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振兴民间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华07级郑州二组08年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保护文化遗产,振兴民间艺术

------走进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

组长:杨亚林

会计:张孟孟

组员:赵振、陈旭、钱刚

调查地点;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

调查对象;朱仙镇木版年画

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

调查时间:2008•7•7---2008•7•15

前言

2006年,国家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而榜上有名,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人们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在与日俱增。朱仙镇离我们的家乡并不远,虽然朱仙镇木版年画凭其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魅力远近闻名,但我们对它并不了解。带着一份好奇心,带着一份责任感,我们来到了位于开封县的朱仙镇,以期详细了解朱仙镇年画的历史和如今的发展状况,并希望能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正文:

一.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历史沿革

在朱仙镇年画博物馆里,一位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当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占了开封。当地父老向他诉苦:连年的打仗城中夜里闹鬼,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当晚李世民也连连被噩梦惊醒,不能入睡。大将秦琼、尉迟敬德得知后,一个手持双锏,一个紧握金鞭,威风凛凛分站在门旁,夜来无事。李世民灵机一动,令谋士画了秦琼、敬德像贴在两扇城门之上,以保百姓平安。朱仙镇一位巧木匠来到开封,看到城门上将军的画像,回去后把两人的像刻在梨木版上印成门神。木匠的门神画供不应求,后来门神发展成供喜庆节日张贴的年画。从此,朱仙镇年画一举成名。

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它却说明了朱仙镇年画历史的久远。故事归故事,史载:中国木版年画兴起于北宋时期的开封。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城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门神在宋代称为“纸马”、“纸画儿”。翻开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会看到“王家纸马店”门前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清晰可辨。北宋门神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后来开封由于战乱不断和黄河泛滥,开封年画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朱仙镇也成为了制作木版年画的中心。因此可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从地理空间上看,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深受其影响。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朱仙镇年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朱仙镇的历史,它的每一次兴衰都与朱仙镇的兴衰有直接的联系。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朱仙镇:朱仙镇,在今河南省开封县西南22.5公里,因傍贾鲁河,水路转淮河可远达扬州。朱仙镇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明朝时是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朱仙镇因此而迅速繁荣。到明末,朱仙镇已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明末清初是朱仙镇最繁盛的时期,当时全镇民商有4万余户,人口达20多万。

朱仙镇年画自宋兴起到明清达到顶峰。《岳飞与朱仙镇》

一书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想当年朱仙镇300余家门神店星罗棋布,年画产量高峰年可达400万张。每年入冬,各地“打门神”的客商云集。“门神门神骑红马”

,朱仙镇木版年画乘运粮河之船,装太平车之载走遍全省,走向山东、江苏、湖北、福建、甘肃、宁夏……

清中叶以后,黄河在中原一带多次泛滥,朱仙镇受灾严重。至20世纪初,镇内年画商号仅存70余家。

民国初年,朱仙镇经济萧条,商业锐减,年画作坊只剩下40余家。抗战前夕,年画行业为了生存,多迁往开封城中的书店街、大南门里、西大街、东大街、土街一带。

1938年,日军侵占了开封,使古城百业凋敝,年画商号相继倒闭或转行。到解放前夕,年画作坊在开封地区所剩寥寥无几……

1949年共和国成立。一批美术工作者和年画艺人创作出了歌颂和平、胜利的新年画。

60年代初,开封组织起一批老艺人,开始了搜集古版年画和创作刻印新年画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文学艺术遭到摧残,很多木版年画及老版被付之一炬。

80年代以来,开封和朱仙镇成立了木版年画社和研究会,并恢复了数家门神老字号。2004年9月,“中国朱仙镇年画博物馆”的大牌子挂在了朱仙镇大关帝庙的大门旁……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千百年来,他们世代承袭、师徒相传沿用至今。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沙沙、沙沙”的印刷声催着染色后掀动的年画,使人感到一页页翻过的日子……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信仰一脉相承。

朱仙镇年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份多么崇高的责任。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现今的发展状况

朱仙镇年画纵然有鼻祖的地位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如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发展状况却令我们心忧。

我们在朱仙镇并不大的镇区仔细看了几遍,发现这里的年画店并没有宣传中的多,更与我们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很多大街已找不到年画的踪迹,古老的房子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楼,充满了商业的气息。我们刚来的时候,还怀疑我们是不是到错了地方,这里与想象中的“古镇”和“年画之乡”太不一样了。

我们去采访镇政府的时候,一位办公室主任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朱仙镇现在的年画主要由一些传统的老店来制作,像“天义德”“万同”、“万通”等。2006年,政府为了使之形成集群效应,

把很多老店都迁到了“年画一条街”,所以现在镇上其它地方年画比较少了。这位主任也承认朱仙镇年画的发展状况不是很好,与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相比,朱仙镇做的还太少。

我们于是到“年画一条街”做了一些调查,结果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说朱仙镇年画近几年发展的不错,在外面获了不少奖,自己店里的年画也行销全国甚至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另一种则显得比较保守甚至悲观,他们说现在朱仙镇的年画正在日渐衰微,由于手工制作和销路不通,店里的经济效益也不好。只有外地游客来时买几张年画作为纪念才有所收入和一些专业人士购买外,其他很少。我们分析了这两种说法,认为他们各有自己的正确性,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前者可能更注重经济利益,毕竟每个人都要赚钱养家糊口,但是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就会影响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艺术的纯洁性。后者可能更重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他们不想让艺术与金钱沾染太多。但这样也会妨碍传统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

与发展。最后我们问了一些关于“年画一条街”的问题,他们说这条街是一项政府的“形象工程”,对年画发展起的作用不大。

在一些老店我们了解到,朱仙镇年画依旧坚持着手工制作,与其他地方为了商业利益而大规模印刷相比,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据统计,开封及朱仙镇现有的从事木版年画印制的民间艺人仅有20名,并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后继乏人的状况压在他们心上,也沉甸甸地压在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人的心上。木版年画对于朱仙镇人来讲是不能放弃的,他们把印制年画看得很重很重。毕竟,这源自民间的吉祥物是不可替代的。

“门神门神骑红马”,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任重而道远……

三、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保护与振兴之路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所以,怎样保护和振兴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社会发展到今天,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已经衰落了很多,曾经听老艺人们说以前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是全国的木版年画经济中心。但在近些年来,朱仙镇没有像其他三大名镇一样成为一个大城市,仍然停留在一个小城镇的地位,因此木版年画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在近几年,朱仙镇木版年画面临着失传的问题,老艺人们越来越少,因此国家文艺部及宣传部开始重视起来,省政府省文艺部门也出台一些措施,保护老艺人,发展木版年画。当然,在国家及政府的重视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朱仙镇成立了木版年画社,发展木版年画,老艺人经常外出去大学做演讲,宣传木版年画,文艺刊物,网络也开始出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身影。并且邮政部发行了邮票,朱仙镇木版年画申遗等。但不可否认的是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说成立了木版年画社,但人们一点都不团结,各自想着自己的利益,为年画的传承付出的太少。我想这方面就需要政府来组织,像法国一样,形成品牌产业,发展木版年画经济。只有形成了连锁经济,木版年画的发扬才会更远。并且朱仙镇木版年画缺乏时代创作精神,缺乏创新,仍然靠祖宗留下来的老板吃饭,这些都将限制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