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孔子对孝的认识
![孔子对孝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f996c6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e.png)
孔子对孝的认识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
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
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
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具体如下: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
《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于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连马都能做到的事。
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给吃给喝,这与狗养狗、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https://img.taocdn.com/s3/m/43d42760783e0912a3162a04.png)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孝道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有其勃勃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那里寻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将自西周早已有的“仁”的思想加以继承、完善和发挥,并最终将这一思想塑造成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最为辉煌的一点,而其中包含的孝道精神又是“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一)“仁”与孝的联系《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
《论语》中有两句话,“《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篇)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和“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只要在家庭中良好的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也可以发挥和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
由此而见,孔子讲究的孝道和他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而从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篇)中,也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很自然的,孔子就将它伦理学范畴上的“仁”推广到政治层面上了。
从政治的另一个方面讲,促使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是,即使是在上层贵族阶层中,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或姓氏组织成的一个王朝,对这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孔子也提出了孝的思想,这是容易被统治者所采纳的,也是有利于这个宗法伦理制度平稳、牢靠地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的。
所以唐明皇李隆基也曾说过“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从他的话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出,古代帝王对于“孝”的推崇。
(二)孔子孝道与现代家庭之间的联系孔子十分重视孝道。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论孝道](https://img.taocdn.com/s3/m/682d06e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7.png)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
他认为,孝道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二是对祖先的敬祷和纪念;三是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是人之常情,是道德的基础。
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其食之味,可谓孝矣。
”他认为,孝要从小事做起,例如要及时回家看望父母,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不要让他们操劳过度。
在孔子看来,还要尊敬祖先,并向他们奉献祭品,以保佑后代幸福安康。
同时,对祖先的记忆也是孝道的一部分。
他说:“君子爱人以德,敬神以诚,而祭之以礼。
”
孔子认为,忠诚于国家也是孝道的表现之一。
他强调:“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少年时就培养忠诚于国家的精神,并在后续的人生历程中继续保持自己的忠诚。
总之,孝道是孔子道德体系的核心之一,它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1e7c9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8.png)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被儒家经典所极力弘扬和推崇。
在儒家经典中,对于孝道的探讨广泛而深入,从各种层面和角度展示了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大学》、《中庸》三本经典入手,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我们来看《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孝弟与仁道的关系,将孝道置于道德伦理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孝道是仁道的根本,没有孝道就无法真正体现仁爱之心。
而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他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继承家族血脉是子女最重要的责任,是对祖先的尊重和延续。
他还提出了“弟”的观念,认为孝道还表现在兄弟之间的亲情互助中。
这些观点都表明了孔子对于孝道的高度重视和细腻理解。
我们来看《大学》中关于孝的论述。
《大学》认为,孝道是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的基础。
它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标志,其中的“齐家”就是强调孝道在家庭伦理中的地位。
《大学》还提到了孝道的具体实践方式,如“弟则生友,友则成仁”等。
这些表达了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友爱、成仁)的契合和相互促进关系。
《大学》还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指出孝悌应该贯穿整个人生的各个阶段和方面。
这些观点展示了《大学》对于孝道的全面认识和系统阐述。
我们来看《中庸》中关于孝的论述。
《中庸》认为,孝道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孝道的实践是要始于内心,最终体现在行动中。
《中庸》还提到了孝道的境界,认为达到“子之爱父”、“子之爱兄”、“子之自爱”这三个层次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具备孝道之心。
这里的“子之自爱”是指自我教养、自我完善,也就是《中庸》所强调的中正之道。
这些观点展示了《中庸》对于孝道的理性探讨和精神追求。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可以看出,孝道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它体现了儒家对于家族伦理、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全面论述,深刻揭示了孝道与仁爱、友爱、成仁等伦理观念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https://img.taocdn.com/s3/m/961809e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6.png)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父母。
他强调,孝顺父母是儒家道德的第一要义。
在孔子眼中,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孝道的实践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利益,不得违背他们的意愿。
其次,要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要尊重父母的威严和尊严,不仅要在言语上尊重他们,更要在行动上表现出尊重。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一种长久的实践和实践。
孝道的实践需要从幼年时期开始,一直贯穿到成年和晚年。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不仅要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还要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传承,才能保证孝道的永久存在。
总之,孔子眼中的孝道观是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孔子的孝道观,让孝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1 -。
结合论语谈谈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论语谈谈对孝道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02548c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0.png)
结合论语谈谈对孝道的理解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孝道提倡孝道。
孝道主要是指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顺。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向老师问孝,孔子告诉子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別乎?”这段话不难懂,大意是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
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
如果没有尊敬,这二者如何区分呢?”
孔子不愧为至圣先师,2500多年前他对孝的见解就那么深刻,一针见血。
即使现在看起来,这个观点也不过时。
对父母能养,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与侍奉是孝的表现,但还远不够。
特别是现在,我们早已经过了温饱就是幸福的年代,父母到了老年也会衣食无忧,所以对父母更重要的是“顺”和“敬”。
当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问孝时。
孔子告诉他:“色难。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
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
”尊敬父母,与父母讲话要和颜悦色,千万不能脸色难看,不能让父母,尤其是年迈的父母产生跟子女说话时小心翼翼,要看子女脸色的难堪感觉。
孔子谈论关于孝敬父母的这两段话,或者说这两个观点,我以为堪称经典,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https://img.taocdn.com/s3/m/87bffd0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b.png)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1932176bd97f192279e918.png)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7-8 21:37:37繁體版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是向善的起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天下的老人,这个世界真的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而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精神上敬爱父母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物质上奉养父母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父母身体不好时要照顾好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后,子女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并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饮食起居,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事业有成可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感《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后要安排好后事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义务。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办理好父母的后事也是尽孝的一种。
孔子对孝的解读
![孔子对孝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70c39c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a.png)
孔子对孝的解读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理念影响至今。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孝是人们应该尽力去做的事情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孔子对孝的解读。
首先,孔子认为孝尊重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治理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第一步,只有尊重父母,才能够培养出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孔子认为,孝是人民美德的根源,他在《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身边不离开的人才是有方向的,远离父母的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必须时刻尊重父母。
其次,孔子认为孝的内涵不仅是对父母尊重,也包括了对祖宗的敬奉。
孔子认为,我们的生命是建立在祖先的基础上,祖先为我们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他在《论语》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祖先就像在我们面前一样,我们在犯事之前必须请教祖先的意见,获得他们的祝福,同时也要为他们祭祀,表示对他们的敬仰和感恩。
孔子对孝的解读也包括了对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孝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父母的尊重,还包括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和帮助。
孔子在《论语》中说:“参乎?父子之间,难也;惟鬼神之与人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以维持子父之间的感情,但是维持人与神之间的感情是比较容易的。
孝顺不仅体现在父母之间,也体现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中。
最后,孔子认为孝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行动。
他强调的是孝道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如吃饭、睡觉、走路等方面,我们都应该用言行去体现孝道。
孔子在《论语》中说:“二三子之孝,于爱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不仅在于言辞,更在于行为,我们要通过日常的实际行动去发扬孝道。
总之,孔子对孝的解读,强调的是尊重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孝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行动,在生活中体现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孝的范围也不仅限于父母之间,也包括了对兄弟姐妹和祖宗的尊敬。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推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2c20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9.png)
论语孔子论孝赏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这一重要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孔子对孝的定义是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定义是“孝在亲,谏在君”。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孔子对孝的理解,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同时也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敬畏。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伦理道德,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其次,孔子认为孝的重要性是什么?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不敬无孝”、“不悌无孝”等论断。
孔子认为,孝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国家统治的支持。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不敬无孝”、“不悌无孝”等论断,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论孝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孝的定义、孝的重要性、孝的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孔子论孝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赏析,探讨孔子对孝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再次,孔子如何看待孝的实践方法?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孝悌忠信”等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国家统治的支持。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c2cd17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9.png)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在孔子的《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孝道的对话:“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是孔子对于孝道的深刻思考和教导,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今天,我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探究这一主题,带你一起深入理解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一、孝道的内涵和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其中蕴含着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
在古代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而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深化。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如何理解和践行孝道,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二、孝心与孝行“色难”是孔子对孝道的诠释,意味着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和表达,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和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心和行动来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尊敬父母、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到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都是体现孝道的具体实践。
三、孝道与社会责任“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子不仅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更需要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孝子,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奋斗,为社会、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也需要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传播孝道的精神。
四、个人感悟与思考在我看来,“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不仅是对孝道的思考和诠释,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创新,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孝道。
总结回顾通过对“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63f71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d.png)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强调要尊重父母。
他认为父母是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存在于世上的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敬爱他们。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中的“主忠信”即是孝的表现,孔子告诫人们要以忠诚和诚信对待父母,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和养育之恩。
孔子强调要孝顺父母。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顺父母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孝顺父母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和关心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孔子提出了以孝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孝道的传承和实践。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不学,非所宜也。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给予他人以榜样和引领。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即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强调要尊重和敬爱父母,孝顺父母,并将孝道应用于国家治理。
这些观点不仅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中的忠孝观
![论语中的忠孝观](https://img.taocdn.com/s3/m/dfc3d1a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a.png)
《论语》中的忠孝观《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忠孝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忠孝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孝道观念《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忠孝观的基础,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孔子认为,孝是仁爱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才能做到仁爱。
在《论语》中,孝道被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尊敬父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该远离家乡,如果必须外出,也要告知父母自己去向。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
2.照顾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子女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为父母的健康长寿而高兴,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
3.听从父母:孔子说:“父命之,子不敢辞。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父亲命令儿子做事,儿子应该毫不犹豫地遵从。
这体现了孝道中的顺从精神。
二、忠诚观念在《论语》中,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忠孝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于国家: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孔子愿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尽自己的力量。
这体现了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2.忠诚于君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待臣子以礼,臣子则应该忠诚地侍奉君主。
这体现了忠诚于君主的精神。
3.忠诚于朋友:孔子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做到言行一致。
这体现了忠诚于朋友的精神。
三、忠孝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忠孝观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忠孝观,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cd8c208a300a6c30c229fc0.png)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
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
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
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
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
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
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
孔子对孝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对孝的理解和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a060b3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2.png)
孔子对孝的理解和认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孝的理解和认识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子女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
在孔子看来,孝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是尊敬父母,二是体贴父母,三是孝顺父母。
孔子认为,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要求。
他说:“尊其父母,敬其兄长,爱其妻子,孝其子女”。
在孔子看来,父母是子女的根本,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孔子还强调了体贴父母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重,更包括了对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孝顺的表现,应该是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帮助父母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以及提供儿女应有的经济支持。
最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尽的心中之义。
他说:“孝者,天下之至柔也,至远也,至清也,至温也,至容也”。
孝顺父母是一种至柔至温的行为,是一种至宝至贵的情感。
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生价值观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
总之,孔子对孝的理解和认识深刻而又具体。
他提出的孝顺父母的标准,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核心价值观,更能够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履行孝道,维护家庭和谐。
孔子论孝的理解和感悟
![孔子论孝的理解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d0962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3.png)
孔子论孝的理解和感悟孔子是个大智慧的人,谈起孝道,他那是一套理论,真的是让人受益匪浅。
你想啊,孝顺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里头学问可不少。
很多时候,咱们都觉得孝就是对父母好,买点儿好吃的,或者偶尔给他们打个电话,其实这只是表面。
孔子强调,孝不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老是跟着爸妈身后,跟他们唠叨,那时候他们肯定觉得我烦。
但是呢,久而久之,才发现那是我对他们最好的陪伴。
再说说孝的表现,孔子说了,孝不仅在于嘴上说说,更多在于行动。
有些人觉得孝就是给父母买个手机,结果自己根本不教他们怎么用。
这样是有点儿“画蛇添足”的感觉吧。
孝道就是在生活中点滴的关心,比如说,周末回家帮爸妈干点儿活,或者陪他们聊聊天。
哪怕只是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都会让他们觉得特别温暖。
孝,绝不是一笔带过,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情感。
再说,咱们常常听到“百善孝为先”这句话。
意思就是,干啥都得以孝为重。
可是,许多人对这个理解都太片面了。
孝不是要你一直围着父母转,而是要明白,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总是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回家,结果父母总是一个人孤单待着。
他有时候想着用金钱补偿,买点儿奢侈品送回去,殊不知,父母最需要的其实是他的陪伴。
这就像一颗树,光浇水、施肥是不够的,还得给它阳光和空气啊。
孔子提到,孝的根本在于对父母的尊重。
你看,尊重这词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尊重就是认同父母的选择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可能跟我们不太一样,但咱们不能随便否定。
像我跟我妈常常争论,结果每次都是我妥协,因为她总是有她的道理。
孝顺不是为了争高低,而是为了理解和包容。
这样一来,家庭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真是一举两得。
孔子还特别强调,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感情,还有对祖辈的尊重。
现在年轻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觉得祖父母太古板,没啥好聊的。
可老一辈人的经历丰富,故事多得很,听他们讲讲,绝对是个宝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跟老一辈的人聊,时常会让人感到特别温暖,那是岁月的积淀啊。
浅谈孔孟的孝道
![浅谈孔孟的孝道](https://img.taocdn.com/s3/m/3a3f282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0.png)
浅谈孔孟的孝道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
他们都提倡孝道,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孝道一直被看作是德行的基础,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孔孟的角度来浅谈孝道,探讨其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孔孟的思想中,孝道是无比重要的。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道德的根本,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个人的修养要从孝道开始,孝道是个人品德的首要要求。
孟子也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好一切其他事情的基础。
孔子还强调了孝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在《大学》中说:“治国之道,在在乎家,家道无敬,何以言治国?”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和睦,而一个家庭的和睦则需要孝道的支持。
孔子强调了在社会中要恪守孝道,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和孟子都提倡了孝道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孝道并不是单纯的服从和顺从。
他们强调了孝道内在的情感因素,即顺应本心,真诚诚恳地孝顺父母。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感天动地的论点,认为善于表达爱心和虔诚的心是孝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也提出了“慈爱”这个概念,认为孝道要和睦忠恕,体现出对父母的慈爱和尊重。
在当今社会,孝道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和睦的家庭对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父母,孝道也逐渐淡化。
我们应该意识到,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重拾孝道的精神,让孝顺父母成为我们一切行为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孟的孝道思想,来建立更加和睦的家庭关系。
孔孟的孝道思想提倡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体贴和关爱,这对于现代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论语》心得之一一孝道
![《论语》心得之一一孝道](https://img.taocdn.com/s3/m/6f49234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d.png)
《论语》心得之一一孝道《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讲述是非常重要的,孔子非常推崇孝道的价值和作用。
从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首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孝道对于仁德之本的重要性。
孝道是一种家庭伦理观念,是对父母的敬爱、关心和孝顺之心,也是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后代的责任感。
这种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孝道是一个人修养和道德的基础。
孔子认为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他说:“君子修道以立德,孝悌以出入。
”这句话表明了修道和孝悌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孝道的实践可以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友善和关爱他人的品质,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再次,孝道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孔子强调孝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更强调了孝道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他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表明,孝道的实践不仅能给父母带来喜乐,也能让他们担心失去孝顺的子女。
孝道是一种家庭和谐的基础,只有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培养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最后,孝道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很多与孝道相关的行为规范,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等。
这些规范要求人们在言行中体现孝道,不仅要对父母尽孝,还要对其他长辈、师长等尽孝。
孝道的实践需要我们注重行为的礼貌、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等。
总之,《论语》对于孝道的讲述和强调,使我深刻认识到孝道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在传承和发扬孝道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孝道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只有通过实践孝道,我们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目标。
结合所学的孔子关于孝道的言论,谈谈自己己的感受
![结合所学的孔子关于孝道的言论,谈谈自己己的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dc454ec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9.png)
结合所学的孔子关于孝道的言论,谈谈自己己的感受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关于孝道的言论。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的核心是尊敬父母、孝顺长辈,传承家族道德和文化,讲究忠诚、仁爱、感恩、奉献。
孔子说:“君子常怀仁,以孝悌为先。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
孝顺是表达对亲人的感情和尊重,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
孝顺不仅是做儿女的责任,更是做人的道德准则。
孔子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关心父母的健康、心情和生活,让他们感到愉快和安心。
同时,我们还要为他们分担烦恼和忧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意。
当然,孝顺不仅仅局限于亲情,还包括对老师、对祖国、对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尽力做到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传承家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总之,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尊重长辈、关心亲人、爱护社会、传承优秀文化。
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
二为敬,即孝敬父母。
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
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
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
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
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
《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31(p17)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
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
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
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
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
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 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
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
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
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
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
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
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
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孝道的要义有四:养、敬、顺、谏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为政》)20)这话就好象是针对刘邦说的。
汉代皇帝,设马监、狗监等专门人员(司马相如就是因狗监而接近汉武帝的),宫中的马与狗,"养"得肯定比老百姓好。
孔子严肃地指出:养父母与养犬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养,有本质上的区别。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见上)"何以别乎"这一问,问得真是太振聋发聩了。
"别"在哪里?在"敬"还是"不敬"。
养犬马,可以"不敬"。
养父母,可一定要"敬"呀!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张与宰我一样。
《礼记·檀弓》曰:"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
'"既除丧,就愉快地弹琴,没有什么不安。
子夏却站在老师一边,"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
'"可见矛盾还很尖锐。
服丧时间的长短,我还是赞成上引对联中的那句话:"论心不论迹"。
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
"(《子罕》98)对待丧事,不敢不尽力。
尽力了,也就尽心了,也就心安了。
敬与不敬,不决定于服丧时间的长短,而决定于尽不尽心。
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
质言之:"孝敬"不如"孝顺"。
封建时代,父子相应于君臣,孝道相应于忠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并纳入了"礼"的秩序,故君臣相隐,均与礼合,"直在其中",强之为说,就是不直之直的意思。
帝舜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瞽瞍多次设计陷害他,他都顺着,没事一样。
后来瞽瞍杀了人,这可是法网难逃啊!可舜不但不出而证之,反而为他隐之,偷偷地背着他远逃到海滨去了。
帝舜与孔子的时代与今天的社会不同,有些观点在当时也许不无存在的理由,但今天却已失去了延续的必要!绝对地"顺",难免出现负面效应。
故孔子似乎也存有疑虑。
汶川大地震,全国支援灾区。
一个小姑娘捐出了人民币四百一十元整(这个数字,我印象比较深)。
经视记者采访她时,她偎在母亲的怀里笑笑说:"那里受灾,比我更困难呀!"四百一十元!在由孝悌通往仁爱的大道上,树起了一块辉煌的丰碑!高大巍峨,令许多人肃然起敬!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25)奚:何也。
为政:从政。
《书》:引文见《周书·君阵篇》。
友于兄弟:善兄弟曰友。
朱《注》曰:"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此为一家之政。
孔子行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
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孔子认为:齐家与治国有其相通之处。
齐家的孝友,治国的仁爱,有区别,也有联系。
治国是为政,齐家也可以说是为政。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