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文言文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翻译上,因而掌握实词解释的方法至关重要。除了基本的组词法和替换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猜译,本文仅就文言文教学中的猜译教学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猜译

文言文字词考查是中考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字词教学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译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猜译上,因而掌握实词解释的方法至关重要。但是在文言文学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碰到较难的实词,不知道怎么解释,或者是多义词,不明确该用哪个义项,或者是词类的活用,用原来的词性翻译不通,这时,简单的组词法和替换法就不再适用,对于较难实词词义,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猜译才能获得。下面就文言文教学中的猜译教学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什么是“猜译”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通常,文言文的翻译采用六字法:留、删、扩、换、补、调。在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辨识多义字、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辨识单音词和双音词),注意常用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对于文中的一些尚存疑义或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根据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语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对照几种理解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字词,进而全面到位地把握全句、理解全文的意思。经常性的“猜译”,会不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及时总结文言语法,增强学生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猜译”举例

1.在语言环境中释义。文言文中的字词不能脱离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且有一些字词在文言中比较活跃,只有通过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含义,以便总结该字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而”字,在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表示前后词句修饰、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如“佣者笑而应日”(《陈涉世家》)中“笑”是“佣者”的表情,“而”表示修饰关系;“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中指“泉水香甜,酒水清洌”,“而”表示并列,可不译;“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同上)中“而”后的内容较前更进一层,可译为“而且或并且”,表示递进关系;“水落而石出”(同上)中“水落”和“石出”有先后顺序,“而”在其中表示承接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同上)中“而”字前后意思有了转折,可译为“可是或但是”等。“为”读“w 6 i”作动词时非常活跃,依

上下文语境变换其意思。如“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中《梁父吟》是古歌曲名,“为”在这里应释为“唱”;“为坛而盟”(《陈涉世家》)中“坛”是盟誓的高台,“为”即是“修建”之义;“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陌上桑》)中“青丝”和“桂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是“用青丝”和“用桂枝”的意思,而“笼系”和“笼钩”是罗敷手所用器物,“为”在这里应是“做”的意思。

2.根据意思决定读音,根据读音确定词义。古汉语中一些常用实词,因处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音不同,义也不同。有时可以根据字的读音而知其义,有时可以依据字的意义而知其音。正是在读音的变化中,字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觉”字的理解,有的同学读“jiao”,意为“睡觉”,而有的同学读“ju6”,意为“睡醒”,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前者说“睡觉起来”,后者说“睡醒起来”。通过讨论,根据上下文,学生明确此处“觉”应读“ju 6”,意文言教学为“睡醒”。借此机会,我向学生解释了古汉语“觉醒”二字:觉,本义为睡醒:醒,本义为酒醒。后来引申为觉悟、醒悟。

3.常用通假字知音明义。古汉语中的某些字,如果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能解释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了,况且许多字在古汉语中已成了通用的通假字了。如:亡——无、尔——耳、见——现、说——悦、直——值、反——返、食——饲、邪——耶、等。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在文言文中应该培养学生在

释义的同时,及时总结通假字使用的情况,提高辨别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4.灵活掌握词类活用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指古汉语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

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当一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无法用原来的语法语义解释的时候,可先依据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其含义,以达到句意通畅,然后再依据其此处的含义辨别词的活用类型。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的“王”当动词讲,“为王”之意;“乃丹书帛日‘陈胜王’”(同上)中“丹”用作状语,“用丹砂”之意;“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犬”用作获语,“像狗一样”之意。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苦、劳、饿、空,乏”,而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译”,既适应了新课程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做到抓朗读、重猜译,步步为营求迁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做到全面把握了,也就足以能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如今再加上多媒体的使用,将图像与声音全都付诸于课堂上,教学效果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