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试说明】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专题概述】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个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关键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知识梳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1、服饰的变化及其原因
(1)、服饰变化:(三大阶段)
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B、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C、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
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综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特点: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多样化;中西方服装并存。

(2)原因:
A、西方列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银行、各种洋货涌入,并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B、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和思潮变化的影响。

C、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新式服装适体、潇洒、方便、简洁。

2、饮食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
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房屋建筑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4、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方面
(1)近代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变迁及其原因
A、变化: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的法令;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主张改变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主张婚
姻仪式简约文明;但在广大的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更是坚若磐石。

社交礼仪、称呼、节庆等方面都有变化。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握手、鞠躬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用礼节。

①断发: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③礼仪: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B、原因:
①、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追求文明、民主的生活方式。

②、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使中国人思想观念逐渐进步和开放。

③、西方民主思想观念的传播。

(2)现代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变迁及其原因
A、变化:风俗习惯:涤荡封建糟粕;制定《婚姻法》;社会风气改变。

B、原因: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十一后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5、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因素: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其次近代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大都受政治运动及政府推动的影响;再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小结】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1、中国近现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
(2)多层次性、不平衡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2、过程和表现:
(1)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取代了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工具;(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3)火车、汽车、飞机等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近代以来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1、邮政通信的发展:
(1)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

(2)过程: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

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②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③政府的大力提倡;④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⑤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2、影响:
(1)促进作用:缩短了时空距离,方便了人们生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密切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直接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进程;④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

(2)消极影响: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于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发展的历程: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二)、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广播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
(1)发展: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2)优秀影片: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
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3)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的四大优势: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1、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
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影响:
(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四)、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疑难解惑】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原因 (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⑵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⑶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⑷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⑸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