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建国的历史记载 北魏疆域范围
历史趣谈北魏建国的历史记载 北魏疆域范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北魏建国的历史记载北魏疆域范围
导语:北魏立国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
公元386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
北魏立国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
公元386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
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
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
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执珪以应窟咄。
拓跋珪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
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
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
386年,拓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
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史称“北魏”或者“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北魏的疆域
领土范围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行政区划
北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其主要的州有
并州、肆州、建州、恒州、朔州、汾州、司州、豫州、荆州、洛州、东荆州、东豫州、南兖州、相州、冀州、幽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营州雍州、豳州、夏州、华州、泰州、东泰州、泾州、岐州、
生活常识分享。
北魏(386—534年,是鲜卑族...
北魏(386—534年,是鲜卑族...
(西魏追谥)32年
广陵王、前废帝
安定郡王、后废513年—5531年—532年邺西南野
明宗元朗中兴
帝、顺文皇帝32年(165天)马冈
穆宗
(北魏孝武武穆皇帝元怀?—517年
帝追尊)
太昌532年
孝武帝(西魏谥)510年—5
显宗元修永兴532年云陵
出帝(东魏谥)35年
永熙532年—534年
注1:女帝是傀儡,也没有举行即位典礼,基本不为史家承认。
注2:圣武帝之前的帝王缺少记载,有些史家认为是后来添加的。
东魏皇帝列表
庙号谥号姓名生卒年年号在位时间陵墓
天平534年—537年
元象538年—539年
昭宗孝静皇帝元善见524年—551年漳西山岗
兴和539年—542年
武定543年—550年
西魏皇帝列表
庙号谥号姓名生卒年年号在位时间陵墓
文昭皇帝
德宗元宝炬507年—551年大统535年—551年永陵
文皇帝
废帝元钦525年—554年无,称元年551年—554年
拓跋廓
恭皇帝537年—557年无,称元年554年—557年(元廓)
40。
北魏历史
北魏历史北魏,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
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淝水之战后,拓跋硅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并称王。
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号称帝,是为道武帝。
后逐步并吞夏、北燕、北凉,到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朝相对峙。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整饬吏治,颁行班俸禄制,立三长制,实行均田法,加速北魏政权的发展。
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加速了鲜卑拓跋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之融合。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从拓跋硅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
后逐渐南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建立代国,代王为拓跋什翼犍。
后被前秦攻灭。
淝水之战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称魏王后,一面务农息民,一面着手进行统一大漠(即大沙漠,东起兴安岭西麓,西尽天山东端)诸部的征战。
东破库莫奚,西击高车,灭亡匈奴别部刘卫辰,相继征服北方一些游牧部落,俘获大批人众和牲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
北魏历史简介大全
北魏历史简介大全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北魏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北魏历史进行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北魏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386年,当时拓跋部的拓跋珪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标志着北魏的建立。
在拓跋珪的统治下,北魏逐渐壮大,并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的其他政权,建立了统一的北魏政权。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北魏政权不断扩张,先后征服了南方的其他政权,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北魏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开始。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政治方面,北魏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健全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北魏政权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北魏政权大力推行教育,兴办学校,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的统治持续了约15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北魏政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然而,由于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侵扰,北魏政权最终在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东魏和西魏政权相互争斗,最终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北魏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结束。
然而,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治,标志着中国北方政治的统一,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结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和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疆土变化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疆土变化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由秦始皇嬴政建立,以咸阳为都城。
西汉(前206年—8年),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由汉高帝刘邦建立,以长安为都城。
东汉(25年—220年),中国第三个大一统王朝。
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以洛阳为都城。
三国(220年—280年),东汉灭亡后,分裂为三国。
魏文帝曹丕建立了魏国(220年—266年),汉昭烈帝刘备建立了蜀汉(221年—265年),吴大帝孙权建立了东吴(229年—280年)。
西晋(266年—316年),中国第四个大一统王朝。
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以洛阳为都城。
东晋(316年—420年),这是一个偏安南方的政权。
由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以建康为都城。
当时的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代。
南北朝(420年—589年),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
东晋灭亡后,南方依次是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
北方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被北魏终结,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两个国家,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6年,北周取代西魏。
577年,北周灭亡北齐。
581年,隋朝取代北周。
589年,隋朝灭亡南陈,南北朝结束。
北魏(386年—534年)与刘宋(420年—479年)对峙北魏(386年—534年)与南齐(479年—501年)对峙西魏(535年—556年)、东魏(534年―550年)、南梁(501年—557年)三国鼎立北周(557年—581年)、北齐(550年—577年)、南陈(557年—589年)三国鼎立隋朝(581年—618年),中国第五个大一统王朝。
由隋文帝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
唐朝(618年—907年),中国第六个大一统王朝。
由唐高祖李渊建立,以长安为都城。
唐高宗在位时期的疆域唐玄宗在位时期的疆域安史之乱后急剧收缩的疆域两宋(907年—1279年),这是一个小分裂的时代。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朝、夏景宗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复现三足鼎立之势。
地图上的南北朝(14幅地图)
地图上的南北朝(14幅地图)汉末三国时期,华夏大地战乱频繁,最终蜀汉灭于曹魏,东吴灭于西晋,天下归于一统。
然而好景不长,西晋仅仅持续了51年(若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始为37年),北方又陷入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混乱状态。
虽然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前秦战败于东晋后,北方再次四分五裂。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牛川称王,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建立北魏。
南方的东晋也叛乱不断,桓玄篡晋,废帝自立。
大将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匡扶晋室,因功掌朝政大权。
东晋偏安江南,不忘北伐,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等先后北伐未能成功。
公元409年,南燕慕容超纵兵掠淮北,刘裕率军北上,破南燕都城,收复青州、兖州。
之后,刘裕又向西收复巴蜀,趁后秦内乱时,出兵攻克洛阳、长安,灭亡后秦。
但坐镇朝廷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大权旁落,匆匆返回建康。
留守长安的晋军内讧,夏主郝连勃勃趁机夺取关中。
刘裕北伐势如破竹,使东晋似乎看到了光复中原的希望之光。
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刘裕威望如日中天,野心越来越大。
420年,刘裕废恭帝自立,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公元396年,北魏败北燕,将关东地区收入囊中。
公元427年,北魏攻破夏都统万城。
之后又向北奔袭漠北,大破柔然。
公元430年至439年,北魏夺取关中,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至此,刘宋和北魏南北对峙,中国历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北朝(386-581)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420年-589年)有宋、齐、梁、陈四朝。
南朝因嫡传华夏之正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奉南朝为正统。
史书将南北朝起始时间定于公元420年,是因为北魏拓跋珪称帝早于刘裕,尽管当时北方还没有统一。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吸取东晋灭亡教训,重用寒门,压制豪门世族,推行土断等。
宋文帝继位后,继续推行刘裕的治国方略,整饬吏治、兴修水利、轻徭薄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日强,史称“元嘉之治”。
《锦绣未央》中,北魏,柔然是今天的哪里?(地理小知识)
《锦绣未央》中,北魏,柔然是今天的哪里?(地理小知识)北魏(公元386-534年),中国历史上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北朝之一。
拓跋部鲜卑贵族拓跋珪所建。
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
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共一百四十九年。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鼎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
北魏地图北魏立国在公元四世纪初,拓跋鲜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
376年被前秦所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
386年,拓跋圭即代王位,重建代国。
398年(天兴元年)议定国号为“魏”,建都平城,次年称帝。
即为魏道武帝。
兼并华北数代以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夏、北燕和北凉等势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华北地区,这时华南地区早已是刘宋,南北各自为政,形成互不隶属的对峙之局。
占领青齐在统一华北以前,北魏就有多次与南朝政权在黄淮下游交手的经验。
显祖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北魏上党公、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攻下南朝宋所属的青州治所东阳城,至此以后,现今山东半岛,又属黄淮下游古称青齐的地区(《尚书?禹贡》称“海岱之地”)就归北魏所管,并被割划为青州、齐州、济州、光州等区。
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
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
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中国宋魏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宋魏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宋魏时期图说420年刘裕受晋禅称帝,是为南朝宋朝,传至479年禅于齐。
北朝始于鲜卑拓跋氏的魏,原先是十六国时的代国,338年称王建号,376年为前秦所并,386年复国,同年改号魏,398年称帝。
439年灭北凉完成北方统一,史称北魏。
传至534年,分裂为东西二魏。
本图以449年为准,南朝为宋元嘉二十六年,北朝为魏太平真君十年。
其明年,南北爆发大战,从此南朝转衰,北朝转盛。
其时宋都建康,有州十八:扬治建康南徐分西晋扬州江南置,治京口徐治彭城南兖分西晋徐州淮南置,治广陵南豫分西晋扬州江南置,治姑熟豫分西晋扬州淮南置,治寿春江治寻阳青改东晋末北青置,治东阳冀分青州置,治历城荆治江陵湘治临湘雍分西晋荆州北境置,治襄阳梁治南郑秦分梁州置,寄治南郑益治成都宁治味广治番禺交治龙编《宋书·州郡志》所载凡二十二州,二百七十余郡国。
其兖、司、郢、越四州皆元嘉末年以后所置,故与此不同。
元嘉时郡国数不详,图中仅画出一部分。
魏都平城,太行山右为司、肆、并、东雍、东秦等州,山左为冀、相、定、幽、平、营等州,河南为洛、豫、荆、兖、济等州,关右为雍、华、秦、泾、渭等州。
又置镇于边境,有敦煌、凉州、高平、薄骨律、统万、沃野、怀朔、柔玄、怀荒、抱罕、武都、御夷等镇。
镇将统兵屯戍防御,主一方城隍仓库守土之责,与刺史同。
其时魏之西界包有焉耆、鄯善。
焉耆于448年攻下,鄯善于445年攻下,“赋役其民,比于郡县”,置西戎校尉以镇之。
东界止于辽西,辽东之地则于十六国后期已为高句丽所占有。
东北境外为契丹、库莫奚、地豆于、乌洛侯、失韦、豆莫娄、勿吉。
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
西域则高昌为北凉沮渠氏之裔所据;乌孙南迁,其故地为匈奴后裔悦般所据;仍有疏勒、龟兹、于阗、且末等。
青藏高原东北部为吐谷浑地,迤南为党项、白兰羌,西南则为宝髻、象雄、女国等。
宋之东南海上,仍为朱崖洲、夷洲。
北魏的历史简介
北魏的历史简介北魏386~557,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中央制度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
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
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
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
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
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
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
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攻城的都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
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进行严厉统治。
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
仅国史一案中,被灭族的北方汉族大姓就达千余人之多。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见盖吴起义。
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陇西今陕西、甘肃交界处。
一年后,起义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军事北魏兵民分开的,兵用于打仗,民从事耕桑。
而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农业主要由汉人从事。
南北朝时期北朝各国政权建立情况(按先后顺序总结)!
南北朝时期北朝各国政权建立情况(按先后顺序总结)!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而今天要说的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朝代树状图1、北魏。
(386年~534年)1、建立者:鲜卑族拓跋珪。
2、经过: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了代王。
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定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进攻代国,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国灭亡。
拓跋珪石像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了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又改称魏王。
398年6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
398年7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并称帝。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于洛阳,并进行了改革。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3、灭亡: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3位),享国148年。
北魏疆域图2、东魏。
(534年~550年)1、建立者:权臣高欢立元善见为皇帝,即魏孝静帝。
2、经过: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的中央政权。
530年(永安三年),魏孝庄帝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了孝庄帝,立元恭为帝(魏节闵帝)。
532年(太昌元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了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了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孝武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至589年,历时整整369年。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包括了疆域的变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疆域经历了不少动荡,而这些动荡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疆域变化在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各种战争的不断发生,中国的疆域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以及东吴三方势力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中国的三分,并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版图。
其中,魏国一度称霸中原,统治范围包括了今天的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其领土范围仅次于汉朝的最高峰。
然而,魏国的实力并不足以维持其整个疆域的稳定,加上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导致其不断面临分裂。
到了晋朝的时候,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收缩,仅有的几个领土中心点就是洛阳以及西安。
西晋统治时期,内部政治腐败加上外族民族的威胁,导致其势力逐渐倍受削弱。
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化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进一步分裂,南朝和北朝分别统治着中国南北两个区域。
南朝势力占据目前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以及江南地区的吴越、楚、东晋等等王朝。
而北朝的势力核心则是今天的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隋朝五个王朝。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分裂,导致了各地区间的分割、纷争、互相吞并的状态。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和动荡,这些都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加速了疆域的变迁进程。
其中南北朝之间的战争占据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北方势力曾经征服了南方,但最终仍然未能独占全国统治权。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变迁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和内忧外患,导致了各个地区的分割和互相攻击。
这些战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发展和进步,反而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最终,唐朝的出现,才将中国重新统一,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国力的国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关于北魏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关于北魏的历史知识点总结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时间跨度从公元386年到公元534年。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十六国之一,其国号为大魏,首都设在平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北魏的建立标志着鲜卑族的统一,北方政权被建立为北朝,南北朝的时代开始。
在政治制度方面,北魏的政治制度以汉族为主,实行鲜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治理的政策。
北魏采用了公侯伯子男等制度,设立了太宰、太师、太傅等官职,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行政区划上,北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和划分,建立了州、郡、县等行政单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在文化艺术方面,北魏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北魏的文学作品以李延年、傅玄、任昉等人的诗歌为代表,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艺术方面,北魏的雕塑、壁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北魏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经济发展方面,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推行户口税制,建立了灵武、绦泗、邺城等著名的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北魏还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方面,北魏的社会结构以皇室、贵族、士大夫、平民为主,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但在北魏晚期,因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社会出现了动荡和变化。
在宗教方面,佛教在北魏的统治下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北魏皇室对佛教的支持程度愈发加深。
佛教的发展使得中国佛教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辽阔的壁画和精美的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北魏的历史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魏的建立标志着南北朝时代的开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北魏的文化艺术作品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遗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重要的。
希望大家通过本文的介绍,对北魏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魏国的领土
魏国的领土(点击图片可以放大)晋国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其领土后来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似乎除了赵国的领土大致比较整齐,而韩魏两国则犬牙交错,显得凌乱,没有战略腹地,估计这也是后来被秦国零敲碎打、蚕食殆尽的主要原因。
这两天特意把《史记魏世家》里记载的有关地名稍加标点,以图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通过《魏世家》的记载,,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领地基本上是在晋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有人统计他继承了约50-60%的原晋国的势力范围。
到了战国时期,魏国除了在初期即魏文侯时期还有点生机外,基本上就是一个土地丧失的过程。
《史记正义》列国分野云:魏地觜觿、參之分埜。
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灠(覽改隱)彊、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
(卷,去權反)。
魏国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领土约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的领土大致沿黄河分布。
摘要如下:(晋)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
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正义】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
(魏城在今山西芮城县北。
)魏悼子徙治霍。
【索隐】又《系本居篇》曰:“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
”【正义】晋州霍邑县,汉彘zhi县也。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後受之。
徙治安邑。
【正义】安邑在绛州夏县安邑故城是也。
(古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文侯)六年,城少梁。
…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今陕西韩城南。
本为梁国或梁伯国,春秋时秦灭梁,为少梁,战国时曾属晋、魏,后又归秦,改名夏阳。
临晋镇,位于山西省临猗县,古称桑泉,大荔县,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
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
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
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既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又涌现了大量的文化人物。
在这个时期,北魏政权不断强大起来,领土也在不断地扩张,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行省。
而在行省的建设过程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环境非常特殊。
这个时期的北方地区,地处内陆,地形比较平坦,气候干燥,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北方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河流流域,如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
而黄河流域地广人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农业重心。
正是由于这个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北魏政权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的粮食和财富。
其次,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条件也影响了它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在这个时期,北魏政权不断地向南扩张,其统治范围也不断扩大。
然而在南方地区,河流的纵横交错和山岳纵深,导致其地理环境与北方地区大不相同。
这种地理环境就给北魏政权的南方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使它在南方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上遭受到一定的阻碍。
再次,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还与它的军事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北魏政权不断对外扩张,征战南北,其在地理选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征服南北朝时,北魏政权选择在黄河以南的地区进攻,这样有利于它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同时,在选定进攻目标的时候也考虑了对方的地理环境因素,如在对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时,北魏政权采取的就是“地利人和”的策略,利用山地和草原等自然屏障,削弱了民族的反抗力量。
总之,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于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权在行省建设和国土统一方面都充分利用了这些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创造了过人的军事、文化和政治成就。
同时,在今天看来,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29南北朝时期之北魏建国
29南北朝时期之北魏建国29南北朝时期之北魏建国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西晋末年,拓跋部分为三部。
公元307年,猗卢统摄三部,控制骑士四十余万。
因帮助西晋抗击刘聪和石勒,猗卢被晋封为代王。
316年,猗卢被杀。
从此,拓跋部落四散,又陷于纷乱之中。
公元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
拓跋部“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虏掠数以百万计的牲畜和人口。
正当拓跋部在国家形成的道路上迅速发展的时候,苻(fú)坚于376年征服了拓跋部。
什翼犍被杀,部落离散,余众分为二部。
公元386年(魏登国元年),什翼健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乐称代王,重建代国。
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推行屯田,发展农业,国力日益强盛。
395年,他大败后燕军队,接着攻占信都(河北冀县)、中山(河北定县)、邺(河北临漳)等地。
398年(天兴元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引用汉族地主为官,许多著名汉族豪强都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
魏明元帝拓跋嗣(409年~至423年)即位初,到处网罗“豪门强族”和“先贤世胄”,给他们高官要职。
山东、河北的著名士族豪强也都归附了北魏。
他们帮助出谋划策,制定政治、礼仪、法律制度,使北魏逐渐巩固和强盛起来。
到魏太武帝拓跋焘(424年至451年)即位时,十六国后期的各个政权,经过互相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
公元439年,太武帝亲自率军攻打灭北凉,北魏统一了北方。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
起义军在战斗中杀死了北魏许多王公贵族和州郡牧守,诛戮地主,摧毁坞堡,有力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起义军包括了汉、鲜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在共同战斗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和了解,对民族融合也有积极影响。
北魏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不久被其子拓跋寔君所杀,前秦又来攻代,代国灭亡。
立国之初
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 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兴和县西北东洋河南)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正式恢复了代国。即位不 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六镇之乱
孝文帝拓跋宏六镇,也称北镇,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 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敌人。北魏将主要军 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联盟 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 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
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和林格尔),与曹魏、 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西晋末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
拓跋部起源地——嘎仙洞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 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都于盛乐,设官 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拓跋部已经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拓跋部建立北魏后,迈入封 建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资料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划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调整。
由于政权的更迭和地理的变化,行政区划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和划分。
在魏晋南北朝的初期,中国分为三个主要的政权:魏、蜀和吴。
这三个政权都是以其所在地的名称命名的。
魏政权的首都是洛阳,其行政区划按照九州制度进行划分,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荆州、豫州、雍州、并州和幽州。
蜀政权的首都是成都,其行政区划按照州、郡、县进行划分。
吴政权的首都是建业(今南京),其行政区划按照州、郡、县进行划分。
这三个政权之间相互争夺领土,在行政区划上也有较大的变动。
随着北方五胡乱华的局势的发展,魏政权逐渐被北方胡族政权所取代。
北魏政权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
北魏政权首先将行政区划重新划分为十六个州,分别是并州、九州、冀州、幽州、雍州、凉州、益州、荆州、梁州、秦州、扬州、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和东州。
这些州内又分为郡和县。
后来,北魏政权又将九州划分为二十五个州。
此外,北魏政权还设立了行台、赤县等职能机构来管理地方事务。
南方吴政权则在楚汉之间成为了南方统一政权。
吴政权在行政区划上也进行了诸多的改革。
其行政区划按照州、郡、县进行划分,与北方的划分方式相似。
吴政权在行政管理上颇为严密,设立有都督府、尚书省等机构。
东晋政权在南方成为了主要的统治者,其首都为建康(今南京)。
东晋政权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按照四部制进行划分,分别是各州、各郡、各县和各乡。
其中各州下设有刺史,而各郡下设有太守。
与此同时,东晋政权还设立了六部以及和地方两级的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度支等机构。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南朝陈和南朝宋这三个政权,行政区划基本沿用了东晋时期的制度。
表面上看,南朝梁的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和乡,与东晋时期相似。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频繁的战乱和政权更迭,行政区划公务的执行往往受到较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调整。
中考历史北魏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北魏知识点总结一、北魏的建立北魏建立于386年,由拓跋部族的拓跋珪所建,建立初期还受到柔然和柔然分裂出来的鲜卑部族的压制。
直到拓跋珪之孙拓跋什翼犍时,北魏才真正崭露头角。
拓跋什翼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强调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二、北魏的统一在拓跋什翼犍的统治下,北魏逐渐强大起来,加强了对各部族的统一,扩大了国土,统一了北方的政治。
拓跋什翼犍还采纳了中原文化,执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魏文化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三、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官僚制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官职等级和管理职责,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北魏政治制度在南北朝时期起到了先导的作用,为后来的朝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的军事北魏的拓跋部族在建立朝代之初就强调了军事的重要性,建立了一支不断壮大的军队。
拓跋什翼犍采取了兵役制和武功爵制,加强了军事的组织和管理。
北魏的军事实力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扩张和内部安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北魏的文化北魏在文化方面也有着丰硕的成就,在当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北魏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和作品,拓跋什翼犍还大力支持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六、北魏的经济北魏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上,北魏大力支持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加强了对财政的管理和调控,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七、北魏的亡国北魏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最终还是在534年被东魏所灭,结束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在这之后,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上就是对北魏知识点的总结,了解北魏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北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面积更大,为何实力不如东魏?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面积更大,为何实力不如东魏?南北朝的北魏自衰落之后,分成两个国家。
权臣高欢控制东魏(534年至550年),高欢死后,其子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550年至577年)。
权臣宇文泰控制西魏(535年至557年),其侄宇文导扶持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557年至581年)。
西魏、东魏与梁朝(502年至557年),北周、北齐与南陈(557年至589年)先后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很多人将这段时期称为后三国。
图-北魏、西魏、东魏都城大同、长安、邺(邯郸临漳西南)位置东魏高欢和西魏宇文泰是一对不世出的枭雄,二人相攻相杀一辈子,为历史增添了很多精彩悲壮的记忆。
很多人可能都看过一张历史地图,就是西魏、东魏与梁朝的三足鼎立图。
在这张图中,梁朝地盘无疑是最大的。
梁武帝萧衍控制的帝国最强盛时,北边从江苏省与山东省的边界往西南延伸,约在河南省汝南市附近折向西北,以秦岭与西魏为界,以南的地盘全是梁朝的。
咱们再看西魏和东魏的地图,很明显,西魏的疆域要大于东魏。
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西魏(在伐蜀攻江陵之前)面积约有98万平方公里,东魏面积只有约71万平方公里。
东魏面积明显小于西魏,但如果你穿越回那个时代,随便找一个人问二魏孰强?大多数人会告诉你:当然是东魏实力更强,这一点是西魏人也是否认不了的。
西魏面积大,为何实力反而弱于东魏?这就要讲到两个魏国控制区的“有效面积”了。
所谓有效面积,放在古代农耕社会的角度讲,就是看你这个国家的耕地有多少。
在北魏没有分裂时的宣武帝元恪时期(499年至515年),北魏占据着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这里都是成熟的农耕地区。
梁朝的面积虽然也不小,但由于唐宋之前的南方开发程度不够,经济反而不如北魏控制的黄河流域发达。
东魏和西魏的情况和北魏、南梁也差不多,咱们先讲东魏。
图-西安古城俯瞰,西魏建都长安在侯景之乱后,东魏、北齐才逐渐越过徐州,南下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即使如此,东魏依然堪称是二魏与梁三国中的最强者。
北魏拓跋氏:多年攻伐征战,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拓跋氏:多年攻伐征战,统一北方,建立北朝第一个王朝!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江左,北方大地政权迅速更迭,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直至公元439年,北魏拓跋(tuò bá)部统一北方,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概述:北魏是个什么样的政权?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
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而建立北齐。
557年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亡。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到534年北魏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北”,称“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
它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
立国之前都在干什么?鲜卑族拓跋部自称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因“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之意。
后也因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游牧而居。
东汉以前,北匈奴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西迁,进入原北匈奴之地,即漠北地区。
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往来,但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315年,拓跋部因帮助西晋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
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阶级社会,逐渐强大。
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代亡。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拓跋部壮大。
拓跋珪统一北方,南北对峙征服后燕: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之方针,同时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歼灭四五万燕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北魏建国的历史记载北魏疆域范围
北魏立国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
公元386 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
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
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
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执珪以应窟咄。
拓跋珪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
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
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
386 年,拓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
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史称“北魏”或者“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北魏的疆域
领土范围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行政区划
北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其主要的州有
并州、肆州、建州、恒州、朔州、汾州、司州、豫州、荆州、洛州、东荆州、东豫州、南兖州、相州、冀州、幽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营州雍州、豳州、夏州、华州、泰州、东泰州、泾州、岐州、兖州、青州、齐州、徐州、南青州、济州、河州、凉州、敦煌镇、武川镇、御夷镇、怀荒镇、柔玄镇、抚冥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