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科学课程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适切性的研究——构架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子课题《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国外小学科学课程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
《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适切性的研究——构架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子课题《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国外小学科学课程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至今小学科学领域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五年,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尚不令人乐观。
尽管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是,考虑到目前学校《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主要的阵地,课程设计和实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尽管我们同先进发达国家有着同样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但是,与持续不断进行课程研究与改进运动而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的国际科学教育相比较,我们的课程研究和改进运动才刚刚起步。
如何使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尽快从原有的自然课程、现阶段的科学课程转向真正以探究为本的科学课程,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摆在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已有研究回顾及其述评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出现了大量课程开发项目,促进了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前,已经开发出并获得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小学科学课程项目有8个。
已有调查显示,教师在实施各个版本教材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与探究活动的开展相关联。
目前,国际科学课程设计模式已由“主题——行为”模式转换为“概念——过程”模式,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模式在设计整合的科学课程中具有优越性,并能够对探究活动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主题为本和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概念——过程”课程的设计模式强调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发展、关键性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行为能力的表现。
设计良好的课程是一件复杂的脑力劳动,这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具备概念性思维和设计才能,更需要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把握。
这两种设计模式都强调以具体的、事实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根基。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教学最终目的认识不同。
主题为本的模式通常是以掌握具体事实为宗旨,而概念为本的模式以掌握从事实中归纳的概念性理解为目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指导用书中曾提及“教学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教师指导这三方面创造一种教学平衡”。
温.哈伦在《投入科学》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学生必须建构概念,因为概念有助于学生把经验整合起来;他们必须学会如何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应用并检验理论的方法。
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学习科学具有双重优点,因为科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系列思想;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
作为一个过程,科学提供了寻找信息、检验思想以及寻求合理解释的方法。
作为一种结果,科学是能够用来理解新的经历的思想体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理想情况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过程与获得概念性理解和知识这两者是协调一致、齐头并进的。
教师应该为科学探究活动精心确定一系列“大的概念”——概念性的框架,这种概念性的框架是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
二、研究要点及意义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本课题拟从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即:
1.通过比较研究,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进行定位,找出与国际先进探究课程的差距;
2.通过对STC等三套美国教材的研究,探讨达成科学素养目标的有效课程设计模式;
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国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的现状,探索发展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衔接能力的机制;
4.通过行动研究,提高科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正确理解,提高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能力。
在课程改革推向深入的今天,对以上问题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审视新课改小学科学课程,有利于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新课改小学科学课程前进的方向。
其次,对科学课程设计模式的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以及对课程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情况和效果,将会对目前课程开发项目的探究活动设计提供较大的参照作用。
另外,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让教师对探究性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反思与研究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将直接和及时地改进目前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三、研究设计和内容框架
以探究为本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本部分将以目前在美国广泛使用的小学科学探究性课程STC为例,结合教科版《科学》教材,从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基本框架、课程组成(探究、拓展、阅读、评价)几方面加以研究,从而对以探究为本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模式有较为深入而详细的了解。
拟完成四个方面的研究:
1、STC的“概念——过程”设计模式比较
2、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概念—过程”设计模式比较
3、教科版《科学》课程设计研究——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模式的尝试
4、教师在科学课程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基于实证的应用性研究。
拟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
对中美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等文本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寻找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美国科学课程之间的差距,为我国科学课程发展提供参照。
(二)案例研究
从STC课程中选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技术的若干主题,就课程单元设计模式进行分析。
在对教师课堂实施能力的调查中,一一记录课例中的细节,发现教师的具体问题所在,并进一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组织与实施
(一)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3~5),整理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启动项目。
使成员明确研究目标、内容、观点和步骤,明确具体分工、研究任务、研究思路和方法。
确定各阶段参与研究的高校、学校、教研人员、教师等的规模数量,并落实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相关负责人。
第二阶段(2009.6~2009.9),根据分工具体进行落实。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了解各课题的实际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根据各自研究内容的进度整理阶段性成果。
随时发布研究论文等相关实验研究成果,召开总课题或各主题的阶段研讨会。
(具体工作进程见课题研究工作进展甘特图)
第三阶段(2009.10~2010.1),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检验,做好结题的相关准备,落实最终成果,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提交总课题研究报告。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主持人:
范丽辉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主任2、课题组主要成员:
田月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教师张玉梅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教师吴亮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教师张真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九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