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教育的源泉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爱的事业
摘要:爱是教育亘古至今不变的主题。教育之爱,是百年树人的阳光雨露。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爱生如子,是教师应有的品质,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爱心情感友好理解沟通坦诚相待
“软”“硬”兼施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已届十几年,我一直认为: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未来的教育家应该全身心地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只要你能
够发现、挖掘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的花朵。为了培育这些美丽的花朵,作为园丁的教师就必然孜孜以求,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回首悠悠往事,俯视滚滚红尘,十几年来,我深感教育工作的不容易。教育工作确实是烦心和艰苦的,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认为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奉献爱心,以情感人,重于沟通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关爱,老师的爱对他们的成长如雨露般的滋润和阳光般的温暖,一句简单的嘘寒问暖,一声朴实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撞击,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学生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以情感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因为只有理解学生,才能有师生情谊,有了感情,才能有沟通思想的办法,有了办法,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理解学生,需要教师有博大之爱、真挚之情。如学生小林,六岁时父亲因意外车祸离他母子而去了。母亲为生活所迫,远到广东打工,母子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电话成了他们沟通的唯一纽带。进入初三,母亲忙于挣钱,冷落了儿子,甚至两个多月都没有接到母亲的一个电话。正是这种缺少关爱的单亲家庭,使他形成了极为孤僻的心
态,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我深知,表面无所谓的他,特别需要关爱,于是我主动找他谈心,谈我自己,谈我们班级,谈我们学校,谈社会,也谈他本人。我与他一起散步,一起在课余时间聊天;在他生日的那天,请他到我家吃上一餐可口的饭菜;在他考试前给他鼓劲,给他祝福,让他知道他并不孤独……我坚信我的关爱会彻底地感动他、改变他。一学期过去了,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叛逆的个性,接纳班级,接纳老师,接纳同学。他主动跟我谈了许多从来没跟任何老师谈及的心事,自己的家庭,他本人过去的、现在的还有未来的憧憬。后来,他顺利地考取了贺州市高级中学,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我深感欣慰。由此可见,用爱心抚育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呵护,教育才会富有实效。
二、坦诚相待,课后友好,抚慰心灵
教师在工作中,要细心地观察学生,仔细地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抚慰。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多种看待青少年特点的估计与看法,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少年是危险的一代”,也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少年是最有希望的一代”,还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少年是充满矛盾的一代”。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一代,只要坦诚相待,就能抚慰心灵。马卡连柯说过:“说理,是对付儿童真正唯一的手段。”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心灵的创伤、
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才能发生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我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父母离异,跟奶奶在一起生活,为人任性,放荡,学习习惯差,脾气暴躁。刚分到我班时,就有老师对我说:他可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分在你的班里,你的运气真不好。果真,开学第三天他就和同学动手打架,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如家常便饭,班里许多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也就在他和同学打架的那天,上午第二节课上课了,全体同学起立后坐下,他却站在那儿,问其原因,他故意说屁股有疮,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可我并没有与他发生正面冲突,一直在等待机会,与他沟通情感。后来,我发现他虽然脾气不好、易冲动,其实内心非常脆弱。我首先与他交朋友,利用他体育方面的特长,经常鼓励他,培养他的自信;其次,在班里动员同学们接纳、关心他,使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再次,就是有一次他生病住院,我立即去看望。在医院里,他看到我,是那样的震惊、恐慌,又是那样的幸福和甜蜜!从此以后,他逐渐变得温顺明理。经过一个时期的与他坦诚相待、疏导和帮助,使他脆弱的心灵最终得到了抚慰。他改掉了一切坏习惯,他真的象换了一个人,每次我在看他时,也是用鼓励的目光,或者时常小表扬他。而后,他在纪律上表现很好,成绩也突飞猛进,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榆林中学录取。所以说,坦诚相待、抚慰心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
三、“软”“硬”兼施,倾注爱心
所谓“软”“硬”兼施,即“耐心”与“严厉”相结合。“耐心”与“严厉”都必须是心与心的碰撞,以心换心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严厉”还应该注意把握“度”,不能和“严酷”混为一谈,必须以不对学生造成伤害为最低限度,并且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为之。我曾用过“耐心引导——批评教育——循循善诱”的方法排除了我班“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
记得那是2008年第一个学期的某一天,我班学生因父亲车祸,母亲跟着别人跑了,她一时成了孤儿,最后无奈的情况下把年迈的爷爷叫下来跟她住,从此爷孙俩人相依为命。在了解她的情况后,我多次主动找她谈心,耐心地开导她,劝她爱惜自己的身体,指出她的软弱,告诉她人言并不可畏,可畏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鼓励她树立信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然而,她一时还缓不过来,还是闹情绪,并一个劲地在哭。此情此景,我把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对她进行深刻的“批评”教育:“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影响很不好,你现在正是花季少年,年轻就是资本,有资本就有奔头,你再想想你的爷爷,他含辛茹苦地……,万一出了什么事,你爷爷会怎么样,你想过吗?你忍心吗?忍心让你疼你爱你的爷爷难过后半辈子吗?我们都是人,是人就应该有良心,良心你懂吗?”她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了,一下子被镇住了。她的思维回到现实中来,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了。稍作停顿后,我又降低了声音,慢慢地不厌其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