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一轮复习提纲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1949~1956年)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年)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至今)
第一单元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商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土地;
(3)取消列强在华经济特权。

2.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6年)
1.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2.实施方略:一五计划
(1)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强化国防的需要,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②成果:提前超额完成,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

(2)三大改造
①原因: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②措施: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变个体经济为集体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变私企为国企。

③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④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
(一转两确立)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京召开。

2.纲领: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确立: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2)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1954年宪法做出规定
2.五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注意先后顺序)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
(一)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1)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西方的敌视、封锁。

2.政策:
(1)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另建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缔列强在华势力和特权。

(3)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冲破美国的外交封锁。

(二)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背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

2.成就:
(1)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瑞士)会议,提高国际地位。

(3)1955年,参加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四、建国初期的文化:建立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一、政治、经济的曲折发展
(一)正确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需要正确分析国内矛盾和形势。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评价:符合当时的国情,是一次正确的探索,但未能执行。

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
(1)背景: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内容: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3)意义: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3.“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年)
(1)背景:纠正大跃进运动导致的错误
(2)内容: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
充实——新兴工业
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3)成果:建成大庆、胜利油田,实现石油自给。

(4)意义: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经济形势好转,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二)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
1.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
(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2.大跃进(1958~1960年)
(1)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全面大炼钢铁、浮夸风。

(2)失误: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

3.人民公社化(1958~1060年)
(1)特点:一大二公(规模要大,公有化程度要高)
(2)失误: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经验教训:
(1)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农轻重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2)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三单元“文革”十年(1966~1976年)
一、政治、经济:左倾错误泛滥,破坏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70年代的外交三大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国际影响力。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②美国霸权地位受到苏联挑战,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③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

(2)过程: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友好大门。

(小球推动大球)
(3)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美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
(2)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4.历史意义:推动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最终被打破。

三、重大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打破美苏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

2.东方魔蹈
(1)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2)意义:提高中国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第四单元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至今)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吸取“文革”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1)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折点,解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建设:
(1)恢复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①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
②意义: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法制建设:
(1)1982年修改《宪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2.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在农村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四川最早实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2)在城市
①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

②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对外开放
1.原因: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格局: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沿江、内陆
3.特点: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
4.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
(1)时间:2001年11月
(2)影响:对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三、实现祖国统一
1.理论:一国两制
(1)1981年,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2)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统一的基本方针。

2.含义: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实践: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992年与台湾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四、新时期的外交
1.背景: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
(1)1979年,中美建交后,出现建交热潮,开创外交新局面。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表现: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第一个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的组织)
五、新时期的理论建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1.形成:1978年
(1)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深化:1992南巡讲话
(1)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3.完善: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5意义:(1)理论方面: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2)实践方面: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六、新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日常生活
1.票证制度
(1)实行原因:
①建国初物资紧缺,实行配给制度;
②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2)取消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物资丰富;
②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二)城镇化进程加速
1.原因(1)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推动。

(三)文化事业
1.文化教育
(1)文化政策:继续贯彻“双百”方针
(2)成就: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倡导优先发展教育。

2.科技成就
(1)研制成功“银河一号”计算机。

(2)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