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农业植物病理学2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植物病理学》复习问答题
1.简述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在苗期与水稻胡麻斑病梭形斑区别
水稻叶瘟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生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煤层,病斑较多时连片成规则大斑。

典型慢性型病斑主要特征可分为“三部一线”
水稻胡麻斑病梭形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椭圆形或长圆形,严重时相互能结成不规则大病斑。

潮湿时,病部有黑色绒状煤层。

2.简述栽培管理对稻瘟病发生轻重的影响
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的抗病性和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因而改进栽培管理措施,特别是合理施肥,控制灌溉水对稻瘟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特别注意施肥、灌溉和布局。

3.简述药剂防治稻瘟病的决策与方法
主要针对感病与中等感病品种的易感生育期,是否施药和防治次数则依据品种、病情、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决定。

防治稻叶瘟一般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d施药,大田叶瘟防治主要针对感病品种,防治穗颈瘟可于破口和齐穗期各喷施一次杀菌剂。

4.简述说明影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因素
此病是一种依靠气流传播,具多次再侵染,与环境和品种关系密切的病害。

其发生和流行主要与品种的抗病性,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关
5.为什么稻瘟菌的致病力易发生变异
已知致病力变异的原因主要有:a突变b异核现象c准性生殖d有性重组e菌丝融合f类似转座子元件的存在
6.简述稻瘟病叶瘟不同病斑类型及病斑型转化的条件
叶瘟包括1褐点形病斑;2白点形病斑;3急性型病斑;4慢性型病斑。

当条件不适宜某种病斑发病时则转变为另一种病斑。

7.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
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侵染叶鞘和假茎。

主要类型为:叶枯型、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和黄化型。

8.简述水稻白叶枯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区别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

9.简述稻白叶枯菌侵染过程
初侵染源细菌释放到灌溉水中到达稻田稻株基部侵入叶鞘气孔释放入水淹水风雨传至叶从水孔、伤口侵入到达导管引起发病
10.怎样识别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到达穗部和深入到茎干内部。

先在近水面的基部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模糊小斑,似开水烫过的圆形小点,后渐扩大呈椭圆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病斑。

随后,其新形成的病斑处能长出许多菌丝,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致病力强,称为“能育病斑”。

“能育病斑”一般经过15天左右或在不利生态条件下变成白色,边缘呈暗绿色外围湿润状;一般不产生或很少产生菌丝致病力很弱,称为“不育病斑”。

几个病斑常联合成云纹状大斑块、严重的叶鞘、叶片发黄或枯
11、简述培育无病壮秧防治白叶枯病的措施
①田间病草和晒场秕谷、稻草残体应尽早处理;不用病草扎秧,覆盖,铺垫道路,堵塞稻田水口等;
②秧田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远离屋边的场地;③防止大水淹田,晚稻秧田灌水扯秧前喷一次叶枯唑或农用硫酸链霉素
12、水稻稻曲病最佳药剂防治时间是什么时期?可施用什么药剂?如何使用?
叶枕平(剑叶与倒二叶叶枕相平)的日期向后推5天,也就是破口前7天,即为大面积防治稻曲病
的额用药适期。

可选用20%苯乙锡.酮可湿性粉剂(瘟曲克敌)每亩125-150g,或20%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每亩150-200g,或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150ml或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75ml或12.5%灭黑宁可湿性粉剂50g,或12.5%纹霉清水剂150mL等,此外,戊唑醇是一类防治此病的新型药剂。

上述推荐药剂量需兑水45-50L喷洒,雾滴要求细,要使稻穗及穗层下部都施药均匀周到。

若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需在抽穗至齐穗期再施药一次。

13.用简易的实验方法区分稻白叶枯病与生理性枯黄
白叶枯易与生理性黄叶混淆,鉴别时可直接观察病部,白叶枯病有蜜黄色珠状菌脓(菌脓浑浊有黏性),而生理性黄叶上的水珠透亮,易滚落,无黏性;还有疑问时可用镜检法观察病叶组织(2-3mm 长)切口处是否有浑浊液从病组织溢出,也可用夹玻片法或保湿法以肉眼观察病组织切口有无溢出浑浊液加以确定,是则为白叶枯病,否则为生理性枯黄。

14.简述暴风雨与洪水之后易发生白叶枯病的原因
一方面是雨水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另一方面是由于稻叶摩擦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更重要的是淹水降低稻株的抗性。

15.稻纹枯病菌的生理学特性是什么
1,菌核的浮、沉性;2、无休眠期;3、存活力高,存活期长;4生态特性;5、营养要求,硼500ppm 有利于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其次是锌
16.稻曲病与稻粒黑粉病在侵染时期有什么区别?在化学防治上注意什么?
稻曲病侵染发生在孕穗期与抽穗期,该病的第一次施药必须在抽穗前5-10d及孕穗末期进行。

雾滴要细,要是稻穗及穗层下部都施药均匀周到。

若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需在抽穗至齐穗期再施一次药。

稻粒黑粉病侵染发生在水稻开花期至灌浆期,防治该病主要针对杂交稻制种田因此选用药剂种类或适宜施药方法要充分考虑母本异交性能的复杂关系,确保防治取得较好防病和增产的效果。

17.如何合理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能否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18.简述小麦赤霉病的病害循环
主要以菌丝体在在玉米、水稻等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落到麦穗上萌发→菌丝→侵入小穗内→小穗调萎或病穗枯萎→潮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再以菌丝体为主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越冬。

19.简述水稻对稻瘟病菌垂直抗性机制。

20.在什么时期,什么气象条件下最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其次是日照时数。

小麦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期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

21.小麦散黑穗病的症状有何特点
主要危害穗部,病株抽穗较健株早,全穗变成松散的黑粉。

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当薄膜破裂黑粉随风飞散,只留下一个空穗轴。

22.小麦三钟锈病的症状有何区别
秆锈病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病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可简单记为“条锈成行、叶锈散,秆锈是块大红斑”
23.小麦赤霉病的症状有何特点
小麦赤霉病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以穗腐危害最严重。

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症状,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霉层。

茎基腐则主要发生在茎的基部,发病的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24.请你举1种对口杀菌剂说明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具体的使用方法
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晒干后播种。

71.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有何特点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

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

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下部叶片先发病。

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

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25.简述玉米大斑病的病害循环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

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72.玉米小斑病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玉米小斑菌在寄主体内和体外都可以产生致病毒素,毒素与病菌一样在玉米上引起典型的病害症状。

T小种毒素(HMT-毒素)是以一线状聚乙酮类化合物,感病玉米的线粒体是毒素作用的原初位点,即在线粒体内膜上有一个13KD的多肽与HMT-毒素特异性结合。

毒素对感病玉米根的伸长,根冠细胞的存活,玉米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作用和一些酶类的活性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6.玉米小斑病的田间诊断要点是什么
一看叶片上是否有黄色(颜色或深或浅)的小斑病(一般不会超过2cm);二看病部是否有煤层。

生产中,小斑病常与褐斑病和病毒病引起的花叶病混淆,小斑病初为水泽状小点,之后形成坏死斑,保湿可见病菌的分生孢子;花叶病病初初虽为水泽小点,但不扩展成坏死斑,保湿不产生分生孢子;褐斑病开始也为水泽状小点,之后形成坏死病斑,但病斑中央有橘黄色小病斑。

27.简述玉米小斑病的病害循环
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28.玉米黑粉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俗称灰包、乌霉。

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

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

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

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

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

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

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

植株茎秆多扭曲,病株较矮小。

受害早,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

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形成肿瘤,破裂后散出黑粉,别于丝黑穗病。

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

29.玉米小班病菌的T小种与O小种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0.甘薯黑斑病的症状有何特点
危害薯苗茎基部和薯块,育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

病基部长出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梢凹陷,病
斑初期有灰色霉层,后逐步出现黑色刺毛状物和黑色粉状物。

病斑逐渐扩大,使苗的基部变黑,呈黑脚状而死。

严重时苗未出土即死于土中。

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

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

分生孢子可随时萌发生出芽管,在芽管顶端再串生小的内生次生孢子;但有时也可萌发后形成厚垣孢子,暗褐色椭圆形,壁厚,能抵抗甘薯黑斑病病原菌农业植病学不良环境。

31.简述甘薯黑斑病的而病害循环
病原菌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署块和土壤.粪肥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其中病薯和病幼苗是主要初侵染,其次是含有病残体的土壤和粪肥。

病原菌主要从薯块收获.运输及虫.鼠害造成的伤口侵入,也能从薯块的自然孔口和幼苗基部的自然裂口侵入。

育苗时,病薯或者苗床土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入,栽植后,病情继续发展,侵染新结薯块,形成病薯。

贮藏期间温.湿度适宜病菌侵入时,轻则薯块带菌,重则造成烂窑。

32.甘薯瘟的症状特点是什么
苗期染病株高20cm左右顶端1~3片叶萎蔫,后整株枯萎褐变,基部黑烂;成株期染病见于定植后,健苗栽后半个月前后显症,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状,发病后期各节上的须根黑烂,易脱皮,纵切基部维管束具黄褐色条纹。

薯块染病轻者薯蒂、尾根呈水渍状变褐,较重者薯皮现黄褐色斑,横切面生黄褐色斑块,纵切面有黄褐色条纹,严重时薯皮上现黑褐色水渍状斑块,薯肉变为黄褐色,维管束四周组织腐烂成空腔或全部烂掉。

该病叶色不变黄萎垂、茎部不膨大、无纵裂。

33如何防治棉花铃期病害
1. 炭疽病病部有小黑点,潮湿时转为橘红色小点。

2. 红腐病铃上病斑外有红粉,后常粘在一起成为粉红色块状物,霉层紧密。

3. 红粉病棉铃红粉病为害棉铃,病铃上布满粉红色绒状物,霉层厚而疏松。

4.黑果病棉铃受害,其上密布小黑点,后期遍布黑粉状物。

5.疫病棉铃表面可见一层稀薄白色霜霉状物。

6. 曲霉病表现为铃壳裂缝处或虫孔处产生黄褐色粉状物,棉铃不能正常开裂。

7. 角斑病棉铃染病初生油浸状深绿色小斑点。

由于棉角斑病不是主要铃病,而棉花对铃期病害无高抗品种,因此防治棉花铃期病害的重点应为治虫、降湿和施药。

1. 农业防治
2. 自棉花幼铃期开始,结合虫情预报防治棉铃虫和红铃虫。

3. 药剂防治在铃病发生初期,喷洒65%代森锌300~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药液要喷在棉株中下部果枝上,每亩喷药液150kg左右。

疫病较普遍的可参照作物霜霉病的防治用药。

用乙缩调节剂(1 500ppm乙烯利+100ppm缩节安,每667m2 25g)除去棉花早蕾,可减轻铃病发生。

34.棉花枯萎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棉花枯萎病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常见的症状类型有以下五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叶脉变黄,叶肉部分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状。

2.紫红型:子叶和真叶变紫红色或出现紫红色斑块,略呈萎蔫状。

3.黄花型: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随后逐渐变褐枯死。

4.青枯型:叶片急性失水,青枯萎蔫致死,有时仅半边植株青枯萎蔫。

5.皱缩型:植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深绿变厚皱缩不平。

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根、茎内部的导管变黑褐色。

35.简述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1. 土壤菌源数量:先决条件
2. 气候条件: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是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
3. 种与品种抗病性
4. 病菌致病性变异及强致病力落叶型菌系的出现
5. 缩节胺化控
36.棉花苗期立枯病与炭疽病的主要区别
37.简述棉花黄萎病病害循环
1. 初侵染:与枯萎病基本相同
2. 传播: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与枯病基本相同
3. 侵入与发病
4. 再侵染:主要以初侵染为主,再次侵染作用不大
38.简述棉花枯萎病的病害循环
1. 初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棉籽、病残体、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2. 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 侵入与发病:根部伤口或根鞘直接侵入
4. 再侵染:枯萎病以分生孢子可引起再次再侵染,但以初侵染为主
39.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是什么
40.连作棉地为什么棉花枯、黄萎病发病重
41.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棉花黄萎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1. 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
2.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3. 药剂防治
4. 消灭零星病点
5. 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
42.如何田间识别油菜菌核病
病菌早期多危害茎部叶柄,病斑早期黄褐色,上有灰白色霉层(菌丝),严重时会造成茎腐,典型症状是茎秆病部软腐,表面生有霉层,干燥后,表皮破裂,容易倒伏,病部以上枝叶早衰枯黄,病茎内部组织被破坏,腐烂成空,收获后,茎桩基部往往留有鼠粪状颗粒的菌核。

43.简述油菜菌核病的病害循环
病原菌的越夏越冬与初侵染:病菌以菌核主要在土壤中,其次在病残体内、种子间和堆肥中越夏和越冬。

土壤中菌核量大,是来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混在种子和堆肥中的菌核随播种、施肥进入大田土中。

44.简述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量、气候条件、栽培条件以及油菜品种、生育期等有直接关系。

菌源基数多,环境适合,极易促成病害大面积发生。

1.田间菌核数量
2.气候条件
3.栽培管理
4.品种与生育期
45.油菜病毒病有哪几种症状类型?简单描述
①甘蓝型油菜:叶片上的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三种。

茎杆上的症状主要是产生长短不等的黑褐色条斑,病斑后期可纵裂。

严重病株半边或全株枯死,病稍轻者,植株常矮化、畸形。

②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典型症状是苗期产生明脉和花叶,叶片皱缩,株型矮化。

46.简述油菜病毒病的病害循环
初侵染源:病毒主要在窖内贮藏的大白菜、甘蓝、萝卜的留种铸上越冬,也可在多年宿根植物及田边杂草上越冬。

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上越夏,秋季通过蚜虫先传播至较油菜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萝卜、大白菜,小白菜上,再传至油菜地。

传播途径:可通过蚜虫和汁液传播
47如何防治油菜菌核病
1. 农业防治:①轮作和深耕。

②平地窄畦和清沟排渍。

③合理施肥。

④适期播种。

⑤中耕培土。

⑥摘除病、黄叶和清除病残体。

⑦选留无病种子。

2.选用抗病品种
3.种子处理
4.药剂防治: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菌核利(原名纹枯利)甲基托布津或乙基托布津等。

多菌灵硼砂混配(25%多菌灵亩用125g+11%硼砂亩用80g)于油菜盛花初期(开花株率达90%)喷雾5.生物防治
48.油菜霜霉病与油菜白锈病的主要症状区别是什么
油菜白锈病:病源可侵入叶、花、荚果,发病初期叶的正面出现黄色的斑点,背面出现白色疱斑,严重时叶片枯黄,花柱受害后,花柱肿涨,弯曲成“龙头”状,“龙头”上布满了疱斑。

油菜霜霉病:病源主要是侵入叶片和花柱,发病初期叶的正面出现黄色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型病斑背面出现霜霉层,严重时全叶枯死,花柱受害后也会肿涨,弯曲成“龙头”状,但表面光滑。

49.不同类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怎样?哪个时期最感菌核病
50.简述油菜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防治蚜虫为主,以加强栽培管理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2.控制病毒源
3.治蚜防病有效消灭蚜虫介体或切断毒源是防治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关键措施。

4.加强栽培管理①调节播种期。

②加强苗期管理。

③调整蔬菜布局。

④发病初期喷洒0.5%抗毒丰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5. 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转基因植物
51.简述作物白粉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也危害茎秆和穗部。

受侵染的草皮呈灰白色,像是被撒了一层面粉。

开始的症状是叶片上出现1、2毫米大小病斑,初白色,后变灰白色、灰褐色。

霉斑表面着生一层粉状分生孢子,易脱落飘散,后期霉层中形成棕色到黑色的小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变黄,早枯死亡。

52.简述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作物炭疽病的共同特点:炭疽病引起局部坏死,典型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央灰白或褐色,边缘红褐或深褐色,其上往往生许多小黑粒,天气潮湿时表现为桔红色黏液状小点。

但同一炭疽菌为害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症状往往差别很大,可能有不同类型病斑。

如柑橘炭疽病、葡萄炭疽病、桃炭疽病、白菜炭疽病、辣椒炭疽病、瓜类炭疽病、棉炭疽病、麻类炭疽病、烟草炭疽病、马铃薯炭疽病、小麦炭疽病、玉米炭疽病
53.简述作物疫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54.简述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的病害循环
1.初侵染源初侵染源在一年生植物上一般是病株残体上或种子上,或收获的产品上越冬的卵孢子,在木本植物上是在病组织上越冬的菌丝体,如葡萄霜霉菌以菌丝体在葡萄藤的芽鳞中越冬。

2.初侵染霜霉菌的初侵染一般是以越冬越夏的卵孢子在新的生长季节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从植物气孔侵入,卵孢子也可直接产生芽管从植物表皮侵入。

3.传播和再侵染病组织上的孢子囊可脱落,随风雨在田间传播,在适宜条件下萌发。

萌发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产生芽管,二是产生游动孢子。

霜霉菌完成一次侵染只需7~10d,再侵染频繁。

在生长季节后期,霜霉菌在病组织内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

55.如何才能效防治作物的白粉病
56.如何才能有效防治作物的霜霉病
1.植物检疫对于玉米霜霉病等检疫性病害要严格执行检疫措施,保护无病区。

2.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合理灌溉。

③其它抗病措施。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下列药剂中的一种:65%代森锌500倍液、25%甲霜灵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瑞毒霉)800~1000倍液、每kg种子用1g~2g瑞毒霉有效成分拌种、64%杀毒矾M8500倍液、60%百菌通500倍液、5%甲霜灵颗粒剂每亩50g、90%疫霜净(乙磷铝)500倍液、72.2%普力克600倍、72%克抗灵800倍液。

目前在一些地区,瓜类霜霉菌和葡萄霜霉菌已对甲霜灵、乙磷铝等农药产生抗性,药效降低。

霜霉菌对甲霜胺与乙磷铝无交互抗性,对霜脲氰和安克的抗性与对甲霜胺的抗性似为负交互作用,甲霜胺与恶唑烷酮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

57.如何才能有效防治作物苗期立枯病和猝倒病
58.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治作物疫病
59.如何在田间诊断蔬菜细菌引起的青枯病
60.简述柑橘溃疡病与疮痂病的症状区别
61.简述柑橘黄龙病的主要症状
62.比较柑橘青霉病与绿霉病的症状区别
63.简述柑橘溃疡病的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叶、病枝或病果内越冬,翌春遇水从病部溢出,通过雨水、昆虫、苗木、接穗和果实进行传播,从寄主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

病菌有潜伏侵染性,有的柑橘外观健康却有病菌侵染,有的柑橘秋梢受侵染,冬季不显症状,春季才显症状。

从3月下旬至12月病害均可发生,一年可发生3个高峰期。

春梢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旬,夏梢发病高峰期在6月下旬,秋梢发病高峰期在9月下旬,其中以6、7月份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

气温在25~30℃条件下,雨量越多,病害越重。

暴风雨和台风过后,易发病。

潜叶蛾、恶性食叶害虫、凤蝶等幼虫及台风不仅是病害的传病媒介,而且其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

栽培管理不当,如氮肥过多、品种混栽、夏梢控制不当,有利发病。

64.简述柑橘疮痂病的发病条件
65.简述柑橘黄龙病的发病条件
1.柑橘抗病性:①品种;②树龄
2.田间侵染源(病株)和传播介体
3.栽培管理
4.生态条件
66.简述柑橘果实保鲜方法
1.适时采收
2.防止果实受伤
3.库房及用具消毒
4.控制好库房温湿度
5.杀菌剂处理有采前和采后两种方式:①果实采前喷药。

②果实采后药剂处理。

67.简述防治柑橘溃疡病建立无病菌苗木的主要措施
68.如何有效防治柑橘疮痂病
防治柑橘疮痂病应在搞好清园及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药剂防治工作。

1.搞好果园卫生和加强栽培管理
2.药剂防治重点是保护新梢和幼果,关键在抓早、抓好,第一次喷药掌握在春芽萌动时(芽长0.5cm),保护春梢。

第二次在落花2/3时,保护幼果。

常用药剂有25%阿米西达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69.如何有效防治柑橘黄龙病
1、柑桔园里病树很少,能及时挖除,并加强管理,则病害就可得到控制。

2、柑桔园里柑桔木虱发生数量多,黄龙病就会蔓延得快,发生严重,反之,病害发生少,蔓延慢。

3、在发病严重的老果园附近种植幼龄树或在这些果园中补种幼树,新种的幼树比老树更快病死。

因为幼龄树发新梢的次数较老树多,传病昆虫在幼树上传播活动机会也多。

4、在现有的栽培柑桔品种中,选择抗病品种
70.如何有效防治柑橘溃疡病
1. 检疫防范
2. 大面积焚毁根治法
3. 农业防治
4. 化学防治
详细问答题
1.近年来,我国稻瘟病的发生比较严重,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治稻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