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诸郡

北魏诸郡
北魏诸郡

北魏诸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Word文档]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Word文档]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佛教影响下的北魏书法 (一)龙门石窟与造像题记。龙门石窟的开凿时间约在魏孝文皇帝迁都洛阳的前几年,后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规模宏大。石窟中皆是当时贵族或民间的佛教信众筹集善款为祈福平安所造的佛龛,而在造像之后,为了记录造像时间、造像者身份、造像名称、祈愿内容等一系列史实资料,多会刊刻题记,由于北魏时期的墨迹已经不可见,这种佛龛题记时所刊刻的“造像记”便成了研究北魏书法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也是我们研究北魏佛教书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将其与北魏同时期的墓志铭书法相比较,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窥探北魏书法艺术的全貌。龙门石窟内的造像记约有三千六百余品,品类甚多,但北魏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未被人重视,直到清代黄易极力推崇龙门造像记,并从数千碑刻题记中选出四品,即《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后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又列出了“二十品”的篇目,即“龙门二十品”,虽然龙门石窟历经了几个朝代凿刻的,但其所选“二十品”却皆是刻凿于北魏时期,其中十九品藏于古阳洞,刻凿时间最早的在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最晚的在公元520年,主要集中在宣武皇帝时期(公元483-515)。由此,“二十品”成为了魏碑书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二十品”之名也逐渐广为人知。

(二)龙门二十品。龙门佛像造像记的主要目的是铭记功德、传诵佛法,所以为了便于阅读、传播,“龙门二十品”皆用的是正书书写,称“正书”而非楷书,是因为在许多品造像中,其字的用笔并非纯粹的楷书,在捺笔和横笔结尾处,依然残有隶书向楷书发展过渡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当代刘涛先生认 为其“体兼隶楷”?,而在清代的书论中,也并未以“楷”、“隶”相称,而是引用宋人“正书”一说,笔者亦同;分析“龙门二十品”各造像记的书作风格可以发现,虽然二十件书作的风格迥异,但是却依旧有其共性的特点:从单字点画的细节来看,横画多是向右上方倾斜,起收笔多为方笔,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二十品”,认为:“《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将其与同时期北魏元氏墓志铭作比较可发现,元氏墓志由于是为皇家墓葬所作,书丹之人皆是毕恭毕敬、谨小慎微,所以其风格自然也就精美新妍;反观“龙门二十品”在行字间却并没有过多的法则作为束缚,风格更显粗犷,率真不做作,没有法则的拘束,初看乱头粗服,细看却拙而不丑,内含骨力。从刻工方面来讲,以元氏墓志为代表的北魏墓志铭,刻工多是择其优者,刀法细致入微,结体斜画紧结。而各造像记中除了《始平公》、《孙秋生》等少数几品记有书者刊款外,其他各品造像记的书者皆无从考据。从几品题记中所刻写的三角点和横竖笔画起笔时方头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些题记文字显然是由工匠直接凿刻而未经书家书丹产生的,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刊刻之人应该多为当时民间信奉佛教的无名工匠,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其书刻多是从经验中而来,所以才没有规矩约束,但其字却并未因“随性”而无规矩,相反,由于没有过多的拘束,其体式自然多变,结体因势赋形,稚拙返璞的意境内含其中,虽然无法推测其是有意还是无意,但这种意境正契合了佛教“空无圆融”之境。 二、北魏佛教造像书法的影响

北魏汉化的第一步:孝文帝带头改拓跋姓为元姓

[键入文字] 北魏汉化的第一步:孝文帝带头改拓跋姓为元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 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 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存在于公元386 年到534 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 代,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467 年至499 年在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进步的改革,其中包括整顿吏治、树立三长、颁行均田之令,制定租调之法,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禁着“胡服”,改穿汉装,禁官场使用鲜卑语言,一律改用汉语,改鲜 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死后不准归葬平城,并改其籍贯为洛阳等等。这些改革不仅对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 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晋以来,鲜卑族与匈奴、羯族、氐族、羌族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孝文帝出身于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当时,鲜卑族中比较大的部落尚有慕容、乞 伏、秃发、宇文等。在鲜卑人当中,有许多人以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等为 自己的姓氏,正所谓:“胡俗本无姓,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凡一部为一氏,故胡姓多即其部名。”也就是说,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姓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的人,其民族成分基本上都是鲜卑族。北魏建立之初,统国三十六,诸部有九十九 姓。其后年代稍久,兴衰存灭,至北齐魏收编纂《魏书》时,可知其姓共有120 个。根据《魏书》卷113《官氏志》的记载,北魏皇室宗族的姓氏,有拓跋氏、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楼氏、丘敦氏、侯氏、乙旃氏、车焜氏等10 姓;鲜卑族勋臣的姓氏有丘穆陵氏、步六孤氏、贺赖氏、独孤氏、贺楼氏、勿忸于氏、纥奚氏、尉迟氏 1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这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第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一课突出了政权分立状态中北方民族的交融,又蕴含了渐趋统一的态势。 从学情来看,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改革不易理解。可以利用各种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促进理解。民族交融的概念比较抽象,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易把握,需要运用多种史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明,渐成一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哦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权更替与并立示 意图,梳理线索并突出展 示前秦与北魏这两个政 权。观看图示 理清线索 通过图示,明晰朝 代线索,把握时代 特征,突出单元主 题。

讲授新课一、秦晋决战淝水岸 出示《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图》,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淝 播放视频,再现战争过程。 展示三则材料(见PPT),从材料中归纳出淝水之战前秦惨败的原因。 二、北魏改革实力现 展示地图与图示,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填充,了解北魏的建立情况。 1.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当时(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识读地图 自主阅读 填充表格 观看视频 阅读材料 分析归纳 观看地图 完成图示 阅读史料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直观感受战争过 程。 培养论从史出的 方法,理解前秦战 败的原因,提升历 史认识。 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并训练学生的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 学习方法和对比 分析能力,理解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南北朝皇帝拓跋焘

南北朝皇帝拓跋焘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下面是有南北朝皇帝拓跋焘,欢迎参阅。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 南北朝皇帝拓跋焘人物生平早年经历 天赐五年(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宫。拓跋焘出生时,体态容貌与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十分惊奇,高兴地说:“完成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 天赐六年(409年),道武帝去世,拓跋焘的父亲太子拓跋嗣继位,是为明元帝。 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初二日,明元帝封拓跋焘为泰平王,并任命拓跋焘为相国,加授大。同年五月,拓跋焘监管国事。十一月,拓跋焘亲自统领六军出镇塞上。明元帝生病时,命拓跋焘总管朝中事务。拓跋焘聪明大度,应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去世。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为北魏太武帝。 统一北方

始光二年(425年)胡夏的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始光三年(426年)拓跋焘亲率大军攻打胡夏。始光四年(427年)魏军攻胡夏首都;;统万城(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大获全胜,俘虏赫连昌,赫连定即位于平凉。神麚三年(430年)拓跋焘再攻胡夏,夺取安定、平凉、长安、临晋、武功等地,尽得关中之地。胡夏名存实亡(赫连定在灭西秦之后,被吐谷浑所杀,胡夏灭亡)。 延和元年(432年)后魏攻打北燕,燕主冯弘送小女儿(即左昭仪冯氏)进宫和亲。太延二年(436年),魏军攻克北燕国都和龙(今辽宁朝阳),北燕灭亡。 延和二年(433年)魏朝又攻占了宋、魏之间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 胡夏灭亡后,北凉向魏国称藩,后魏封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为凉王。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以南凉的最后一代君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破羌为向导,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国君沮渠牧犍在内外交困之下,带文武百官面缚出降。北凉灭亡。 从431年到439年的九年中,拓跋焘先后将胡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小国消灭,并于433年进攻汉中,攻灭杨氏建立的后仇池国,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将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统一于魏朝大旗之下。 南北朝皇帝拓跋焘政治制度太武帝即位后,雄心勃勃,南征北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及答案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 世纪时 , 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 羌族 , 通过推行汉化政策 , 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4.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5.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 (右图) 。小明的 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 , 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 4 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 年,前秦的统治者王 猛征集了 80 多万大军 ,挥师南下 ,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 8 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 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 , 骄傲轻敌。前秦军有 80 多万人 , 但民族成分复杂 , 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 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 ,齐心合力 , 一举击溃前秦军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 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 胡人牛耕图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秦始皇传》 B. 《汉武帝传》 C. 《北魏孝文帝传》 D. 《汉高祖传》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1 5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6. 南北朝时期,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传 拓跋焘(408—452),字佛貍,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在拓跋焘统治期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跋焘生于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为太宗明元皇帝长子。母杜氏,魏郡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人,太宗即位,封贵嫔,泰常五年(420)卒。泰常七年(422)四月,拓跋焘受封为泰平王,是年,因明元帝长期服用寒食散染疾,难理朝事,拓跋焘遂以皇太子身份临朝听政,成为摄政王。明年,太宗病故,十一月,拓跋焘正式即位称帝。 其时,北魏王朝经拓跋圭、嗣父子两代的经营,统一大漠,东破库莫奚,西败高车,大胜后燕慕容氏,尽取黄河以北山西、河北之地,隔河与南朝刘宋政权相峙。处于上升阶段的拓跋氏正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北方,进击南朝。然而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赫连夏称雄关中,匈奴别种卢水胡建立的北凉盘踞河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割占陇右,辽东则有冯跋建立的后燕,北方的柔然更是不断犯界侵扰,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强硬的对手。同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亦虎视眈眈,公元424 年,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他一面改革内政,整顿吏治,督课农桑,在南方出现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小康局面,史称“元嘉之治”。一面积极筹划北伐,力图收复武帝刘裕北伐时所丢失的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河南之地,形成对北魏王朝的又一个威胁。因此,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北伐柔然,西征大夏拓跋焘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柔然。柔然,《魏书》称蠕蠕,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约在五世纪初,建立起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贝加尔湖的强大游牧国家,成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个劲敌。北魏建立之初,柔然便不断侵扰,蠕蠕犯塞”的记载史不绝书。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故都。拓跋焘率轻骑讨之,亦陷入重围,全赖殊死拼战,才使柔然兵退。柔然的侵扰牵制了北魏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王朝争强。拓跋焘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他不顾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崔浩等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424)九月,拓跋焘大集士卒,治兵于东郊,准备北征。十二月,拓跋焘亲征,以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出参合(今内蒙古凉城东北),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明年十月,拓跋焘再次治兵于西郊,大举北伐,东西五道并进,大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带十五日粮越大沙漠进攻,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虽然并没有使柔然受到致命打击,但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 始光二年(425),夏主赫连勃勃死,子昌继位。先是,赫连勃勃立太子赫连璝,后欲废璝而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璝于是攻杀伦,三子太原公昌又率兵攻杀璝,勃勃即以昌为太子,及勃勃死,昌遂得继位。拓跋焘闻知勃勃诸子相攻,关中大乱,遂乘机西伐。始光三年(426)九月,以司空奚斤领一军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宋兵将军周几领一军袭陕城(今河南陕县西),进逼关中重镇长安。十月,亲领大军奔袭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行至君子津(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九十公里黄河处),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遂帅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兵至黑水(今陕西横山西北长城外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正是冬至日,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消息,上下惊恐。赫连昌匆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城门未及关闭,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遂于第二天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与此同时,另两路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北魏的官制

本文是对俞鹿年先生《北魏职官制度考》的摘抄概括版,着重于北魏前期(孝文帝改制之前),后期略有涉猎。总结比较仓促,后半篇属官未能补全,在地方管制,尤其军镇方面,因耐心耗尽,故而极为简单。 北魏官制 对北魏的简单介绍 北魏是承“十六国”之后,拓跋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拓跋族为鲜卑一支,起源于今黑龙江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在今嫩江流域。(1980年7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发现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太武帝派中书郎李敞来此祭祖,与史书相合,基本可以确定。)在此地区生活约一百年。 至东汉末年,又南迁到匈奴故地阴山一代,与内蒙古草原各部落相结合,成为部落结合体,发展程度达到奴隶制阶段。 西晋时期,拓跋结合体的统治区域,南部已经到达山西北部。拓跋力微与晋和好。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曾受封“代王”。“为代王,置官署,食代、常山二郡。”两郡大致在今河北地区。 代国后为前秦所灭。前秦败亡后,什翼犍之孙拓跋珪,

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春天,趁机恢复了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建元登国。396年七月即皇帝位,改元皇始。八月,初建台省,置百官,正式建立了北魏政权。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定都平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一般以建都平城时期并上溯到北魏立国之初,为北魏前期,迁都洛阳之后为北魏后期。 对北魏官制的总体介绍 而职官制度,也大致能以前后期划分为例,而分为两种时期。 皇始至孝文帝改革,职官制度中依旧保留了很多部落时期的残余,特征为胡汉杂糅,而未定型。 孝文帝亲政的太和十五年至太和之末,是官制改革时期。主要是汉化程度已经较深,且同一了北方,经济也逐渐以封建经济为主,民族隔阂也逐渐泯灭,职官制度改革的条件成熟。从世宗宣武帝承明初到孝武帝永熙末,可视为后期,特征为完全汉化,且已定型化。 北魏改革之后的官制,基本为北齐所继承(是否有所损益,我也没有查这方面的资料)。不过据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可知,北魏、北齐一脉的官制,为唐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留养制度初探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北魏留养制度初探 作者:陈朝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名: 池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 年,卷(期):2009,23(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历代刑法志 1988 2.魏收魏书.帝纪第七:下 2003 3.沈家本历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 1985 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002 5.景蜀慧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 2006 6.程树德九朝律考 2006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石冬梅唐代死刑研究2007 死刑的存废问题是西方近代刑法学的争论焦点之一,中国自清末以来也有讨论,目前仍是法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对作为中华法系代表的唐代法律制度、特别是唐代的死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唐代适用死刑的犯罪,二是唐代死刑犯罪的起诉、审判和复核,三是唐代死刑的减免、替代和缓刑,四是唐代死刑的执行。 唐代适用死刑的犯罪包括危害皇权、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职务犯罪和军事犯罪等类别。唐后期随着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治安形势的严峻,死刑政策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变化有些是合理的,是对唐前期法律缺陷的弥补。 唐代死刑犯罪的审判分为三个方面来阐述,这就是中央官吏犯罪的审判、地方官吏犯罪的审判以及民众犯罪的审判,其中着重辨析了唐代大理寺的职能以及司法三司问题。 唐代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死刑复审、复核和覆奏制度,唐代死刑的复核和覆奏制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有利于减少错案,是唐代统治者慎重死刑观念的一个反映。 唐代死刑的替代主要指赎刑,死刑的赎刑适用于两类犯罪,一是过失杀人罪,二是疑罪。死刑的缓刑主要指有关“权留养亲”的规定,它创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律加以继承。 唐代死刑的行刑方式,前期主要是唐律规定的斩刑和绞刑以及唐令规定的赐死,唐德宗建中三年正式确立了重杖处死的方式。唐前期和后期都偶尔使用法外刑,后期的使用并不比前期多,不能由于唐后期中央权威逐渐丧失、政治较为败坏,就想当然地认为刑罚比前期更为严酷。 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都作了废除死刑的尝试,特别是唐宪宗时期,虽然只是在部分地区废除了部分死刑,但此政策一直实行到唐末,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进步意义不可低估。 2.期刊论文洪佳期《唐律疏议》中的留养制度-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 留养制度是指对于犯死刑、流刑等重罪人犯,家中尚有待其颐养天年的直系血亲,法律特许死刑犯人"侍亲缓刑"、流刑犯人"权留养亲",等到年老的直系血亲死后,始令罪犯依律服刑的一种制度.此制肇始于北魏,定型于唐代,之后虽为历代所继承发展,但多沿袭了唐律的立法精神与旨趣. 3.学位论文宋洁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2006 魏晋南北朝处于一个长期的战乱和对峙的历史环境中,各封建政权为了巩固政权,扩大势力,相继对秦汉以来已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立法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礼法色彩,法律中逐渐的渗透、贯彻着儒家的礼义原则、等级秩序及伦理道德标准,最终使其制度化、法典化,而这个渐进渐深的过程就是法律的儒家化,也就是法律的伦常化。它是中华法系最富有特色的标志,而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就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最重要的时期。 本文探究了儒家的礼治原则在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对其成因、发展、表现作了阐述、分析,肯定了各自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魏、晋和北朝的法律,建树颇丰,在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中是呈一脉而延展的,被其后的隋律、唐律承袭,为隋唐法律发展到封建法律的顶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是法律的儒家化之起源。主要阐述了滥觞于两汉的法律的儒家化的背景,阐述了法律的儒家化在两汉的两个主要途径:春秋决狱与引经注律。 第二部分是曹魏时期在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着重阐述了“八议”的内容及在后世的沿用。 第三部分是写两晋南朝在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所进行的改革,重点阐述“五服”制度的含义,及由此产生的“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形成、发展、沿用及陈朝“官当”制度的起源、形成。 第四部分是写北朝各朝在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中的作为,其显著特征归结为北魏的“存留养亲”制,与北齐的“重罪十条”。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37179754.html,/Periodical_czszxb200902028.aspx 授权使用:凤元杰(wfjxxy),授权号:2d6859d8-b68a-487a-ae2b-9e5101040e9b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9日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摘要: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在文学方面南方文风极盛,对落后的北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北朝文人在在南北交流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其中北魏经历了由萧条到复苏的转型,是北朝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大多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我们应当看到北魏诗歌在北朝文学中的地位,它是我们了解北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我们对北魏诗歌的发展做一些论述。 关键词:北魏;萧条期;复苏期;南风北进;风雅大盛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其中的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作为“中古文学”研究开山的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就没有只字论及北朝以后的文学著作虽然也有把北朝文学作为专门的专著来加以论述,但都主要是对《梁鼓角横吹曲》为中心的北朝民歌表示兴趣,对文人创作则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北魏的诗歌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魏近两百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萧条到复兴。有当时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北魏前期的萧条 从鲜卑拓跋氏进兵中原到魏孝文帝前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北魏的诗赋创作确实呈现出一种彻底的萧条状态,历来史学家也都众口一辞,说这一时期是“文章殄灭”(《魏书》卷八十五《文苑卷》)、“文章道尽”(《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序》中列举当时的名士:许谦、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游雅等。真正算得上诗赋作家的寥寥无几。从现存史料看,北魏初年的文人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文人,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是崔浩和高允,被称为“使北朝荒芜的文坛出现转机,堪称北朝文学的先驱”;另一部分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由关中、凉州等地入为魏的文人如张湛、宗钦、段承根等 北魏前期文学的萧条不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严酷险恶的政治环境。本来经过西晋末年长期混战,文人“迫于仓促,牵于战争,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北魏入据中原,拓跋氏对汉族士人心中还是充满了强烈的猜疑和深深的隔阂,经常造成鲜卑武人对汉族士人的无情杀戮,如崔浩的“国史之狱”,不但导致了河清崔氏一门的诛族的惨剧,又带来了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文化学术水平的家族的灭门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讲授: 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 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教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 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最终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 学生看书,回答:前秦疆域东濒大海,西至龟兹,南抵汉水,北达沙漠。…… 教师讲述:“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

北魏历代皇帝简史

北魏历代皇帝简史 北魏是一个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148年的时间。却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不为世人所知,史记记载也是寥寥无几,小说,电影,电视也几乎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声不响的蒸发了,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王朝,这个民族为生计所迫由发源地一直南迁,为了生存和当地的部落国家发生长期的融合和战争,在进入中原的过程当中他们首先建立了代国之后被后秦所灭,最终才建立了强大的魏国,为区别于曹操建立的魏,所以历史上称它为北魏 鲜卑民族来自大兴安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犳鹿成群,松涛澎湃叫做大鲜卑山,他们打猎,吃兽肉,穿兽皮,采集野果住在嘎仙洞中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的最高领导人不叫大王,更不叫皇上,而是叫做可汗,可汗率领着他的部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先安无事直到,第五代推寅这人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南迁,离开他们生活的地方,原因何在呢? 一、人口的持续增长。使环境成为制约鲜卑人继续发展壮大的瓶颈。大兴安岭虽然物产丰富,但动物的繁殖赶不上人类的破坏,推寅可汗肯定是被逼得没有法子,狼多肉少啊!二、大兴安岭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严寒、暴风雪是大兴安岭的常客,让他们苦不堪言。三、周遭邻国局势的变化。称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的衰败了,在鲜卑身侧有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你鲜卑人即便是想从深山里出来,到草原上找点食物吃,你也得问一问我大匈奴答不答应。现在推寅汗有机可趁,既然政策已定,就要付诸实施,南迁的第一个目标在哪里呢?他的落脚点又在何处呢?这个地方叫大泽,今天的呼伦贝尔湖。“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这是内蒙古草原民歌《呼伦贝尔美》中描述的迷人景色。烟波浩渺的呼伦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如同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广袤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天水相连,碧草无垠,那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可1800年前的呼伦贝尔湖又是怎样一翻景象呢?《魏书》序记中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无尽的沼泽,多么的荒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原,以至于推寅汗坚决的要放弃大泽,继续南迁,上天没有再给他机会,他死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先要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做斗争,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要需要多大的勇气,顶住多大的压力。满怀信心而来却大失所望,林地民族的迁徙是很困难的,它不同于草原民族,林地民族是没有马匹的,在深山老林马儿不能奔跑,所以他们走的非常艰难,没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经验,不懂放牧,所以他们才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停下来,大泽离大鲜卑山仅百里。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之后,勇敢的推寅汗死了,他的继承者们只得在大泽学习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牧牛放马,一呆就是上百年,大泽湖畔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人口继续增加,但环境依旧恶劣,漠北的严寒让鲜卑人吃尽苦头,暴风雪降临的日子,他们会在雪地里刨个坑,伴着风雪的怒吼声睡在里面。到了可汗邻时的时候,老可汗认为不能在这么下去,临终遗言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继续迁徙,据说有神人对他讲:“啊!我保佑的子孙们,难道你们永远要住在这片荒凉的地方吗?暴风雪会把你们埋掉!遍地的野狼会啃掉你们的骨头!为什么你们不把眼光看得远一点,在那片荒漠的尽头,会有千里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越过那一座座山峰,会有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高大坚实的房子,可以抵御严寒和野兽,遍地是吃不尽的粮食,永远吃不完,冬天吃完了,春风一吹,又长出来了。它的名字叫做中原,孩子们,走吧,迈开你们腿,勇敢的向前走!”这个故事宗教神火色彩强烈,因为他们需要迁徙,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尽的,他们渴望更好的生活。洁汾、力微父子依旧在努力寻找他们理想中的土地,他们在匈奴故地辗转迁徙,终于一片美丽的土地印入他们的眼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几经周折鲜卑人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归宿。神主拓跋力微创建了代国,之后被前秦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兴代国,这时他只有16岁,打败其他少数民族稳定了他的塞北的统治建立魏国,定都盛乐,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真正意义上的北魏由此开始…… 拓跋珪北魏的开国皇帝,一出生体重是平常儿童的两倍,是个大额头、大耳朵、又重又肥的胖小子。聪明,很早会说话,眼睛炯炯放光。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一生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重视文化教育,

七年级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十六国的相关史实。你知道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的是什么政权吗?该政权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这场伟大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淝水之战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淝水之战”部分,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展示:

教师讲述:尽管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北魏政权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材料展示: 材料一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教师提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北魏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二表明北魏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表明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 3.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北魏社会危机重重,同时,出现民族交融。那么,为了适应民族交融,解决社会危机,孝文帝是怎样做的呢? (1)迁都 教师展示: 教师提问:阅读上述材料,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回答: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历史名都,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实行汉化政策 教师展示: 材料一北魏教文帝规定,“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材料二

各朝皇帝名号口诀

各朝皇帝名号口诀 汉朝 西汉刘邦高惠吕,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孺; 刘邦搞灰驴,吻颈捂爪癣,缘成爱平乳; 东汉刘秀光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献。 刘秀逛名葬,和尚暗顺从,纸欢亡灵现。 三国(220--265) 建都创始亡国维持时间领首 魏洛阳曹丕曹奂220--265 曹操曹丕 吴建业孙权孙皓229--280 孙坚孙策孙权 蜀成都刘备刘禅221--263 刘备刘禅 西晋时期(265—316) 建都创始亡国维持领首 西晋洛阳司马炎晋愍帝265—316 司马懿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 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 成汉益州氐族李雄306--- 背景:八王之乱 前赵刘渊308--- 背景:八王之乱 东晋时期(317—420) 建都创始亡国维持领首

东晋317—420 十六国简表 十六 国 创始人都城兴亡时间何国灭之 前凉张寔姑臧317------376 前秦 后凉吕光386------403 吕隆投降后秦南凉秃发乌孤乐都(今属青海)397------414 西秦 西凉李暠酒泉(今属甘肃)400------421 北凉 北凉沮渠蒙逊张掖(今属甘肃)401------439 北魏 前赵刘曜长安(今陕西西安319------329 石勒 后赵石勒襄国(今河北邢台) 319------350 冉闵 前秦苻健长安(今陕西西安)351------394 后秦姚苌长安(今陕西西安) 384------417 刘裕(刘宋) 西秦乞伏国仁苑川(今甘肃榆中 东北)385--400,409--431年 夏 前燕慕容皝龙城(今辽宁朝阳) 蓟(今北京西南) 邺城 337-------370 前秦王猛 后燕中山(今河北省定 州) 384--------409 宠臣离班 南燕慕容德广固(今山东益都)398--------409 东晋刘裕 北燕冯跋龙城(今辽宁朝阳)407--------436 北魏 成汉李雄成都304--------347 东晋桓温 (420-----589)南北朝(439---581)朝代建都创始维持亡君领首 南朝宋建康(今 南京) 刘裕420—479 齐萧道成479—502 梁萧衍502—557 陈陈霸先557—589 北朝北魏拓跋焘386-534 东魏邺城(今属 河北省) 高欢534--550 西魏长安宇文泰535年-556 北齐邺高洋550—577 北周长安宇文觉557—581 隋朝长安杨坚581—618杨坚杨广杨侑杨侗杨浩 隋朝(581—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