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研究进展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研究进展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研究进展

·综述·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研究进展

曲贝贝左金华

【摘要】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重大疾病,机体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

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调节失衡是肿瘤发生主要因素之一。细胞失控性异常增殖是肿瘤最突出的生物学

特性。生存素(Survivin)作为近年来被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中的新成员,研究表明其

细胞凋亡抑制效应最强,组织学表达具备肿瘤高度特异性,在抑制肿瘤细胞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Survivin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性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作

一综述。

【关键词】 肿瘤;凋亡抑制;生存素

Research progress of apoptosis inhibiting gene Survivin Qu Beibei, Zuo Jinhua.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Binzhou 2566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uo Jinhua, Email: 532675366@https://www.360docs.net/doc/d53411974.html,

【Abstract】 Tumor is a commonly major disease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human health and the

growth of cells divides is out of control. The imbalance of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abnormal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s is the most prominen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Survivin, an inhibitor of apoptosis (IAP) family member protein which inhibits apoptosis and drives cell

proliferation, is commonly elevated in human canc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ibit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In this paper,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survivin, biological proper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and its role in tumor gene therapy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Neoplasms; Apoptosis inhibition; Survivin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重大疾病,机体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殖和功能失调是发病的重要诱因。肿瘤的发生发展虽与基因改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密切相关,但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调节失衡是主要因素之一,细胞失控性异常增殖是肿瘤最突出的生物学特性。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在调控细胞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生存素(Survivin)作为近年来被发现的IAP 家族中的新成员,研究表明其凋亡抑制效应最强。其以独特的结构,特异性的分布,重要的生物学性能,引起了医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一、Survivin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性能

(一)分子结构

Survivin在1997年由耶鲁大学的Ambrosini等[1]用效应细胞蛋白酶受体1(effect cell protease receptor 1,EPR-1)cDNA在人类基因组库中首先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15.017

作者单位:256600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通讯作者:左金华,Email: 532675366@https://www.360docs.net/doc/d53411974.html, 分离出来,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蛋白,属于IAP蛋白家族。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q25,全长约14.7 kb,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编码分子量为16.5 kD的Survivin蛋白质[2]。其分子结构包含一个单独的含半胱氨酸/组氨酸的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cys/his bacuiovirus IAP repeat,BIR),是Survivin发挥抗凋亡作用必需的结构。Survivin具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使细胞的转化突变得以保存和积累,被认为是维持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的界面分子。

(二)Survivin的主要功能

1. 抑制肿瘤细胞凋亡[3-4]并促进细胞增殖:是Survivin最主要的功能。细胞凋亡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由细胞表面死亡受体如Fas和TNF受体家族成员(如CD95)引发的通过Caspase-8活化的途径,称为外源性凋亡途径;二是细胞色素C(Cyt C)引发的通过Caspase-9活化的途径,称为内源性凋亡途径。二者终均通过激活凋亡通路下游终末效应器Caspase-3和Caspase-7促使细胞凋亡[5]。将Survivin 蛋白分别与活化和非活化的Caspase-3、Caspase-7、

Caspase-8共同孵育,再用相应Caspase抗体对复合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urvivin仅与活化的Caspase-3和Caspase-7结合,而不与活化的Caspase-8结合,进一步表明Survivin是通过与凋亡通路下游终末效应器Caspase-3和Caspase-7特异性结合,使其发生细胞内失活来抑制细胞凋亡的;另有研究发现Caspase可自主激活而发挥细胞凋亡的作用,故还可以通过阻碍由p21激活的激酶Ⅱ(PAKⅡ)间接抑制Caspase的作用,从而抵抗细胞凋亡[4]。为研究Survivin抗凋亡的作用机制,Tamm等[3]率先采用含有Bax基因的质粒转染人293细胞,应用DAPI染色结果显示凋亡细胞较正常增加约7倍。后以Survivin与Bax基因同时转染,结果显示凋亡细胞较Bax基因单独转染减少约1/3。应用Fas基因与Survivin基因共同转染也获得类似结果。说明Survivin对凋亡的抑制效应显著,是抑制细胞凋亡的主力。研究发现Survivin在肿瘤细胞中呈现高表达,恶性肿瘤像胚胎组织一样具备旺盛的增殖能力。Sui等[6]通过分析103例卵巢肿瘤中Survivin的表达发现,在恶性及临界性肿瘤中Survivin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三者检出率分别为21.2%、47.8%、51.1%),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呈正相关,提示肿瘤细胞的增殖与Survivin的过度表达有关联。Sarela等[7]通过对胰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88%(46/52)的病例中Survivin表达阳性,而Survivin阳性组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阴性组,说明Survivin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

2. Survivin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8-10]:研究发现,Survivin正常表达于细胞周期的G2/M期,可能参与细胞有丝分裂的调节和胞质分装[11]。Survivin的羟基末端缺乏锌指结构,被去掉羧基末端带电荷的螺旋区所代替,该结构由约40个氨基酸组成,是与纺锤体微管蛋白结合的位点,增强了Survivin与Caspase的相互作用[8]。BPR0L075是化疗药物康普立停A4(CA-4)的一种类似物,它可通过抗微管聚合作用诱导下游Caspase途径的细胞凋亡发生。Cheung等[12]为了探讨Survivin的表达与抑制微管稳定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产生一种由KB衍生的抗BPR0L075的癌细胞株KB-L30,并发现Survivin在KB-L30细胞中过表达。应用Survivin 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可诱导KB细胞对BPR0L075的敏感性增强并部分恢复KB-L30细胞对BPR0L075的敏感度。此外,抗微管稳定剂可下调KB和KB-L30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但未明显增强下游Caspase-3/Caspase-7的活性。该研究表明Survivin在维持微管结构稳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癌细胞中Survivin的过表达可能是通过稳定微管蛋白,抑制Caspase的活性来抵消抗微管稳定剂BPR0L075的治疗效应所致。进一步说明了Survivin可通过与纺锤体微管蛋白的特异性结合,稳定微管结构,间接抑制Caspase对纺锤体的水解作用,从而保护了有丝分裂细胞器的完整,利于有丝分裂的持续进行,表现为持续的抗凋亡,抑制细胞凋亡。

3. 参与并促进血管形成[13-14]:实验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静止期的内皮细胞分裂,检测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urvivin含量增加约16倍,在6~10 h时间段达到峰值,24 h后开始降低。提示VEGF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Survivin 的表达水平,VEGF和Survivin在血管生长方面有密切的关联。Zhang等[15]采用RNA干扰技术,用Survivin siRNA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株,结果发现Survivin可降低肿瘤内血管密度达60%,提示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中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Chen等[1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的表达情况发现,Survivin的表达与VEGF 关系密切。SCLC中Survivin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良性肺肿瘤组织,两者的过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级及生存率明显相关,均可独立作为肿瘤预后的检测指标。有研究发现,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发挥作用依赖于Survivin的表达上调[17]。Ang-1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配体,是胚胎发育血管形成时管腔形成和维持血管稳定性的关键因子。综合提示Survivin在肿瘤血管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或许通过抑制肿瘤中血管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Survivin的表达水平,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二、Survivin的组织学表达与分布

在人和鼠发育中的胚胎组织及部分胎儿组织内,Survivin蛋白表达丰富[18],随着胚胎发育成熟,Survivin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分布逐步局限化。Ambrosini等[1]发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成人除增殖

期及分泌期的子宫内膜、胎盘和胸腺中有不同程度的Survivin表达外,其他成熟终末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说明Survivin在组织中的表达具备高度特异性。研究发现,Survivin几乎表达于全部人类肿瘤细胞系中,Tamm等[3]采用NCI抗肿瘤药物筛选程序中的60种人类肿瘤细胞株,以研究Survivin在体外细胞培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60种人类肿瘤细胞株中均有Survivin不同程度的表达,包括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肾癌、黑色素瘤、白血病、淋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其中在乳腺癌及肺癌中表达水平最高,肾癌中表达最低。国内郑燕芬等[19]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做免疫组化发现,在正常大鼠舌黏膜组织中,Survivin不表达或上皮内呈弱阳性表达,而在异常增生组织中胞质着色范围明显扩大,在基底层和棘细胞层均可见较强的胞质着色,在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在癌巢周围的阳性表达明显强于癌巢中央,且多为中度到强阳性表达。此结果也进一步说明Survivin在组织学表达与分布上呈现高度特异性。

三、Survivin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针对Survivin的生物靶向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Survivin普遍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中,而在成人成熟终末组织中未见表达(胸腺、胎盘、增殖期及分泌期的子宫内膜除外),使以Survivin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或基因治疗具有良好的特异性。(2)Survivin 在细胞中的表达具有周期依赖性,在相应的细胞周期阻止Survivin的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其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3)Bcl-2基因抗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阻断线粒体内Cyt C向细胞质的释放,抑制Caspase活化的内源性凋亡途径[20],该反应发生在Caspase级联反应的上游;而Survivin 可直接作用于凋亡通路下游的终末效应器Caspase-3与Caspase-7发挥凋亡作用。且Survivin 和Bcl-2基因均由富含GC而无TATA的启动子调节,提示两者可能具有共同的调节转录流行性的机制,所以应用Survivin与Bcl-2基因进行联合靶向治疗可发挥协同抗癌作用[21],增强治疗效果。(4)Survivin与EPR-1在染色体(17q25)上基因同族,二者编码序列广泛互补,故诱导EPR-1的表达可使内源性Survivin表达下调,使细胞凋亡增加。研究发现通过EPR-1反义转录物与Survivin的相互作用可实现对细胞凋亡的人为调控。诱导EPR-1基因表达可使细胞内源性Survivin表达下调,进而使细胞凋亡增加和增殖抑制[22]。同时,增加内源性EPR-1的反义转录抑制Survivin的表达可以克服反义核苷酸基因在治疗上存在的特异性差、基因传递不完全的缺点[23]。

如今针对Survivin的基因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将Survivin作为分子靶点应用于肿瘤治疗具备不损伤正常组织,肿瘤靶向性强的特点。

(1)靶向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可降低Survivin的表达并增强恶性肿瘤放疗与化疗敏感性:Survivin在犬恶性淋巴瘤和骨肉瘤细胞株中有高水平表达,且Survivin的表达是其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Shoeneman等[24]采用美国Enzon制药公司生产的Survivin锁核酸反义寡核苷酸(EZN-3042)体外转染犬恶性淋巴瘤和骨肉瘤细胞株发现,EZN-3042可显著下调Survivin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能明显增强其对化疗的敏感度;并可抑制异种移植的犬原位骨肉瘤中Survivin的转录及其蛋白质的表达。该研究肯定了EZN-3042在恶性淋巴瘤和骨肉瘤治疗中的效果,也说明了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在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国内陈曦海等[25]构建Survivin反义核苷酸并用其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结果发现Survivin 反义核苷酸既能下调裸鼠肿瘤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也可在体内、外水平增加荷瘤裸鼠胃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类似结果在其他肿瘤细胞系中(如HCT15、HCT116、HeLa、H460等)也可被检测到。表明Survivin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

(2)靶向Survivin显性负性突变体阻断Survivin抑制凋亡作用:显性负突变体是一种因结构变化而失去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它可竞争性地抑制其相应的野生型蛋白而阻断野生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Survivin显性负性突变体(Survivin-T34A)已被证实是目前抑制效能最强的Survivin突变体,可抑制Survivin功能,诱导细胞Caspase蛋白酶活化和促进细胞凋亡。Aspe等[26]用从恶性黑色素瘤中获得的外泌体构建缺乏环素调控的Survivin-T34A外泌体复合物,并用其转染胰腺癌细胞株(MIA PaCa-2),结果发现,在多种胰腺癌细胞系中单独应用Survivin-T34A或应用Survivin-T34A与顺铂联合作用于细胞比单独应用顺铂可显著增加细胞的凋亡。该研究说明外泌体可为抗癌蛋白用于肿瘤分子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递送

载体,且Survivin-T34A促进细胞凋亡效果明显,提示Survivin显性负突变体Survivin-T34A可通过抑制细胞内野生型Survivin的表达来阻断其抗凋亡作用,从而促进细胞的凋亡。

(3)特效抗癌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Survivin的表达及功能:白藜芦醇系多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葡萄(红葡萄酒)、虎杖、花生、桑椹等植物,是肿瘤化学预防剂。Habibie等[27]研究发现白藜芦醇通过抑制β-catenin和STA T3可下调黑色素瘤细胞内Survivin的转录水平,此外Survivin 的过表达又可以保护黑色素瘤细胞免受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凋亡。此结果提示应用白藜芦醇抑制Survivin的过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机会。榄香烯脂质体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对多种恶性肿瘤有积极疗效。Zou等[28]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siRNA转染缺氧性肺腺癌A549细胞株后发现,细胞中Survivin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细胞对榄香烯和放疗的敏感性增强,细胞凋亡显著增加,提示榄香烯也许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抑制Survivin的表达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4)Survivin在肿瘤中高表达的特征也使它成为T细胞免疫攻击的靶点:已有研究证实,Survivin-2B80-88是一种人类白细胞HLA-A24特异性抗原肽,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它可被CD8+ T淋巴细胞识别从而诱导其产生针对Survivin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s)。郭晓钟等[29]用人胰腺癌Survivin mRNA通过电穿孔法转染树突细胞(DC),检测Survivin和CTL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urvivin mRNA转染后48 h DC中Survivin mRNA 表达水平最高,转染后DC存活率稳定在80%左右。转染Survivin mRNA DC可有效诱导HLA-A2+/ Survivin+特异性CTL免疫反应。说明人胰腺癌Survivin mRNA体外转染DC可诱导CTLs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Tanaka等[30]在临床Ⅰ期试验阶段给予转移性移行细胞癌(MUC)患者接种Survivin-2B80-88疫苗,发现其临床和免疫表现均安全。同时有研究发现干扰素α( IFN-α)可增强结肠癌疫苗的作用效果。故在新的临床试验中给予21例MUC患者接种IFN-α/Survivin-2B80-88的复合疫苗,HLA-A24/Survivin-2B80-88四聚物与酶联斑点试验分析显示,9例患者中CTLs特异性抗原肽水平显著增加,且其中6例患者病情稳定。这两个试验结果表明接种Survivin-2B80-88疫苗可明显改善MUC患者的生存状况,提示Survivin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相关抗原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抑制Survivin表达可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5)靶向Survivin siRNA抑制Survivin的表达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RNA干扰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方法之一,主要是由靶基因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 RNA,dsRNA)分子在mRNA水平上关闭相应序列基因的表达或使其沉默,诱发序列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过程。将小发夹结构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转染到细胞,shRNA在细胞内会自动被加工成为siRNA,从而引发基因沉默。Zhang等[15]采用RNA 干扰技术,用Survivin siRNA转染人类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株,并分析其在体内与体外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侵袭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体外实验中Survivin siRNA可明显减弱SH-SY5Y细胞的侵袭力和增殖力,使细胞凋亡增加。此外,Survivin siRNA可抑制约92%肺转移的发生及降低血管密度达60%。在该实验中,Survivin siRNA可显著下调Survivin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其被认为是阻碍SH-SY5Y肿瘤生长和发生转移的一种强有力的抑制剂。此结果进一步肯定了Survivin siRNA在神经母细胞瘤和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杨军等[31]向裸鼠体内注射稳定转染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shRNA-Survivin的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后观察移植肿瘤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的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半定量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Genesil-shRNA-Survivin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其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此结果说明Survivin siRNA能在体内明显抑制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的表达及腺样囊性癌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提示Survivin siRNA可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理想手段。

四、结语

Survivin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既可调节细胞周期又能有效地阻断多条凋亡途径的IAP家族中的成员,是目前发现的效应最强的抑凋亡基因,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参与并促进血管形成等多方面的功能,使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其

在正常人体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具备高度特异性,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可明显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使其为临床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为肿瘤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Survivin与肿瘤的发展及预后亦有密切关系,故Survivin也可作为肿瘤标记分子及预后检测指标应用于临床,具有良好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Ambrosini G, Adida C, Altieri DC. A novel anti-apoptosis gene,

Survivin, expressed in cancer and lymphoma[J]. Nature Med, 1997,

3(8): 917-921.

[2]薛军, 凋亡蛋白抑制因子家族成员(IAPs)之一survivin的研究进

展[J]. 国外医学: 内科学分册, 2003, 30(1): 28.

[3]Tamm I, Wang Y, Sausville E, et al. IAP--family protein Survivin

inhibits Caspase activity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Fas (CD95), Bax,

Caspase, and anticancer drugs[J]. Cancer Res, 1998, 58(23):

5315-5320.

[4]Suzuki A, Ito T, Kawano H, et al. Survivin initiates procaspase-3/p21

complex 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interaction with cdk4 to resist

Fas-mediated cell death[J]. Oncogene, 2000, 19(10): 1346-1353. [5]Kdenko VM, Uzzo RG, Bukowski R, et al. Caspas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death pathways in cancer therapy[J]. Apoptosis, 2000:

5(1): 17-20.

[6]Sui L, Dong Y, Ohno M, et al. Survivin expression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rognosis in epithelial ovarian tumors[J].

Int J Oncol, 2002, 21(2): 315-320.

[7]Sarela AI, Macadam RC, Farmery SM. Expression of the

antiapoptosis gene, survivin, predicts death from recurrent colorectal

carcinoma[J]. Gut, 2000, 46(5): 645-650.

[8]Li F, Ambrosini G, Chu EY, et al. Control of apoptosis and miterie

spindle checkpoint by Survivin[J]. Nature, 1998, 396(6711):

580-584.

[9]Skoufias DA, Mollinari C, Lacroix FB, et al. Human survivin is a

kinetochoreassociated passenger protein. J Cell Biol, 2000, 15(7):

1575-1582.

[10]Suzuki A, Hayashida M, Ito T, et al. Survivin initiates cell cycle

entry by the competitive Interaction with Cdk4/p16INK4 and Cdk2/Cyclin E complex activation[J]. Oncogene, 2000, 19(29):

3225-3234.

[11]Fortugno P, Wall NR, Giodini A, et al. Survivin exisis in

immunochemically distinct subcellular pook and is involved in

spindle microtubule function[J]. Cell Sol, 2002, 115(3): 575.

[12]Cheung CH, Chen HH, Kuo CC, et al. Survivin counterac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icrotubule de-stabilizers by stabilizing tubulin

polymers[J]. Mol Cancer, 2009, 8: 43.

[13]Nassar A, Lawson D, Cotsonis G, et al. Survivin and caspase-3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tic parameters,

proliferation angiogenesis, and outcome[J].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 2008, 16(2): 113-120.

[14]李曙霞, 丁艳平, 张辛燕, 等. 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Suruivin促血

管生成作用的研究[J].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 2009, 17(2): 61-64. [15]Zhang L, Liang H, Cao W, et al. Down regulation of survivin by

siRNA inhibits invasion and promotes apoptosis in neuroblastoma

SH-SY5Y cells[J]. Braz J Med Biol Res, 2014, 47(7): 548-553. [16]Chen P, Zhu J, Liu DY,et al. Over-expression of survivin and VEGF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 may predict the poorer prognosis[J]. Med

Oncol, 2014, 31(1): 775.

[17]Li F, Ackermann EJ, Bennctt CF, et al. Pleiotropic cell-division

defects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interference with surviving function

[J]. Nat Cell Biol, 1999, 1(8): 461-466.

[18]Adida C, Crony PL, McGram J, et al.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expression of the novel cancer anti-apoptosis gene survivin in human

and mouse differentiation[J]. Am J Pathol, 1998, 152(1): 43-49. [19]郑燕芬, 陈作良. 大鼠舌癌变过程中生存素、Bcl-2和p53蛋白的

表达[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9, 44(3): 168-171.

[20]Grossman D, Kim PJ, Schechner JS, et al. Inhibition of melanoma

tumor growth in vivo by Survivin targeting[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1, 98(2): 635-640.

[21]Jaskoll T, Chen H, Min Zhou Y, et al. Developmental expression of

Survivin during embryonic submandibular salivary gland development[J]. BMC Dev Biol, 2001, 1(1): 5.

[22]Ambrosini G, Adida C, Sirugo G, 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by survivin gene targeting[J]. J Biol

Chem, 1998, 273(18): 11177-11182.

[23]Mesri M, Wall NR, Li J, et al. Cancer gene therapy using a survivin

mutant adenovirus[J]. Clin Invest, 2001, 108(7): 981-990.

[24]Shoeneman JK, Ehrhart EJ 3rd, Charles JB, et al. Survivin inhibition

via EZN-3042 in canine lymphoma and osteosarcoma[J]. Vet Comp

Oncol, 2014.

[25]陈曦海, 马荣, 于守江, 等. 反义Survivin核酸对荷瘤裸鼠放疗敏

感性影响的初步研究[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3(3): 229. [26]Aspe JR, Diaz Osterman CJ, Jutzy JM, et al. Enhancement of

Gemcitabine sensitivity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by novel

exosome-mediated delivery of the Survivin-T34A mutant[J]. J

Extracell Vesicles, 2014.

[27]Habibie, Yokoyama S, Abdelhamed S, et al. Survivin suppression

through STAT3/β-catenin is essential for resveratrol-induced

melanoma apoptosis[J]. Int J Oncol, 2014, 45(2): 895-901.

[28]Zou K, Tong E, Xu Y, et al. Down regulation of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decreases HIF-1α and survivin expression in anoxic lung

adenocarcinoma A549 cell to elemene and/or irradiation[J].

Tumour Biol, 2014.

[29]郭晓钟, 陈江. Survivin mRNA转染树突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胰腺

癌免疫反应的体外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 2011, 31(7): 433-437. [30]Tanaka T, Kitamura H, Inoue R, et al. Potential survival benefit of

anti-apoptosis protein: survivin-derived peptide vaccine with and

without interferon alpha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recurrent urothelial cancer-results from phase I clinical trials[J]. Clin

Dev Immunol, 2013, 2013: 262967.

[31]杨军, 汪欣, 许波, 等. 生存素小干扰RNA对人腺样囊性癌

ACC-2细胞移植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7(4): 433-435.

(收稿日期:2014-06-27)

(本文编辑:戚红丹)

曲贝贝,左金华.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研究进展[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5):2842-2846.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研究进展

作者:曲贝贝, 左金华, Qu Beibei, Zuo Jinhua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山东省,256600

刊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年,卷(期):2013(1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53411974.html,/Periodical_zhlcyszz201415017.aspx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新进展2011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新进展 黄薇,严放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 gene knockout)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进展。基于基因敲除技术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三位科学家,70岁的美国人chi)、82岁的美国人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和66岁的英国人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分享了2 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于1993年。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re的表达。该技术使目的基因的敲除在时间上可人为控制,避免了死胎或动物出生后不久即死亡等现象的出现。 实验室Cui[3]等又报道了第四代基因工程技术,即可诱导的区域性蛋白质敲除技术,用这一技术构建的模式动物可在定蛋白质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前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对蛋白质代谢速度的内在依赖性,达到空前的时间精度,成组研究最先进的工具之一。 以来上述基因敲除技术只能在小鼠上完成,因为只有小鼠的ES细胞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增殖并同时保持多分化潜能以及猴等大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更接近于人类,大动物更有益于某些繁琐的手术操作,同时血浆及组织样本量较大家介绍近两年来基因敲除技术在大动物模型上的突破及进展。 一、大鼠ES细胞基因打靶技术 ,大鼠的生理和药理特性与人类更相近,是研究人类疾病的一种重要动物模型,在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领域的作S细胞在体外难以长期维持自我更新,用传统培养方法无法获得具有生殖传代能力的大鼠ES细胞[5]。因此在过去二物模型远不及小鼠发展迅速。2010年Tong等[6]于《Nature》报道了p53基因敲除大鼠,这在基因敲除技术上又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完整植株 2.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A.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②→②→②→② B.图②到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C.正常情况下,图②所示细胞两极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D.图②所示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3.在测量琼脂块变色深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测量方法是(虚线表示测量位 置)() A.B.C.D. 4.甲图是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 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 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 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 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A. (1)×(4);左上方 B. (1)×(3);右下方 C. (2)×(3);右下方

D. (2)×(3);左上方 5.观察风信子根尖细胞的永久装片时,可在视野中找到图中的几种形态的细胞,其细胞内a、b、c的数量关系符合直方图所示的是(a是染色体数,b是染色单体数,c是DNA分子数) () A. ②② B. ②② C. ②② D. ②② 6.下列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及其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B细胞、T细胞等的过程中,其全能性得到表现 B. B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再继续分化 C. T细胞和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不同 D.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T细胞和B细胞中的RNA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 7.在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相应变化的是() A.蛋白质种类 B.基因种类 C.细胞器种类 D.转运RNA种类 8.关于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活动不同 B.细胞质的分裂方式相同 C.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相同

(整理)凋亡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都是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措施。在胚胎发育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多余的和已完成使命的细胞,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在成年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衰老和病变的细胞,保证了机体的健康。和细胞增殖一样细胞凋亡也是受基因调控的精确过程,在这一节我们就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作简要的介绍。 细胞凋亡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胞外信号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酶caspase、一条是通过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激活caspase。这些活化的可将细胞内的重要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 一、凋亡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细胞凋亡的调控涉及许多基因,包括一些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研究较多的有ICE、Apaf-1、Bcl-2、Fas/APO-1、c-myc、p53、ATM等。 1.Caspase家族 Caspase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相当于线虫中的ced-3,这些蛋白酶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关键酶,一旦被信号途径激活,能将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使细胞不可逆的走向死亡。它们均有以下特点:①酶活性依赖于半胱氨酸残基的亲核性;②总是在天冬氨酸之后切断底物,所以命名为caspase(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方便起见本文称之为凋亡酶; ③都是由两大、两小亚基组成的异四聚体,大、小亚基由同一基因编码,前体被切割后产生两个活性亚基。 最早发现人类中与线虫ced-3同源的基因[1]是ICE,即:白介素-1 β转换酶(Interleukin-1 β-converting enzyme)基因,因该酶能将白介素前体切割为活性分子,故名。通过cDNA杂交和查找基因组数据库,在人类细胞中已发现11个ICE同源物[2],分为2个亚族(subgroup):ICE亚族和CED-3家族(图15-6),前者参与炎症反应,后者参与细胞凋亡,又分为两类:一类为执行者(executioner或effector),如caspase-3、6、7,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其最新进展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最新进展 摘要:自从诺贝尔奖得主桑格于1977年发明了第一代DN测序技术以来,DNA测序技术已经作为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物学研究当中。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DNA测序技术日臻成熟,并且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也已经诞生。本文主要就每一代测序技术原理和特点及其最新进展做简要介绍。 关键词:DNA测序技术;第三代DNA测序技术;最新进展 The Development and New Progress of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 Abstract: Since Nobel Prize Winner Sanger have found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DNA Sequence technology in 1977,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biological researches a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al. Over decades of year’s development, DNA sequence technology mature gradually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characterized by single-molecule sequencing have also emerged. The mechanisms and features of each generation of 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their latest progress will be discussed here. Key Words: DNA Sequence technology ; third 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latest development 1.引言 DNA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自从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1],人类就开始了对DNA序列的探索,在世界各地掀起了DNA测序技术的热潮。1977年Maxam和Gilbert报道了通过化学降解测定DNA序列的方法[2]。同一时期,Sanger发明了双脱氧链终止法[3]。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荧光自动测序技术将DNA测序带入自动化测序的时代。这些技术统称为第一代DNA测序技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则使得DNA测序进入了高通量、低成本的时代。目前,基于单分子读取技术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已经出现,该技术测定DNA序列更快,并有望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推进相关领域生物学研究。本文主要介绍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及不同发展阶段各种主要测序技术的特点,并针对目前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及目前国际DNA测序最新进展做简要综述。

凋亡相关基因BaxBad和Bcl

凋亡相关基因Bax、Bad和Bcl-2与PTSD的相关性 肖甄男 中国医科大学 93期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由于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PTSD患者有强烈的恐惧和惊吓反应,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反常低下,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轴调节紊乱,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进而上调促凋亡基因Bax,Bad引起海马神经元凋亡,海马萎缩,体积缩小。从而影响记忆学习功能的发挥,造成不同的记忆损害甚至导致记忆缺失。杏仁核是大脑中的“恐惧中枢”,杏仁核和海马的功能密切相关,海马的功能受杏仁核的调节而实现。 PTSD导致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一2比值增大,使杏仁核神经元细胞出现凋亡,杏仁核变稀疏,功能减退。Bcl-2相关家族在海马,杏仁核细胞凋亡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The Relationship of Apoptosis—related Genes Bax,Bad and Bcl-2 with Pathogenesi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XIAO Zhen-nan (93k,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is an anxiety disorder that can develop after exposure to one or more traumatic events threatened or caused grave physical harm. PTSD patient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fear and startle response,abnormal low blood glucocorticoid concentration,disordered HPA axis, activation of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and 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s—related genes Bax,Bad is down-regulated. These changes cause neuronal apoptosis in hippocampus, hippocampus atrophy,volume decreased and affect the exertion of memory and learning function,inducing different memory impairment even memory lost. Amygdala nucleus is the brain’s “fear center”.The function of hippocampu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amygdala and realized by the regulation of amygdala. PTSD increases the ratio of Bax/ Bc1—2 and induces neuronal apoptosis in amygdala, causing the amygdala sparse and hypofunction. Bcl-2 related fami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uronal apoptosis in hippocampus and amygdala.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由于灾害、战争、恐怖事件、交通意外等引起的巨大痛苦或受惊吓、遭受悲剧导致的精神、身心症状的持续状态或焦虑综合征。是应激疾病中最为典型的一种[1],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PTSD患者有强烈的恐惧和惊吓反应;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反常低下,HPA 轴调节紊乱。在严重创伤应激急性期,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皮质边缘区,特别是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脑等处短期内神经可塑性改变,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为CNS应激应答敏感区。研究表明,PTSD大鼠海马萎缩[2],海马神经元发生凋亡[3],杏仁核和海马的功能密切相关,海马的部分功能可由杏仁核的调节而实现[4],杏仁核作为边缘系统中重要的皮质下核团,在PTSD时也发生细胞凋亡[5]。杏仁核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可能与PTSD的发病密切相关。 1.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而由基因控制的,机体正常细胞在受到生理和病理性刺激后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在自身基因调控下进行的一种主动死亡,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在生理条件下细胞凋亡主要是作为机体调节细胞群生长消亡平衡的重要手段,与细胞增殖一起维持机体细胞群的自身稳定。细胞凋亡与坏死有本质的不同,凋亡是一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 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王振宇 学号:201207744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基因敲除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基因敲除技术的概况、原理方法应用以及近年来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 RNA i生物模型基因置换基因打靶同源重组1. 基因敲除技术简介 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是指一种遗传工程技术,针对某个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序列,改变生物的遗传基因,令特定的基因功能丧失作用,从而使部分功能被屏障,并可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影响,进而推测出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它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是一种理想的修饰、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方法。基因敲除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胚胎学的方法,通过胚胎干细胞这一特殊的中间环节将小鼠的正常功能基因的编码区破坏,使特定基因失活,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或者通过外源基因来替换宿主基因组中相应部分,以便测定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功能,或将正常基因引入宿主基因组中置换突变基因以达到靶向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敲除是揭示基因功能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即基因打靶),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基因打靶技术外,近年来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RNA干扰技术,同样也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简单的说基因敲除是指将目标基因从基因组中删除。基因敲除技术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的建立,而最成熟的实验动物是小鼠,对于大型哺乳动物的基因敲除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这项技术的诞生可以说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上继转基因技术后的又一革命。尤其是条件性、诱导性基因打靶系统的建立,使得对基因靶位时间和空间上的操作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精确、

高中生物复习总结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专题17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一、基础知识必备 1、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时间: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 (3)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4)特点:稳定性、持久性和普遍性和不可逆性。 (5)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6)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各种生理功能的高效表达。 2、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 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 细胞中含有发育成生物体所需要的全套遗传信息。 (3)条件 离体、一定的营养物质(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等)、激素和适宜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pH 等)。 3、衰老细胞的特征 4、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原因: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3)类型{ 个体发育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4)意义{ 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5、细胞的癌变 (1)概念:由于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主要特征 (3)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4)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二、通关秘籍 1、细胞分化使细胞类型增多,数目不变;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类型不变;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多细胞生物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 和蛋白质种类不同,但体细胞DNA 都相同,所以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改变。 2、细胞衰老贯穿于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不断地更新,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 3、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生物体生命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4、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不同,细胞坏死是细胞的非正常死亡。 5、不是只有癌细胞中才存在原癌基因,正常细胞中也存在原癌基因。 6、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不是简单的拮抗关系,二者共同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着调节作用。 对点训练 1、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升高 ( ) 【解析】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时,细胞表面积/体积减小,相对表面积减少,导致物质运输速率下降,错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 课程论文 题目基因敲除技术 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10114040220 姓名陈嘉杰 成绩

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 前言 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该技术使目的基因的敲除在时间上可人为控制,避免了死胎或动物出生后不久即死亡等现象的出现。2004年该实验室Cui等又报道了第四代基因工程技术,即可诱导的区域性蛋白质敲除技术,用这一技术构建的模式动物可在几分钟内反转性地激活或敲除特定蛋白质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前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对蛋白质代谢速度的内在依赖性,达到空前的时间精度,成为目前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研究最先进的工具之一。 1. 基因敲除技术简介 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同源重组外,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基因的插入突变和iRNA,它们同样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2.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 2.1.1 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 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1985 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与其相关基因

第一节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相关基因 对于一个多细胞生物来说,要维持完整性和保持平衡性,凋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多细胞生物的诞生、生长、发育、存活以及死亡,无一不伴随着细胞凋亡过程。 关于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是有限的观点。细胞,至少是培养的二倍体细胞,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 Hayflick 界限。癌细胞或培养的细胞系是不正常细胞,其染色体数目或形态已经不同于原先的细胞细胞的增殖能力与供体年龄有关。物种寿命与培养细胞寿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细胞衰老 二倍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本身决定的。决定细胞衰老的因素在细胞内部,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是细胞核而不是细胞质决定了细胞衰老。在机体内,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常见的现象,甚至在个体发育的早期也会发生;衰老动物体内,细胞分裂速度显著减慢,其原因主要是G1期明显延长;衰老个体内的环境因素影响了细胞的增殖和衰老; 二、衰老细胞结构的变化 细胞核的变化: 体外培养的二倍体细胞,细胞核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细胞核的核膜内折(invagination)、染色质固缩化。 2. 内质网的变化: 衰老动物内质网成分弥散性地分散于核周胞质中,粗面内质网的总量似乎是减少了。 3.线粒体的变化: 通常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随龄减少,而其体积则随龄增大;致密体的生成:脂褐质,老年色素等。 4.膜系统的变化: 衰老的细胞,其膜流动性降低、韧性减小。衰老细胞间间隙连接减少;细胞膜

内(P面)颗粒的分布也发生变化(减少)三、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氧化性损伤学说: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基团或分子(ROS---O2-, OH-, H2O2),引发的氧化性损伤的积累,最终导致衰老。 端粒与衰老:发现端粒长度确实与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细胞衰老的“有丝分裂钟”学说(Harley,1990)。 rDNA与衰老: 酵母染色体外rDNA 环的积累,导致细胞衰老。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复合物与衰老:复合物存在于异染色质区,其作用在于阻断所在位点DNA转录。.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基因和WRN基因与衰老:SGS1基因和WRN基因同源,编码解旋酶;酵母sgs1突变体寿命明显短于野生型(平均代:代); wrn突变引发早老症. 2.发育程序与衰老: 线粒体DNA与衰老: Sen-DNA(80年代);mtDNA突变积累与细胞衰老有关 (一)细胞死亡的方式死亡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但细胞死亡并非与机体死亡同步。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 细胞死亡的方式通常有3种: ①细胞坏死(necrosis) ②细胞凋亡(apoptosis) ③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影响因素: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有毒物质)、物理因素(如热、辐射)、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坏死细胞的形态改变。 病理过程 酶性消化:参与此过程的酶,如来源于死亡细胞本身的溶酶体,则称为细胞自溶(autolysis);若来源于浸润坏死组织内白细胞溶酶体,则为异溶(heterolysis)蛋白变性 坏死细胞的形态改变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意义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所谓基因组研究是指对微生物的全基因进行核苷酸测序,在了解全基因的结构基础上,研究各个基因单独或数个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功能。由于过去人们大多从表型分析入手,寻找已知功能的编码基因,实际只了解微生物中极少数的基因,如链球菌的链激酶基因、结核杆菌编码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等。还有大量未知基因未被发现。通过基因组研究,则从根本上揭示了微生物的全部基因,不仅可发现新的基因,还可发现新的基因间相互作用、新的调控因子等。这一研究将使人类从更高层次上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规律,从而得以发展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疫苗及药品。此外,新发现的微生物酶及蛋白还可能有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因此,全球除已完成了70余株覆盖重要病毒科的病毒代表株全基因组研究外,据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 TIGR)报道,目前已完成了19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其中11种与人类及疾病相关(嗜血流感杆菌,生殖道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杆菌,枯草杆菌,伯氏疏螺旋体,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普氏立克次体)。另外,还有40余种微生物已被登记正在进行测序,预计在1999~2000年完成〔1〕。 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 病毒因其基因组小,是进行基因组研究最早的生物体。早在1977 年已完成了噬菌体DNA的全基因测序。存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SV40,是最早完成全基因测序的与疾病相关的病毒;此后,许多病毒均已完成了全基因测序,并根据序列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对编码蛋白进行了推导。已对相当一些病毒蛋白进行了重组表达,还对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调控序列进行了研究。除一般大小的病毒已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对大基因组病毒,疱疹病毒科,如水痘病毒基因组为0.125Mb(Mega-basepair,兆碱基对)〔2〕。巨细胞病毒,基因组为0.229Mb〔3〕。我国已对痘苗病毒天坛株(约0.2Mb)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发现与国外的痘苗毒株序列有明显的差异〔4〕。我国还对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进行了国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近来还对国内2株发现的虫媒病毒毒株完成了全基因测序。我国从不同来源的标本中发现了不少乙肝病毒变异株,有的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5〕。对病毒基因中调控因子的分析,发现了与乙肝病毒增强子作用的新细胞核因子〔6〕。 因此,目前对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阶段,即从全基因水平研究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发现新的基因功能。对于医学病毒学当前主要方向是研究病毒基因组中与致病及诱生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和解决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控制或消灭一些重要病毒感染的目的。 建议目前可进行后基因组研究的领域为: 1.病毒持续性感染:基因组中与持续性感染相关的基因,基因变异或调控因子研究。已报道的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基因出现终止密码突变,

基因敲除技术的最新进展doc - 丁香园

基因敲除技术的最新进展  yunfenglin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讨论版  【摘要】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胚胎干细胞技术的成熟,在短短的20年里,关于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报道呈几何数增长。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产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人为控制的,从点突变到染色体组大片段的删除和重排的各种基因突变小鼠,这样就可以让研究每个基因的具体功能成为可能。本文将首先简介基因敲除技术的技术背景、基本原理、基本步骤;然后将重点介绍现在基因敲除的常用策略及其利弊;接着将探讨基因打靶结果不理想的常见因素,包括基因背景、基因重复、基因补偿、和基因补充;最后介绍基因打靶技术的技术热点,包括组织特异性打靶、诱导性打靶。并探讨基因打靶技术在颌面外科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基因敲除、条件性基因打靶、组织特异性基因打靶、诱导性基因打靶 技术背景 基因打靶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1],是建立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基础以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所谓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是从着床前胚胎(孕3—5天)分离出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细胞[2],它具有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的多分化潜能,能在体外培养并保留发育的全能性。在体外进行遗传操作后,将它重新植回小鼠胚胎,它能发育成胚胎的各种组织。而基因同源重组是指当外源DNA片段大且与宿主基因片段同源性强者并互补结合时,结合区的任何部分都有与宿主的相应片段发生交换(即重组)的可能,这种重组称为同源重组。[3] 基因打靶就是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的位点,以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上某一基因的目的的一种技术[4]。它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是一种理想的修饰、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方法。这项技术的诞生可以说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上继转基因技术后的又一革命。尤其是条件性、诱导性基因打靶系统的建立,使得对基因靶位时间和空间上的操作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精确、可靠,它的发展将为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及医学等学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研究、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现在基因敲除技术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的建立,而最成熟的实验动物是鼠,对于大型哺乳动物的基因敲除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2000年初的敲除了决定表面抗原的猪的模型的成功建立更是为异种器官移植排除了一道重要的障碍,展示了基因敲除技术的美好前景。 基本步骤 利用基因打靶技术产生转基因动物的程序一般为: a.ES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应用于鼠,而最常用的鼠的种系是129及其杂合体,因为这类小鼠具有自发突变形成畸胎瘤和畸胎肉瘤的倾向,是基因敲除的理想实验动物。而其他遗传背景的胚胎干细胞系逐渐被发展应用,最近来自于C57BL/6×CBN/JNCrj F1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系成功地用于基因敲除。c57BL/6小鼠种系等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免疫学领域,并以此为背景建立了许多成功的转基因模型。[5,9,11] b.基因载体的构建: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如neo基因,TK基因等)的载体上,此重组载体即为打靶载体。因基因打靶的目的不同,此载体有不同的设计方法,可分为替换性载体和插入型载体[6,7]。如为了把某一外源基因引入染色体DNA的某一位点上,这种情况下应设计的插入型载体要包括外源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近日,厦门大 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 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通过调控这种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些细胞的坏死对人体也有益处,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死亡 C.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胰腺炎起治疗、防御的作用 D.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参考答案】B 【试藍翼祈】由细运碍亡特銮弟鈿迸环芒寸虽该追越白基医逵淫土爰注'A正聽:由越丹熄思繆不出譎縫琢死痔身徳有莖,B 樂唳;抑割该薛的洁席.则毅別条锻坏死,C正碍:艳籍踰胞前全寵惟,号令鑰無占的基因鑫是一縊的尸D正菇’ ■ ”推荐 -------------- ” 1有关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的速率会因其功能不同而不同 B.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C.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D.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受环境影响较大,机体难以控制 2.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B.细胞坏死是一种病理性变化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坏死完成的 D.蝌蚪尾的消失,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3?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细胞凋亡是主动的,细胞坏死是被动的 B.细胞凋亡是生理性的,细胞坏死是病理性的 C.细胞凋亡是基因调控的,细胞坏死是外界因素引起的 D.细胞凋亡是急性的,细胞坏死是慢性的 4?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其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皱缩、染色质固缩表明细胞处于衰老状态 B.图示过程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D.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与细胞坏死有明显区别 5?香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会造成吸烟者肺部细胞的死亡。这种细胞的死亡过程属于 A.生理性死亡 B.正常衰亡 C.细胞坏死 D.细胞凋亡 1.【答案】A 【解析】功能不同的细胞凋亡速率不同,如神经细胞可能一生都不凋亡,口腔上皮细胞 则在短时间内发生凋亡,A正确;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坏死是 1E常细 胞 细胞皱缩细胞励SL吞噬细胞 核染色质分解战多个包袅、呑噬 凋亡小体凋亡小体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与疾病 一、基本要求 (一)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 (二)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三)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 (四)熟悉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 (五)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 (六)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 (七)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二、知识点纲要 一、基本概念 (一)细胞凋亡的定义: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自杀过程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二)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 1.凋亡信号转导 2.凋亡基因激活 3.细胞凋亡的执行 4.凋亡细胞的清除 (三)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胞膜空泡化,细胞固缩,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 2.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DNA“梯”状条带,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caspases(凋亡蛋白酶)激活。 (四)细胞凋亡的调控 1.细胞凋亡相关因素 细胞凋亡相关因素分诱导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两大类 (1) 诱导性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失衡,理化因素,免疫性因素,微生物等 (2) 抑制性因素: 某些激素(ACTH、睾丸酮)或细胞因子(IL-2,神经生长因子等) 的去除,某些二价金属阳离子如:Zn2+,药物如: 苯巴比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如:EB病毒,牛痘病毒CrmA等及中性氨基酸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2. 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 (1)特点:凋亡信号转导系统是连接凋亡诱导因素与核DNA片段化断裂及细胞结构蛋白降解的中间环节。这个系统的特点是:①多样性;②偶联性;③同一性;④)多途性。 (2)研究较多的信号转导系统有:①胞内Ca2+信号系统;②cAMP/ PKA信号系统;③) Fas蛋白/Fas配体信号系统;④神经酰胺信号系统;⑤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信号系统;⑥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系统。 (五)凋亡相关基因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多达数十种,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抑制凋亡基因(EIB、I AP、Bcl-2),促进凋亡基因(Fas、Bax、ICE、P53),双向调控基因(c-myc、Bcl-x)。 1. Bcl-2 是抑制凋亡的基因。 2.Fas Fas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细胞凋亡。 3.p53 野生型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当该基因发生突变后反而可抑制细胞凋亡。 4. c-myc,Bcl-x c-myc是一种癌基因,它能诱导细胞增殖,也能诱导细胞凋亡,具有

下一代DNA测序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深度DNA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中的研究策略和进展 摘要:回顾了经典DNA测序技术原理,重点阐述了深度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中的研究策略,并结合目前比较常见的二代测序仪来分析比较相互之间的特点和优势,最后,对即将到来的三代测序法的研究进展给予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深度DNA测序基因组测序仪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过程漫长而艰辛,然而,我们现在获取的大部分DNA序列信息还是依靠基于Sanger在1977年建立的“DNA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测序法”的DNA测序技术获得的。另外就是Maxam和Gilbert建立的“化学降解测序法”。在过去的七年当中,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至少受到来自四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出现,这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家们面临了巨大的经费问题,因为传统的Sanger测序法无论怎么优化,都无法大幅度降低测序的成本,这很大程度促进了人们对在测序过程中如何降低成本的技术方面的研究。第二,人类以及其他主要模式生物参考序列数据库的建立使得短片段阅读(short-read)成为可能,这极大的促进了短片段测序技术的发展。第三,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诸如RNA表达染色体构象等生物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有高通量DNA测序手段去解释这些问题,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新型测序技术的发展。第四,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的发展,例如计算机技术,数据存储及分析技术,聚合酶工程技术等,极大地支持了DNA测序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是对目前新一代DNA测序(也叫深度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technologies)的研究策略及目前国际DNA测序最新进展做一简要的综述。 1.Sanger测序法 先来回顾一下经典的DNA测序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开始,几乎所有的DNA测序都是利用半自动化的毛细管电泳Sanger测序技术完成的(图1-a)。后来出现了高通量测序法,这种方法首先要对DNA预处理,获取大量的待测序模板即质粒或PCR产物。然后在测序一种发生测序生化反应,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长短不一(因为终止位点不一样),末端被荧光标记的延伸产物。再用分辨率高的毛细管凝胶电泳分离这些延伸产物,通过对延伸产物末端四种不同荧光颜色的区分,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读

TF-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

生物化学与生物 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BIOCHCMISTRY AND BIOPHYSICS 1999年 第1期 No.1 1999 TF-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 刘红涛 王玉刚 张颖妹 宋泉声 敬保迁 袁 勇 马大龙 摘要 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代表差异分析(cDN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s analysis, cDNA-RDA)技术研究了在人红白血病细胞株TF-1细胞撤除细胞因子后进入凋亡时诱导表达的基因.发现了6个新基因片段.其中有三个经与GenBank nr和dbEST查询均没有发现同源性,已经向GenBank进行登记,登记号分别为U83208,U83279, U83397.此外还发现一批已知基因的表达与凋亡相关,其中包括Hou和人硫氧还原蛋白等, 提示它们在凋亡中可能起作用.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凋亡相关基因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RDA的研究结果,有可能发现人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特异标记蛋白或发挥作用的重要蛋白,以期为白血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TF-1细胞株,代表差异分析,凋亡 学科分类号 R392.1 Studies on the Apoptosis-Related Genes of TF-1 Cell Line by cDNA-RDA Technique. LIU Hong-Tao, WANG Yu-Gang, ZHANG Ying-Mei, SONG Quan-Sheng, JING Bao-Qian, YUAN Yong, MA Da-Long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genes effec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apoptosis of TF-1 cell line when it is deprived of the cytokine in the culture medium were studied by RDA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method. The TF-1 cell depriving of cytokines for 8 hours was selected as the Tester and normal-cultured TF-1 cell as the Driver. Seven gene fragments were found uniquely expressed or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process of apoptosis of TF-1 cell line which include some known genes such as Hou and thioredoxin that formerly suggested to play a role in apoptosis.There are three fragments are complete novel after searching the nr and EST catalogues of GenBank and were banked into GenBank. The accession numbers for them are U83208, U83279, U83397 respectively. From the novel gene fragments, the complete cDNA sequence of them can be fished and the bioactivity and function of them in apoptosis of TF-1 cell and other hematological tumors can be further studi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function of some known genes which were not suggested formerly in the course of apoptosis can be studied. Key words TF-1 cell line,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 apopt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