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说的智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所说的智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智
佛家所说的智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智慧一词,亦名般若。般若又是何义?可以说,在中国的概念体系中,没有一个相应的概念,能与般若相应。若找一个与“般若”比较相近的概念,那也就是“智慧”一词了。我们通常所用的“智慧”,也不足以表达的般若的全部内涵,所以,我们在运用“智慧”这一概念时,为了与通常所说“智慧”区别开来,就把般若与智慧连用,叫做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的含义,我们将它表述为: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大智慧。第一,局限于世间,不名般若智慧。局限于世间、埋没于事相的人,即使再聪明,再有头脑,再有能力,也不是具有般若智慧的人。何以故?沉溺于事相,被事相所转,如此之人,只是事相的奴隶,而不是事相的主人。事相的主人,只是这生发天地万物的根。生发天地万物的根,是个什么?古德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佛云:心生万法。阳明先生云:良知心体,是天地万物的根。古圣所说,玄想乎?无实乎?非也。古圣所说,只是个“原本的真实”,世人未见这个“原本的真实”,故把古圣所说当作神秘玄想,当作无有实际。这个原本的真实,这个自心实相,诸人还见么?若也不见,即在世间,不名般若,不名智慧。第二,局限于出世间,不名般若智慧。局限于静相、局限纯洁的人,即使再清静,再纯洁,即使再脱俗,也不是具有般若智慧的人。何以故?落于清静相,落于纯洁相,被清静相所缚,被纯洁所缚,如此之人,只是静相的奴隶,做不得静相的主人。静相的主人,即是动相的主人。动静二相,同出一源。此一源者,即是当人的良知心体,即是当人的无相真心,佛教亦名无相法身。无相法身,是百千万亿化身的主人。良知心体,是百千万亿事相的主人。事相即化身,化身即事相。化身是教下的隐喻,事相是宗下的直说。居于臣位,即是臣民。居是君位,即是君主。君位,喻心体之位。臣位,喻心相之位。动的是谁?静的又是谁?动静二相,归元是心,亦名曰道。古德云,一动一静谓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动静二相,阴阳二事,根源是道,根源是心。动静二
相,唯是道相,亦名心相,乃至无尽事相,皆是道相,皆是心相。君臣合道,体相一如,是名世出世间,圆融无碍。世出世间,圆融无碍,不是社会人事之外而更有一个出世间。事相之中,心无挂碍,是名世出世间,是名圆融无碍。执着于名闻利养,执着于种种事相,乃至执着于自己的思想,这都是着相。这个着相,在阳明心学里叫做“人欲”。执着于名,被名所困。执着于利,被利所困。执着于一切事相,则被一切事相所困。乃至执着于思想,则被思想所困。相反,有人厌恶世间,视名利为恶魔,把思想当仇敌,弃世间而取出世间,以世外清静为寄托,得此清静则喜,失此清静则恼。这个执着于清静的生活,这个执着于出世的生活,若论其实,依然还是世间的,是个清静的世间相。住着在这个清静相上,则不是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大智慧。若真是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大智慧,那么,于茫茫人海,实无一人。实无一人,却不妨男女老少。事中无事,是名出世。以无为无,恰是有事。何以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心空无住是也,而不是无了眼睛耳朵,而不是无了男女老少。若是修习佛法,修到最后,把眼睛鼻子修没了,把男女老少修没了,那么,修习佛法就是破坏世间相。佛法不坏世间相,世间相正是佛法的现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世间相即是佛法相,世间相即是自心相。一切万相,皆是自心的显现。圣人之学,不废后天之知,而是立足于良知心体,生发出无住妙用。佛家有言,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我们也可以说,心能转物,即同圣人。《大学》说的格物,就是格去心中的挂碍,就是格去心中的习气,就是格去心中的人欲,就是格去心中的污染,所谓“转识成智”是也,所谓“往生净土”是也。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皆物也。若是格去男女老少,若是格去眼睛鼻子,把男女老少都格昧了,把眼睛鼻子都格没了,把知识经验都格没了,那么,这个人就是定性的傻子。阳明先生说:格物,只是使心之良知“无私意障碍”,使心之良知“充塞流行”。——苏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