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障碍倾向占2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10%,严重的占1% 。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一名大学生用硫酸伤熊的事件,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迷茫与困惑
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自我确认、自我重塑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学往往体现出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了解,并且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进人大学以后,大学生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未来有无限的期盼,当理想在现实面前不能得到实现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将在所难免,有的同学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情绪波动与情感挫折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既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情感的迷惑、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
当今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同学们在家里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无私的爱,进人大学以后,由于离开了家乡和父母,使一些同学感到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及时进入到大学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情绪波动。他们渴望关爱和友情,苦闷、孤寂、烦恼等情绪时时会袭扰同学们的内心。
大学生进人大学以后,独立意识增强和独立生活能力弱的反差,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走向极端。
(三)学习与就业焦虑
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障碍,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尤为突出。高考竞争的胜利,使许多大学生受到教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许,受到了未考人大学的同学的羡慕,其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然而,进人大学以后,许多同学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人才云集”之地,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同学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特别是有些同学发现自己已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中心”时,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自信心和失落感的相互交织,导致一些同学焦虑情绪的产生。
近年来,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想到大学毕业以后面对的就业形势,也使部分同学处于焦急和忧虑之中。
(四)人际关系不适
大学生们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而敏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尊重和理解,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同甘共苦、无话不说的知己。然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造成的差异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又使得一些同学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心理戒备,甚至形成闭锁心理。这种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在心理上形成一个悖论,即一方面渴望与同学们真诚、平等地进行交往,渴望获得友谊、理解和尊重;但另一方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却怀有多疑、戒备、封闭的心理。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越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猜忌、戒备心理也越重,越是不愿轻易向他人敞露心扉,自我封闭的状态也就日益严重。反过来,自我封闭愈严重,内心的孤独感也就愈强,因而更加渴望与人交往,更加渴望
真情和理解。封闭与交往的冲突,也是当前一些同学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有健康的心理
1、心理与健康的涵义
人生下来就有心理活动。可以说一切成就、智慧、财富和幸福都与心理素质有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二十一世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具体而言,人的心理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是人脑的高级机能。没有人脑,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无从谈起;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学家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过程主要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成分。而个性心理主要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心理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我国有的学者指出,健康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因素,即: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饱满。可见,健康已经不仅仅指没有生理疾病,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
2、心理健康的涵义
一个人的心理怎么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仅自我体验良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且与社会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持续的积级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积级反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身心疾病。
3、心理健康与成才
心理健康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实现人生理想和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
第一,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学业成败。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职业能力水平。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场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于一身的十分艰苦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首先,心理不健康将间接影响智能活动。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心理上的长期不健康状态,会导致生理上异常或病变,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影响智力活动的进行,阻碍智力的发展。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的大脑功能能正常发挥作用并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取得学习和实践锻炼的优秀成绩。其次,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业完成,而学业不佳又反过来引起新的心理问题或者加剧原有的不良心理状态,进一步影响学业,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心理健康影响到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做到这些,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素。只有心理健康者,才能形成对事物的兴趣、爱好、需求、动机、意志等学习所需要的品质。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看,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经常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从而导致他们学习效果差、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水平较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精力充沛,学习效果良好,知识水平提高很快,知识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