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

195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祝福》。该片由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编剧,桑弧执导。电影《祝福》时长100 分钟,于1957 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 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被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又体现夏衍的编剧风貌和特色,获得国内外影坛的赞誉。[ 1] 《祝福》写于1924年2 月7 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 年3 月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电影《祝福》名家编剧,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而且为国争光。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纵观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一、化虚为实和原著比较起来,电影《祝福》把小说中许多写得比较虚、比较朦胧、留有空白的情节细节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这主要是祥林嫂在卫家山的前夫祥林家和贺家坳的后夫贺老六家的生活片段。

在小说中,祥林嫂在上述两地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我” 的回忆来展开的。在回忆中,祥林嫂的两段短暂的婚姻生活都是由卫老婆子一一她的娘家和祥林家是隔壁一一说出来的。小说中,卫老婆子在讲述祥林嫂的生活时,只能提供个大概一一卫老婆子的消息来自于自己娘家。显然,这些消息有道听途说的成分。相对而言,在小说

中,有关祥林嫂的一生,大的情节有,而细节则不足。

与小说不同,电影《祝福》给祥林嫂的活动增加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将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讲述用镜头由祥林嫂本人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小说中,叙事视点是集中于鲁镇;而电影中,叙事视点则一分为三,分别是卫家山、鲁镇和贺家坳。以时间的分配来看,电影把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活动时间大约分配了有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而贺家坳的时间更多一些。

电影对于祥林嫂活动地点和时间的改变,使小说中角色的重要性发生了一些改变。最为明显的莫过于祥林嫂的后夫贺老六和鲁四老爷。在小说中,有多处关于鲁四老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尤其是鲁四老爷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观之如见其人,鲁四老爷和祥林嫂一样,达到了典型的高度,进入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和小说相比,在同名电影中,导演给鲁四老爷这一角色的台词、镜头、上镜时间均严重不足,使其重要性和典型性严重降低,成为一个普通的扁平人物。与之相反,在原著中一语带过,是祥林嫂悲剧生命历程中一个过客的贺老六,已经上升到了男一号的重要位置,编剧和导演,将原著中模糊、朦胧的人物,从相貌、语言、行动、人品、性格、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方面给予了清晰化和明确化:在祥林嫂誓死抗婚撞破了头以后,贺老六对祥林嫂嘘寒问暖,悉心照顾。在祥林嫂基本康复后仍然有意要离开,贺老六不仅没有阻拦,而且对祥林嫂说先吃饭,吃完饭他亲自送祥林嫂回去。贺老六不是在说客套话,他真是这样做的。正是贺老六的真诚,打动了祥林嫂,祥林嫂决定留下来和贺老六一起过

日子。贺老六很勤劳,也不让祥林嫂受累,而自己却忙个不停。通过镜头、情节和时间分配,影片完整地塑造了感人的贺老六的形象。

二、有无相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有一些地方不一致。有些小说中有而电影中没有出现,有些是电影中有,而小说中没有提及。这主要是一些人物。

小说中有而电影中没有的人物,这主要是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在原著中,第一人称“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祥林嫂看来,“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2],所以才问“我”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一问题。整部小说正是通过线索人物“我”的回忆结构起来的。从更深层次来看,正是通过这个“五四”知识分子有选择的思考和记忆重组,才使得整部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是这一人物在影片中被取消了。

原著中没有出现,而电影中有的人物。这一部分人物比较多,而且体现了鲁迅和夏衍在情节设置上的不同考虑。在电影中,编剧夏衍在祥林嫂的第二夫家贺老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新设置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地主老财杨七太爷、杨七太爷的账房师爷。实际上,这两个人物在情节上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实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及增加了悲惨程度。杨七太爷向本地的贫雇农放高利贷。农民贺老六娶祥林嫂时,通过师爷向杨七太爷贷了40 大钱,每月付息,期限3 年,贺老六的哥哥贺老大是保人。欠了债

的贺老六被迫经常无偿地替杨七太爷干活。贺老六也正是在给杨七太爷家无偿干活的时候受了伤,并最终导致了贺老六的死亡。影片还增加了贺老六卧病在床的时候,杨七太爷派人逼债的情节,显然这是夏衍精心设计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所生活的卫家山,也同样新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人物:卫老二。卫老二也放高利贷。祥林死后,祥林家向卫老二借钱埋葬了祥林。而正是因为欠了卫老二的钱(原著中祥林家并没有借贷埋人),所以卫老二向祥林嫂的婆婆出主意把祥林嫂卖到山里。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夏衍主要是通过增加这种反面的人物,来增加电影情节的前后关联性和故事情节的因果性。

三、物是人非第三类人物比较有意思。这一类人物是小说和电影所共有的,不过,人物的道德品貌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人物从中性人物或反面人物变成了正面人物。这里需要提及其中的两个人物。一是祥林嫂的小叔子。在小说中,只是在卫老婆子和四婶谈起祥林嫂时顺口提起这人(没有名字),说他们家把祥林嫂卖了之后就给他娶妻成了家。祥林嫂这个未露面的小叔子实质上和他的母亲(祥林嫂的婆婆)构成了同谋关系。卖祥林嫂的这个事情,他的母亲是主谋,但他是这个事件最重要——也许是惟一的——受益者。我们可以按照简单的道德立场,把祥林嫂这个小叔子划入反面人物的范畴。但是夏衍编剧的电影版《祝福》却颠覆了这一人物形象。夏衍给这个人物起了名字,叫阿根。电影一开头,卫老二向祥林嫂的婆婆提议卖掉祥林嫂,放羊归来的阿根无意间听

到了他们的谈话。阿根很清楚,只有卖了祥林嫂,他才有可能娶妻成家。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给祥林嫂通风报信,使祥林嫂得以

暂时逃离。傍晚时分,阿根就将此消息偷偷地告诉了祥林嫂。显然,阿根成了一个同情、帮助弱小者祥林嫂的正面人物。其二,柳妈。小说中的柳妈是鲁四老爷在年终时雇佣的短工。这个吃斋

的虔诚的佛教徒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她不屑于倾听祥林嫂诉说自己的不幸与苦难,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祥林嫂的话。她“诡秘”地对祥林嫂说:“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她向祥林嫂

提议,“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正是这一谈话和提议把祥林嫂最终推向了后期无尽的精神恐惧,并导致了祥林

嫂最终的悲剧。可以说,在小说中,柳妈是压垮祥林嫂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影片中,柳妈变成了柳嫂。她打短工的身份没有改变,但是夏衍取消了她不耐烦地打断祥林嫂诉苦和吓唬祥林嫂的内容,而且还变得愿意帮助祥林嫂。她向祥林嫂提议捐门槛,是由于鲁四老爷在年终时不让祥林嫂去端福礼,使祥林嫂深受打击。为帮助祥林嫂,这个虔诚的佛教徒非常自然地就想到了当地流传的捐门槛的迷信。这样,柳妈成了一个善良的、无意之间好心办了坏事的女人。

四、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的比较鲁迅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的特点。他时刻注意的是人的精神,是“愚弱的国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