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智慧对人生的启示
佛学思想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近年来,我对佛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佛学思想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学思想的起源与传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学思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 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解脱之道。
2.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修行者遵循的准则,旨在引导人们断除烦恼,实现心灵的净化。
3. 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无常是佛教看待世界的一种态度,教导人们珍惜当下,放下执着。
4. 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观点之一,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以免遭受恶果。
5. 空性:世间万物皆无自性,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
空性是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教导人们超越自我,消除烦恼。
三、佛学思想的感悟1. 珍惜当下:佛教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忧虑。
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2. 放下执着:世间万物皆无常,我们应学会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地位、感情而烦恼。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3. 慈悲为怀: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以慈悲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 自我反省:佛教教导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修正错误。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心灵的净化。
5. 修行实践:佛学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修行实践。
我们要将佛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修行实践,实现心灵的解脱。
四、佛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 缓解心理压力:佛学思想教导人们放下烦恼,关注内心,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最新佛学智慧对人生的启示

(2)道德因果论
佛教因果报应论,是一种道德因果论。佛教因果报应 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主体的思想行为和生命再造的关系问 题。强调遵守道德在生命转化长流中的作用。恶因结恶果 ,善因结善果,遵守道德是自我塑造未来生命的决定因素 。这就把生命自然律和行为道德律统一起来,把因果报应 定位为支配人及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守的铁律。佛教教人 以平和的态度积极进取,以善因得善果,通过自己努力去 获得相应的福报,这种思想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学智慧对人生的启示
佛说人分四种
1、今明后明永远明。 今懂后懂永远懂,今生好,子孙万代好。
2、今暗后明至永恒。 先迷后懂永远懂,后半生好,万代好。
3、今明后暗至终点。 先懂后迷至堕落,先好后坏,万代坏。
4、今暗后暗坏到终。 前后代代都不懂,现在不好,后代更坏。
明:懂人生因果规律——由此可获得快乐;
以人为例:人生发展的主因就是祖辈和前世所思所为积 累下来的形形色色的“基因”。条件就是后天的努力程度 、方向、方法、环境等众多客观条件。
缘起法的实质 (一)世界不存在第一因(无始无终) (二)无常恒性(一切皆变) (三)无造物主(无神) (四)无独存性(无我)
(1)自己决定论。
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人生的痛苦,原因在于自己的无 知和贪爱,在于人自身思想言行的错误。即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是决定自身命运的根源。这是佛学对人、人生、人类 社会的基本看法。排除了神造论和天命论。
(2)因和缘能聚合,也能分散,因此事物和现象都是无 常的,即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佛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生智慧。
在佛学中,人生被看做是一个追求智慧和解脱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佛学与人生智慧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将佛学的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首先,佛学强调内观和觉察。
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感受,我们可以认识到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体验的。
佛学教导我们要意识到痛苦的根源,并通过觉察和内观来解脱自己。
通过觉察自己的心灵便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提升我们的智慧。
其次,佛学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和欲望。
执着和欲望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之一。
佛学告诉我们,通过放下对物质和欲望的追求,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放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却一切,而是要学会与物质和欲望保持适度的关系。
通过放下执着,我们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幸福。
第三,佛学教导我们要培养慈悲和爱心。
慈悲和爱心是佛学中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培养慈悲和爱心,我们可以超越个人利益,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慈悲和爱心不仅可以匡助他人,也可以匡助我们自己。
通过关心他人,我们可以培养出一种宽容和善良的心态,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难点和挑战。
第四,佛学教导我们要修炼正念和冥想。
正念是指保持对当前经验的清醒和觉察。
通过修炼正念,我们可以培养出对自己和他人的觉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冥想是一种专注和集中注意力的修炼方法。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培养出内心的平静和集中,从而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洞察力。
最后,佛学教导我们要追求智慧和解脱。
智慧是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对真实性质的直接认识和洞察力。
佛学告诉我们,通过觉察和内观,我们可以获得对自己和世界的真实认识。
解脱是佛学的最终目标,它是从痛苦和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放。
通过修炼佛学的智慧,我们可以追求智慧和解脱,从而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结起来,佛学与人生智慧密切相关。
通过觉察、放下执着、培养慈悲和爱心、修炼正念和冥想,以及追求智慧和解脱,我们可以将佛学的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升我们的智慧和幸福。
佛学道理和智慧句子

佛学道理和智慧句子1. 佛学里说有因必有果,这就好比你种了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呀!就像你对别人友善,别人也往往会回以友善,难道不是吗?例子:我以前总是对周围的人很冷漠,后来发现自己也没什么朋友,当我试着改变,主动去关心他人时,我也收获了更多的友谊,这不就是因果嘛!2. 嗔怒就像一把火,会烧掉你的理智和快乐,这多可怕呀!你想想看,当你发火的时候,是不是感觉一切都乱套了?例子:上次和朋友吵架,我特别生气,结果说了很多过分的话,事后特别后悔,嗔怒真的害人呀!3. 佛学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放下那些过去的痛苦和烦恼,就像放下沉重的包袱一样,难道你不想轻松前行吗?例子:我一直纠结于过去的一段失败感情,心情很压抑,后来我试着放下,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4. 宽容他人其实也是在善待自己呀,这就好像给心灵开了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呢?例子:有次别人不小心弄坏了我很重要的东西,我很生气,但最后还是选择原谅,之后我发现自己内心也变得很平静。
5. 佛学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就如同平静的湖面,不起波澜,这是多么难得呀!你看那些总是焦躁的人,是不是过得很累?例子:我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慌乱,后来我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发现能更好地应对问题了。
6. 善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你不这么认为吗?例子: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我就去帮忙,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
7. 珍惜当下这一刻,因为这一瞬间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这不就和时间一样宝贵吗?例子:以前总是想着未来怎样怎样,忽略了当下的美好,现在我会好好享受每一个当下。
8. 人生的苦难就像一场暴风雨,只要你坚强面对,总会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难道不是吗?例子: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我以为自己熬不过去了,但最后还是挺过来了,真的就像暴风雨后会有彩虹。
9. 学会知足,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就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确幸一样,你体会过吗?例子:以前总是羡慕别人,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后来学会知足后,发现自己其实拥有很多。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佛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体系,对于人生智慧的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佛学的教义中,人生被视为一个不断追求智慧和解脱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佛学对人生智慧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将佛学的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首先,佛学强调内心的觉知和觉悟。
佛陀认为,人们的痛苦和困扰源于无明和贪嗔痴等贪恋和执着之心。
通过觉知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人们可以认识到这些执着的根源,并逐渐解脱。
这种内心觉知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建立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佛学提倡无我和无常的观念。
佛陀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无我的。
人们的痛苦往往源于对事物的执着和欲望,而无我和无常的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这种执着,从而减少痛苦。
这种观念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从而增强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此外,佛学强调慈悲和智慧的结合。
佛陀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与慈悲和善意相结合。
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渴望幸福和解脱,而慈悲则是为了满足众生的需要而产生的。
通过将智慧和慈悲结合起来,人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佛学的智慧来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和冥想来培养内心的觉知和觉悟。
通过觉知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建立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无我和无常的观念来减少痛苦和困扰。
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无我的,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从而增强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将智慧和慈悲结合起来,来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心。
总结起来,佛学对人生智慧的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培养内心的觉知和觉悟、认识无我和无常的真相,以及将智慧和慈悲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学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建立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刻的学问,向来以来都被视为人生智慧的源泉。
通过学习佛学,人们可以获得对生命、人生、世界的深刻理解,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学与人生智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学习佛学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一、佛学对人生智慧的启示1.1 无常性:佛学教导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经历。
这种观念让我们明白,珍惜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或者未来。
1.2 离苦得乐:佛学告诉我们苦难是生命的一部份,但惟独通过超越苦难,我们才干获得真正的乐趣。
这种观念教导我们顽强不拔,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1.3 缘起空性:佛学教导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
这种观念让我们明白,我们与他人、与世界都是息息相关的,应当珍惜和尊重这种联系。
二、佛学如何提升人生智慧2.1 冥想与正念:通过冥想和正念实践,我们可以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2.2 慈悲与善行:佛学强调慈悲与善行的重要性,通过行善积德,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2.3 学习与修行:佛学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惟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我们才干真正体味佛学所启示的智慧。
三、佛学对人生态度的影响3.1 乐观积极:佛学教导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即使遇到难点和挫折,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3.2 谦逊谨慎:佛学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不要自负和傲慢,要虚心学习和尊重他人。
3.3 宽容包容:佛学教导我们要包容和宽容他人的不足,不要轻易批评和指责他人,要以慈悲和理解对待他人。
四、佛学对人际关系的启示4.1 爱与慈悲:佛学教导我们要以爱和慈悲对待他人,不要心存恨意和怨恨,要以善意和宽容对待他人。
4.2 尊重与理解:佛学教导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不要随意批评和指责他人,要以包容和宽容对待他人。
4.3 善行与善缘:佛学教导我们要行善积德,通过善行结善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和快乐。
佛学与人生智慧

佛学与人生智慧摘要:关键词:经历了一学期的《佛学》博雅课程的学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学中的“中道”思想,“中道”这种人生观在人生路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领人生朝着智慧方向行进。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理论,它的含义很广、很深,在此无法一一阐述。
但作为一种人生观,中道指的是远离对任何二元对立两边的执着,是一种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这种中道的人生观,不论是对于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是极为重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所说的中道,并不是一般通常所说的“折中”,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接下来,我将从“苦与乐”这个角度围绕佛教中道的人生观这一主题,作一简要的分析、说明与探讨。
佛法说,现实的世界是苦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但是未经一番地狱之苦,又怎能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要想有幸福的人生,就要甘于吃苦,将吃苦当做人生成长中最好的一剂补药,积极迎接风吹雨打的考验和苦难的磨炼。
很多人一听到佛教说人生是苦,就以为佛教是消极和悲观的。
显然,他们对佛教所说的“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苦并不必然地与悲观联系在一起。
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得到,佛教并没有夸大它。
苦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来自生命本身的,如生、老、病、死等;有来自社会的,如政治动乱、战争等;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天气寒热和各种自然灾害等;有来自精神和心灵上的,如孤独、空虚等。
有的痛苦比较粗重,有的则比较细微,但总的来说都不外乎身心两个方面,而且彼此是互相影响的。
这么说来,佛教是不是否认人世间的快乐呢?佛教并不否认人生也有快乐,只是提醒我们,世间的快乐是相对和短暂的,是变化无常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佛教认为快乐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痛苦,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进一步,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佛教之所以强调人生是苦,其真正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苦的根源在于无始以来对自我的强烈执着,并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获得真正和永恒的快乐。
佛学智慧书读书心得范文

佛学智慧书读书心得范文佛学智慧书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重要书籍,书中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佛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学智慧书给我带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书中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本质,教导人们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追求物质和功名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明白到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而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因此,我开始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心态的调整,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起伏。
其次,佛学智慧书让我对人性和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书中强调了慈悲和善良的重要性,教导人们要以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并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努力。
这让我深思自己在与他人相处中是否常常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我开始更加关心他人,和善待人,尽量以积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来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我发现,这样的改变不仅让我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我内心感到更加宁静和满足。
最后,佛学智慧书对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书中讲述了佛陀的故事和他所教导的智慧,教导人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生活的苦难和挑战。
这让我明白到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困难,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我开始更加坚定地相信,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拥有一颗平静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佛学智慧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对人生和自己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逐渐明白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心境的调整,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善良待人。
我将继续深入研读佛学智慧,以更好地指导我的思考和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最终能利己,时时利他是窍诀。
作恶受苦报无期,勿令自迷应取舍。
今后纵遇命难时,亦绝不造诸恶业。
(四)时时积德行善是命运转好的根本
1、行善首先是创造获得福报的前因
如果没有德性的累积,命运就没有崛起之根由。
(三)悔过和不犯错是改变命运的前奏
佛云:“若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 一般人,在智慧未开启前,自以为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算计 着,都在追逐贪嗔痴,整个心灵被三毒所占领而不自觉。 智慧开启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是那么地不可救药,通身满是杀盗淫 妄酒,被无始劫来积累的熏习障碍,把我们束缚得密不可封。想摆脱习 气,消除业障,谈何容易!所以佛称我们为“具缚凡夫”。
3、今明后暗至终点。 先懂后迷至堕落,先好后坏,万代坏。
4、今暗后暗坏到终。 前后代代都不懂,现在不好,后代更坏。
明:懂人生因果规律——由此可获得快乐;
暗:不懂人生因果法则——只能得到痛苦。
一、佛学智慧对人生的启示
(一)开启智慧是一切的大前提
人是以智慧(认知)指导来成就一切的生命。智慧是 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没有智慧人类将一事无成。
(5)自律自监论
思想是人的主宰者,如影随形。凡思想中有的,行动 上必有表现,凡思想中没有的,人就不会自觉去做,懂得 这个道理就自然会形成坚定地自律力。
但凡能做点事者,都是自律力强的人。因为有自律的 人做事心甘情愿、积极主动,且能创造性的去做。相反, 凡是被他律监督之下做事的人,必然不情愿,不积极,消 极怠工,当然难以成事。
(3)道德导向
佛教因果报应说强调善得善报,恶得恶报, 来世的命运由今世的善恶行为决定,结合人们的 生死大事、切身利害,引导人们去恶从善。
因果报应说重视主体“心”在报应过程中的作 用,重视行为动机的纯正,从而推动了个人的道 德修养。即佛教善恶道德规范的独特内容必然产 生一种独特的社会效应。
(4)稳定社会
命运在哪里,你所想的,你所看的,你所说的, 你所做的,你的博客内容,你所交往的圈子,你手 机里的好友,等等一切经历最终就是你的命运。
所以,要想快速提升自己、改变命运,一定要学 会“舍”——舍掉垃圾,舍掉恶习,舍掉恶念,舍 掉恶友,舍掉现有的状态和境界。这是在舍掉成长 的阻力和增强动力。
其实,生命成长的方向和速度,就是“动力”和 “阻力”两个合力的结果。
以人为例:人生发展的主因就是祖辈和前世所思所为积 累下来的形形色色的“基因”。条件就是后天的努力程度、 方向、方法、环境等众多客观条件。
缘起法的实质 (一)世界不存在第一因(无始无终) (二)无常恒性(一切皆变) (三)无造物主(无神) (四)无独存性(无我)
(1)自己决定论。
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人生的痛苦,原因在于自己的无 知和贪爱,在于人自身思想言行的错误。即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是决定自身命运的根源。这是佛学对人、人生、人类 社会的基本看法。排除了神造论和天命论。
因果报应论指出生命是六道流转的过程。积善上升,作 恶下堕。这就为上升到更高层次生命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使人们在对未来的追求中看到希望,使心灵得到抚慰,使 骚动情绪大为缓解。
因为因果通三世,就为人们“解除”生命忧患提出了一 种绝妙的方案。即把人们的对希望的追求延长到了来生, 形成一种观念:今生不行,下生接着来。只要肯行善,命 运迟早会改观。这样的人生就不会失望。
古德云: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人心,约束行 为,平治天下之大力也。社会人间,若因果之理不明,人 之不信,而欲世道太平,正义兴盛很难也。
三、因果缘起论的功能
(1) 平衡心理
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以“人人是一样”的假设为前提来理解 人生。认为“你是人,我也是人,怎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 距”。由此对人与人间的差别产生了不满和怨气。
福报不同,佛教是让人不要去埋怨别人社会,而是叩问 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福报,从而经过自己努力去得到。 因为福报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就来到自己身边的。佛教既让 人们有一种取得平等的希望、尊严,又不至于在现实生活 中只有永远的攀比和无尽的埋怨。
(2)道德因果论
佛教因果报应论,是一种道德因果论。佛教因果报应 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主体的思想行为和生命再造的关系问 题。强调遵守道德在生命转化长流中的作用。恶因结恶果, 善因结善果,遵守道德是自我塑造未来生命的决定因素。 这就把生命自然律和行为道德律统一起来,把因果报应定 位为支配人及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守的铁律。佛教教人以 平和的态度积极进取,以善因得善果,通过自己努力去获 得相应的福报,这种思想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行善积德”:古人云:做人要 “志于道,依于仁, 据于德,游于艺”。即首先要修善心,是动机合于道德仁 爱。举心动念皆无私,抬脚动步不损人。在拥有善心前提 下,再学好本领(艺)做事才是行善积德,否则...。这里 要特别强调,积阴德(不为人知不求回报)。
如,钱用对了,越用越多,会积更多福。钱用错了, 不仅越用越少(享受是消福),而且会造更多罪孽。
(二)认知和遵循因果是关键
一切苦乐的根源是因果定律。欲想得到安乐就必须行 善,欲想消除痛苦就必须不作恶。
行善为因——此是堵塞痛苦门,亦是获得幸福道。 许多人都认为因果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不然。
不论你信不信四季循环的规律,春天到了花就会开,秋天 到了草就会枯。同理,你可不信有因果,但因果从来不饶 人。为何我们怎么努力,却无法消除人生的不如意和人们 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因果定律使然。
(2)因和缘能聚合,也能分散,因此事物和现象都是无 常的,即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
(3)但它的变化却不是没有规律的,这变化的法则就是 缘起。即因和缘必须发生联系、相互结合。
所谓 “法不孤起,应缘而生”。
“因”是诸现象生起的主要条件,决定条件。
“缘”是诸现象生起的次要条件,辅助条件。
佛法认为,宇宙人生的生成灭亡都由这两种条件决定, 因缘聚合时则产生,因缘分散时则灭亡。
3)行善可使人养成乐意做善事的好习惯。
总之,行善使人谋事易成、易遇顺缘。可见,生福原因 和善缘都是自己行善积德积累而成。
二、因果缘起论的哲学内涵
缘起的含义:
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 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1)就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是相待相对的因和 缘条件两方面因素的互存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因 和缘的结合,任何事物都不能产生。
(3)命运可塑论
佛教因果报应论强调人们时时处处都在受果 报,时时刻刻又在做新因。因缘改变了,命运的结 果也就会随之而转变。
佛学宣扬三世轮回,其思想重心是命运有自己主 宰和创造,行善积德,忏悔罪业是造命的根本方法。 也就是要人们把对幸福的渴望寄托在自己努力的行 善积德上。
(4)生命升降的自主选择论
• 佛教因果报应论也是一种生死观,包含了生命哲学与
死亡哲学的内容。人类的自觉,不仅表现为重视生命的存 在,而且也表现为死亡终极关怀。
• 佛教以上升和下沉的流转轮回这一特殊的生死观,回答 了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死亡的终极性与非终极性以及 生死转化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的自由性等重大的生命问题, 对人生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由于人不能像客观物那样,自然合乎规律。所以,人能 否合道,关键在于能否开启智慧以认识规律。
开慧8法,大智者云。只能通过闻慧(学慧)、思慧(深 思)、传慧(传播真理)、淡欲(不奢欲)、除私(除自 我)、忏悔(认错)、戒错(不犯错)、修定(静心)只 有长期这样修养,才能慢慢消除障碍(贪、嗔、痴、慢、疑、妒、 邪见、执我、执我见等习气)最终开启智慧。
佛学善恶因果报应理论圆满的解释了人生和差别形成的原 因。指出这是人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不同程度符合或背离人 生客观道德造成的结果,社会、他人、环境这些因素只是 助缘而已。本质是自作自受,只要人们理解了这一点,就 知无谁可怨,自然就心安理得了。
(2)精神支柱——就是要希望能够实现
人是有思想和欲望的生命,普遍存在在对未来希望的 憧憬之中,希望——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
所以大德云:智者畏因,愚者畏果。
平常人的心无力把自己引入善道,原因是对因果定理 不能生起真实信受。
譬如人见作某事可以发财,立即就会去追求,或者知到 吃生豆角会引起中毒时,绝不肯吃。为什么?深信。同理, 如果真懂行善能获得幸福,会不去做吗?作恶会毁灭自己, 还敢去作吗?
所以对因果发起真实信任非常关键,这是引发一切无苦 利乐的根本。所以说,是否认识因果,就是一块检验人们 有无真智慧的试金石。
佛教因果报应说把造成人生苦难的社会复杂原因归之 于主体自身,归之前生造因的结果。它要人们把幸福寄托 于自己的修道,要人们通过修养道德,去恶行善,慈悲平 等,自觉觉他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在客观上承认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的合理性 和必然性,自作孽是主因。而把造成苦难的外在原因放在 次要位置,让人们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埋怨社会。从而发 挥了稳定社会秩序的特殊功能。
第十讲 佛学智慧对人生的启示
只要自己没有或不积厚德,那么所有的心机 和手段都无法谋取幸福,且是在造恶因。
若无善因而欲求福果,犹如蒸沙成饭,纵经 千万劫,只名热沙,因无成饭之本也。
佛说人分四种
1、今明后明永远明。 今懂后懂永远懂,今生好,子孙万代好。
2、今暗后明至永恒。 先迷后懂永远懂,后半生好,万代好。
2、行善也是创造善缘(好条件)的基础
成功需三个条件,前因、人力和客观条件。
1)行善首先能创造好人缘。人缘,无非是四种,报恩、 报怨、欠债、还债。即你一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家长、夫妻、 亲朋、同学、同事等,他们怎么对待你,都是愿力和因力 牵引的结果,好人缘是过去现在行善的结果。
2)行善可使人遇到好环境。福人居福地。要实现福果, 必需要好的环境。好环境也是自己行善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