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

摘要: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专业心态不强,社会认可率低,专业化程度低等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资源宝库却被我们忽视,学习和推广这一资源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心态中国传统文化国

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这是王思斌教授关于社会工作的界定。换句话可以说是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从引进到现在应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面临社会转型,社会工作的发展遇到了发展瓶颈:社会广大群众认可率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够专业,甚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

目前在中国比较了解社会工作的最大群体是在读社会工作的学生和每年近8000多人的社工专业毕业生,那么怎样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推进社会对社工的认识呢?这就是专业心态,经过4年的学习,即使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也会或多或少的学到这个专业理念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社工理念“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如果用我们所

学到的理念来回报我们身边的同学同事,那么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专业,了解这个专业对社会的作用,这就是专业心态的作用,它对中国社会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专业心态是指在对待某种专业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心理接受程度。社会工作专业心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实践的专业行为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有利于自身和社会专业化成长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在面对社会工作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心理接受程度。它主要包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崇敬心态、专一心态,对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积极心态,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诚心等。

现代环境下社会工作专业心态应该如何培养?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呢?

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我们所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有五千年发展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因素培养我们社会工作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专业心态,从而促进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面,促进社会工作中国专业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百花齐放,但是五千年的传承中最主要的还是儒释道三家。尽管这三家也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他们亦是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与性格。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 而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

理想境界就是如何保持心态的平和,使身心内外达到和谐状态。孔子说:“礼之用, 和为贵”。“和”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一)人与人的和谐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的两大思想的思想。所谓“爱人”,即“泛爱众”,也就是广泛地爱,亦即博爱。爱就是对他人的友情与友善。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只要人人都爱护自己的亲属, 并且用这种“爱”去对待家人及他人,也就达到了“爱人”, 即“仁”的境界了。孔子提出“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以“仁爱”为中心,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种途径,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之一。所谓“忠”,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即我不愿意他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曾参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现了忠恕之道,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因而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二)人与自我的和谐

“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是儒家的思想传统。所谓正己正人,是指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才能端正别人的思想品德。所谓成己成物,是指自己获得成功,也使他人获得成功;成就自己,也就成就万物。这种“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是从主体与外界关系着眼考虑问题的,注重主体的能动性,以身作则,带动他人推及整个社会。所以要首先自己身心和谐,经常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便是为仁的良方。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为此必须做到身心和谐。那么,要做到自我身心的和谐,就必须坚持自我省察、自我反省。才能做到身心的和谐。

二、佛教伦理

释即是佛。佛教伦理主要有去恶行善、平等慈悲、自觉觉他这三个准则。去恶行善教育人们积极向善, 阻断恶行, 同时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可以唤醒人们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 而乐于从善事,

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平等慈悲平等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之一。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慈,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 悲, 悲悯众生并祛其痛苦。平等观的推广有助于人与人的平等,社会公平的推进;自觉觉他使自己与他人相互融合, 而不是对立的。佛教还主张“自他相换”即把自己当作别人, 把别人当作自己。因此, 佛教把是否对他人有利作为区别大善大恶的标尺。

三、道教理论

原始人道主义精神重要表现是其平等思想。庄子认为; “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 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万事万物虽然在表面上千差万别, 但从它们的根源看, 都是基于同一个“道”, 又归于同一个“道”,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道家认为, 现实社会里人的尊卑贵贱、贫富差别, 是人为的、非自然的, 是对人的本性的扭曲和异化。道

家的平等思想试图为人们打开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 使一切社会不平等制度、等级观念以及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都能在其中得到消解。

这三大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完善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对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使在校的学生更好的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道德修养,更好的领悟社会工作的理念,增强其社会工作的专业心态,专业心态的培养可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使其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崇敬心态、专一心态,对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积极心态,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诚心等。这样可以强化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之更加专业化,对这一专业更加忠诚化;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心态的培养,即使不从事本专业,也可以通过他的专业心态来影响他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让社会了解社会工作,给社会工作的推广营造一个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工作更好的加入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2]李宗桂. 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黄耀明.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