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织工艺》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织工艺》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
《机织工艺》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与贸易方向)与纺织企业职业岗位群直通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性质为理论+实践课程。

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在大二第三学期开设。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纺织材料学》、《织物组织与结构》;后续课程为《产品工艺设计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校、企业、行业的专业调研为途径,以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分析→确立对应核心课程为过程,构建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纺织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研究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分析解决织造中一般性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机织产品设计与生产的创新能力。

并且与纺织行业企业合作,针对职业能力标准与职业工作过程,以真实典型的机织工艺设计项目作载体,以工作任务作引领,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课程特点,采用递进为主、并列为辅的结构形式,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学习情境真实,实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本门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与贸易方向)所函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根据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与贸易方向)所涉及到的机织工艺知识内容,设计开发7个项目, 22个工作任务,实施情境化教学。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95,其中实训课时数48,共计5学分。

二、课程目标
1、目标总述
《机织工艺》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织生产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主要机织设备的构造、原理和性能。

培养具有一般产品工艺设计
能力和制定、调整工艺参数的专项职业能力。

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职业素质。

2、具体目标:
(1)知识与素质目标:了解机织物生产各工序的基本任务及设备、机构的工作原理;掌握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设计原则与方法;掌握各工序产品疵点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职业技能目标
①能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产品生产方案,达到顺利完成产品生产任务的目的。

②能掌握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设计原则与方法;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会设计各生产工序工艺参数,并会上机工艺参数的设定与调整等操作,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目的。

③能掌握各工序产品疵点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会鉴别各工序的各种疵点。

并根据各工序产品产生的疵点情况,分析成因,提出防止措施,达到产品优质的目的。

④能了解机织物生产各工序的设备和机构的工作原理;会常见设备的简单操作。

三、课程内容和标准
1、课程主要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与贸易方向)所函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根据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纺织品设计与贸易方向)所涉及到的机织工艺知识内容,设计开发10个项目,24个工作任务,实施情境化教学。

2、各教学单元内容及标准
3、实践教学环节
四课程考核
1 考核形式与考核标准
(1)形成性评价,考核依据(作业、出勤、课堂问答、讨论分析、任务操作等),占总成绩百分比:30 %;
(2)终结性评价,形式:笔试,占总成绩百分比:70%。

(3)考核内容与标准细化表
五实施建议
1 教材的选用及编写建议
(1)选用教材:
部委级规划教材《机织工艺》,崔鸿钧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机织实验教程》崔鸿钧、李丽君、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项目化工作报告》崔鸿钧、李丽君自编。

(2)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内容应以机织生产工艺为主线,详细介绍从纱线原料到坯布检验的整个生产过程,并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为目标,与“行为导向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相适应,有利于新的现代职教观念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材要具有针对、适时、前瞻、灵活、实用的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教材应文字表述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图文并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教学建议
(1)教学场地
课程教学场地建议安排在专业(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工场、企业生产车间上课,使教学场所与实训工场、生产车间结合。

专业(多媒体)教室在保证教学设备最佳位置的前提下,学生座位应采用非正式座位编排模式,以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2)教学方法
本课程由《机织工艺》课程团队担任教学。

教学方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并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创设仿真和真实生产学习情境。

建议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艺设计运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四结合”的教学手段,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图文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团队建设
本课程属于校企合作课程,与企业合建教学团队,双师教师比例为100%。

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给学生直接授课或开设讲座,企业专家承担教学课时20%以上。

建议“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全程参与课程建设。

(4)网络资源建设
在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上,建成共享型、互动式、开放性的课程网站。

课程网站的建设应界面美观、内容丰盈,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实用交互功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优势,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机织工艺》精品课程网站可以作为本课程学习资源使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教学基本条件
(1)师资要求
本课程建议采用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教学,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建议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织造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机织工艺设计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并建议采用行业兼职教师来自相关织造企业的总工程师办公室、技术科(部)、设备科(部)、业务处(部)、各车间一线管理等部门技术人员。

(2)教学硬件设施及配置
本课程建议建设机织工艺多媒体实训室和校内、校外实训工场,校内实训工场建议配置络筒机、小样整经机、分条整经机、单纱上浆机、穿经架、大提花织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有梭织机等有关机织设备。

4.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在此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

(3)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
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信息资料。

本课程应重视利用这些信息化课程资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建议课外学习网络资源:
①/ 中国棉纺织技术信息网
②/ 中国纺织机械网
③/ 中国棉纺织信息网
④/new.asp 中国纱线网
⑤/ 中国纺织上浆网
⑥/ 纺织机械器材网
六、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与贸易)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