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
h
1
心理分析人格結構與發展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 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 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部分 潛意識
人格發展的階段:若未能順暢適應
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
蔡P55
h
2
心理分析之觀點
犯罪與偏差行為乃源於 超我之功能不彰,個人無法以道德良 心、規範對本我之欲求加以約束 幼兒成長時期未滿足之需要,例如口 腔期未滿足→酗酒、吸煙 透過犯罪而被懲罰以減輕罪疚感
結果,導致個人無法約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
的不愉快經驗,或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的愛與照顧。h蔡57来自4人格特質之觀點
➢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 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 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部 分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 為的特有模式。
➢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
蔡P56
h
3
艾秋宏:潛伏性偏差行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 關係所決定。指孩童於社會化過程中迷失,而 允許潛伏性偏差行為成為生活形態之主流,犯 罪行為即心理發展過程失敗之結果。
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認同危機,少年因未能適 當的處理角色衝突問題,而產生角色模糊及受
制於人的現象。
艾布罕森:人格結構中超我與自我無法妥協的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之減 少,此過程為削弱,一般為懲罰
✓ 正面之增強:對有機體形成刺激
✓ 負面之增強:移去影響有機體的刺 激
h
8
相關學習之理論
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強調犯罪行為之 學習是與反社會行為者互動的結果
Jeffery差別增強理論:犯罪行為乃經由學習 並且藉由制約加以維持,制約的核心為增強 作用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少年犯罪之生物学理论引言: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研究领域都致力于寻找影响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因素。

其中,心理学理论对于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背后的动机和因果关系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探讨生物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生物学理论概述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包括青少年犯罪行为。

生物学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和神经生理。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犯罪行为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学研究发现,有些基因与攻击性行为、冲动行为等相关。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相关,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不适当的行为。

2. 神经生理因素神经生理因素也被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神经成熟的不平衡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冲动和缺乏对后果的考虑。

前额叶皮层是情绪调控和决策制定的关键区域,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这一区域的神经成熟相对滞后。

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冲突时难以做出明智和理性的决策,从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风险。

二、青少年犯罪与生物学理论的关系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学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根源。

1. 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遗传因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父母的犯罪行为对子女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例如,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两方都有犯罪记录,那么子女犯罪的风险就会增加。

这表明基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此外,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冲动行为。

这些基因与情绪调控和冲动控制的困难有关,这些困难可能使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类型。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和思考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负责任或危险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体压力、同伴影响等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往往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做出不良行为,因此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时需要重视同伴关系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如何在生命周期中发展和变化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发展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一个情感波动较大、自我认同不稳定的时期,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冲动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特质和性格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特质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具有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等人格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五、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是一种关注情绪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情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绪问题对于犯罪倾向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经常感到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做出暴力或违法行为。

六、神经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一种关注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分支学科。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2024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二)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通过深入探索犯罪者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变化以及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犯罪心理学为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其中的小点内容,并最后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总结。

正文: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犯罪心理学概念与历史渊源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动态4. 个体差异与犯罪心理学研究5. 预防与矫治犯罪的犯罪心理学方法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1. 犯罪者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2. 青少年犯罪者的发展心理3. 社会心理对犯罪行为的影响4. 犯罪中的动机与冲动行为5.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与决策过程三、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与犯罪侦破的基本原理2. 犯罪心理学在嫌疑人心理分析中的应用3. 犯罪心理学在证据分析中的作用4. 量刑决策与犯罪心理学分析5. 心理学预测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1. 犯罪预防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 儿童早期干预与预防犯罪3. 社会福利政策与犯罪预防4. 犯罪心理学在学校暴力预防中的应用5. 犯罪心理学在社区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五、犯罪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法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结合2. 犯罪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3. 犯罪心理学在互联网犯罪中的应用4. 犯罪心理学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作用5. 犯罪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总结: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犯罪预防、犯罪侦破和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为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犯罪心理学还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犯罪形式和需求。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影响了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

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十分重要。

首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对于青少年来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经常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

同时,家庭,社会和学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对犯罪的发生产生影响。

其次,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背景。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成因,也能更好地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

再者,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有利于加强预防犯罪的工作。

青少年犯罪行为一旦发生,将对社会生产稳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恢复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和措施也有很大帮助。

青少年犯罪处理机制不仅仅是要把犯罪者绳之以法,更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如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等手段。

总之,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起因和心理机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加强预防工作,并为制定适合青少年的犯罪处理机制提供参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生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犯罪心理学》题集

《犯罪心理学》题集

《犯罪心理学》题集大题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不平衡驱动的?A.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B. 阿尔伯特·班杜拉C. 汉斯·格罗斯D. 约翰·道格拉斯2.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B. 犯罪行为的社会背景C. 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D. 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基础3.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案例研究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文献综述法4.哪种理论强调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行为而获得的?A. 社会学习理论B. 精神分析理论C. 特质理论D. 生物学理论5.下列哪项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A. 犯罪动机B. 犯罪人格C. 犯罪情境D. 犯罪预防6.根据汉斯·格罗斯的观点,犯罪行为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A. 遗传因素B. 环境因素C. 生物学因素D. 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的交互作用7.以下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A.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B.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C.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D. 伦理和道德问题8.哪种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体为了应对社会压力和适应不良环境而产生的?A. 社会解组理论B. 社会控制理论C. 社会冲突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9.下列哪项不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常见领域?A. 暴力犯罪B. 财产犯罪C. 经济犯罪D. 自然灾害10.在犯罪心理学中,哪种理论强调犯罪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理性选择?A. 理性选择理论B. 精神分析理论C. 生物学理论D. 特质理论大题二:填空题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______与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犯罪行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过程习得。

3.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实验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分)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A.已满14周岁B.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C.未满25周岁D.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2【多选题】(2分)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A.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B.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C.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D.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3【多选题】(2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A.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B.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C.青少年好奇心强D.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4【多选题】(2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A.不良社会环境B.青少年的年龄C.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D.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5【多选题】(2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A.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B.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C.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易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D.流失生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后备军”6【判断题】(2分)世界各国对于未成年人年龄规定不一。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A.错B.对7【判断题】(2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A.错B.对8【判断题】(2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更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A.对B.错9【多选题】(2分)世界上公认的几大公害包括()A.青少年犯罪B.环境污染C.吸毒贩毒。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

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
34
社会控制理论之观点
依恋 奉献 参与 信仰
一 、社会学之研究
35
潜伏性少年犯罪论
艾希哈尔认为,除非个人已有犯罪倾 向或禀赋,否则就不会产犯罪行为。
(瑞士精神病学家艾希哈尔)
二 、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之研究
36
潜伏性少年犯罪的
以冲动的方式寻求欲望的即时满足 认为满足自我的需要比满足他人的需要更为重要 满足本能的需要而不考虑对与错,缺乏罪恶感
二、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之研究
42
同一性危机论
青少年在成长中不能获得心理上的同一 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消极的同一性 使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
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二 、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之研究
43
抑制理论
抑制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人内在控制能力和社会中存在的 外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包括内部抑制和外部抑制因素。
12
少 犯罪呈低龄化倾向
年 犯 罪 新 趋 势
13岁的邵某连砍数刀杀死邻家女孩方某
13


犯罪手段成人化





图为 “8·29”特大抢劫杀人案犯 罪嫌疑人 16岁的白狼及其作案凶器
14

国 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情况
少 年 犯 罪 概 况
2003 年比1999年增长4.7%
15

国 青少年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
一 、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
59
某省少年犯管教所1050名犯罪少年的犯罪动机
一 、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 60
个性特点
智力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占多数 气质类型中,暴力犯罪强型居多,非暴力 犯罪弱型居多 性格倾向中外向型居多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讲解(必看)

犯罪心理学讲解(必看)
精神医学论:心理与情绪影响犯罪(如幼年生命经验的创伤)
心理分析论:本我,自我,超我,本能论
人格障碍论:如变态人格,反社会人格,道德发展,智力等
犯罪心理学对犯罪防治贡献
深入探索犯罪行为成因:如基因缺陷,脑部收伤,人格,精神疾病,自我控制,情绪,学习与犯罪关系
协助犯罪侦查:测谎,心理描绘,催眠,证人指证之记忆,特殊加害人与被害人之侦讯技术
五,研究,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挖掘规律
2,提炼理论
(二)实践意义
1.可为犯罪的预测,预防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具体的方法
2.可为警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可为发现,揭露和证实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帮助
(三)研究警察心理
(四)研究犯罪的对策心理
1.研究侦查对策心理
2.研究犯罪的预测和预防
四,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又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4.案例分析法
5.统计研究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犯罪原因的探讨时期
1,恶魔研究
2,"骨相学"和"面相学"
(二)近代犯罪心理学思想的酝酿时期
1,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犯罪是自由意志的产物.
2,神经生理学派认为犯罪人犯罪是由于精神方面发生了重大质变.
(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1.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2.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二)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方面知识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继续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特征和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正文: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 青少年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建立-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不稳定性- 对权威和社会规范的反叛心理- 社会压力和亲子关系的影响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影响- 接触犯罪环境和同伴压力- 心理上的滥用和虐待经历-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缺失- 缺乏应对压力的健康机制3.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表现- 违法和犯罪行为的类型和频率- 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程度- 偏见和歧视的表现- 与其他问题行为的关联性- 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4.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干预- 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与指导- 健康的自我关爱和情感管理- 强化违法行为的后果和惩罚- 提供正向的角色模型和引导5.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前景- 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心理治疗和社会再适应的整合- 制定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和政策- 推动社会意识和关注的增强总结: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和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重要领域。

通过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因素以及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摆脱犯罪的困境。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多学科合作和长期跟踪研究,以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和政策。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202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一)引言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以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正文内容:
1.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
- 犯罪行为的发展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不成熟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选择和执行。

2. 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
- 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 家庭环境中缺乏监督和支持对青少年犯罪有重要影响。

3. 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行为: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调节困难和攻击性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倾向。

4. 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
- 青少年寻求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同伴间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或采取犯罪行为。

5. 预防和干预:
- 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对遏制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 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犯罪倾向。

总结: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认同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来减少青少年犯罪。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关注如何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减少犯罪行为。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见面课答案见面课:家庭职能及其对青少年保护与犯罪预防的影响1、问题:家庭对于青少年的职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例如,可以分为物质抚养和精神抚养(心理抚养);也可以分为经济保障、教育训导、人格塑造、精神支柱、稳定情绪、角色认同等。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根据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让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有哪些?选项:A:缺陷家庭B:不和睦的家庭C:匮乏家庭D:父母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答案: 【缺陷家庭;不和睦的家庭;匮乏家庭;父母的行为不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5、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生而无爱,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这属于什么样的家庭?选项:A:失和型家庭B:溺爱型家庭C:打骂型家庭D:放任型家庭答案: 【放任型家庭】见面课: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的心理分析与对策建议1、问题:青少年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大害之一。

守护青春,预防青少年犯罪和被害,是全社会的责任。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校园欺凌是孩子之间的事,应该完全由孩子自己解决,家长、老师出面会使事情复杂化。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问题:治理校园欺凌要靠“法治”,更靠“善治”。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的,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欺凌事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一、犯罪生物学理论⏹犯罪生物学理论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体质理论和遗传理论两大分支。

一)内分泌失调理论(荷尔蒙学派)⏹内分泌失调会引起人体某些方面的异常反应,它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尤其是许多性犯罪的发生与性激素失调有关。

因此,可尝试用雌激素降低暴力性犯罪人,特别是性暴力犯罪人攻击性的性驱力。

二)染色体异常理论⏹所谓染色体异常,就男性而言就是出现了XYY的配合形式,即多出了一个男性染色体。

一般称这种配合形式的人为“超男性”(猛男),具有特别的雄性特征和超强的雄性机能,具有攻击性,易发生暴力和性方面的犯罪。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一)挫折—攻击理论⏹基本观点: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别是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

1、挫折的两种表现形式1)有目的的行为被打断2)某种欲望本身遭到否决2、挫折反应的三种表现形式1)外罚性反应⏹把激怒情绪和攻击行为指向外部(社会、团体、他人)——暴力性犯罪2)内罚性反应⏹对自己进行谴责、虐待——自虐、自残、自杀、暴吃一顿(边吐边吃)3)无罚反应⏹不把攻击指向任何一方,而是将其局限于最小限度或者予以漠视。

二)精神分析学理论1)潜意识理论——核心、基础⏹意识是人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潜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出生后产生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2)泛性论⏹人的性本能似乎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性本能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被弗洛伊德称为里比多。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生殖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以动欲区为基础的,它是指在这个阶段获得最大刺激和快感的身体部位。

这些阶段的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发展受阻,就会出现固着(停滞于某一阶段)或倒退(退回先前较低的阶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各种精神变态。

从而使男性形成恋母情结(奥狄普斯情结,男性的一种亲近母亲反抗父亲的复合情绪),女性形成恋父情结(爱列屈拉情结,女性的一种亲近父亲反抗母亲的复合情绪),使个人在无意识中体验到很深的罪恶感,引起一系列异常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理论是有效应对和预防此类问题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旨在提供深入了解和思考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视角。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描述了人类学习和采纳行为的方式。

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所形成的。

青少年在社交环境中,尤其是与家庭、同伴和社会中的显著人物互动时,接触到各种正面和负面的行为模式。

若他们接触到的是引导犯罪行为的模式,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和采纳同样的行为方式。

因此,培养积极和健康的社交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2.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演变。

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爱里克森的身份成形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青少年期是个体形成自我身份的关键阶段。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可能陷入迷失、逆反心理等困境,从而增加犯罪风险。

因此,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非常重要。

3. 自控理论自控理论是指个体通过掌控和调节自身的行为来实现个人目标。

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自控力不足被认为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

青少年通常较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对具有短期满足感的犯罪行为更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培养其远见和长远目标意识,有助于降低犯罪风险。

4. 心理问题与犯罪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犯罪行为的背后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问题、自尊心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青少年寻求不良行为作为解决途径,从而加剧他们的犯罪倾向。

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少年身上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

结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洞察青少年犯罪背后心理机制的视角。

社会学习理论提醒我们注意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在青少年期培养积极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性,自控理论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自身能力的培养,心理问题与犯罪理论则要求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及时识别与干预。

犯罪学英语词汇大全探索犯罪心理与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英语词汇大全探索犯罪心理与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英语词汇大全探索犯罪心理与犯罪学理论犯罪学英语词汇大全:探索犯罪心理与犯罪学理论犯罪学(Criminology)是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心理以及社会对犯罪的反应的学科。

作为犯罪学学习者,了解犯罪学的英语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全面的犯罪学英语词汇大全,助您更好地探索犯罪心理与犯罪学理论。

一、犯罪学基础词汇1. Criminology - 犯罪学2. Crime - 犯罪3. Offender - 犯罪者,罪犯4. Victim - 受害者5. Deviance - 不合规范行为6. Criminal - 罪犯7. Delinquency - 少年犯罪8. Law enforcement - 执法机关9. Justice - 正义,司法10. Punishment - 惩罚11. Rehabilitation - 重新教育12. Deterrence - 威慑13. Recidivism - 再犯率14. Criminal behavior - 犯罪行为15.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 刑事司法系统二、犯罪学理论与模型1. Classical theory - 古典理论2. Positivist theory - 实证理论3. Biological theory - 生物学理论4. Psychological theory - 心理学理论5. Sociological theory - 社会学理论6. Rational choice theory - 理性选择理论7.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 社会紊乱理论8. Strain theory - 张力理论9. Labeling theory - 标签理论10. Control theory - 控制论11.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 差异联结理论12. Routine activities theory - 常规活动理论13. Social bond theory - 社会纽带理论14. Conflict theory - 冲突理论15. Feminist theory - 女性主义理论三、犯罪心理学1. Criminal profiling - 犯罪人员分析2. Psychopathy - 精神变态3.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反社会人格障碍4. Forensic psychology - 法医心理学5. Serial killer - 连环杀手6. Mass murder - 大规模杀人7. Juvenile delinquency - 青少年犯罪8. Criminal behavior analysis - 犯罪行为分析9. Cognitive distortion - 认知扭曲10. Impulse control - 冲动控制11. Reactive aggression - 反应性攻击12. Crime prevention - 犯罪预防四、犯罪学实践与研究方法1.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 犯罪现场调查2. Data analysis - 数据分析3. Case study - 案例研究4. Surveys - 调查问卷5. Experimental research - 实验研究6. Observational research - 观察研究7. Qualitative research - 定性研究8. Quantitative research - 定量研究9. Sampling - 抽样10. Interviewing - 面试11. Correlation - 相关性12. Hypothesis - 假设13. Variables - 变量14. Research ethics - 研究伦理15. Literature review - 文献综述五、犯罪学相关机构与期刊1. 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 - 美国犯罪学协会2.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riminology - 国际犯罪学协会3. 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 - 英国犯罪学协会4. Journal of Criminology - 犯罪学期刊5. Crime and Delinquency - 犯罪与青少年犯罪期刊6. Criminology & Public Policy - 犯罪学与公共政策期刊7.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 刑事司法期刊总结:通过对犯罪学英语词汇的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犯罪学的理论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個體在行為學習過程受下列體系影響 賞罰控制:行為的結果 認知控制:透過個人經驗的教育 抗拒誘惑:社會規範之教導 楷模學習:觀察 行為之觀察學習係透過家庭、友伴團 體、大眾媒體等
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
道德成規前期﹝無律﹞ 避免懲罰與服從、功利主義導向 傳統服從期﹝他律﹞ 人際和諧導向、法律與秩序維護 自律期 社會契約、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
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
心理分析人格結構與發展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 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 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部分 潛意識 人格發展的階段:若未能順暢適應
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
蔡P55
心理分析之觀點
犯罪與偏差行為乃源於 超我之功能不彰,個人無法以道德良 心、規範對本我之欲求加以約束 幼兒成長時期未滿足之需要,例如口 腔期未滿足→酗酒、吸煙 透過犯罪而被懲罰以減輕罪疚感
蔡P56
艾秋宏:潛伏性偏差行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 關係所決定。指孩童於社會化過程中迷失,而 允許潛伏性偏差行為成為生活形態之主流,犯 罪行為即心理發展過程失敗之結果。 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認同危機,少年因未能適 當的處理角色衝突問題,而產生角色模糊及受 制於人的現象。 艾布罕森:人格結構中超我與自我無法妥協的 結果,導致個人無法約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 的不愉快經驗,或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的愛與照 顧。 蔡57
暴力傾向犯罪者人格特質之觀點
無法與人建立
親切人際關係 缺乏罪惡感 缺乏愛人與被
挫折忍受力低
具有攻擊性與 高度衝動性格 以本我為中心
愛的能力
只顧眼前的享
反社會行為
無法從經驗中

記取教訓
病態人格形成之因素
有心理病態人格之父母
缺乏關愛
幼兒期父母親之拒絕 父母管教不一致 尤其幼兒期因父母分離或家庭破碎,而 致未能與照顧者形成親密關係,為心理病 態人格形成之重要因素。
行為主義與學習之觀點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的增 加,此過程為增強reinforced,一 般為報償 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之減 少,此過程為削弱,一般為懲罰 正面之增強:對有機體形成刺激 負面之增強:移去影響有機體的刺 激
相關學習之理論
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強調犯罪行為之 學習是與反社會行為者互動的結果 Jeffery差別增強理論:犯罪行為乃經由學習 並且藉由制約加以維持,制約的核心為增強 作用 Akers差別接觸─增強理論:指出控制個人生 活的團體對個人行為有巨大的影響力,例如 家庭、朋友、學校、宗教,行為的強化物包 括金錢、性……,人際之強化仍chelson & Samenow研究發現犯罪者有 「犯罪思考型態」,包括不合邏輯、短視、 錯誤、不健康的人生價值感等偏誤的認知 Ross & Fabiano研究則包括固著之思想、 未能注意他人的需求、缺乏時間感、不負 責任之決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等 Cornish & Clarke理性抉擇模式:認為犯 罪是對行為及事件做成本效益分析之結果
人格特質之觀點
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 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 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部 分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 為的特有模式。
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 含二種特質,個人特質:由獨有的遺傳和 環境條件所形成;與共同特質:同一種族、 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的共同特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