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吉铖2008101093

汉语言文学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08汉语言文学张吉铖2008101093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一.被动句分类

一种是无标记的被动句,一种是有标记的被动句。无标杞的被动句又称作“意念被动句",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完全依靠意合、依靠语环境来表示,而不借助於任何虚词标记。例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无标记的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句法结构无,都是“主语+谓语",区别的方法主要是考察谓间的关系还是被动关系。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达的承受者,即“受事”;语动词表被动义。例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

“兵挫地削”是被动句,“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即受施者,

二. 古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六种结构形式

(1)“於”字式:“动祠+於+施事”。例如:.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躲于刘氏者。(《汉书》)

(2)“为”字式:“为(音’wèi)+施事+动祠”式和“为+动词”式。例如: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戟国策·燕策三》)

(3)“见”字式:“见+动祠”。例如: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4)“见,,於,,”式:“兄+动祠+於+施事”。例如:

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5)“为,,所,,”式和“为所,,”式:“为+施事+所+动祠”和“为+所+动词”。例如: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戟国策·秦策四》)

不者,若属皆且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6)“被”字式:“被+动祠”式和“被+施事+动词”式。例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斡非子·五蠹》)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三.被动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

被动式的语法标记有“於”、“见、“为"、“所”、“被”五个:

“於"在“於”字式和“见,,於,,”式中都是介词,引造动作行为的施事。

“为"音wèi。“禺”在“为+施事+勤词”式中是介词,引造动作行为的施事;“为”在“为

+动词”式中是助动祠,直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动作行为的施事不出现。

“见”在“见”字式和“见,,於,,”式中都是助动词,“见”直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帮助表示被助,动作行为的施事不出现。

“所,,在“为,,所,,,’式和“为所,,”式中都是帮助表示被劝的动词词头。

“被,,在“被+动祠,,式中是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被”在“被+施事+动词”式中是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

四. 意念被动句

所谓意念被动句,即无标志的被动句是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只是意念上的被动。识别的方法主要依靠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这种被动句有如下两种情形:

1.可以从句意上来确定的被动句。例如:

(1)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

这里的“称”,意思是“称扬”、“称道”,整句的意思是“君子痛恨(自己)死了以后而(自己的)名字却不被人称扬(或称道)”自己不能称扬自己,这在在世的时候是这样,在殁世以后,当然更不能自己称扬自己。所以,这句话里的“称”是被动的,全句是被动句。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商君书·更法》)

这句话中的“愚者制焉”,根据上下文的文意“, 制”这一动作并非由主语“愚者”发出的,而是主语“愚者”接受的动作,因而是“愚者被制”;同样“, 拘”这一动作也不是由主语“不肖者”发出的,而是主语“不肖者”接受的动作,因而是“不肖者被拘”全句的意思是:所以聪明人创制法令,而愚笨的人被限制在那上面;贤能的人改变旧礼,而不好的人被束缚在那上面。由于制”“、拘”是被动的,因此,全句是被动句。

(3)仇牧闻君弑。《(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这里的“弑”,意思是“下杀上”,为古人所谓的“臣弑君”“子弑父”之类。实际上“弑”的意义同“杀”,区别只在身分上。“杀的意义可能是杀人,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杀,而“弑”,却只能是被杀,而且必须是“下杀上”。全句的意思是:仇牧听说君被弑(杀)了(指宋万杀了闵公) ,所以,这“弑”字一定是被动的因而句子是被动句。

(4)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箧》)

根据上下文的文意“, 诛”不会是自己诛自己,其意思当然彼窃钩者被诛,虽然“诛”前并无什么标志,像“被、见……”一类字。整句话意思是:那些偷窃衣带钩的人被诛罚,盗窃整个国家的人成为诸侯。所以,这句话也是被动句。这是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实际上,这类情形很多,如“屈原既绌”《( 史记·屈原列传》)“, 文王拘而演周易”《( 司马迁·报任安书》)等都是。

2.必须从别的角度来考虑、确定的被动句。这类情形若仅仅从词句的意义上还分辨不出,而必须从别的角度,如方言的角度、伦理的角度、训诂的角度等来考虑,才能肯定其为被动还是主动。这类情形较少,但也不能不予注意。举例说明如下:

(1)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

“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从字面来看,结构全同,而且字句中,前三字也全同。那又怎么区分其分为“主”、“客”的思呢? 这就是需要从别的角度来考虑的问题了。具体到这就需要看古注。前一句注谓“: 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语也。”又曰“: 读伐长言之,伐人者也。”后一句注谓“: 读伐短之,齐人语也。”又云“: 读伐短言之,见伐者也”。而且《疏》“(伐者为客)谓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强,故引声唱伐,长言之,其无畏。”又云“: (伐者为主)谓被伐者必理曲而寡援,恐得罪邻国,故促声短言之,喻其恐惧。”并谓“公羊子,齐人,因其俗以见长短,故言此。”由此可见“, 主、客”的意义之分,决定于“之长言、短言,及其所以长言短言之故,与其作者公羊高是人;故须从方言上来考虑,方能肯定两句话前者是主动句,后是被动句。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