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
亚洲的哲学和佛教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个故事说他曾购得一尊佛像,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它,将其视为镇家之宝。有一次女管家用抹布揩拭佛像的灰尘,叔本华大发雷霆,差一点没将女管家打发回家。可见叔本华对佛教的推崇。他研究过印度哲学,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同时叔本华也深受柏拉图、康德、费希特等人思想的影响。
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中不只一次提到人们之间要保持距离,甚至认为人与社会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倘若你这么做了,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得太近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叔本华有这样的观点是源自少年
做学者的愿望,他清楚做学问是需要远离尘世,六根清净以达思想升华。对于他这种崇尚独处的态度,我的理解是:首先距离产生美,与人相处,的确应保证自己和他人各自的私人空间,过于亲密不利于友谊的长久维系;同样,一个人在社会中行走,也应做到能容得进,能抽得出。倘若整日疲于应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就容易在喧嚣中迷失自我。但是如果以保持距离为由而拒绝与他人和社会接触,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凸显的时代,开放与交流已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谁要是封闭自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落后。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去找寻桃花源般的闲淡,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做法于今天是会被人耻笑的。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度,让自己既不与社会相脱离又能保证独处的空间?我想叔本华至少指出了一点,那就是保持思想的独立与差异,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云亦云,始终有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也许孤独是哲学家的通病,叔本华也曾说过“所有伟人都不免孤独——虽然人们对于这种命运时常扼腕,但是,两害取其轻,他们还是宁愿选择孤独。”正是因为孤独的气质,叔本华终生未娶;也正是因为孤独的追求,叔本华成为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有两样东西是我们难以相信这个世界是全智、全善、全能的存在所产生的杰出作品:第一,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充溢着苦难和悲痛;第二,人作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杰作有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他仅仅是一幕滑稽剧中的小丑”。“这些事实使我们幡然领悟,我们仿佛四处流
浪的孩童,一到这个世界就肩负着原罪的重任。正是由于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地救赎我们的罪过,才使得我们的生存如此悲惨,惟有死亡才是苦难的终结”。可以看出来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充满着苦难。
叔本华在其艺术分类中,也十分推崇悲剧,因为在他看来,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不幸,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反对在正义中去寻找悲剧灾难的原因,悲剧人物之所以得到毁灭的惩罚,并不是由于犯了什么个人的罪过,而是犯了原罪,即生存本身这一罪过(所以叔本华多次赞美加尔德隆的那句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为此,他反驳说:“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或者狄利亚有什么过错?”总之,正是悲剧揭示了人的原罪,故而是“文艺的顶峰”。
由此,叔本华认为悲剧以表现人性的痛苦、不幸、灾难等可怕的一面为题,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由此分为三类:首先,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剧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
是肇祸人。例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雅葛、《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瓮等。其次,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也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大多数的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西纳的新娘》等都属于这类。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种悲剧的酿就,既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由于地位所迫,彼此非常自觉地损害对方,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席勒的《华伦斯坦》、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属于这一种类型。
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叔本华尤其欣赏第三种。因为他认为第三种最为可怕,因为第一、二种悲剧的威慑力离我们较远,这两种所造成的恐怖一般说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第三种悲剧的威慑力最大,离普通人最近。“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在人们的生活中,破坏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同时充当悲剧的制造者和悲剧的承担者这样两种角色,而究其根源,悲剧即罪恶,罪恶即人生的本质,也即世界的本质——意志。
即便如此,这种悲剧感受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体会到的。因为
人在先天智识、生存环境、个体修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生命存在的感觉与认识存在广度和深度的区别。动植物具有感官感觉能力,但是对它们而言,存在即是现在,是一种孤立的片面的状态,没有纵向和横向的延伸。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觉不过是神经系统对外来刺激的反应,生命之于他们就好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钟表,只是在漫无目的的不停向前。因此,他们是没有历史的,它们的存在就像一个点,没有主体客体,没有过去未来。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否是人与动植物的最大差别。而在人类这个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别,那就是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随着认识的明确,意识就会随之加强,痛苦也就增加了,这是一个正比例的关系。一个人的智力越高,认识越明确,就越痛苦。
生命意志作为意志的客体化,是一切个体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核心。对生命的渴求以不同的表象显现出来,构成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人是物质性存在的欲求和精神性存在的智识的统一体。造物主赋予了其迥异于其他有机体的精神,从而人能更敏锐的感觉到存在物,并且建立起通往存在的桥梁,由此痛苦也愈发尖锐而深刻。人的悲剧就在于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力图并且确实已经超出了自然,但又不得不像自然物一样生灭,这就是悲剧。生存意味着痛苦的开始,死亡将希望带向了终结。而它们的降临并非决定于人。由此,个体的生命变成了一场看似自己全盘参与实则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游戏,所以人是永远的处于悲剧之中的。
不仅如此,喜剧也是一种悲剧,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悲剧。如