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代成为生产者, 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熟练程度, 将来获得更多利益。诚然, 教师的劳动提供劳务,
不生产产品, 但却是未来生产力的培养者, 其“ 生产性” 比单纯体力劳动者“ 生产性”大得多, 应把教师劳
动视为生产性劳动。李斯特以西班牙官僚、贵族横征暴虐和“ 心理上的偏言、盲从、不实事求是”给这个巨
例。斯密未能看到机器大工业的巨大威力, 他虽然克服了重农主义只把农业劳动看作生产性劳动的错
误, 但他仍未完全摆脱重农主义影响, “ 认为农业所需要的技巧多于商业。” ⑩是最有生产性的行业。生活
在英国产业革命完成时期的李斯特则不同, 他目睹和经历了机器大工业对英国农业的技术变革, 商业繁
荣, 自然力征服以及对人们智力、观念、社会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提出以工业进步为中心的国家
出发, 向斯密、李嘉图经济思想提出挑战, 创立了与英法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学说体系。首先, 关于经济学
研究对象。李斯特主张经济学研究应从各国实际出发, 探讨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
怎样使国家财富、生产力增
一
民, 从经济落后状态发展成为先进强国。就德国而言, 资本主义工业起步比英
国晚半个世纪, 无论是两国历史条件还是经济水平都相差悬殊。如果把斯密阐述的一般原则作为教条照
却惯以他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论述, 断言李斯特在古典学派达到的水平上退步, 没有任何建树。从而
抹煞了他对经济学说史的创新和贡献。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李斯特经济思想, 确立他在资产阶级经济
学中的地位, 有必要重新挖掘其思想精髓, 充分肯定他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
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当古典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并开始输入德国时, 李斯特从德国落后经济实际
具, 才会在高度智力下经营农业。在工业的影响下农业有了提高, 它本身就变成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实业,
一种技术, 一种科学” 。⑩反之, 一国没有强大工业就会陷入人口过剩、土地缩减、人均产出下降的恶性循
环。李斯特从推进德国工业化目标出发, 强调落后国家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以维护经济、政治
上的独立, 尽快跨入农工商生产力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国之列。为此, 应将国家人力、物力甚至贸易政策向
一样的. .。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 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 它
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 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 最普遍的规律。” ⑥最化, 从以农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并举的社会过渡, 而且把经济分析同文化科
学、公民道德、价值观念、社会政治制度结合起来研究。这与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虽
富国家造成深重灾难为例, 说明“ 无论何处, 不论何时, 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
比例的, 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增进或减退。” ⑩
第五, 阐述了发展国家综合生产力的意义。李斯特首先指出斯密的分工学说最大缺陷在于只强调
“ 分工”作用而没有把它看作“ 同时也是各种活动力、智力和力量为了共同生产而进行的联合或结合。” ⑩
结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深刻分析了德国经济落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当时德国经济
学界倍加颂扬“ 舶来品”的盲从者和模仿者, 以及“ 热衷于难以究洁的理论体系和学说的空乏争论” ⑥无
疑是一强有力的抵制, 对后来历史学派方法论的确立也产生了良好影响。再次,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
上, 李斯特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注重民族特点, 建立以发展生产力和工业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
接着, 他又把企业内部分工协作扩大到各部门、地区、全国乃至国外。提出国内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
问, 农业与工业之问, 地区之间的联合与协调, 形成统一整体, 其综合生产力大于单个生产力之和。他特
别关注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国与国之间协作的必要性, 但同时又提醒人们, 国际生产力的协作往往因遇到
战争、政治动荡、商业恐荒而中断。因此, “ 不论那一个大国努力的主要目标总是生产力在国内的结合, 其
论。李斯特在多年前就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传统理论中某些错误见解可能引发的社会扭曲现象
和偏见, 尤其他把科学家视为生产者这个观点, 显示了他无畏的理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四, 与上述看法相关, 李斯特强调“ 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 是应该用于后一代教育, 应该用于国家
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⑩认为发展教育虽然消耗了现有社会财富, 牺牲了某些眼前利益, 但能使
长的源泉。明确指出“ 把一国生产力局限在物质资本上, 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⑨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
仅依靠物质财富积累, 也离不开科学与艺术, 国家与社会制度, 智力培养, 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积
累。各国生产力进退就取决于对这方面重视的深切程度。李斯特对“ 精神资本”阐述虽然有不科学之处,
但他正确地说明了知识积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克服了古典学派只把物质资本理解为生产力的片面
没能正确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但他正确地指出了一个国家在致力于经
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政治、社会领域的变革, 使二者相适应。这个观点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
学的理论体系是有启发的。
二、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首位
与把价值理论放在突出位置的古典经济学不同, 李斯特十分重视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为生
说, 从而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正是古典经济学未能全部触及或予以重视的。此问题提出的积
极意义在于他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国度性与特色性。因为只有在研究经济主体的特殊规律之后, 才能揭示
出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 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 各个国家不相
同, 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 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
经济发展阶段论, 即原始未开化时期一畜牧时期一农业时期一农工商业时期。第五阶段国家财政和经济
实力处于最强盛状态。而各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 工业是推动财富生产力高速增长的有力杠杆和
生产力赖以存在的主要物质方式。
在工业与农业关系上, 李斯特精辟指出“ 只有工业上获得发展的国家, 才会看到完善的农业和工
次才想到国际结合。” ⑩
李斯特关于综合生产力的分析, 试图从理论上阐述国家从微观与宏观层次上实现生产力协调以及
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这些精湛见解, 对于我国扩大开放度, 提高综合国力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提出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源泉
李斯特用了整十章篇幅专门论述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开创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先
性。
第二, 提出一国为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善于学习, 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
李斯特以英国为例写道“ 英国的力量以及它的生产力增长, 并非完全是出于它的商业限制政策、航海条
例和商业条约之赐,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它在科学上, 技术上的胜利。” ⑩英国科学技术所以能居世界
之首, 就在于它善于学习推广别国先进技术和经验。荷兰的捕渔业、比利时和法国的纺织、玻璃、造纸、服
的只是一个社荟” ④为假设前提, 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具有社会性的
特点决定了研究必须要历史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这种方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有充分体现。李斯特在
李修波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用了十章的篇幅考察了西欧十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史。在对比中总
搬到德国, 势必扼杀该国脆弱工业, 阻碍民族经济发展。即使原则本身是正确的, 也只能在一定条件下适
用。他认为, 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一切国家利益、全人类的社会利益实际只代表英国等先进国家, 对落后国
家不具有任何实践意义。因为他们对“ 各个国家为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所应遵行的政策方面, 都极少过
问。” ①没有考虑各国的不同利益。斯密抽象分析所概括的一般经济规律不能脱离各国的经济、政治、文
产力是财富之源泉, 指出“ 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 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⑦只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
值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片面的, “ 除了‘价值理论’以外, 还必须考察到一个独立的性产力’理论。” ⑧
应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评判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 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国家利益前途之
所在。他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力科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
矛盾” 。在李斯特看来, 脑力劳动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效率比体力劳动不知要增加多少倍。他深为不满地指
出, 按古典学派的逻辑势必得出“ 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 一个教育家却反而不是生
产者” , “ 象牛顿、瓦特或刻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性都不及一匹马, 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 ⑩的荒唐结
的经济思想反映在他关于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评论和演说中, 尤其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得
以集中体现。该书以” 世纪上半叶德国为主要对象, 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结合上探索落后国家发展生
产力, 增加社会财富, 赶超英法先进国家的途径。他以独特的理论形式回答了德国资产阶级十分关心的
问题反映了德国摆脱英法两国对其经济控制和影响的迫切愿望, 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以往的研究
工业倾斜。
李斯特的上述观点虽然夸大了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基础作用, 带有浓厚的“ 工业拜物教”色彩, 但在经
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工业、农业和商业等关系到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部门结合在一起考察, 突出了工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文化中的特殊抽位。这正是任何一个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李修波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李斯特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理解相当混乱, 无限扩大生产力内涵, 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与农
奴制的废除、王位世袭制、警察等统统纳入生产力概念之中, 甚至把“ 法官和行政官”也列为生产者。这些
无疑是错误的, 但从他的整个生产力理论看, 仍有不少闪光的见解。
第一, 李斯特把作为知识积累的“ 精神资本”与“ 物质资本”相区别, 强调“ 精神资本”同样是生产力增
更值得重视的是李斯特预示并分析了伴随工业发展将出现过剩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必然趋势,
这个见解为后来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所证实, 也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十分紧迫而又棘手的难
题。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理想的。斯密用“ 看不见的手”将国家的经济职能限制
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李修波
摘要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中有不少真知灼见, 他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的首位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等等, 这些贡献都应予以肯定。
费里德里希· 李斯特一是德国历史学派的直接先躯者, 也是资产阶级进步经济学家。他
化性质和特点发挥作用。经济学不仅要揭示一般原则和规律, 而且要结合本国民族经济特点, 研究各国
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 为实践服务。他宣称, 如果只限于书本抽象理论, “ 结果使整个国家在理论上越来
越糊涂而不是越来越开朗, 对实用工作则置而不顾, 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滞” 。②由此, 李斯特提出经济
装、钟表等生产技术, 威尼斯、汉撒同盟的经营管理方法, 英国人都曾认真学习和推广。可以说“ 每一个欧
洲大陆国家都是这个岛国的教师, 它的每一种工业技术都是向这些国家模仿得来的。” 基于英国的成
功经验, 李斯特反对盲目排外、闭关锁国的愚蠢做法。
第三, 不赞同古典学派只“ 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是唯一生产力” ⑩的观点, 纠正了他们的“ 错误和
学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 体现各国特殊环境和利益。他否认世界主义经
济学, 主张建立一种不同于古典学派理论体系的新经济学, 即国家经济学。换言之, 是“ 从民族的立场出
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 ③其次, 关于经济学方法。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规律等同于通行于全
人类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他指出, 斯密采用的静态过于抽象的分析方法是以“ 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
不生产产品, 但却是未来生产力的培养者, 其“ 生产性” 比单纯体力劳动者“ 生产性”大得多, 应把教师劳
动视为生产性劳动。李斯特以西班牙官僚、贵族横征暴虐和“ 心理上的偏言、盲从、不实事求是”给这个巨
例。斯密未能看到机器大工业的巨大威力, 他虽然克服了重农主义只把农业劳动看作生产性劳动的错
误, 但他仍未完全摆脱重农主义影响, “ 认为农业所需要的技巧多于商业。” ⑩是最有生产性的行业。生活
在英国产业革命完成时期的李斯特则不同, 他目睹和经历了机器大工业对英国农业的技术变革, 商业繁
荣, 自然力征服以及对人们智力、观念、社会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提出以工业进步为中心的国家
出发, 向斯密、李嘉图经济思想提出挑战, 创立了与英法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学说体系。首先, 关于经济学
研究对象。李斯特主张经济学研究应从各国实际出发, 探讨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
怎样使国家财富、生产力增
一
民, 从经济落后状态发展成为先进强国。就德国而言, 资本主义工业起步比英
国晚半个世纪, 无论是两国历史条件还是经济水平都相差悬殊。如果把斯密阐述的一般原则作为教条照
却惯以他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论述, 断言李斯特在古典学派达到的水平上退步, 没有任何建树。从而
抹煞了他对经济学说史的创新和贡献。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李斯特经济思想, 确立他在资产阶级经济
学中的地位, 有必要重新挖掘其思想精髓, 充分肯定他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
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当古典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并开始输入德国时, 李斯特从德国落后经济实际
具, 才会在高度智力下经营农业。在工业的影响下农业有了提高, 它本身就变成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实业,
一种技术, 一种科学” 。⑩反之, 一国没有强大工业就会陷入人口过剩、土地缩减、人均产出下降的恶性循
环。李斯特从推进德国工业化目标出发, 强调落后国家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以维护经济、政治
上的独立, 尽快跨入农工商生产力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国之列。为此, 应将国家人力、物力甚至贸易政策向
一样的. .。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 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 它
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 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 最普遍的规律。” ⑥最化, 从以农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并举的社会过渡, 而且把经济分析同文化科
学、公民道德、价值观念、社会政治制度结合起来研究。这与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虽
富国家造成深重灾难为例, 说明“ 无论何处, 不论何时, 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
比例的, 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增进或减退。” ⑩
第五, 阐述了发展国家综合生产力的意义。李斯特首先指出斯密的分工学说最大缺陷在于只强调
“ 分工”作用而没有把它看作“ 同时也是各种活动力、智力和力量为了共同生产而进行的联合或结合。” ⑩
结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深刻分析了德国经济落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当时德国经济
学界倍加颂扬“ 舶来品”的盲从者和模仿者, 以及“ 热衷于难以究洁的理论体系和学说的空乏争论” ⑥无
疑是一强有力的抵制, 对后来历史学派方法论的确立也产生了良好影响。再次,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
上, 李斯特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注重民族特点, 建立以发展生产力和工业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
接着, 他又把企业内部分工协作扩大到各部门、地区、全国乃至国外。提出国内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
问, 农业与工业之问, 地区之间的联合与协调, 形成统一整体, 其综合生产力大于单个生产力之和。他特
别关注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国与国之间协作的必要性, 但同时又提醒人们, 国际生产力的协作往往因遇到
战争、政治动荡、商业恐荒而中断。因此, “ 不论那一个大国努力的主要目标总是生产力在国内的结合, 其
论。李斯特在多年前就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传统理论中某些错误见解可能引发的社会扭曲现象
和偏见, 尤其他把科学家视为生产者这个观点, 显示了他无畏的理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四, 与上述看法相关, 李斯特强调“ 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 是应该用于后一代教育, 应该用于国家
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⑩认为发展教育虽然消耗了现有社会财富, 牺牲了某些眼前利益, 但能使
长的源泉。明确指出“ 把一国生产力局限在物质资本上, 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⑨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
仅依靠物质财富积累, 也离不开科学与艺术, 国家与社会制度, 智力培养, 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积
累。各国生产力进退就取决于对这方面重视的深切程度。李斯特对“ 精神资本”阐述虽然有不科学之处,
但他正确地说明了知识积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克服了古典学派只把物质资本理解为生产力的片面
没能正确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但他正确地指出了一个国家在致力于经
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重视政治、社会领域的变革, 使二者相适应。这个观点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
学的理论体系是有启发的。
二、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首位
与把价值理论放在突出位置的古典经济学不同, 李斯特十分重视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为生
说, 从而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正是古典经济学未能全部触及或予以重视的。此问题提出的积
极意义在于他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国度性与特色性。因为只有在研究经济主体的特殊规律之后, 才能揭示
出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 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 各个国家不相
同, 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 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
经济发展阶段论, 即原始未开化时期一畜牧时期一农业时期一农工商业时期。第五阶段国家财政和经济
实力处于最强盛状态。而各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 工业是推动财富生产力高速增长的有力杠杆和
生产力赖以存在的主要物质方式。
在工业与农业关系上, 李斯特精辟指出“ 只有工业上获得发展的国家, 才会看到完善的农业和工
次才想到国际结合。” ⑩
李斯特关于综合生产力的分析, 试图从理论上阐述国家从微观与宏观层次上实现生产力协调以及
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这些精湛见解, 对于我国扩大开放度, 提高综合国力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提出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源泉
李斯特用了整十章篇幅专门论述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开创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先
性。
第二, 提出一国为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善于学习, 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
李斯特以英国为例写道“ 英国的力量以及它的生产力增长, 并非完全是出于它的商业限制政策、航海条
例和商业条约之赐,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它在科学上, 技术上的胜利。” ⑩英国科学技术所以能居世界
之首, 就在于它善于学习推广别国先进技术和经验。荷兰的捕渔业、比利时和法国的纺织、玻璃、造纸、服
的只是一个社荟” ④为假设前提, 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用于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具有社会性的
特点决定了研究必须要历史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这种方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有充分体现。李斯特在
李修波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用了十章的篇幅考察了西欧十余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史。在对比中总
搬到德国, 势必扼杀该国脆弱工业, 阻碍民族经济发展。即使原则本身是正确的, 也只能在一定条件下适
用。他认为, 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一切国家利益、全人类的社会利益实际只代表英国等先进国家, 对落后国
家不具有任何实践意义。因为他们对“ 各个国家为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所应遵行的政策方面, 都极少过
问。” ①没有考虑各国的不同利益。斯密抽象分析所概括的一般经济规律不能脱离各国的经济、政治、文
产力是财富之源泉, 指出“ 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 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⑦只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
值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片面的, “ 除了‘价值理论’以外, 还必须考察到一个独立的性产力’理论。” ⑧
应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评判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 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国家利益前途之
所在。他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力科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
矛盾” 。在李斯特看来, 脑力劳动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效率比体力劳动不知要增加多少倍。他深为不满地指
出, 按古典学派的逻辑势必得出“ 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 一个教育家却反而不是生
产者” , “ 象牛顿、瓦特或刻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性都不及一匹马, 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 ⑩的荒唐结
的经济思想反映在他关于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评论和演说中, 尤其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得
以集中体现。该书以” 世纪上半叶德国为主要对象, 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结合上探索落后国家发展生
产力, 增加社会财富, 赶超英法先进国家的途径。他以独特的理论形式回答了德国资产阶级十分关心的
问题反映了德国摆脱英法两国对其经济控制和影响的迫切愿望, 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以往的研究
工业倾斜。
李斯特的上述观点虽然夸大了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基础作用, 带有浓厚的“ 工业拜物教”色彩, 但在经
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工业、农业和商业等关系到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部门结合在一起考察, 突出了工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文化中的特殊抽位。这正是任何一个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李修波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李斯特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理解相当混乱, 无限扩大生产力内涵, 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与农
奴制的废除、王位世袭制、警察等统统纳入生产力概念之中, 甚至把“ 法官和行政官”也列为生产者。这些
无疑是错误的, 但从他的整个生产力理论看, 仍有不少闪光的见解。
第一, 李斯特把作为知识积累的“ 精神资本”与“ 物质资本”相区别, 强调“ 精神资本”同样是生产力增
更值得重视的是李斯特预示并分析了伴随工业发展将出现过剩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必然趋势,
这个见解为后来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所证实, 也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十分紧迫而又棘手的难
题。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理想的。斯密用“ 看不见的手”将国家的经济职能限制
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李修波
摘要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中有不少真知灼见, 他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的首位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等等, 这些贡献都应予以肯定。
费里德里希· 李斯特一是德国历史学派的直接先躯者, 也是资产阶级进步经济学家。他
化性质和特点发挥作用。经济学不仅要揭示一般原则和规律, 而且要结合本国民族经济特点, 研究各国
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 为实践服务。他宣称, 如果只限于书本抽象理论, “ 结果使整个国家在理论上越来
越糊涂而不是越来越开朗, 对实用工作则置而不顾, 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滞” 。②由此, 李斯特提出经济
装、钟表等生产技术, 威尼斯、汉撒同盟的经营管理方法, 英国人都曾认真学习和推广。可以说“ 每一个欧
洲大陆国家都是这个岛国的教师, 它的每一种工业技术都是向这些国家模仿得来的。” 基于英国的成
功经验, 李斯特反对盲目排外、闭关锁国的愚蠢做法。
第三, 不赞同古典学派只“ 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是唯一生产力” ⑩的观点, 纠正了他们的“ 错误和
学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 体现各国特殊环境和利益。他否认世界主义经
济学, 主张建立一种不同于古典学派理论体系的新经济学, 即国家经济学。换言之, 是“ 从民族的立场出
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 ③其次, 关于经济学方法。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规律等同于通行于全
人类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他指出, 斯密采用的静态过于抽象的分析方法是以“ 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