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合集下载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总结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总结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考点一、淝水之战1.背景(1)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2)北方: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其中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北方。

2.概况(1)时地:383年淝水(2)双方:前秦VS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4.影响(1)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面临困难重: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改革(1)改革者:北魏孝文帝(2)支持者:冯太后(3)措施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3.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新中考难点突破:观点论述题】围绕“改革对社会的重大作用”提炼观点,并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①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实行鼓励耕积,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通过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表现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从 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
物、腐蚀、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生活之中。
(2)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了北方
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影响:
为以后隋唐时期 多民族国家的繁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贺 赖 贺
丘墓陵 步六狐
穆 陆
独 贺
孤 楼
刘 楼
与汉人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 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是为什么?
生活 生产
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
统治 方式
民族 心理文化 交流 Nhomakorabea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儿? (1)相同点: 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 件;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生活方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 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经过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胡人与汉人的 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胡床
……
……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
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 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 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 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 人民的喜爱。
——《魏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二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资治通鉴》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阅读❹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 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 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 大意: 从今起要停用鲜卑语,全部改讲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 习惯已久,可能一时很难改过来;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 则必须改。若故意违反此令,则要降爵罢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史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两则史料反映的措施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观察史料三图中人物的衣着装扮,你有何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14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14张PPT)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 经济 产。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交往 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君主专 方 政治 制制度,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 式 交融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 文化 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交流 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问题1】
【问题2】
【即学即练1】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前秦战败,未能统一江南 D.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关闭
B
答案
【问题1】
【问题2】
【问题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探究(1)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顺应 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促进 了北方民族交融。 (2)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 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改革给这一历史进程做了总结。 (3)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其手 段强调同化。但由于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客观历 史趋势,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 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经过:苻坚征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南下,企图灭亡东晋,东 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前秦大败,苻坚负伤逃回北 方。 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5.在古代史上提倡使用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等措施的一次 著名改革是:
A.商汤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C 6.孝文帝叫拓拔宏,又叫元宏,你知道为什么吗?
A.皇帝赐姓元 B.他喜欢银元 C.改用汉姓 D.讨厌自己的复姓
C 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
进行的迁都是:
C
1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 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 要迁都,迁都 后产生了什么 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 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 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11 . 都 城 能 反 映 一 个 朝 代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的 发 展 , 其 中 为
C 接受
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殷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

(3)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 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结束长期分裂局 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既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历史的重 要能力体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主题展开以下探 究活动。
材料一
左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胡 人牛耕图》。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 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 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从畜牧 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C.鲜卑族
D.羌族
4.(2021宜宾)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
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5.小王同学在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
一历史事件应是
(B)
A. 游牧民族内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原因:北方游牧 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材料二 考古发掘——北魏元邵墓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陶俑头戴胡式风帽, 该墓位于洛阳老城东 墓志记载,元邵,字
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 北4公里,盘龙冢村南 子开,是北魏孝文帝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魏 政 治 和 北 方 民 族 大 交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融
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__隋__唐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 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 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认识: 1、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 关系。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0岁 满月 13岁
幼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27岁 2岁 32岁 8月卒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6月废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推测:
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后 期什么样局面的出现?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1.畸形政局乱朝纲—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一卷 百战成王 仕宦当作执金吾---东汉的建立 第二卷 怀柔天下 光武中兴与民安---东汉的辉煌 第三卷 祸起宫闱 汉运渐终人心乱 ---东汉的衰亡
第四卷 苍茫大地 江山浮沉谁是主 ---历史的沉思
梁太后 窦太后
外戚 窦宪 邓骘 阎显 梁商、梁冀 梁冀 梁冀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 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复习旧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一、淝水这战
383 年。地点: 前秦军队 时间: 。交战双方:号称百万大军的 与 淝水 前秦 。前秦的统 仅有八万人的 。结果: 东晋军队 东晋 以少胜多,大败 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 的状态。 分裂和混战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 族拓跋部建立 北魏 ,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 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 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 教育的皇帝。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1. 迁都洛阳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 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 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 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 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 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 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 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族大交融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北方
汉化措 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你对本课中“民族交融”的理解是什 么 ?它一种历史进步还是历史退步?说说 理由。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 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 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趋向一致。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人教部版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版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孝文帝改革
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拓跋宏改革: 1、迁都:
平城
洛阳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孝文帝迁都
平城
洛阳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 5.(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 6.(2009年·山西省)北魏建立后,统治者顺应民族
第19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 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西 晋

(4)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方式的交融
北 方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学 习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方式的交融 汉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学 习
人 《 放 牧 图 》


以汉服代改替穿鲜汉卑服服; 改改姓鲜汉卑姓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联人姻贵族联姻等。
移风易俗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 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 ,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 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 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改鲜卑姓为汉姓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 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汉化措施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① 规定官员 在朝廷中必须改使说用汉汉语语,禁用鲜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治制度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制度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氏为(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D.尉迟
鲜卑族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
改革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历史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服饰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饮食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歌舞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民,拼凑士兵八十 自相践踏,一溃而不 解,再度陷入分裂
多万
可收拾
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 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本历史学家 川本芳昭
匈奴 羯族
羌族
鲜卑 氐族
汉族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军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用计使前秦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3.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5.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6.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7.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8.表现
(1)经济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关系: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9.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B)
A.西晋
B.东晋
C.孙吴
D.成汉
2.东晋在这次战争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次战争是(D)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3.(黔西南中考)下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D)
A.百家争鸣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族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三北魏时期,出现了“汉人胡食”“胡人汉服”的现象。

(1)材料一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贵族联姻。

(2)导致“白鹭官”后人生活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的繁荣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5.(南通中考)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下列属于民族交融在文化方面的表现是(C)
A.汉族穿戴少数民族服饰
B.内迁各族开始以农业生产为主
C.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D.“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课后巩固提升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历史上某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时,运用了以下的示意图。

这次战役(C)
A.使前秦统一了全国
B.使东晋收复了北方
C.为南方发展创造了条件
D.东晋因国力消耗过大而亡国
2.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与这次战役有关的成语是(C)
A.围魏救赵
B.破釜沉舟
C.草木皆兵
D.暗度陈仓
3.如果你来到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的都城洛阳,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B)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人的服装
B.朝廷中大臣正用鲜卑语向皇帝做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鲜卑族学生
4.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

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

下图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中原。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在哪一方面的影响(A)
A.生活方式上
B.政治制度上
C.思想文化上
D.民族心理上
5.(福建中考)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A)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6.(日照中考)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B)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7.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借鉴,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烽烟再起】
材料一苻坚说:“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中苻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这对后来的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骄傲轻敌。

影响:导致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

【革故鼎新】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2)材料二中“魏主”指的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魏主”指北魏孝文帝。

原因:平城是用武之地,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为改革减少阻力;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都城。

(3)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不同意。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