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梭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及脱敏注射法
TAT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 评估
用药史、 用药史、过敏史 首次应用TAT、以往注射过TAT或停药时间超过 首次应用TAT、以往注射过TAT或停药时间超过 一周, 一周,均需作皮内试验
计划
实施 TAT皮试液配制
药液( 取0.1mlTAT药液(1500u/ml)+0.9mlNS→150u/ml 药液 )
微生物学检查法
•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防治原则
•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 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 三联疫苗 免疫程序: 、 、 月 3次 免疫程序:3、4、5月 次 2、7岁加强 2次 、 岁加强 次 1次 特殊情况 次 • 紧 急 预 防 : 注 射 破 伤 风 抗 毒 素 ( tetanus antitoxin,TAT) • 特异性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及抗生素 抗毒素及抗生素
防制
Thanks!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所致疾病-破伤风
致病条件
•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 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 病菌所产生的外毒素
致病因子
•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tetanospasmin) 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皮内试验
阴性 局部无红肿、无异常全身反应 局部无红肿、 阳性 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范围直 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 , 径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或有痒感,以血清病型反 ,有时出现伪足或有痒感, 径超过 应多见
TAT脱敏注射法 脱敏注射法
次数 1 2 3 4 TAT(ml) ( ) 0.1 0.2 0.3 余量 加入NS( ) 加入 (ml) 0.9 0.8 0.7 稀释至1ml 稀释至
– A链发挥毒性作用,使储存抑制性神经介质 小泡膜蛋白发生改变,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 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 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作用机制
• 典型的症状
– 苦笑面容 – 角弓反张 – 其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免疫性
• 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 发挥中和作用(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 非常牢固,一旦结合即非抗毒素所能中和) • 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 B链识别运动神经元外胞浆膜上的受体 并结合,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中
• 内在化作用
–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 上,到达运动神经元细胞体,进入传入 神经末稍,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膜的转位
–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 入胞质溶胶
•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破伤风
破伤风梭菌
(C.tetani) )
破伤风(tetanus) 破伤风(tetanus)的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 菌体细长,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使细 芽胞正圆, 芽胞正圆 位于菌体顶端, 菌呈鼓槌状
•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 血平板上,有β溶血
生物学性状
• 抵抗力
– 芽胞抵抗力很强 – 75~80℃ 10min仍保持活力 –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TAT脱敏注射法时注意事项 脱敏注射法时注意事项
在脱敏注射的过程中, 在脱敏注射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病人反应。如发现病人有面容苍白、 病人反应。如发现病人有面容苍白、发 荨麻疹,及头晕, 绀、荨麻疹,及头晕,心跳等不适或过 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配合医 敏性休克时, 生进行抢救。如过敏反应轻微, 生进行抢救。如过敏反应轻微,可待症 状消退后,酌情将剂量减少, 状消退后,酌情将剂量减少,注射次数 增加,在密切观察病人情况下, 增加,在密切观察病人情况下,使脱敏 注射顺利完成。 注射顺利完成。
– 属神经毒(neurotoxin),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 <1µg) – 蛋白质,不耐热
破伤风痉挛毒素
• 结构
– 最初合成的毒素:150KDa一条多肽 – 释出菌体:轻链(A链)-S-S-重链(B链) – B链: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 – A链:毒性作用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与神经系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