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v”的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大V”文献综述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篇名“大V”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75篇,最早使用“大V”这一说法的文章可以追溯到2011年12月8日《南方周末》,而最早对网络“大V”进行研究Q起始于2013年,根据我们阅读整理研究方向主要有:

一、关于“大V”的界定

任何研究的起点都应该从界定概念开始,只有概念界定清楚才能展开问题的研究。关于“大V”的概念目前说法不一。

最早使用“大V”这一说法的文章出现在2011年12月8日《南方周末》上。在这篇谈论微博的文章中,将粉丝超过124万的某教授归为“大V级”,而粉丝超过248万的某经济学家为“更大V 级”①。2013年9月,香港《大公报》主办的大公网适时推出专题“大V“”的江湖将“大V”理解成“网络大侠或重要人物”,虽然认定粉丝数在10万以上就可称为“网络大V”,却又不忘在后面加上“也有50万以上之说”。概念界定上的犹豫,恰恰说明了“大V”这个词在使用上的非正式②。杨晓霞、靖鸣《“大V”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研究思考》认为“大V”必须在一个特定的微博平台上获得个人认证,微博昵称后附一个“V”形图标,粉丝超过50万。这是第一次公开对大V进行的正式解释。“大V”,这样一个颇具网络语言符号化特征的词,是微博带来的新名词。作为微博中极具影响力的用户,“大V”随着微博的兴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从整体上看,互联网文章中经常出现“大V ”一词,而在学术文章中,学者们对此提法还是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学者们更喜欢用“微博意见领袖”或“微博舆论领袖”。其实和“大V ”的含义比较接近。

二、关于“大V”的研究方向

①何兵.他们走在微博上[N].南方周末,2011-12-8(E30)

②杨晓霞靖鸣,“大V”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研究思考[J].新闻知识,2014(10).

1.网络“大V”兴起、特点研究

刘润楠、周定财③认为网络大V的兴起,是网络平台和该群体自身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者地位固定不变的传播格局,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生产者,主动要求掌握话语权,改变了单纯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网络大V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成熟,提供了兴起条件。其次,网络平台准入门槛低,新浪微博用户加V认证简单、方便、易操作。网络大V群体的多样性带来多样性的话题和视角,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再次,网络大V们主体的多样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传播信息的自由性、灵活性,决定了他们能拥有最新的信息并将信息及时传递,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好奇心。最后,互动性强,亲民性强。网络大V与其不同,他们大多来自民间,与民众有共同话题和相似的背景,容与民众产生交流。在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的过程中,通过回帖、转发等方式与民众进行某一话题的讨论,沟通双向、对话平等,互动性强,十分亲民。

高欢欢、耿绍宝、康宇坤认为网络大V的特点主要有:集聚性、互动性、亲和力、跨界跨行业性强。集聚性主要表现在言论发布等都更为集中,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和说法也会在同一时间得到展示,时空界限更小,针对性更强。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作为参与到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个体互动性都更强。140 个字的传播信息,一键转发、点赞或者评论的便捷操作等都为网络传播参与者的强互动性提供了可能,信息的交流、交换和传播更为迅速和便捷。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大 V 们言论中不仅有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也有着个人生活的点滴记录,同时网民们的言论也会成为大 V 们获取信息、整合观点等的途径之一。跨界跨行业性强主要表现在大 V 们的言论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自己所处领域的问题,存在着跨界跨行业等的特点,言语内容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以“非领域内”的旁观者的身份加之个人理解判断发表言论。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网络“大V”兴起于互联网的简单易操作性、自由进入性、高度互动性有密切关系。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为网络“大V”兴起提供了土壤。

③刘润楠、周定财,信息时代网络大V的兴起、影响及其规引策略[J].实事求是,2015(4).

2. 网络“大V”影响研究

赵莹、马雪④认为网络“大V”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大V绑架舆论。被认证的大 V 在公共舆论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感,特别是在一个个公共事件的背后,被大批粉丝追随的大V的意见形成了所谓的“政治压力集团”。这个“压力集团”以批评公共权力为预设,以明星崇拜为润滑,对“民意”进行绑架,从而控制舆论。其次,大 V 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大 V 凭借其众多的粉丝关注占据了微博舆论场的金字塔尖,随着商业力量的介入,大 V 不再单纯是影响力的代名词,开始滑向一个混杂了商业利益、私欲的集合。个别大 V 凭借其在微博的影响力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摇身一变,成为舆论场中的“大谣”。最后,大 V 成为群体极化的导火索。大 V 会左右人们“想什么”和“如何想”,这就使得自身松散无组织、稳定性不足的微博粉丝群体的思维逻辑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微博大 V 言论的影响。并在群体意识的支配下变得简单而极端。

刘润楠、周定财⑤则认为网络“大V”影响有利有弊。网络“大V”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网络大V的存在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大V的存在有利于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网络大 V 的存在加速了公民诉求反映及问题解决的过程。

网络“大V”的消极影响体现在:首先,影响力过大易导致不实信息的过分传播。其次,非理性参与影响政府决策和司法公正。最后,“抱团”现象易引起网络暴力

关于网络“大V”影响研究学者们更倾向于从负面影响角度进行切入,从而找出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3.网络“大V”舆情研究

这方面研究文献相对较多。靖鸣⑥等基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长期检测研究,以212个微博“大V”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为限,从微博原创率、日平均评论数、日平均转发数等3个方面,分析微博“大V”在“净网”前后的基本传播趋势与状况。

刘倩⑦对大 V”们随意表达观点、刻意夸大事实、恶意散播谣言、舆情行为相

④赵莹、马雪,微博时代:大V 的舆论影响[J].记者摇篮,2014(2).

⑤刘润楠、周定财,信息时代网络大V的兴起、影响及其规引策略[J].实事求是,2015(4).

⑥靖鸣,微博“大V”舆情新态势与治理策略[J].新闻与写作[J].2015(12).

⑦刘倩,网络大V 舆情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