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历史研究

合集下载

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研究

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研究

北魏时期女性常服研究
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古老的国家,它带
给世人的文化和遗物使我们在了解这个特殊的时期时从中受益良多。

本文将以北魏时期女
性常服的研究为例,探讨这一时期女性服装及其源头、变化及影响等内容。

北魏时期,女性服装方面常服多以细软的麻制、丝制为主,内衣紧贴身,里面可穿夹克。

外衣可以有多种不同风格,比如小插襟、袖口分模、低宽腰围等。

领子多有郭、口器、被钩、缎带等,有的为了显示家庭的级别还配有金、银、玉石做装饰。

服饰的裁剪、细节
完美,手工精细且细密不失其神韵。

女子常服色彩鲜艳、衣型上下协调,搭配起来更是极具气质,使女性在漆黑的历史背
景下显得格外灿烂,自信大方,其奢华的外表也向外界昭示着北魏家庭之间的社会地位地
位的差异。

北魏时期的女性常服服饰,受中原早期的一些服饰,如古代汉服、隋唐服、战国服,
以及部分当地民间服装等的影响,并有所发展和改变。

受长期的战乱环境的影响,女性常
服的发展比较缓慢,但其精致、典雅的服饰风格始终流传至今。

北魏时期的女性常服对汉服以及当时的服装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从时尚的
角度追溯其发展史,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更多元与细腻的审美观,使女性拥有了更广阔
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也为后来的服饰给予了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北魏时期的女性常服服饰的出现为汉服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让当时的女性把精美的服装带入历史,把漆黑的历史背景下更加自信大方,也为中国的文
化留下了宝贵的审美美学资源。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研究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研究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书籍类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研究》,作者:李 晓果,出版时间:2019年。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作者:高敏,出版时间 :2004年。
THANK YOU.
05 《循吏传》的历史价值及
影响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影响
反映社会状况
《循吏传》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的一部分,较为全 面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
揭示历史规律
《循吏传》通过记载众多官员的事迹,有助于揭示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规律,如政治制度的变迁、社会 思潮的兴起等。
03 《循吏传》的成书及版本
情况
《循吏传》的成书时间及作者
成书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
不同版本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循吏传》的作者可能不同,具体需根据版本和 历史背景进行考证
《循吏传》的版本流传情况
版本一
宋代版本,流传较广,被 多次翻刻和引用
版本二
明代版本,与宋代版本略 有差异,流传范围相对较 小
版本三
《循吏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 进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循吏形象 特点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正史》中循吏形象的深 入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循吏形象具有 显著的特点。他们普遍重视儒家伦理道德, 关注民生福祉,积极推动教化,致力于维护 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严谨 、公正、清廉的执政风格,以及以人为本、 注重实践的施政理念。
面的发展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传
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中国北魏时期的南北朝政治研究

中国北魏时期的南北朝政治研究

中国北魏时期的南北朝政治研究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这个时期催生了许多文明和文化,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南北朝政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南北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东晋末年,由于内部分裂和外部侵略的压力,东晋发生了割据和分裂现象,于是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随之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角度来说,南北朝时期是割据和战乱的时期,政治也是高度分裂的。

南北朝各自建立自己的政权,形成了一些地方政权和专制政权,形成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化。

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动频繁,政治局势不稳定,内政外交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表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特点。

此时散族势力极侵权利,文官武将政治体系层次清晰可见,整个政治体系也很复杂。

南北朝政治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南北分裂的原因,二是南北朝政权的统一和其政治制度建设,三是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

南北分裂的原因南北朝的分裂,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严重的政治危机。

南北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等多种方面。

从社会角度来看,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社会各种阶层之间矛盾丛生,这种矛盾不仅表现在民间,而且渗透到了政治和军事领域。

当时土地私有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矛盾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对于政治统一也造成了很大难题。

从文化角度来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两地的文化传统、艺术风格和思想观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变得十分困难。

从经济角度来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南北统一的进程。

当时的经济分布,南方的经济处于相对繁荣发展阶段,而北方的经济则相对落后,这种经济差距,导致了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的割据现象。

南北朝政权的统一和其政治制度建设南北朝时期的政权,一方面表现为地方政权的崛起,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某一方的领导政治力量,可以说这两种情况都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统一跟重构过程。

北魏遗迹档案的研究

北魏遗迹档案的研究

为官 , 以他亲身经历 , 对平城 的I水 和京都 窟”是北魏名僧昙 曜奉文成帝 旨意开凿 的 , 便是位于大同市 区的华严寺 、 L l , 善化寺以及观 建设记载颇详 。请看 :魏 天兴元年迁都 于 距今 已有 10 “ 5 0多年 的历史。令人惊奇 的是 音堂等, 它们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 的 此, 太和十六 年 , 破太华 、 昌诸 殿 , 安 造太极 昙 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 , 竟然是北魏几代帝 特征。 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 内的辽代塑 殿, 东西 堂及朝堂 , 夹建 象魏 、 乾元 、 中阳 、 王的真实写照 ,连脸上脚 上的黑痣 也相吻 像露齿菩萨 , 造型极为独特 , 菩萨 口露香齿 , 端 门 、 西二掖 门、 东 云龙 、 神虎 、 中华诸 门 , 合 。《 魏书》 记载 :是年诏有 司为石像 , “ 令如 尽 展佛 韵 的神 情 , 山西太 原 晋 祠 圣母 殿 内 与 笑不露齿 的宋 塑侍 女相比 , 显然 皆饰 以观 阁, 东堂东接太和殿 , 殿之 东阶下 帝身 。 既成 , 颜上足下各有黑石 , 冥同帝体上 行不动裙 ,
19 9 5年 ,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 或从现存 的实物 档案来看 都能显示 出北 魏
我们要从北魏辉煌的历史中汲 学” 。毛泽东同志在评 点C: -十五史》 时说 : 方发现 了北魏 明堂遗址 , 这个惊人的发现令 的辉煌 时期 。 为进一步发展创造 “ 我看《 水经注》 作者也是一位 了不起的人 。 人们兴奋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 、 取人类发展的珍贵乳汁 , ” 郦道元 在《 水经 注》 里用大量篇幅描绘 祭祀 、 庆赏等大典的地方 , 是礼 治文化 的载 独特 的价 值 和 意 义。
李 白等人的游记散文都产生了影响 ,水经 魏王朝 的大气磅礴 ,感受鲜卑族人理解 的 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

理性而真诚地回望北魏时代——李凭先生的北魏史研究及其理论思考

理性而真诚地回望北魏时代——李凭先生的北魏史研究及其理论思考

作者: 李梦泽
作者机构: 襄樊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北襄樊441053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32-23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北魏平城时代》;李凭;中国社会科学院;魏晋南北朝史;历史文化学院;真诚;理性;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在北魏史的研究中,李凭教授做出的学术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以《北魏平城时代》为代表的一系列论著,开阔了我们对于北魏历史、文化与拓跋民族研究的视野,是北朝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探索者之一。

李凭先生是江苏省江阴市人,曾先后在山西大学、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

先生不但历任国家图书馆参考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书目文献出版社社长与总编辑,而且是在任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多年来,先生不仅辛勤耕耘于古代史与民族史研究领域,而且先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浙江大学历史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和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教授而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已是桃李满天下的名师。

北魏洛阳城的瓦当及其他瓦件研究

北魏洛阳城的瓦当及其他瓦件研究

北魏洛阳城的瓦当及其他瓦件研究钱国祥郭晓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100710)关键词:北魏;洛阳城;建筑瓦当;建筑瓦件摘要: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都城之一。

其出土的建筑材料特征明显,规格较高,是研究这一时期建筑材料和考古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资料。

本文以北魏洛阳城出土的建筑瓦当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建筑瓦件,以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分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把握北魏洛阳城建筑瓦件的特点和异同,为城址的整体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Key words:Northern Wei Period;Luoyang City-site;tile-ends;and other tile structural membersAbstract:Luoyang City of the Northern Wei Period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pital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of ancient China.The building structural members unearthed from there show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high standard,and provided valuable material data for studying the the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relative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y.The present arti-cle studies the tile-ends and other tile structural members unearthed from the Luoyang City-site of the Northern Wei Period,with the building vestiges excavated in field archaeology on the city site as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so a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various tile types of the then Luoyang City and to lay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is city-site.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之一。

北魏时期文化与艺术发展研究

北魏时期文化与艺术发展研究

北魏时期文化与艺术发展研究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尽管有着灭亡南北朝统一中国的功绩,但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创作等角度,探讨北魏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公元386年,前秦统一北方,直至公元417年被北魏所灭,至此,北魏正式进入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在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引发了深刻的文化变革。

二、文化背景的显现北魏时期,依然继承了南北朝文化的许多传统元素,如佛教传播,转化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但同样也开创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发展之路。

北魏以汉族文化为基础,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补充,悠久的历史使文化和文明在北方得以繁荣,特别是武周和北魏时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达到了高峰。

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了其独特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在北魏时期,其艺术创作得到了一次重要的发展,跨度时间长达200多年,而在这段时期,北魏艺术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其文化和艺术创作往往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北魏的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在艺术上存在一定的互动和交融,表现出了一个囊括整个社会文化的艺术创作大系统。

北魏时期的雕塑已经相当的发达,其艺术手法更为丰富,创作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绘画领域,北魏时期的绘画技法开创了新的格局,其创新性和创造性将东西方文化融汇贯通。

总之,北魏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创作不仅活跃着社会文化的氛围,而且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历史记忆。

对于文化和艺术研究领域来说,北魏文化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也将始终是研究人员们不断探索的创作源泉。

北魏佛教传播的历史分析研究

北魏佛教传播的历史分析研究

北魏佛教传播的历史分析研究北魏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佛教教义和一些思想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将对北魏佛教传播的历史进行分析研究。

1. 北魏梵文翻译和佛教教义的发展在北魏时期,佛教教义在一些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翻译一系列佛教经典和论著成为中文。

佛教经典的翻译主要是由印度僧人和中国僧人合作完成的。

印度僧人主要是起到了诠释和解释的作用,而中国僧人则主要起到了翻译和介绍的作用。

佛经翻译主要以梵文为基础,加入汉字,因此梵文的翻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北魏时期,经过大量的努力,一批熟练掌握梵文的医家、儒士等人被培养成为了优秀的梵文翻译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梵文翻译家是法显和玄奘。

他们不仅具备了充分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而且还能与印度僧人进行深入交流,因此对佛经的翻译尤为成功。

同时,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佛教徒不仅在社会和政治上得到了认可和尊重,而且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了长足发展。

2. 北魏时期佛教的社会影响北魏时期,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宗教方面,佛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北魏时期,佛教的传播范围涵盖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帝室和士族家庭。

许多贵族王公都亲自到佛教名刹做功德,多次供养寺庙。

由于北魏时期宗教信仰自由,佛教在王室和士族之外的公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通过佛教教义和修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得到内心的解脱。

同时,佛教文化在艺术和音乐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佛教艺术和佛教音乐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壁画、彩塑等佛教艺术和佛教音乐,以其美妙的旋律和美丽的造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

3. 结论综上所述,北魏佛教传播的历史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佛经的汉译和佛教教义的发展也成为了时代的特点。

北魏宗室阶层研究

北魏宗室阶层研究

北魏宗室阶层研究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宗室阶层在整个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从北魏宗室阶层的背景、内部等级分层、与权力斗争的关系以及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背景介绍北魏王朝成立于公元386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还对社会和文化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宗室成员通常担任着朝廷要职,掌控军政大权,成为北魏统治的核心力量。

二、宗室内部的等级分层北魏宗室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分层,主要包括皇族、亲王、郡王等不同等级。

这些等级的划分主要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1、皇族:作为北魏宗室的核心,皇族成员享有最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他们不仅控制着朝廷要职,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北魏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2、亲王:亲王是皇族的亲密成员,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高的地位,通常担任着朝廷的重要职务。

此外,亲王还享有丰富的经济特权和文化资源。

3、郡王:郡王是宗室中的较低等级,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特权。

郡王的封地通常是某个郡县,提供给他们一定的经济和军事资源。

三、宗室与权力斗争北魏宗室阶层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权力斗争主要包括宗室内部、宗室与外戚以及宗室与其他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

1、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尽管宗室成员都是皇族的后代,但他们在争夺政治权力时毫不留情。

这些斗争通常体现在皇位的继承、朝廷要职的分配等方面,宗室成员通过各种政治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宗室与外戚的权力斗争:外戚是皇后和皇后的家族成员,他们在北魏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势力。

宗室与外戚之间的斗争主要围绕皇位的继承展开,双方都会尽力争夺这一至关重要的资源。

3、宗室与其他政治势力的斗争:北魏宗室阶层不仅要面对来自内部和外戚的挑战,还要应对其他政治势力的威胁。

例如,地方豪强、佛教势力等都有可能对宗室的权力构成挑战。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一、历史文献:1、正史:一志、二史、八书。

•陈寿:《三国志》、李延寿:《南史》、《北史》•房玄龄(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2、其它: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二、敦煌吐鲁番文书及敦煌吐鲁番学三、近现代著作:吕思勉、陈寅恪、唐长孺、王仲荦、马长寿、周一良、汤用彤、何兹全、田余庆、胡守为等人的著作一、东汉末年的军伐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导火线。

3、曹操崛起的原因●曹操根据毛玠、苟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

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

●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他精通《孙子兵法》,是今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

著有兵书十万余言。

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

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

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

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

“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曹文柱 李传军一 概 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乱世。

为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自唐代以降许多史家和学者倾注精力对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其中成就较大的著述当首推《资治通鉴》。

在这部编年体史书中,魏晋南北朝400年间的历史大事不仅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司马光还通过“臣光曰”的形式表述了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

《资治通鉴》之外,考察或涉及这段历史的著作还有宋人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程大昌《演繁露》、陆游《老学庵笔记》、王应麟《困学纪闻》、叶适《习学记言》,明人李贽《藏书》、《续藏书》等。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系统地分析、批判了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的成败得失。

清代乾嘉学派是传统史学研究的高峰。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等著作有许多条目涉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在20世纪之前,历代学者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总体看来皆囿于循环史观,基本的路数不过是著史、考史和评史而已。

中国的新史学在19—20世纪之交开始萌动。

一批学者受到西方传来的各种进化史观、发展史观的影响,注意摆脱旧史学研究的羁绊而逐渐步入一个新的天地。

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不再甘心于整理国故,而是力图通过分析史料去寻找隐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动因、联系和带有某种规律性的认识。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也因之翻开崭新的一页。

20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可以1949年为限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可分为1901—1929年和1930—1949年两个阶段。

后一个时期可分为1949—1966年、1966—1978年和1978—2000年三个阶段。

20世纪初的30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具有由旧史学向新史学过渡的色彩。

粗略统计,1901—1929年发表的魏晋南北朝史论文不足90篇,著作仅为10余种,而且大部分论著的思想和方法都相当陈旧,基本未脱传统史学的窠臼。

刘宋与北魏关系初探

刘宋与北魏关系初探
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官僚制度为辅。
经济文化
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成为南方重要的政权。
北魏政权概况
01
建立背景
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是北方少 数民族政权。
政治制度
实行“八部制度”,以部落首领 为官。
03
02
统治范围
涵盖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 内蒙等地。
经济文化
重视农业,发展商业,是北方具 有代表性的政权。
VS
公元424年,刘义隆杀徐羡之等,北 魏攻江陵,无功而返。公元426年, 刘义隆杀檀道济,北魏攻入彭城、下 邳,刘义隆派王玄谟等人迎战,因王 玄谟无能而大败。公元430年,刘义 隆再次派王玄谟攻打黄河以南的北魏 领地,被北魏拓跋焘击败。
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公元431年,刘义隆杀王玄谟,北魏攻陷悬瓠、项城、涡阳,刘义隆派申坦等人迎战,因申 坦等人无能而大败。公元432年,刘义隆杀申坦等人,北魏攻陷虎牢关、滑台、碻磝、长社 、颍川、陈留等地。
04
刘宋与北魏关系的研究价 值
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揭示了南北朝时期南 北对峙的态势
深入探讨了南北朝时 期民族融合、文化交 流的进程
展现了刘宋与北魏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交流与碰撞
对世界历史的重要贡献
为世界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法
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为世界文明史研究提供了借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刘宋与北魏的对峙不仅影响了中 国历史的发展,也对世界历史进 程产生了影响。
首先,这种对峙格局促进了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战争和 贸易的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和价 值观得以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世 界文化的发展。
其次,刘宋与北魏之间的战争和 冲突也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 影响。这种对峙格局使得当时的 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和不稳定,给 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一定的不确 定性和风险。

谷川道雄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谷川道雄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谷川道雄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内容提要】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谷川道雄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多有建树,他最先提出豪族共同体的概念,1970年又与川胜义雄共同系统推出了这一理论,在日本史学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这一年也被认为是日本学术界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谷川先生在史学研究中,坚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先辈的理论,坚持研究活生生的人类社会,因而在赋予魏晋南北朝隋唐中世说以新内容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作者简介】王大建(1954-),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副教授。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谷川道雄先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多有建树,他与川胜义雄先生提出的共同体理论,在日本学术界曾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将日本学术界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向深入,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文拟全面介绍谷川道雄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我国史学界有所启迪。

一谷川道雄先生1925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芦北郡水俣町(今水俣市)。

这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业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化学工业污染而产生了一种病,就被称为“水俣病”,水俣町也由此而知名。

谷川先生在当地小学毕业后,进入熊本中学,后入大阪府立浪速高等学校(现大阪大学)文科求学。

1945年4月升入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东洋史学专业。

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日本战败已成定局,7月,谷川先生被征召入伍,8月,在兵营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第二年,重新回到学校。

谷川先生回顾这段历史时,称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与所谓的十五年战争同步的”。

[1]入小学的前一年,“九•一八”事变;入中学的前一年,芦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中学四年级,太平洋战争扩大;大学一年级,日本战败。

战争带给日本的不仅是废墟、通货膨胀和贫穷,另一大后遗症是使青年人失去了未来志向。

年轻的谷川置身于战败后的日本,茫然无措,与本来就无多大兴趣的东洋史研究产生了无限的距离感,甚至一度产生了转学科的念头。

关于北魏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关于北魏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关于北魏的历史知识点总结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时间跨度从公元386年到公元534年。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十六国之一,其国号为大魏,首都设在平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北魏的建立标志着鲜卑族的统一,北方政权被建立为北朝,南北朝的时代开始。

在政治制度方面,北魏的政治制度以汉族为主,实行鲜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治理的政策。

北魏采用了公侯伯子男等制度,设立了太宰、太师、太傅等官职,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行政区划上,北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和划分,建立了州、郡、县等行政单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在文化艺术方面,北魏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北魏的文学作品以李延年、傅玄、任昉等人的诗歌为代表,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艺术方面,北魏的雕塑、壁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北魏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经济发展方面,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推行户口税制,建立了灵武、绦泗、邺城等著名的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北魏还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方面,北魏的社会结构以皇室、贵族、士大夫、平民为主,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但在北魏晚期,因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社会出现了动荡和变化。

在宗教方面,佛教在北魏的统治下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北魏皇室对佛教的支持程度愈发加深。

佛教的发展使得中国佛教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辽阔的壁画和精美的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北魏的历史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魏的建立标志着南北朝时代的开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北魏的文化艺术作品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遗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重要的。

希望大家通过本文的介绍,对北魏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史分析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史分析研究综述()

一九九一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况何瑜《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多。

为庆贺唐长孺先生八十寿辰,武汉大学出版社特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1期作为纪念专辑出版。

此外,山东齐鲁书社出版了反映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年会成果的《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也将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讨论会的论文结集出版,加上其它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本年度发表的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明显多于往年。

第二,研究领域仍在不断拓展。

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军事、经济、民族、宗教、文化、人物等方面,其中有些题目是前人较少注意到的。

第三,在研究深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将本年度的研究简况综述如下。

一、政治方面的研究研究魏晋南北朝政治问题的论著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社会阶级与阶层。

在政治制度方面,阎步克的专著《察举制度变迁史稿》<24万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全面考察了察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向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指出察举制虽比世卿世禄制、任子制优越,但缺乏规范性、人格化色彩浓厚,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所以终究被体现出程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认为魏晋以来的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是察举制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正是唐代士族在政治上垄断特权的消失,才有可能完成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化。

此外,书中还论述了知识群体在察举制度变迁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还指出科举制固然有明显的进步性,但并非在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制,过去研究中的看法似失之于片面。

张旭华的《关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和《西魏、北周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年刊)两篇文章,则对于这两个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纠正了近年来的一些看法,如认为西魏、北周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等。

北魏的历史记忆整合与国家认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

北魏的历史记忆整合与国家认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
北 魏 统 治 者 拓 跋 氏 源 自 北 疆 塞 外 ,与十六国 北朝胡人统治者面临 相 同 的 身 份 困 境 ,其应对的 基 本 思 路 大 致 相 同 ,同 样 主 动 认 同 黄 帝 后 裔 身 份 , 力图实现从“夷 狄 ”到 “华夏 ”的身份转换,化解身 份困境。所不同的是北魏统治者收到较为理想的 效果 ,拓跋鲜卑源自黄帝谱系的观念深得其族人 以 及 北 魏 治 域 内 华 夷 各 族 的 认 同 ,成 为 诏 令 、家 谱 、传记 、墓志广泛宣扬和强调的内容。关于这一 点 ,学界已有较多共识。$ 北魏统治者为何能实现 这一点呢?笔 者 认 为 ,实施文化整合措施是不可 忽 视 的 重 要 途 径 。北 魏 统 治 者 不 是 简 单 或 片 面 地 宣 扬 拓 跋 鲜 卑为黄帝后裔之说,而是对中原传世 文献资料和反映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记忆的民间口 传 资 料 进 行 整 合 ,建 构 了 拓 跋 鲜 卑 源 自 黄 帝 、居于 北 土 、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的系统的族源叙述体 系 ,并将这一内容编人北魏国史,赋予其官方性质 和权威地位,这是北魏 统 治 者 取 得 成 功 的 重 要 原 因。
北 魏 统 治 者 增 强 了 华 夷 各 族 对 北 魏 政 权 的 政 治 认 同 、民 族 身 份 认 同 和 历 史 文 化 认 同 ,为 建 构 北 魏 的 国 家 认 同 、
巩 固 北 魏 统 治 奠 定 重 要 基 础 ,客 观 上 推 动 了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的 形 成 ,其 中 蕴 含 丰 富 的 历 史 经 验 ,对 铸 牢 中 华 民
拓 跋 鲜 卑 早 期 生 活 于 北 疆 塞 外 ,处于游牧迁
徙 的 生 活 状 态 。他 们 对 本 部 族 的 族 源 及 发 展 历 程 形成了朦胧的历史记忆,但 缺乏文字记录,主要靠 口耳相传。史 载 其 “畜 牧 迁 徙 ,射 猎 为 业 ,淳朴为 俗 ,简易为化,不 为 文 字 ,刻 木 纪 契 而 已 。世事远 近 ,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5](PU。在拓跋鲜 卑早期发展历程中,民 族 史 诗 、神 话 传 说 、歌谣舞 蹈等艺术作品发挥了传承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功 能 。拓跋鲜卑民族史诗《真人代歌》就是其中十分 重 要 的 作 品 之 一 。《真 人 代 歌 》又 被 称 为 “北

北魏时期族群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北魏时期族群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北魏时期族群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整个历史。

本文将探讨北魏时期社会结构和族群变迁的研究。

一、北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北魏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阶级结构和地区结构。

1.阶级结构在北魏时期,中央政权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力增强,统治者对统治阶级实行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的产生,主要是随着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增强,涌现出一批新的权力集团。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统治阶级开始失去统治地位。

阶级结构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贵族阶级的消失以及新兴阶级的产生。

在北魏时期,由于贵族阶级的消失,农民阶级逐渐升格成为社会地位最高的阶级。

这时期的农民,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农民。

他们大多是建制农民,依靠土地经营和银钱交易谋生。

同时,大量的流民出现,这也是阶级结构变迁的一个标志。

另外,在北魏时期,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开始崛起,他们以贸易和手工业为生计。

这些新的阶级,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2.地区结构北魏时期,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大规模变革。

汉族的南迁,导致北方大片地区由汉族占领。

这一变化,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影响深远。

一个重要的后果是,北方由汉地变为游牧地区。

这也成为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文化萎靡不振的根源之一。

二、族群变迁的研究1.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非常大。

这些民族代表了不同的族群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鲜卑族。

鲜卑族的入侵,导致汉族文化的北方大面积覆盖。

在北方大面积漂泊的汉族往往保留了本民族的风貌,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游牧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

游牧民族的习俗和思想,促进了汉族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汉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积淀。

2.族群的渗透和消失在北魏时期,各族群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过去的100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国内的史学工作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日、美等国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不少成绩。

这些研究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

限于篇幅,这里只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扼要地介绍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意见。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介绍稍详;对于有定论的问题,则从简。

一、政治史对本时期政治史的研究,学术界素来颇为关注,成果甚丰。

在职官研究方面,阎步克的系列文章对本时期散官发展、官职位阶化、军号散阶化进行了探讨。

《魏晋的朝班、官品和位阶》认为,曹魏末年创制的九品官品承继了汉代区分官位尊卑的朝位运用规则,官品中的官职前后排列形成一种等级排序,若干同类官职构成了不同的“位”,从而形成了繁多的“阶级”;“阶级”同时是官员所累积的个人官资,通常以秩满、朝廷不时开恩“普增位”等方式获得;官阶之外的勋阶大约主要来自军功,与将军号构成的军阶序列关系密切。

《魏晋南北朝的军号散阶化进程》考察了本时期军号散阶化历程,指出“将军”之号向将校以及各类官僚的普及滥授,使其虚衔化、位阶化的主要动因,军号的阶官化是以序列化为其内容。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考察了文散阶在南朝与北朝的不同进程,认为在北朝的迅速推进得益于军阶的拉动,向将士普授文散官,使其进化为位阶;南朝由于“文清武浊”观念使文散官的阶官化的进程相对迟缓。

这一时期先后建立过许多胡族政权,出现许多带有胡族色彩的官职,因此,对这一时期官制的研究较其它时期要更加复杂。

冯君实《十六国官制初探》分析了十六国政权中胡汉分治的情况,认为大单于和单于台的设置,是胡族落后的国家机构形式在中原的残留,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存在。

同时指出许多官职在这一时期的实际内涵发生了变化,如在许多政权的统治者未称王前,长史就不仅是一个属吏,而实际执行着尚书令仆的职责。

北魏画像砖研究

北魏画像砖研究

北魏画像砖研究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长达五千年的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王朝。

在北魏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出现了很多比较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如北魏画像砖等。

北魏画像砖是一种用于装饰建筑的砖,它的特点是在砖上刻画了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等图案。

其形制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有时也会有其他形状。

北魏画像砖在当时非常流行,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墓葬等建筑中,不仅体现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后人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北魏画像砖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一般采用的是“切统法”,也就是在砖的正面上切割出模具,再将不同的颜料填充到不同的模具里,然后晾干、烧制而成。

这种制作方法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可以制作出非常具有形态、色彩和层次感的图案,非常逼真精致。

从北魏画像砖上所刻画的图案来看,主要包括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题材。

其中最为重要和典型的是宗教题材,如佛教、道教等。

北魏时期,佛教、道教都非常繁荣,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中较为主流的宗教信仰,因此在北魏画像砖上刻画佛教、道教题材的图案也非常多。

比如,在佛教题材中,常常出现的是佛陀像、菩萨像、金刚像等。

这些像刻画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甚至被认为是北魏时期佛教艺术发展的高峰。

在道教题材中,常常出现的是神仙、瑶池仙境等。

这些画面虽然不如佛教题材那么常见,但是同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宗教题材外,北魏画像砖上还会刻画历史题材。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关羽等人物像。

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十分逼真,带有浓厚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此外,北魏画像砖上还会出现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题材。

比如,有的砖上刻画的是诗文或名句的内容和题材,有的则刻画的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北魏画像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现如今,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是北魏画像砖仍然散发着强烈的文化魅力,为人们了解古代中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
摘要:名垂千古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事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魏王朝的封建化,使得北魏一时之间强大起来。

然而,这一事件的背后又是多少人和事的努力而促成的呢?本文就分析一下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王朝的现实背景,主要从北魏建立之后的状况及封建化进程,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王朝前期对孝文帝的影响这些方面来探讨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封建化、宗主督护、税制混乱、民族矛盾、文明冯太后、各地起义
一、北魏建立初期封建化进程
公元386年四月,少年气锐、志向远大的代国国王拓跋珪毅然诏告草原各部,将代国国号更改为魏,自称魏王,改元立国,北魏国建立。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

首先,解散拓拔部的部落组织,改为划分土地定居下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业生活,即所谓“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从此,拓拔部人民大都居住在都城平城以及平城周围,由“八部帅”加以统辖,变作向政府纳贡服役的编户齐民。

其次,又把被征服的汉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数十万迁到平城,发给耕牛,“计口授田”,对他们进行封建剥削。

再次,拓跋珪注意延揽人才,吸收汉族士人(如任用当时的名士崔宏),制定朝廷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降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

在保存汉人原来的社会制度和采用汉人原有的租税制度的同时,拓跋氏与汉族世家豪强也逐渐相互交融结合。

同时,还注意培养人才,通过设立太学,用儒家文化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多时达到3000人。

439年,北魏重新统一了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拔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拔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政治上,凸拓拔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

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人士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定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

经济上,拓拔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思想文化上,拓拔焘倡导入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

拓拔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拔部所熟悉和接受。

随着学校的建立,
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拔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拔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及其造成的问题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经明元帝拓拔肆,到太武帝拓拔焘时以卓绝的武功,统一北方,进入中原。

拓拔焘之后,又经文成帝拓拔濬、献文帝拓跋宏,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鲜卑拓拔部在军事上是胜利的征服者,而在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上却是个后进者,其经济、文化水平都落后于汉族和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拓跋珪所建立的封建国家还是很不健全的,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过渡性。

南朝人就称北魏政权是“胡风国俗,杂相揉乱”。

三、民族矛盾
北魏前期,胡汉统治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拓拔部在进入中原地区后,曾极力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许多汉族士大夫也因此受到任用。

但是,在北魏政权中,汉族地主的传统地位毕竟比过去明显降低。

他们试图挽回失去的地位和特权,必然要触犯拓拔贵族及其皇族的利益。

这种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一些汉族大族代表人物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无情地杀害。

胡汉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致使汉族地主举兵反魏,或者参加各族人民的起义队伍,进行反抗斗争。

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在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下,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因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常处于尖锐化的状态。

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不断地起来反抗,其中以盖吴的其一规模最大。

公元445年至446年,关中卢水胡(胡族的一种)盖吴联络汉、氐、羌诸族,进兵威胁长安。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御驾亲征”,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到孝文帝即位以后,各族人民的起义更是连绵不断,遍及中原各地,震撼了北魏的统治。

四、内部矛盾
北魏前期的拓拔部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着矛盾斗争,表现在落后的拓拔贵族与逐渐封建化的拓拔贵族代表人物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由于专制君主集权统治的逐步强化和封建因素的额不断增长,拓拔贵族的传统地位和权力受到削弱,从而引起守旧势力的强烈不满,多次酿成流血事件,道武帝拓跋珪和太武帝拓拔焘都是在这种内争中被杀的。

五、冯太后的影响
在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下,北魏政府感到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稳定其统治。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

此法的实施,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

次年九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了在社会经济方面的重大变革。

这一制度,使北魏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同时为经济结构的灵活运转补充了新鲜血液。

均田令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
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向。

这一制度,即对北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文明太后是受过汉文化教育的人。

临朝听政以后,在她周围又聚集了如:李冲、游明根、高闾等一批有很高文化素养的汉族士人。

由于文明太后和汉族士人的教育和影响,孝文帝也热衷于学习汉族传统文化。

《魏书·高祖纪下》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老庄,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自太和十年(486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

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可见,孝文帝虽然是拓拔王朝的主子,但他所受的文化确实汉族传统的。

六、民族融合
汉族与胡族人民的逐渐融合,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在各族人民之间去的统治地位,北魏政府也必须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封建社会制度并且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大族地主进一步结合起来,才能继续其统治。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阶级、经济、民族矛盾激化,以及汉文化所影响的氛围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固拓拔部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