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
摘要:名垂千古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事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魏王朝的封建化,使得北魏一时之间强大起来。然而,这一事件的背后又是多少人和事的努力而促成的呢?本文就分析一下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王朝的现实背景,主要从北魏建立之后的状况及封建化进程,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王朝前期对孝文帝的影响这些方面来探讨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封建化、宗主督护、税制混乱、民族矛盾、文明冯太后、各地起义
一、北魏建立初期封建化进程
公元386年四月,少年气锐、志向远大的代国国王拓跋珪毅然诏告草原各部,将代国国号更改为魏,自称魏王,改元立国,北魏国建立。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
首先,解散拓拔部的部落组织,改为划分土地定居下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业生活,即所谓“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从此,拓拔部人民大都居住在都城平城以及平城周围,由“八部帅”加以统辖,变作向政府纳贡服役的编户齐民。其次,又把被征服的汉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数十万迁到平城,发给耕牛,“计口授田”,对他们进行封建剥削。再次,拓跋珪注意延揽人才,吸收汉族士人(如任用当时的名士崔宏),制定朝廷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降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在保存汉人原来的社会制度和采用汉人原有的租税制度的同时,拓跋氏与汉族世家豪强也逐渐相互交融结合。同时,还注意培养人才,通过设立太学,用儒家文化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多时达到3000人。
439年,北魏重新统一了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拔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拔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政治上,凸拓拔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人士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定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
经济上,拓拔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思想文化上,拓拔焘倡导入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拓拔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拔部所熟悉和接受。随着学校的建立,
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拔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拔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及其造成的问题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经明元帝拓拔肆,到太武帝拓拔焘时以卓绝的武功,统一北方,进入中原。拓拔焘之后,又经文成帝拓拔濬、献文帝拓跋宏,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鲜卑拓拔部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而在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其经济、文化水平都落后于汉族和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拓跋珪所建立的封建国家还是很不健全的,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过渡性。南朝人就称北魏政权是“胡风国俗,杂相揉乱”。
三、民族矛盾
北魏前期,胡汉统治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拓拔部在进入中原地区后,曾极力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许多汉族士大夫也因此受到任用。但是,在北魏政权中,汉族地主的传统地位毕竟比过去明显降低。他们试图挽回失去的地位和特权,必然要触犯拓拔贵族及其皇族的利益。这种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一些汉族大族代表人物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无情地杀害。胡汉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致使汉族地主举兵反魏,或者参加各族人民的起义队伍,进行反抗斗争。
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在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下,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因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常处于尖锐化的状态。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不断地起来反抗,其中以盖吴的其一规模最大。公元445年至446年,关中卢水胡(胡族的一种)盖吴联络汉、氐、羌诸族,进兵威胁长安。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御驾亲征”,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到孝文帝即位以后,各族人民的起义更是连绵不断,遍及中原各地,震撼了北魏的统治。
四、内部矛盾
北魏前期的拓拔部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着矛盾斗争,表现在落后的拓拔贵族与逐渐封建化的拓拔贵族代表人物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由于专制君主集权统治的逐步强化和封建因素的额不断增长,拓拔贵族的传统地位和权力受到削弱,从而引起守旧势力的强烈不满,多次酿成流血事件,道武帝拓跋珪和太武帝拓拔焘都是在这种内争中被杀的。
五、冯太后的影响
在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下,北魏政府感到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稳定其统治。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此法的实施,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
次年九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了在社会经济方面的重大变革。这一制度,使北魏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同时为经济结构的灵活运转补充了新鲜血液。均田令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
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向。这一制度,即对北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文明太后是受过汉文化教育的人。临朝听政以后,在她周围又聚集了如:李冲、游明根、高闾等一批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汉族士人。由于文明太后和汉族士人的教育和影响,孝文帝也热衷于学习汉族传统文化。《魏书·高祖纪下》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486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可见,孝文帝虽然是拓拔王朝的主子,但他所受的文化确实汉族传统的。
六、民族融合
汉族与胡族人民的逐渐融合,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在各族人民之间去的统治地位,北魏政府也必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封建社会制度并且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大族地主进一步结合起来,才能继续其统治。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阶级、经济、民族矛盾激化,以及汉文化所影响的氛围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固拓拔部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