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11欧洲宗教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1 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

1.基督教的概况

(1)派别: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2)信仰核心:“原罪”和“救赎”。

2.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

(1)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2)政治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3)社会生活: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事事都受教会的控制和影响。3.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经济根源:14、15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天主教会的轻商思想和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

(4)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5)目的: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深化探究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了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思考

(1)结合材料一说明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影响。

(2)材料二中文艺复兴的性质是什么?对教会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

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重点精讲]

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

天主教会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这是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另外,天主教会的腐化、贪婪导致它与欧洲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而教皇派人在德国出售“赎罪券”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名师点拨]

欧洲宗教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廷、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宗教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二、内容

深化探究

探究点一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

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正气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1517)

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材料二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天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以上均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思考

(1)通过材料一,马丁·路德认为“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2)结合材料分析马丁·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异同,并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马丁·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你认为这种人文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①实质: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②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2)①相同:否定罗马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简化教会仪式。不同:加尔文主张“先定论”;鼓励经商致富。②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3)反对盲从盲信,倡导个性解放,是对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尊重(或答相信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

探究点二英国宗教改革

材料

图一图二

思考

材料中图一、图二两人物分别是谁?各有何历史贡献?

答案图一是英王亨利八世。他颁布《至尊法案》,摆脱罗马教廷对英国的控制,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的土地和财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图二是伊丽莎白一世。她重申《至尊法案》并颁布了《三十九条信纲》,进一步巩固英国国教。

[概念解读]

1.“因信称义”:称义就是成为义人,即上帝的选民。“因信称义”就是指只要内心信仰

上帝就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灵魂即可得救。

2.先定论:加尔文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人的成功与失败,与宗教仪式无关,完全是上帝预先设定的。成功的人就是上帝的“选民”,失败的人就是“弃民”。

3.新教: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教会和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新教的三个主要派别是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和英国国教。

[重点精讲]

结合马丁·路德的主张,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的原则。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靠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2)《圣经》高于一切,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3)简化了天主教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4)政教分离(这是近代主权国家观念的萌芽)。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手段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思维升华]

英国的宗教改革表面上是王权与教权的冲突,实际上是新贵族、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特别是教会贵族的矛盾,是形成中的民族国家与外国干涉、掠夺的矛盾。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三、影响与评价

(一)影响

1.教会改革

(1)措施

①革除天主教会内部弊端;

②宣布教皇是宗教事务的最高权威;

③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创立耶稣会。

(2)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

②耶稣会既充当了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又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宗教宽容

(1)背景

①各教会之间争论、迫害和战争不断。

②有识之士呼吁给予人民“良心的自由”。

(2)概况

①德国:1555年,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②法国: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