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奇冤唐高宗——李治
他是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他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天下,他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丈夫,她的妻子在他去世之后改唐为周,君临天下达16载。
千百年来,在这两位历史巨人夺目的光彩下,他一直都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甚至,他还一直背负着“庸君”的称号,“懦弱无能”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
《新唐书》中甚至直接以“昏懦之主”来形容他。
可也就是这位多少年一直被认定是无能之辈的人,在他的统治时期,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都没有完成的征服高丽、百济的壮举。
大唐王朝在他的统治时期,领土面积最盛。
这是对外战争方面。
对内,在他统治的永徽年间,全国户数由唐太宗贞观时期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
在医疗律法上,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唐本草》,就诞生于唐高宗显庆年间,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也成书于他的统治时……一个帝王,在他的统治时期,能有如此多的贡献,那么,这个帝王还是一个昏君吗?国家疆域在拓展,国力在增强,可对国家有着如此贡献的君王怎么又就能史学家笔下成了一个无能的君主呢?今天我就来说说我心目中的唐高宗李治。
李治第一次登上史册是在他九岁那年,那一年,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病故。
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当时年仅九岁的李治哭的很伤心。
后来李治再度出现在史书上则是他与他的父亲唐太宗关于《孝经》的对话。
李治第三次在史书上出现,则是因为他的两个兄长,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之间激烈的夺位之争,最终李治渔翁得利。
其实太宗皇帝本是想立魏王泰为太子的,但最终太宗还是选择了李治作为皇位继续人。
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
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正是太宗看上了他的“仁孝”与不争。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五月二十六日,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长逝于终南山的翠微宫,同年六月一日,22岁的李治即位称帝,大赦天下,次年改元“永徽”。
李治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了。
李治即位之初便显示出一副积极治理国政的态度,登基伊始便下令禁绝各州县贡奉,之后每天召集刺史十人入阁,询问当地民生状况及政令执行情况。
而李治也继承了父亲唐太宗李世民从善如流的作风。
对于整个永徽年间的政治,最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动自豪的就是大唐在军事上的胜利:
永徽元年,唐朝大将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唐朝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永徽三年,正月牢山之战,唐军大败贺鲁军。
永徽六年,高宗先后派兵出击高丽和百济,3月名将程名振破高丽于贵端水,至唐高宗龙塑三年,唐大将刘仁轨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丽。
永徽年间在国家律法上还有一个大贡献,就是在国家律法上。
永徽二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以《贞观律》为蓝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500条。
同时,鉴于当时中央和地方的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时也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高宗又下令对《永徽律》逐条逐句的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释,阐明《永徽律》的精神实质。
司马光在《资质通鉴》上给出了“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评价。
唐高宗在位的第七年改元“显庆”,这一年便是显庆元年。
在这一年中李治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废立太子,废原太子忠为梁王,立新皇后之子弘为皇太子。
新皇后何许人也,便是在李治去世之后君临天下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也。
原皇后王氏在永徽六年被废,废王立武的成功对李治作为一国之君来说意义非凡,这标致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众臣的失势,而李治,则是通过这件事提拔了许敬宗,李义府等一干非长孙无忌派系之人。
也正通过这件事让一干朝廷大臣看到了皇帝的魄力。
要知道,长孙无忌一直是反对废王立武的。
更换了皇后之后,皇太子也随即更换,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弘被册立于皇太子。
22岁便登基的唐高宗终于在其当政的第七年尝到了大权独揽的滋味,他当然会继续下去。
显庆年间,随着废王立武更换太子告一段落,朝延中文武大臣也调动频频。
如果说永徽年间的种种辉煌和成就都离不开长孙无忌的话,那么整个显庆年间起,便是唐高宗真正大权独揽的开始,哪个帝王会愿意让臣子替自己做主呢,所以我们也不难想像为什么在整个显庆时间,在朝臣的安排上唐高宗会有如此多的动作。
而好多动作都是针对对拥立他有头功的长孙无忌来的。
关于显庆年间的政治斗争暂时就先说到这,现在来说说唐高宗在这一年间的其它一些事。
在国家建设方面唐高宗于显庆元年9月下诏全国凡户满三万户为上州,二万户的为中州,之前就为上州、中州的照旧。
同年,李治设骠骑大将军,官位为从一品。
显庆四年,唐高宗亲自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就是后世说到的“殿试”。
我想可能是因为武则天在公元690年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规模较唐高宗在30年前举行的殿试规模要大,也是从武则天开始殿试才开始制度化,所以导致《资质通鉴》这些史书直接把开启殿试的功劳算在了武则天头上。
而事实上真正首创这一制度的却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
唐高宗显庆年间在文史及军事方面同样出色。
一)文史方面:
显庆元年,从贞观15年就开始编写的《五代史志》完成。
显庆三年,长孙无忌编修的《新礼》颁行天下。
二)军事方面:
显庆元年:程知节破西突厥。
显庆二年:苏定方击西突厥阿钵罗可汗,大破之。
显庆三年:平西域,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
六月,程名振攻高丽。
显庆五年:3月发神丘道军攻百济。
8月苏定方等攻占百济,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显庆六年的第二月,唐高宗下令改元“龙朔”。
显庆六年从第二月开始也就成了龙朔元年了。
回首唐高宗整个显庆年间,可以说是唐高宗全力施展伸手的五年,从整个国家来说,从高宗显庆年间开始,随着长孙无忌等一干陇西贵族的员老众臣的失势,陇西贵族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一干寒门子弟逐渐步入了政治中心。
所以显庆年间这短短五年的时间对整
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都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至于说到李治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武则天。
我一直都这么觉得李治之所以要这么大费周折的将武则天选入自己的后宫,更多的是看中武则天在太宗朝时表现出来的政治才能。
之所以在后来将武则天立为自己的皇后,我想这其实是因为武则天与当时长孙无忌等人所代表的陇右贵族没什么太大关系。
这一点其实也是李治向陇右贵族宣战的标志。
在李治失明之后,决定废后我认为李治更多的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体不好,对武则天的控制将不复从前。
而那时候自己的太子弘的政治手腕不算高明,无法控制好武则天。
所以他才会决定废后。
只是武则天的影响力有点超出李治的预料。
如何没有后来武则天的继位称帝,历史对这位对中国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帝王评价可会公正点。
唐高宗在位期间,最起码在他身体可以处理政事的情况下,他的表现绝对称得上出色。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