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从国内情况看,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升经济产业结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农业11.8%;工业48.7%;服务业39.5%。并且,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4.8%;在工业中就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就业人员的23.8%;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则为全国总就业人口的31.4%。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偏高,更加严重的是在农业部门中就业的人口几乎是这一比重的4倍,这样的经济与就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农民必定是贫困的;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与工业就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同样是不相匹配的;另外,服务业是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部门,但由于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所以也就难以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为此,如何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使我国经济尽快摆脱长期处于的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分工链不断推进和升级,最终形成骨干行业完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我动态更新能力的产业体系,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三大产业的平均比例为10:38:52,相比起来,我国的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如果再把三次产业的产出比例与就业比例加以对比会发现: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过剩使农业劳动报酬过低;第二产业中的资本过度投入则会引起该产业中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由于第三产业的比例过低,城市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会固化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导致中国的内需不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外需。从深层分析,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协调的因素有:

1、科技技术的相对滞后限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核心技术缺乏和创新能力不足,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基础水平的局限,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受到严重制约,使得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中低档产品生产及加工的水平,表现为一方面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从技术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层面来看,还没有走

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下,产业技术进步难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

2、偏倚的价值取向限制了产业结构的演变。我们知道,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伴随创新而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技术革命在产业结构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比较僵化的思维方式、生活特点和社会心理,使我国在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偏倚,二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我国的经济环境,制约着我国技术的更新,它们间接作用于劳动生产率,限制着产业结构的演变。

3、“同构化”和“低度化”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所谓产业结构“同构化”是指在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所谓产业结构“低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中,升级速度缓慢和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对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产业调整中,“同构化”与“低度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构化”是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构化”的表现之一是高附加值加工工业产品产量在区域上的分散化。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的汽车工业,“九五”时期,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把汽车工业列为主导产业;表现之二是各地区产业结构上的高度相似性。在我国产业结构出

现“同构化”的同时,产业结构“低度化”现象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各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低、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产业所占比重大等方面。

4、片面的政绩观限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80年代以来,GDP的增长逐渐成为中央对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中央对项目审批权限的不断下放,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权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已不满足于接受逐步弱化的再分配结果,开始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享受高附加值的收益。这种行为是造成汽车、彩电、冰箱等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客观上形成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低水平重复建设、自成体系的现象,导致了地区之间产品的过度竞争,加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地方政府所主导的产业发展行为,客观上阻碍了国家工业体系向完整化、独立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以组装加工为主的外国政府投资(FDI),导致了外国工业品替代本国工业品,抑制了民族工业成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思路应该是: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里主要指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经济领域或产业,包括战略资源安全和本土关键产业安全。前者主要是粮食、石油、水资源、前沿科技成果、高级专门人才、国

家外汇储备等;后者主要包括基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制定产业结构政策首先要着眼于通过对战略资源和关键产业的监测、保护、发展、储备,保证在任何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环境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政策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政策内容包括:一是创造产业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推动,打破垄断,形成垄断竞争或完全竞争的格局;防止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对属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二是促使技术创新体系及其产业化。通过产业技术引进政策、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政策、产业技术转移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加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的群体优势。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兼顾充分就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剩余劳动力规模大,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集中在农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产业。制定产业政策提升这些产业机械化水平、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要素向其他产业转移,尽是减少转移过程中的磨擦,减轻这些产业调整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冲击。WTO允许各国建立产业救济安全保障机制,我们应最大限度地运用可能的政策空间,逐步实现这些产业的优化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