜是怕死而违逆父亲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正因为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他的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慈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孝心啊!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1.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

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

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3.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孝道还包括顺从父母的意愿和继承他们的

志向,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孝道表现。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浅析孔子的孝道观

——以《论语》为例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孔子的孝道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但现今部分学者对其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论语》关于“孝”的记载,系统阐述孔子孝道观的产生背景以及基本内涵,对孔子的孝道观进行初步探索,确定了它对后代孝道观的引导作用。

关键字:孝道观;孔子;论语

中华民族素来讲究礼仪,将“孝”作为追求人生完满的基本要素。孝道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随着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演变,俨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封建时期“孝”的产生

1、政治需要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提高极大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封建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继续享受骄奢淫逸的富足生活,统治者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稳定社会结构。由于家庭直接以血缘为纽带,天然的牢固性使其成为封建君主的首要选择。因此,封建社会大力倡导孝道有利于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乱,出现了子杀父、臣弑君的混乱现象,危及君主的统治。“孝”源自于家庭,在这种伦常关系中,如果没有孝悌,没有上下尊卑,家庭失和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关于治国的学术思想,虽然论述角度各不相同,但“孝悌”成为一种天然的共同点,如《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孔子论“孝”,也大都是围绕父子之伦,以家庭为起点推到“治世”,通过培育“君子”,从孝道入手灌输政治主张,使天下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春秋末年,孝道的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思想。而且,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摘要:孔子“孝”的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无违、孝敬父母。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姓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孝”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的“孝”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礼仁

一、综述

(一)孔子“孝”的基本观点

“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最终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1、“无违”谓之“孝”

《论语·为政》中有一章是孟懿子问孔子何者为“孝”,子曰:“无违。”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父母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父母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节伺候他们;死了, 按照礼节埋葬他们, 按照礼节祭奠他们。”

一般认为,“无违”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二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另外,不违背父母意志还表现为继承父母遗志。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这句话,有一种看法是孔子片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比如陈国庆、何宏在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道”是指父亲的人生准则,他生前的愿望、志向。比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途径、方向”,他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是保持氏族生存经验的重要性。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因此,对孑L 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

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

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凡是孝顺父

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有去冒犯上级和冒犯公众崇尚的法律准则与道德规范,更不会去阴谋制造恐怖动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利益。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就建立起来了。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把孝弟(悌)定位为做人的根本,可以说是孔子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

要理论贡献。因为它不仅把理智诉诸于感情,形成了以“合乎情理”、“合情合理”来规范人的言行,同时也把个人与他人、下级与上级、个人的言行与整个社会的安危,都直接联系起来了,而且还把以“仁”(或“人”)为本的根基,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

的日常关系之上,让人们在家庭中培养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巩固和强化做人的根本,从而在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和谐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这一理念,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也仍然可以促进社会法制的更加人性化,亲情化,使法制与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

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孔子“孝”思想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很多精华之处至今仍带给我们伦理启示。

一、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

孝是子女仁爱父母的道德要求。《论语》中孔子讲到孝的地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意思。

1、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于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连马都能做到的事。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给吃给喝,这与狗养狗、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

要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在时不能随便远游,远游便无法侍奉父母。如果远游且游踪不定,那会让父母牵挂、放心不下的,而孝子是不肯让父母这样的。孝便表现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做到能陪伴在父母身旁,时刻关怀、安慰和温暖父母。思念是指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应该时刻惦记、牵挂着父母,即孝思。关于孝思,孔子谈了几种情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此句有两种解释,但是相通的:一是忧父母之疾,这是为父母担忧;一是因疾使父母忧,那么作为子女就应该注意身体健康,不要增加父母的忧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子女,不但要对父母恭敬有礼,而且要忧年忧疾,记住他们的岁数与生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一方面为他们的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和疾病而忧惧。因此,应时刻思念和牵挂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孝道的内在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

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 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孝道的要义有四:养、敬、顺、谏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为政》)20)

这话就好象是针对刘邦说的。汉代皇帝,设马监、狗监等专门人员(司马相如就是因狗监而接近汉武帝的),宫中的马与狗,"养"得肯定比老百姓好。

孔子严肃地指出:养父母与养犬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养,有本质上的区别。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见上)

"何以别乎"这一问,问得真是太振聋发聩了。"别"在哪里?在"敬"还是"不敬"。养犬马,可以"不敬"。养父母,可一定要"敬"呀!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张与宰我一样。《礼记·檀弓》曰:"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既除丧,就愉快地弹琴,没有什么不安。子夏却站在老师一边,"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可见矛盾还很尖锐。

服丧时间的长短,我还是赞成上引对联中的那句话:"论心不论迹"。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子罕》98)对待丧事,不敢不尽力。尽力了,也就尽心了,也就心安了。敬与不敬,不决定于服丧时间的长短,而决定于尽不尽心。

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质言之:"孝敬"不如"孝顺"。

封建时代,父子相应于君臣,孝道相应于忠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并纳入了"礼"的秩序,故君臣相隐,均与礼合,"直在其中",强之为说,就是不直之直的意思。

帝舜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瞽瞍多次设计陷害他,他都顺着,没事一样。后来瞽瞍杀了人,这可是法网难逃啊!可舜不但不出而证之,反而为他隐之,偷偷地背着他远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