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曾是中国最年轻大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900年,27岁的梁启超在流亡国外的痛苦中写下了《少年中国说》,将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于奋发有为的中国少年。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就是关于一个少年的成长。12岁时,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31岁时,他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百年来最年轻的院士。他的人生带来了我们的思考,那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少年,又该如何培育我们的未来。
2008年9月26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全体员工大会。九年的时间里,将一个不到10人的研究院拓展成为拥有3000名员工的研发集团,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就是张亚勤,四年前他已经开始担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42岁的张亚勤不仅是企业的领导者,他同时还是通信领域的一位世界级科学家。张亚勤的经历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是因为这个传奇的起点,是一个勇敢少年自己创造的。
1977年时,11岁的张亚勤是太原市西山矿务局第二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年底的一天,这个连连跳级的聪明孩子在偶然间看到了另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他是宁铂。这位13岁的天才少年刚刚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此时,紧紧封闭了十年的高考考场已经重新向青年们敞开,社会为张亚勤这样的少年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在经历了十年凋敝、对知识和人才分外渴望的1978年春天,神童宁铂的名字很快家喻户晓。
读完报道的张亚勤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决定,他也要上中国科技大学。
一个月之后,张亚勤以惊人的学习速度考进了高二尖子班。7个月之后,他和其他61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
张亚勤如愿以偿。
1978年11月9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长篇通讯《勤奋的硕果》,报道中说:张亚勤5岁失去父亲,在母亲和外祖母的教育下,开始学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个健康成长的少年背后,一定有一个智慧的母亲。成年后的张亚勤写了一篇蓄满深情的文章《放飞的爱》回忆母亲对他的培养教育:“她乐意帮我培养一切美好的兴趣……,她把自学能力比作老师教唱歌。如果教会了曲谱,就会唱很多首歌。”
就在张亚勤紧张备考的时候,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春天的到来令国人为之一振。就在同一个月,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这年秋天,12岁的张亚勤带着母亲的爱和国家的希望,走进了大学校园。
从太原到合肥,坐火车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中途要倒两次车。但是,
12岁的张亚勤第一次出远门上大学的时
候,母亲不仅没有送他去学校,甚至连托运行李都是他自己去办的。
30年前的中国科技大学,远远没有今天这么气派。张亚勤和少年班的同学7个人一间宿舍,吃5分钱或者一毛钱的菜。物质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科大少年班群英荟萃,张亚勤发现在这里,别人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比他好,感觉到山外有山,眼前的世界一下子大了很多。
因为年纪最小,张亚勤的学习基础比其他学生要差一些,生活上也遇到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困难。但是张亚勤以谦虚的学习态度,把周围同学的长处一点一点地学过来了,自己克服了许许多多的挫折。
今天的张亚勤活跃在商界、学界,他的身份、头衔每一个说出来都响亮无比。这是他的时代、他的舞台。就如他在美国的博士导师所言,张亚勤已经成了“全世界的财富”。回忆往昔,张亚勤认为一种平和快乐、有建设性的心态对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也许,当年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健康的心态,张亚勤在少年班里,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天才同学们纷纷有了自己的心事。
当时流行的看法是,最聪明的孩子学理论物理,在众人的期盼下,少年班最出名的孩子宁铂也选择了这个专业。实际上,他的兴趣和天赋并不在此。但是,被太多目光包围的宁铂,已很难自己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和少年班的尖子生相比,张亚勤并不太受关注,母亲经常告诫他:你是个普通的孩子,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悄悄地躲在了那些“神童”身后,静静地走自己该走的路。
8年时光,少年张亚勤长成了一个青年。此时的中国,一个日益宽松而多元的社会也在成长。张亚勤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他的未来。
1986年,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张亚勤又一次起飞。这个20岁的小伙子来到了美国留学。至今张亚勤感念母亲对他的“放飞的爱”,母亲并不把他束缚在她的身边,她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他经历真实的人生。
一面是鼓励,一面是放手,这似乎正是张亚勤最喜欢的成长方式。而对于自己认定的目标,张亚勤毫不吝惜地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努力。
3年之后,23岁的张亚勤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时,他荣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百年来获得这项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1999年,33岁的张亚勤获得 “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
张亚勤和微软的机缘始于1992年,在亚特兰大的一次电脑技术大会上,张亚勤正在那展示视频压缩技术时,忽然听到
后面有一个声音,问这个压缩速率有多少,他一回头正好就是比尔·盖茨,盖茨
对技术的深刻理解给亚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底,微软第二次向张亚勤发出邀请。李开复博士给张亚勤打电话,当时微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基础研究院,希望他能一起回来创业。身在国外的张亚勤一直对中国有一种情结、一种向往。几乎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张亚勤就作出了决定。在他的说服下,他和妻子把美国的房子、车子全部卖掉,举家迁回中国。
微软中国研究院里竖着的著名的大白板,张亚勤是第一个使用的人。他希望给大家更多的空间做脑力激荡,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
张亚勤说,在企业的血液里面,必须有创新,这是生存的根本。而创新,来自每个人开放式的思考。想象力就是生命力。
一年时间里,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发表了80多篇论文,做出了60项新发明,深受震动的比尔·盖茨对公司其他管理者说道:“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2008年5月6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在中关村奠基,仅仅园区建设投资就超过20亿人民币。这也是微软第一次在中国置地盖楼。张亚勤实现了10年前回国创业时的理想,他创造了一段历史。
张亚勤仍旧喜欢尝试未知的领域。简单直接,强烈的好奇心,享受冒险的乐趣,不服输的劲头,这些属于少年人的宝贵天性,在张亚勤身上好像一直没有消失过。
时间永远在向前走着。张亚勤和第一代少年大学生一直激励着中国的孩子们。
2008年,12岁的马英乔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父母师长都对这个聪明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张亚勤是马英乔的父亲给他确立的榜样,也是马英乔心中的偶像。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张亚勤一样当一名企业家。
因为马英乔年纪太小,母亲托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准备陪读一段时间。与12岁就自己坐火车上大学的张亚勤相比,马英乔还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他已经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表达,他是个真实的孩子。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马英乔这一代少年人已经开始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也许,我们不必把他们的手握得太紧。
2008年9月20日,是中国科技大学成立50周年的日子。参加校庆的少年班校友中,七八级学生是最多的。
张亚勤没能赶上这次盛会。此时他正远在美国西雅图,和比尔·盖茨共同出席中美经济对话。张亚勤在《放飞的爱》中说:“几十年后,当年的大学同学再聚首时
,我们的教育观惊人的一致: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未来,重在顺其自然地引导。”
今天,当我们渐渐抵达富强
的梦想时,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对少年所寄予的厚望:“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所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中国少年,这将成为你们的光荣。
来源:央视《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