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清代传奇剧的发展
清代分三个阶段:清初(顺治1644-康熙1722);清中叶(雍正


1723-嘉靖1820);晚清(道光1821-宣统1910) 传奇创作进入清代,即进入了它的发展后期,从总体演变趋势看, 传奇渐趋衰落。但传奇的创作水平和取得的成就却较高。(一) 清初:传奇剧进入全盛期。 1、专业作家的出现。 明代的文人传奇创作多属业余爱好,清代初期出现了一批以创作 和演出谋生的专业文人剧作家。苏州剧派是中国戏曲史上陈容最 大的戏剧流派,有影响的戏剧作家20多人,活动时间长达四五十 年,创作剧本150多个。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鲜明的 现实批判精神。以李玉为代表,其成员有朱佐朝、朱素臣、叶稚 辉等六人,其作品如李玉的《清忠谱》 及“一、人、永、占” (《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双 熊梦》(即朱素臣的《十五贯》)等。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喜剧《风筝误》等)。
第四章 明清传奇戏曲
传奇的演变、发展、体制、作家与作品
一、明代戏曲的演变与发展


明清传奇戏曲是继元代杂剧之后戏剧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明清传奇的发展可分作两个阶段: 1、明后期嘉靖末到崇祯末(即1567年至1644年); 2、清前期顺治初至乾隆末(即1644年至1795年)。 (一)明代前期戏曲:戏文。元末南戏向正式的传奇剧的过渡转 型期。(1368-1487成化年间) 1、作者多为民间艺人,无名氏之作。 2、多改编元代戏曲或民间故事。 明前期戏曲作品,其中多数是据宋元戏文旧本改订,或依宋元戏 文题材重创,或采长期流行民间的戏剧改编。根据宋元南戏旧本 改编的戏文如《琵琶记》和“荆、刘、拜、杀”,《连环记》、 《金印记》、《孤儿记》等。称 “明人改本”。改本的数量远超 过新编剧目,因此明代前期的戏剧才被称认为是“改本时期”。 《同窗记》(梁祝故事),《精忠记》(岳飞故事),风格质朴。 因此,明代嘉靖年间徐渭《南词叙录》中把嘉靖前的明代戏剧及 宋元南戏,统称为“戏文”或“南戏”、“南曲”。
2、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李渔的《闲情偶记》,提出“结构第



一”,“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理 论,切中传奇创作之时弊。 3、“南洪北孔”的出现:康熙年间,洪昇《长生殿》(1688)、 孔尚任《桃花扇》(1699年)两部巨著出现,把传奇创作推向一 个新高峰。 (二)清中叶:明清传奇剧的余势期。 1、演出体制杂剧化。多为折子戏。乾隆年间编纂的《缀白裘》, 主要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出的昆曲剧本80多部作品的400多个折 子戏。 2、思想内容伦理化。“褒忠、阐孝、表节、劝义”。 3、艺术风格诗文化。创作与舞台演出严重脱节。 至乾隆年间(1736-1795),地方戏勃兴,传奇创作近入尾声, 但仍有几部佳作作为其回响。如方成培的《雷峰塔》等。嘉庆以 后,昆曲传奇失去舞台主宰力,被民间地方戏取代。
4、在音乐配器方面,更为齐全,管乐器有笛、箫、大小唢呐、

笙,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 堂鼓等。 5、 “流丽悠远”特色。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 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影响而具有的 “流丽悠远”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三)脚色行当。 分工细化。 生、旦、净、末、外、丑。旦、 生是主角,重唱工;小生、小旦唱工、做工并重;贴旦以做工见 长。净:多扮演反面人物或性格粗放的喜剧人物。丑:正反男女 人物皆可,多为下层人物。末、外:中老年人。 京剧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剧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牡丹亭》生(柳梦梅),旦(杜丽娘),老旦(杜夫人),贴 旦(春香,小道姑),净(郭驼,苗舜宾,番王,老道姑,李全, 胡判官),末(陈最良,花神),外(杜宝),丑(门子,韩秀 才,疙童,杨婆) 《桃花扇》生(侯朝宗),旦(李香君),小生(吴次尾,蓝田 叔,弘光帝,左良玉),小旦(李贞丽,寇白门),老旦(卞玉 京),净(张瑛,苏昆生,马士英,刘良佐),副净(丁继之, 高杰,田雄,阮大铖),末(陈定生,杨龙友),副末(老赞 礼),外(史可法,张道士),丑(柳敬亭,刘泽清,郑妥娘)
(三)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兴盛期(万历1573-崇祯1628-1644) 1、大批文人涉足剧坛。 提高了剧作的文学和声律品位。明传奇剧作家数量几倍于元代。著名


的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吴炳的《绿牡丹》,孟称舜的《娇红记》, 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孙钟龄的《东郭记》、沈 璟《博笑记》、阮大铖《燕子笺》等。 2、流派的产生与艺术之争。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沈汤 之争”。这两大派的形成和论争,是中国戏曲创作空前繁荣的标志。 论争的中心是“文辞第一”还是“声律第一”。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 强调 “声律第一”,对昆腔格律进行严格规范。汤显祖的传奇创作, 在唱腔上接受了海盐腔及弋阳腔等“杂调”的影响,不受昆腔“正声” 的限制,在反映现实、抒写情性上,强调“自然而然”,要求声律选 用要服从于文辞,不受曲律所束缚。 3、文辞典雅绮丽。 从明中叶开始,中国戏曲的文本创作逐渐走向与元杂剧、南戏不同的 道路,即戏曲文学的可演性和舞台性不断削弱,传奇剧本的可读性、 文学性不断加强。 4、曲论著作蔚然可观。徐渭《南词叙录》,王世贞《曲藻》,沈璟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为传奇 音乐唱腔格律化、规范化作出了贡献;对中国戏曲的源流、风格、作 法、表演、声律进行了研究总结。
四、明清传奇的特点与缺点
(一)特点:明清传奇戏曲具有浓重的文人审美趣味与丰富的文
化内涵。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深广的社会忧思意识,力图容 纳尽可能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与更为复杂的主体精神,表达对现 实政治、人生状况和人性特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如反映现实人 生与政治的《鸣凤记》(王世贞),反映历史与反权奸的《宝剑 记》(李开先),反映文人浪漫爱情理想、探求忠臣出路的《浣 纱记》, 总结历史教训、抒发兴亡之感的《长生殿》、《桃花 扇》。明代剧作家还多以家庭婚姻、男女爱情为题材,表达对个 体独立精神和自由平等的热烈向往。如《玉簪记》(高濂)、 《娇红记》(孟称舜)、《红梅记》(周朝俊);清代传奇作家 作品更多思国怀旧之情,或表达对权奸的痛恨。 (二)缺点:篇幅冗长,结构松散,情节漫衍,拖沓琐碎,缺乏 戏剧性;曲词绮丽典雅,多用典故,晦涩难懂。作家关注的不是 如何适应舞台演出的需求去创作剧本,而容纳了过于庞大的意识 形态内涵与历史叙事意蕴,渗透了过于强烈的文人抒情意味,促 使传奇戏曲脱离剧坛舞台,逐步走向案头之曲的歧途。
李开先、王世贞等在嘉靖末或嘉靖后的著述,均称嘉靖前的明代戏剧

wenku.baidu.com
为“戏文”,而不称“传奇”。 3、封建礼教、教诲色彩明显。大力宣传义夫节妇、贤子贤孙。如明 代前期新编的戏文《香囊记》、《双忠记》、《忠孝记》等。 4、“四大声腔”广为流流: 明代前期,南戏唱腔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并逐渐形成几种不同的声腔: 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二种主要流行于 江浙两省,余姚腔还兼及今安徽南部;弋阳腔不仅流行于江西、福建、 湖南、广东,而且传入北京,形成一种声腔系统,称为“高腔”。 明前期戏剧新作不多,创作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明初思想文化箝制, 剧作家思想受到禁锢,很多以宣扬伦理教化为主旨,如《忠孝记》。 而《香囊记》语言追求典雅,对后来的传奇戏曲的“骈绮风”形成影 响很大。总的来说,明代前期戏曲成就不高。 (二)明代中期戏曲:传奇的成立与发展成熟期。(1488-1572,弘 治-嘉靖-隆庆) 1、“传奇”含义与演变: “传奇”源于唐代对短篇小说的称谓;用于指称戏剧,始于元代。宋 元南戏、元杂剧都曾被称为传奇。明代以后,则通常用来指明清两代 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 传奇作品追求情节的奇异性和主 观抒情性。传奇戏曲是文人不断对南戏形式进行“雅化”和规范化改 造,既与南戏有直接承接关系,同时又文人化的戏曲样式。
三、明清传奇剧的体制
(一)剧本体制。 1、篇幅较长,分出标目。 宋元戏文不标出,明清传奇不但标出,且标明出目。如《牡丹亭》


第一出为“标目”,第二出为“言怀”,第三出为“训女”。每 一出结束、角色下场时也都有下场诗,全剧结束时有“散场诗”。 由于篇幅长达四五十出,所以还分上下卷。 2、一生一旦,贯穿始终。 这是昆曲传奇剧本体制的主要特点。在一部剧作中,通过一男一 女的悲欢离合构成戏剧情节,编排上往往一场或几场由生或旦主 演,生旦相互交替演述故事,展开情节。 (二)音乐体制。 1、演唱方式多样:独唱、对唱(接唱)合唱。 2、在节奏上音乐布局上,南曲北曲穿插使用,且不局限使用同 一宫调,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更加突出。 3、在演唱艺术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 和咬字吐音。
五、明代传奇作家与作品概述
(一)梁辰鱼(1510-1591)的《浣纱记》(共45出)(悲剧) 取材于春秋时代吴越兴亡的故事。元杂剧有《进西施》(关汉卿
作)和《越王尝胆》(宫天挺作),但剧本已佚。 故事梗概:越国大夫范蠡游春结识浣纱女西施并定情。接着吴越 交战,吴王夫差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带臣子范蠡到吴国请罪,三 年中受尽吴国君臣侮辱。吴王得病,勾践为他尝粪,夫差于是让 勾践君臣回国。勾践回国后,计谋复仇,范蠡为国割爱,主动将 等待自己三年的未婚妻西施亲自送至吴宫。两人析浣纱为证,以 待团圆。夫差得西施,荒淫无度;吴国忠臣伍子胥因进谏昏君, 获罪自刎;吴国君臣不和,朝政日非。与此同时,越王却卧薪偿 胆,励精图治。当吴国攻齐时,越乘虚而入,攻占吴国,吴王自 杀。灭吴之后,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在太湖舟中成婚, 一同泛 海而去,隐居江湖。 《浣纱记》的主要特点是以西施、范蠡的爱情为主线,写吴越之 争及国家兴亡。剧本着力表现了西施以大局为重,把国家利益置 于爱情之上的精神境界。
《浣纱记》还着重批判了夫差的沉湎酒色、不辨忠佞,以及吴国君臣
的的卑鄙贪婪、阿谀谄媚,从而揭示了吴国由盛而衰的根源。而对含 冤死去的正直有远见的伍子胥则深表同情,这类描写在明代中叶都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浣纱记》以二人的爱情故事和一缕溪纱贯串全剧始终,如开头写范 蠡与西施在村口的溪水边相遇并相爱,西施赠范蠡一缕溪纱作为定情 之物。后越国为吴国所败,范蠡以国事为重,劝说西施到吴国去。临 别时将溪纱分开,二人各持一半。末尾写灭吴之后二人在太湖舟中成 婚,又取出溪纱,一同泛海而去。这些情节有助于塑造范蠡和西施两 个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爱国者的形象。 《浣纱记》在结构上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事的创作手法对于后来的戏 剧创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如《长生殿》、《桃花扇》皆以悲欢离合 的爱情故事,串以家国兴亡或其他重大政治事件,男女主人公皆是时 事的局中人或见证人。 《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编写的剧本,内容充实,辞藻 华赡,上演后受到普遍的欢迎,对推广昆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 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浣纱记》“关目散缓”,过于 重视文辞音律而忽视戏剧冲突的设计和安排,宾白中骈偶语过多,这 些缺点对后世传奇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由于梁辰鱼才情较高,曲白 虽写得研练工丽,但尚无堆砌的恶习。




2、昆曲传奇剧的成立: 严格意义上的明代传奇,开始于嘉靖末年梁辰鱼的《浣纱记》。 (1)魏良辅改革昆山腔。 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1541),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 术的成就并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山腔从唱法、结构及伴 奏乐器等方面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建立了委婉细腻、 流利悠远的昆腔歌唱体系。其声调清柔而婉折,富于跌宕变化,适宜 表现带有伤感色彩的内心情绪。但这时的昆腔仅仅是清唱。 (2)梁辰鱼编写昆腔传奇《浣纱记》。音乐体制规范化。 嘉靖(1522-1566)末年,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 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 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 到万历年间(1573-1619)其影响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昆腔传 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继北曲之后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逐渐发展成 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从此明清传奇的声腔有了规范,即以昆 山新腔为“正声”。 3、剧本文学体制基本定型。多分上下卷,分出标目,每出演完有下 场诗。 4、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问世。积极参与现实斗争,具有时代精神与 历史责任感。 《浣纱记》(梁辰鱼)《宝剑记》(李开先)《鸣凤记》(王世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