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七星山旅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伊通县志》记载:莫里青山,位于东经125度6分,北纬43度14分, 县城西偏北17公里处,莫里青乡南部。形成时间大约与大孤山相同。 主要岩石是碱性橄榄玄武岩,岩石中含有大量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包体 大小不一。玄武岩岩浆在喷溢和侵出过程中,随着压力和温度的降低, 熔岩渐渐凝固,体积收缩构成柱状,岩石硬度较大。玄武岩柱柱体截面 多呈四边形,也见五边形和六边形,直径约10-40厘米,呈弧形产出,从 上到下直径逐渐加大,形成顶部收敛、底部散开的形态,构成一幅犹如 孔雀开屏的自然景观。莫里青山山体呈圆锥形,山巅原有一高十余米的 鹰嘴形峭壁,巍然挺立。此峭壁已于1974年兴修水利采石时被炸毁。
多人靠它引路,都向着它。打来打去,南斗七颗星“壁哩叭啦”都被打下天庭。七颗星 憋一肚子气,飘飘悠悠到下界寻找落脚生根之地。找啊找,中原南北,大河上下都找 遍了,一直没找到可心的地方。有一天,七颗星来到长白山脚下,看到一条山脉由东 向西,直连富饶美丽的东北大平原。清亮碧透的伊通河滚滚滔滔象一条玉带,穿过伊 通洲直奔松花江,河两岸水草丰美,山川壮丽,哥几个一齐降下云头,横跨伊通河, 在伊通大地落下了脚。为显示当年的威风,七星山象在天庭一样,长勺般摆开,与天 上的北斗七星相互媲美。传说自然是传说。据科学考证,伊通火山群的形成距今 大约3380万年。是伴随着罕见的“侵出式”火山运动而产生的。早在1992年, 伊通火山群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也是破坏最严重的一座山,现在的山体已经不大,海拔仅269米,相对高度也不大。 不过,听老人讲,山顶原来是有庙的,而且拆了。 关于山顶的寺庙,《伊通县志》这样记载:白衣寺,位于小孤山巅,建于清乾隆二 十七年,道光年间重修。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前殿中间有“三霄”娘娘像,两侧供痘娘 娘、筋骨娘娘、子孙娘娘,十不全等15个泥像,四周有壁画;后殿供观音菩萨像,墙上 有鳌山,上塑九妖十八洞等。
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域内有16座火山锥体, 称伊通火山群。南、东南部为吉林哈达岭山脉,西北部为连绵起伏的大黑山脉, 中西部为开阔的地堑平原,平原上散布着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 其中有7座状如北斗,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之称。
七星山 伊通满族自治县有七座自西北向东错落排列的火山。 即大孤山、小孤山、东尖山、西尖山、北尖山、马鞍山、 莫里青山。这7座孤山位于县城西部,横跨伊通河, 长勺一般排列着,峻峭挺拔,各展风姿于平川之上。 晨夕望之,笼罩于云雾之中,为古老的“伊通州”增添了 神秘感。伊通的七星山是我国和世界上少见的玄武岩 穹丘式火山类型的地质遗迹,它具有独特的柱状节理 等火山地质,其地貌景观和现象,是科学研究、科普教育、 教学实习基地。对研究火山活动、地震、区域稳定、新构造 运动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已成为旅游、休息的一方胜地。
境内有大小河流128条,分属辽河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东辽河、饮马河、辉发河3个流 域, 年均降水量627.3毫米,年平均日照2536小时,无霜期138天。全县耕地总面积 91537公顷,占幅员总面积的36.28%,其中旱田82506公顷,占耕 地总面积的90.13%;水田903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87%。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 0.244公顷。林地8203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2.51%;草地517公顷,占0.21%;水 域11816公顷,占4.86%;居民及工矿用地12217公顷,占4.84%;交通道路用地 1516.53公顷,占0.6%;园地871公顷,占.34%;未利用的土地8087公顷,占3.2%。
据《伊通县志》记载:大孤山为伊通火山群中最高大的一座,被誉为“七星山之首”。 满语名阿勒坦额墨勒(意为金色的马鞍子),位于东经125度5分,北纬43度2分, 伊通县城西南15公里(直线距离)处,大孤山街北。大孤山高耸于平原之上,远在 数十里外即可望见。此山中部凹陷,东、南、西三面突起陡峭,北部低降成斜坡。 大孤山有4个山峰,姿态各异。大孤山的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1984年经长春 地质学院专家用稀释法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大孤山年龄为870万年,是伊通火山群 中最年轻的火山之一。
据《伊通县志》记载:西尖山,满语名西勒富岗善。位于东经125度14分, 北纬43度21分,位于伊通县城西北4公里处。山体呈圆锥形,平地拔起。 主要岩石为粗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两种。柱状节理非常发育,柱体截 面多呈五边形或六边形,直径30-50厘米,长数米至数十米,直立产出, 四周向外部倾斜,山体形态呈柱状排列。西尖山年龄约2080万年。
据《伊通县志》记载:北尖山,位于东经124度55分,北纬43度21分, 县城西30公里处,靠山镇尖山村西部。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 由地下岩浆侵出堆积而成,山体呈圆锥状,柱状节理发育很好。山体 尚完整,山上树林茂密,为“七星山”中保留原貌最好的一座火山。
左面为北尖山,右面为南小山(我现在才知道这个 名字) 据《伊通县志》记载:南小山,又名南尖山,位于 北尖山南0.5公里处,山形颇似北尖山,,但较北 尖山低小,其岩石构造也与北尖山类似
把《伊通县志》记载:马鞍山,位于东经125度11分,北纬43度26分,县城西北12公里 处,马鞍山镇南部。山形酷似马鞍,山体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余米,南北高,中间 低。相对高度只有30米,是较低的一座火山。主要岩石是碱性橄榄玄武岩,并含一定量 的二辉橄榄岩,岩石中有少量气孔。此山的形成,早期以喷溢为主,后又发生侵出,节 理为柱状和片状,直径较小,横截面多为五边形,年龄约1190万年。
据《伊通县志》记载,东尖山,满语名东勒富善岗。位于东经125度18分, 北纬43度23分,县城北6公里处。东尖山与西尖山相距仅6公里,山形相似, 都是圆锥形山体,高度也相近,成为姊妹山。在民间有“二郎担山”的传说。 东尖山年龄约3300万年,为伊通火山群中形成最早的火山之一。 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
据《伊通县志》记载:小孤山位于东经124度57分,北纬43度14分,县城西南30公里 处,小孤山镇街西。小孤山位于盆地中心,平地拔起。此山形成过程由于间歇性爆发 和熔浆侵出,岩石略显示层状。主要岩石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年龄约 1150万年。山巅原有一圆形巨石,如一顶巨帽。由于大量采石,山顶巨石被炸掉, 西半部山体已被削去,使天然美景面目全非。但因剖面出露,可见内部构造,常作 为地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场所,有重要价值。
地理区位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 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音译,源于伊通河名。 意为宏大、汹涌之河。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伊通河、东辽河上游, 东经124°49′-125°46′,北纬43°3′-43°38′。 东与双阳县接壤,南界东辽、东丰二县,西南与梨树县相连, 西、西北与公主岭为邻,北与长春市郊区毗连。全 境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523.1平方公里。 总人口483000人; 其中满族人口17.6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9%。
神话传说 据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上天有两组七星:一组北斗,一组南斗,相互辉映。 后来分了工,北斗照夜晚,南斗照白天。照夜晚的好说了,太阳一落,北斗值班了, 虽然月光很美,人们还是看到了北斗的光辉,还有人靠着北斗赶路。南斗呢,每天白 日出来,有太阳一晃,谁也看不着。天长日久,南斗觉得不是滋味,就和北斗商量换 一换,南斗照夜晚,北斗照白天。北斗当然不高兴,二者就打起来,打得天昏地暗, 日月无光。因为北斗星夜出日往,经过磨练,更加有那么 七星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