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齐国故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淄齐国故城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045 更新时间:2010-4-16 文章录入:admin]齐国故城遗址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北到古城村北,南至安合庄南,东依淄河,西临系水。《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六世“胡公徙都薄姑”,七世献公自薄姑徙于临淄,约当公元前九世纪中叶。田齐代姜齐,仍都临淄。战国之时,临淄成为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国策·齐策》:“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秦灭齐,因故城置齐郡。汉代,为齐王都城。北齐
以齐郡治益都,临淄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故城西南复置临淄县,属青州,唐宋因之。1961年,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省文物部门组织对齐国故城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发掘,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工作,已基本探明城墙的结构和范围、城内布局和地下文物的遗存情况。
(1)城市布局
故城形制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近3. 5公里,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衔筑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2公里余,东西近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两城周长21公里多,总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基本符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代建城规矩,此正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门:据《齐记》记载,齐城有13门,现已探明的有11处。
城墙:现仅存一些残垣断壁,经考古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
存在,春秋、战国、秦汉时又多次修补。系夯土筑成,由于随自然地形而筑,四周不很规整。大小两城总周长21433米。其中大城西墙南端与小城北墙交接的一段保存较好,已建房保护。
街道: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已探明有10条主要交通干道。
排水系统: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探明有三大排水系统,4处排水道口。同时又在大、小城南、北城墙外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四面环绕。
(2)孔子闻韶处
孔子闻韶处位于齐都镇韶院村。清嘉庆时,曾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于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20世纪80年代曾在此地出土过石磬,上刻有“乐室”字样。1982年,
市、区政府拨款将“孔子闻韶处”碑嵌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并增置“乐舞图”和简述孔子在齐闻韶石刻。《论语·述而篇》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3)东周墓殉马坑
东周墓殉马坑位于齐都镇,齐国故城东北部,是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 20 余座。在其中 5 号墓的周围发现了大规模的殉马坑。殉马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东西各长 70 米,北面长 75 米,宽 5 米,三面自然连接,成为一体,全长 215 米。
(4)韩信岭
韩信岭,又叫韩信宅,位于齐都镇河崖头村南,传说是韩信当初为齐王时的故宫遗址。
(5)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创办于战国时期田齐桓公在位期间,宣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止,稷下学宫大约有150多年的历史。稷下学宫以招徕天下学士为目的,各学派平等共存,学术民主,百家争鸣,既有不同思想的对立,又在争辩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历史上“百家争鸣”之说即源于此。
现今稷下学宫建筑荡然无存,其地理位置史书多有记载。
(6)台基遗址
桓公台位于齐都镇西关北,齐故城小城内北部偏西,西距小城墙约3 00米,俗称“梳妆台”、“点将台”,呈长方形。
雪宫台位于皇城镇曹村东。是齐国的宫外之宫,因处齐城雪门外而得名,为齐王会见宾客、游乐、欢宴之处。《太平寰宇记》有“宣王见孟子
于雪宫”,即此。《晏子春秋》也有“齐侯见晏子于雪宫”的记载。相传齐宣王时,钟离春冒死进谏,献治国之策,宣王见其贤,纳为正宫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酅台位于皇城镇石槽村中,因处在纪国酅城内,故名酅台。传为战国时看管粮仓之台,故又名“望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